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电子束预辐照接枝法,以水为溶剂,硫酸铜为阻聚剂,将丙烯酸接枝到尼龙-66滤膜上面。探讨电子束吸收剂量、丙烯酸单体浓度、接枝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滤膜接枝率的影响。对不同接枝率的滤膜进行吸水性测试,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接枝前后的滤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成功接枝到尼龙-66滤膜表面,接枝后样品表面孔洞减少,表面粗糙度增加;接枝率随着吸收剂量、丙烯酸单体浓度、接枝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后渐渐趋于平缓;接枝后的滤膜吸水率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在PET膜表面的紫外光共辐射接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水性体系中,经紫外光(UV)辐射引发在PET膜表面的丙烯酸接枝聚合反应的实验影响因素,考察了光敏剂、单体浓度以及接枝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接枝率下接枝膜对水接触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用电子束共辐照技术在聚醚砜微孔膜上接枝了甲基丙烯酸。改变接枝单体的浓度和吸收剂量获得具有不同接枝率的改性聚醚砜膜。系统研究了接枝率与单体浓度和吸收剂量间的关系,得到最佳的单体浓度和吸收剂量。接枝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表征,接枝膜表面及断面形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并测试了接枝膜的亲水性接触角。  相似文献   

4.
预辐照聚丙烯无纺布共接枝丙烯腈和丙烯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空气条件下丙烯腈和丙烯酸在预辐照聚丙烯无纺布上的共接枝反应,以及预辐照吸收剂量、接枝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及比例和摩尔盐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4h,单体浓度50%。并对接枝前后的聚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5.
用电子束引发预辐照接枝的方法,在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HDPE)薄膜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制备了含有高活性环氧基团的聚合物膜。详细研究了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吸收剂量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接枝物的组成、热性能和表面形貌。FT-IR测试表明接枝物为HDPE-g-GMA共聚物;接枝膜的熔融温度Tm以及修正后HDPE组分△Hf(HDPE)均随着接枝率的增大而降低,原因归结于HDPE接枝后结晶度降低。HDPE-g-GMA膜的AFM图像显示其表面粗糙度增加,进一步证明膜表面发生了接枝反应。  相似文献   

6.
NIPAAm在棉纤维织物上预辐射接枝共聚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敏感性聚合物N-异丙基丙烯酰胺在棉纤维织物表面预辐射接枝共聚反应,给出了吸收剂量,剂量率,单体浓度,接枝反应温度等对接枝率的影响,着重讨论了接枝共聚反应机理,证实了对接枝共聚反应起主要作用的陷落自由基是处于纤维素无定型区和结晶区交界的第三相,部分接枝链嵌入相邻结晶区使纤维结晶区含量随接枝率增长而下降。实验还证实除了陷落自由基外,在空气中辐照时样品无定型区生成的过氧化物随接枝反应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温敏NIPAAm在硅橡胶膜上共辐射接枝及接枝膜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共辐射方式将PNIPAAm接枝到硅橡胶上,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吸收剂量的增加(到40kGy),接枝率增加;但随剂量率的增加(50 ̄500Gy/min),接枝率反而下降。此接枝反应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但有一个明显的诱导期。增大单体的浓度和加入少量无机酸也能提高接枝率。接枝后,膜表面也表现出温度敏感性,其LCST接近35℃(DSC),所以在不同温度下(低于或高于LCST),它在水中的溶胀程度有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子束预辐照将丙烯酸(AA)接枝到苎麻纤维上形成苎麻-g(接枝)-AA,再用乙二胺(EDA)对苎麻-g-AA进行预辐照接枝胺化形成苎麻-g-AA-EDA,讨论了预辐照接枝率和胺化率与单体浓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改性苎麻纤维进行无盐染色实验,分析了AA接枝率和EDA胺化率对其上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苎麻纤维通过预辐照成功接上AA,并进一步接枝EDA实现了胺化,且AA的接枝率和EDA的胺化率随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吸收剂量为40 kGy、EDA浓度为35%时,AA接枝率为25%的苎麻-g-AA样品的EDA胺化率可达20.1%;接枝AA后的苎麻纤维上染率降低,且随AA接枝率的增大而减小,当AA接枝率为25.1%时,上染率低至4.2%;胺化后的苎麻-g-AA-EDA纤维上染率较未胺化的苎麻-g-AA纤维的上染率明显提高,上染率随胺化率的增加而增大,AA接枝率约为25%、胺化率为25%的改性苎麻纤维的上染率达49%。  相似文献   

9.
利用γ射线共照射技术在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粉体上按枝了丙烯酸。研究了丙烯酸单体体积分数、接枝溶液pH值、吸收剂量、阻聚剂(Cu^2+)浓度等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通过与称重法相结合,得到了利用红外光谱对接枝率进行定量分析的工作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当吸收剂量为25kGy、单体体积分数为30%、阻聚剂用量为0.004mol/L时,可以获得最高的接枝率。接枝溶液中盐酸的添加有利于提高接枝率。提高接枝率有助于改善PES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子束辐照接枝的方法将丙烯酸(Acrylic acid,AA)单体接枝到涤纶织物上来改善其亲水性。通过改变吸收剂量、接枝单体浓度、阻聚剂浓度、预辐照的吸收剂量以及前处理氢氧化钠浓度等影响因素来获得具有不同接枝率的改性涤纶织物。优化的反应条件:吸收剂量为195 k Gy、AA浓度为50%、阻聚剂(Fe SO4?7H2O)浓度为0.8%、预辐照的吸收剂量为43 k Gy、前处理Na OH浓度为15 g/L。傅里叶红外光谱证明AA已接枝成功;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改性涤纶织物的表面具有覆盖物,且随着接枝率的增大,其覆盖物明显增多;回潮率测试结果表明,改性涤纶的回潮率随接枝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接枝率达到最大值27.84%时,改性涤纶的回潮率可达3.51%。涤纶织物经30次洗涤后减重率仅1%左右,说明接枝牢度优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共辐射接枝法,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单体接枝聚合到尼龙滤布表面,通过测定接枝聚合前后尼龙滤布质量变化来计算接枝率。以无水甲醇为溶剂、硫酸铜为阻聚剂,考察了接枝率随单体浓度的变化规律,测试了接枝前后尼龙滤布表面与水的接触角(CA),并研究了接枝前后样品的热分解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接枝聚合后的样品热分解温度降低,单丝表观尺寸增大且表面粗糙度增加,随着接枝率的升高,改性尼龙滤布的接触角逐渐减小,亲水性增强,这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在室温时的亲水性相符。  相似文献   

12.
通过γ射线预辐射接枝方法将丙烯酰胺(Acryl amide,AAm)单体接枝到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粉体上,通过测定粉体接枝前后氟元素含量的变化来计算接枝率.研究了同一单体浓度下,接枝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将具有不同接枝率的改性粉体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et...  相似文献   

13.
利用60Coγ辐射,以预辐照接枝技术制备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丙烯酰胺接枝率和单体利用率的影响规律,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3 h,辐照剂量35 kGy,反应温度40℃,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与接枝丙烯酰胺(Acrylamide,AM)质量配比为0.5∶1,六水合硫酸亚铁铵(阻聚剂)添加量为AM质量的0.01%,AM单体浓度为5%时,可得到接枝率和单体利用率均达65%以上的接枝产物。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辐射接枝硅烷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γ射线固相辐射接枝方法,在聚丙烯粉末表面接枝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制备PP—g—Si。研究了不同吸收剂量对聚丙烯接枝率的影响,发现加入第二单体苯乙烯可以提高其接枝率到4.2%。吸收剂量的提高可显著提高硅烷在聚丙烯上的接枝量,使得接枝聚丙烯水解后物理交联凝胶含量增加。由于γ射线辐射会引起聚丙烯分子链断裂,经固相辐射接枝聚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会变大。利用DSC研究了产物PP—g—Si的熔点随辐射吸收剂量的变化,同时以XRD研究了PP-g—Si的结晶形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溶液混合、超声波分散的方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高密度聚乙烯(HDPE)、MWNTs/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两种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50、150、300 kGy的60Co γ射线辐照,研究了MWNTs/PE复合材料的辐射交联对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WNTs/PE复合材料经过辐射交联后,...  相似文献   

16.
17.
黄原胶辐射接枝N-乙烯基吡咯烷酮及其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共辐射法制备了黄原胶-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共聚物(XG-g-NVP).研究表明在黄原胶浓度及XG/NVP质量比一定的情况下,接枝率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步达到平衡:在吸收剂量和质量比一定时,接枝率住浓度为10g/L达到最大;在吸收剂量和黄原胶浓度一定时,接枝率在质量比为10:1达到最大值.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接...  相似文献   

18.
首先合成了双键改性的纤维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F-SiO2-K),将其分散在4-乙烯基吡啶(4-vinylpyridine,4-VP)或4-VP的甲醇溶液中,通过共辐射接枝的方法,制备了吡啶基改性纤维状介孔SiO2纳米微球(F-SiO2-VP).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F-SiO2微球上的接枝率随4-VP单体浓度和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但随剂量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将F-SiO2-VP微球分散在含有U(VI)的硝酸溶液中,测定了室温下微球对U(VI)的吸附容量,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SiO2-VP微球对U(VI)的吸附容量与硝酸浓度和P(4-VP)的接枝率有关.当硝酸浓度为5 mol/L,P(4-VP)的接枝率为16%时,对U(VI)的吸附容量最大,达到163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热力学则当U(VI)浓度低时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U(VI)浓度高时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