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宇  钱燕宁  何亮  张国楼 《江苏医药》2006,32(2):122-125
目的 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及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换瓣病人血浆内皮素(ET)、心钠肽(ANP)和肌钙蛋白Ⅰ(CnT-Ⅰ)的影响。方法 2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随机分成异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组(GEA组)和异氟醚吸入全麻组(GA组)。GEA组行硬膜外镇痛,GA组行术后静脉镇痛。观察麻醉前、手术后4、24、72h及第7天血浆ET、ANP和CnT-Ⅰ的变化水平。结果 术后第1、3天两组病人的ET浓度较麻醉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GEA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GA组(P〈0.05);GA组病人的ANP自术后第1天起显著升高(P〈0.05),GEA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病人的CnT—Ⅰ水平在术后4h及术后第1天均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GEA组病人术后清醒及拔管时间明显均早于GA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降低血浆ET及ANP的水平,促进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PGI2)、内皮素(ET)浓度的影响。方法19例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CEA组,9例),全身麻醉(GA组,10例)。19例胆石症行胆囊切除腹腔引流术患者,分组方法同上。GEA组在全麻诱导前乳腺组于T3-4,胆囊组于T8-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术中用利多卡因维持硬膜外阻滞,其余步骤同GA组。于麻醉前(T1),切皮后5min(T2),手术30min(T3),术毕(T4)抽静脉血测定血浆TXB2、6-keto-PGF1α、ET浓度。结果TXA2、PGI2:乳腺、胆囊手术GEA组和GA组各时点与T1及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T:乳腺GEA组、GA组T2、T3、T4与T1比均显著性下降(P〈0.05)。胆囊GEA组、GA组T2、T3、T4与T1比均显著性下降(P〈0.05),GEA组于T3时点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抑制盯的释放,对TXA2、PGI2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科手术病人儿茶酚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全身麻醉(GA)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用于胸部手术对病人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GA和GEA两组,分别于手术前1d,切皮后45、90、135min,术后第1d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结果NE与术前基础值比较,GEA组术中术后各时点无明显升高;GA组术中明显升高,术后1d达峰。E与术前基础值比较,两组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施行胸部手术能减少NE的分泌,从而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胸段硬膜外阻滞(TEA)镇痛与静脉镇痛(GA)对冠心病患者术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胸部、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TEA组和GA组。分别于术前1d、术毕清醒后1h和术后第1天同一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醛固酮(ALD)的浓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结果 镇痛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PRA、AⅡ及ALD值与术前比较TEA组差异元显著意义(P〉0.05)。GA组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EA镇痛不会对冠心病患者术后R-A-A-S产生不良影响,能有效地防止和治疗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胸科手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2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GEA组)和静脉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10例。术毕均采用0.12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术后6h、12h、24h和48h的静息和咳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命体征、辅助药用量、有或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结果GEA组在静止和活动状态下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小于G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GEA组在术后12h和24h时MAP低于G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在各时点呼吸频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静脉全身麻醉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腰-硬联合麻醉对高血压病患者下肢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下肢手术的高血压病患者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68例)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67例)。比较2组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麻醉起效、神经阻滞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从术中10 min开始,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2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既能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又能减少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时对循环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食管癌根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GEA和GA两组:GEA组全麻联合硬膜外组;GA组单纯全麻,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及SpO2,分别于术前、切皮前、切皮后30、60、120分钟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血糖和胰岛素值。结果:GA组皮质醇在切皮后30、60、120分钟均高于GEC组;胰岛素仅在切皮后120分钟时GA组高于GEC组;血糖值GA组在切皮后60、120分钟时比GEC组高;BPGA组切皮30、60分钟探查时比GEC组同一时点高。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时对循环和内分泌影响小,能减小应激反应,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A)与传统间断肌注镇痛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PCA组(Ⅰ组)和传统间断肌注镇痛组(Ⅱ组)各15例。于术后12,24,36,48h分别对患者的安静痛和咳嗽痛进行VAS评分;于麻醉前、术中90min、术后24,48h测定血糖、血浆胰岛素和皮质醇水平。结果:Ⅰ组术后12,24,36,48h的安静痛、咳嗽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Ⅱ组(P〈0.01),术后24,48h2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中90min后2组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Ⅰ组术后48h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Ⅱ组持续至术后48h(P〈0.05);术中皮质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Ⅰ组术后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而Ⅱ组持续至术后48h(P〈0.05)。组间比较术后血糖、皮质醇水平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术后静脉PCA较传统间断肌注镇痛能更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唐其  李汇 《华北国防医药》2010,22(2):138-139
目的比较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及患者白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用于胸部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一Ⅱ级胸部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PCIA组为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经静脉予芬太尼20μg/kg行PCIA;PCEA组为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术后经硬膜外予芬太尼0.3mg+丁哌卡因100mg行PCEA。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定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两种方法术后镇痛效果均较好,PCE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皮肤瘙痒外,其余几种不良反应发生率PCEA组均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术后应用PCEA镇痛效果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上腹部胸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20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1h、术毕拔管各时点血糖(BG)、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并刻录麻醉前、中、后的血压、心率变化。结果GA组BG于切皮时、切皮后1h显著高于GEA组(P<0.05),与COR和A-Ⅱ变化相一致。血浆COR在拔管时两组均高于麻醉前(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h,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GEA组术中无明显升高(表1)。A-ⅡGEA组拔管时高于麻醉前(P<0.05);GA组切皮后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GEA组在麻醉中(插管后5,30m in)SBP、DBP及MAP均比GA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HR亦相对较慢。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显著减轻但不能消除胸腹部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纯全麻术和硬膜外复合全麻术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139例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两种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随机分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维持麻醉药品的使用量。并测定患者术后血液中的血糖、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等指标。结果硬膜外复合全麻术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维持麻醉药品的使用量、患者清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单纯全麻术组(P<0.01)。而血糖、CRP、IL-6指标亦显示,硬膜外复合全麻术组较单纯全麻术组明显下降。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术,能够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减少麻醉药品的使用剂量。效果较为明显,手术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和单纯全麻(GA)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文分别采用GEA和GA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临床麻醉,并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β-内啡肽(β-EP)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监测指标均随着麻醉的进行呈现上升趋势,而在拔管时两组患者的Cor均高于麻醉前(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h,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GEA组拔管时的A-Ⅱ明显高于麻醉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切皮后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β-EP术中、拔管时均上升,与麻醉前G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IL-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但GEA组患者拔管时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GA组(P〈0.05)。GEA组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小于麻醉前(P〈0.05);而GEA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可以减轻但并不能完全抑制上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上腹部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按照平均性原则分为2组,每组患者30例,即观察Ⅰ组(单纯全身麻醉)与观察Ⅱ组(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联合).2组患者均通过4个阶段(术前、切皮时、手术60min、拔管时)对肾上腺素、皮质醇、内皮素含量以及HR(心率值)、血流动力学MAP(平均动脉压值)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Ⅱ组患者在手术60min及拔管时的皮质醇及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低于观察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切皮时、手术60min、拔管时的内皮素水平也明显低于观察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Ⅱ组患者的HR在切皮时、手术60min、拔管时明显低于观察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拔管时的MAP也明显低于观察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老年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8例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纽和对照纽。观察组29例,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对照纽29例,仅用全身麻醉。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围麻醉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苏醒时间、苏醒质量和拔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前(H0)MAP、H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H2、H3、H4四个时间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全麻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食管癌手术的麻醉效果好,能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5.
沈建明 《安徽医药》2014,(9):1694-1696
目的:评价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于该院就诊治疗的88例乳腺癌患者,简单随机分为A组45例和B组43例,B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对手术患者进行麻醉,A组患者则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方式。观察两组患者血皮质醇的变化情况及相关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间,B淋巴细胞计数在各个时期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细胞免疫方面,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时期有明显差异(P<0.05),且在不同的麻醉方式下计数也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患者NK细胞计数在术后1 d之前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麻醉方式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相对全身麻醉来说,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较小影响,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邹爱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02-103,109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妇产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40例行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案分为A组(n=120)和B组(n=120),A组行全身麻醉,B组行脊椎-硬膜外麻醉,记录术前24h,术后24、72 h的一般临床特征,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量表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认知功能.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B组的MMSE评分为(26.0±1.9)分,高于A组的(23.1±2.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 h,B组的MMSE评分为(26.7±2.2)分,高于A组的(25.8±2.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妇产科手术中,全麻比脊椎-硬膜外麻醉更易引起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行骨科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行全身麻醉,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对2组老年患者麻醉前后的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麻醉后6、12、24 h的MMSE评分与本组麻醉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均P<0.01);观察组麻醉后6、12 h的MMSE评分与本组麻醉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均P<0.01);两组患者麻醉后12、24 h的MMSE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后24 h内均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全身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氧化亚氮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人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年龄65~78岁,ASAⅡ~Ⅲ级,随机分成两组(R组和Y组)。R组(n=20)以微泵输注瑞芬太尼0.1~0.3μg/(kgmin)、吸入60%氧化亚氮与硬膜外阻滞维持麻醉。Y组(n=20)以吸入60%氧化亚氮与硬膜外阻滞维持麻醉。记录各组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收缩压(SBP)最低值时(T2)、探查时(T3)及气管拔管时(T4)的SBP、舒张压(DBP)和脉搏(P)的变化。结果R组麻醉诱导后至手术开始前SBP、DBP、P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Y组SBP、DBP麻醉诱导后至手术开始前均低于麻醉前(P<0.01),P也较麻醉前慢(P<0.05)。Y组SBP、DBP在T2、T3均较R组低(P<0.01)。结论瑞芬太尼氧化亚氮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人上腹部手术,术中循环较氧化亚氮复合硬膜外麻醉组稳定。  相似文献   

19.
杨树忠  张山  刘红梅  张志强  乔丽艳 《河北医药》2012,34(20):3052-3053
目的比较3%氯普鲁卡因和2%利多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对照组:2%利多卡因;试验组:3%氯普鲁卡因。行连续低位(L1~2)硬膜外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感觉阻滞平面上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试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但2组Bromage评分在1分以上之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麻醉质量0加1分所占例数的百分比分别为80%和85%(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收缩压在感觉阻滞平面达上界及运动阻滞起效时均明显降低(P<0.05),在整个手术过程中HR和DBP无明显改变(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24h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于2%利多卡因,但两种局麻药整体麻醉效能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