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及右心导管术(RHC)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值的比较,评价DE估测PAH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通过DE筛查符合PAH诊断的10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同步比较不同病因及不同肺动脉压力分级的患者RHC与DE血流动力学参数,以了解两种方法 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DE和RHC两种方法 对PAH患者血流动力学测值右心房平均压(m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0.698和0.727(P <0.05).其中,以上三项参数在肺动脉压力水平中度升高的患者中呈高度相关(r=0.848,0.775,0.813,P<0.05),在肺动脉压力水平重度升高的患者中呈中度相关(r=0.698,0.709,0.712,P<0.05),在肺动脉压力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中呈低度相关(r=0.523,0.473,0.480,P<0.05).DE诊断PAH的假阳性率为14.56%.而DE诊断结缔组织疾病相关PAH的假阳性率为33.33%.不同病因中,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DE和RHC两种方法 在同一疾病组内检测到的不同级别肺动脉压力患者的数量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与RHC血流动力学测值存在显著相关,但在不同病因及不同肺动脉压力分级的患者中有差别.DE在诊断结缔组织疾病相关PAH的假阳性率可能较其他病因高.DE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PAH患者的肺动脉压力程度的评估价值可能低于其他类型PAH.  相似文献   

2.
喻本桐  尹邦良 《山东医药》2003,43(30):27-28
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合并肺动脉高压 ( PH)是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的难题之一[1] 。本文在先心病伴中、重度 PH患者术后予以小剂量 NO吸入治疗 ,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和氧合变化 ,以评价 NO对合并 PH先心病患者肺氧合的效应 ,并为其术后过渡期治疗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先心病合并中度或重度 PH(中度 :肺动脉收缩压 /体循环收缩压为 0 .45~ 0 .75 ;重度 :肺动脉收缩压 /体动脉收缩压 >0 .75 )患者 39例 ,随机分为两组 :1治疗组 2 9例 ,其中男 1 7例、女 1 2例 ,年龄 4个月至 36岁。室间隔缺损 1 1例 ,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缺血性心肌病(ICM)相关肺动脉高压(PAH)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ICM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因ICM心功能Ⅲ~Ⅳ级入院的患者180例.以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收缩压(PASP)≥40 mm Hg作为诊断PAH的标准.将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肺动脉高压(PH)是指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1 mmHg=0.133 kPa)。临床分为五类:第1类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第2类左心疾病引起的PH;第3类肺部疾病和(或)低氧引起的PH;第4类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和其他肺动脉闭塞病所致PH;第5类不明原因的和(或)多重因素机制引起的PH。近20年来,PAH的药物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测量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室纵向应变(RVLS),评价PH患者右心功能,并探讨不同病因肺动脉高压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肺动脉高压而左心功能正常患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ASDPH)患者37例,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26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29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量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右心室横径(RVTD),左心室横径(LVTD),RVTD/LVTD比值,主肺动脉内径(D_(MPA)),左肺动脉内径(D_(LPA)),右肺动脉内径(D_(RPA)),三尖瓣反流面积(A_(TR));功能参数: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丿)、右心做功指数(RIMP)、LVEF。根据三尖瓣反流压差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应用2D-STI测量RVLS。结果:肺动脉高压各组RVTD、D_(MPA)、D_(LPA)、D_(RPA)、RVTD/LVTD比值,RVSL、RIMP、TAPSE、FAC、S~丿与对照组比较(P0.05);肺动脉高压各组性别、年龄、LVEF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DPH组RVTD,D_(MPA),D_(LPA),D_(RPA),明显高于APH组和CTEPH组(P0.05);ASDPH组LVTD明显高于APH组、CTEPH组和对照组(P0.05);ASDPH组和CTEPH组A_(T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DPH组RVTD/LVTD比值高于PAH组(P0.05);ASDPH组TAPSE大于PAH组和CTEPH组(P0.05);ASDPH组RVSL小于PAH组和CTEPH组(P0.05)。(2)相关性分析:RVLS与TAPSE、FAC呈负相关(r=-0.532,P=0.016;r=-0.507,P=0.001);RVLS与RIMP呈正相关(r=0.510,P=0.003);PAH组RVLS与PASP无明显相关性(r=0.285,P=0.130);ASDPH组和CTEPH组RVLS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呈正相关(r=0.602,P=0.007;r=0.567,P=0.008)。结论:RVSL能反映不同病因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对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PH)是以肺血管阻力增高为特点的一类疾病,PH作为一个血流动力学改变过程可以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非动脉型肺动脉高压(non—PAHPH)是指根据肺动脉高压的最新分类属于第2~5大类的疾病,主要包括左心疾病相关PH、肺部疾病相关PH、慢性栓塞性PH等。PAH患者通常病情凶险而预后严重不良,目前PH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要关注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领域,但是临床相对少见,而non—PAHPH临床上更为常见,对于non—PAHPH的研究将是目前及今后PH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研究左心疾病相关性肺高压(PH-LHD)的发生率和左心疾病病因构成,分析PH-LHD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PH-LHD的认识,指导临床诊疗及预防。方法 入选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就诊心内科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左心衰竭的住院患者812例,其中217例左心衰竭患者发生肺高压。左心衰竭病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HD)、扩张型心肌病(DCM)、高血压性心脏病(HHD)、肥厚型心肌病(HCM)及心脏瓣膜病(VHD)。以上入选患者均不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栓塞、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引起肺高压的相关疾病。利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最大三尖瓣反流速度(TRVmax),依据伯努利方程计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4×TRVmax2+RAP(右房压)。左心衰竭患者测定PASP≥50mmHg定义为合并肺高压。采集PH-LHD患者的临床病史、心力衰竭规范用药情况、合并疾病、超声心动图参数及生化指标。结果 (1)研究入选812例心脏病伴左心衰竭的患者中有217例发生了肺高压(PH),PH-LHD的发生率为26.72%;各种心脏疾病伴左心衰竭的患者中,PH-LHD的发生率分别为:IHD 38.83%(80/206),VHD 34.76%(65/187),DCM 21.96%(43/205),HHD 16.31%(15/92),HCM 11.48%(14/122)。(2)在整体217例PH-LHD患者中,左心疾病病因的构成依次为:IHD 36.87%(80/217),VHD 29.95%(65/217),DCM 19.82%(43/217),HHD 6.91%(15/217),HCM 6.45%(14/217)。(3)研究入选812例左心衰竭患者,在除去VHD后剩余的625例患者中,429例为HFrEF,126例发生PH,PH-LHD的发生率为29.37%;196例为HFpEF,26例发生PH,PH-LHD的发生率为13.27%。HFpEF伴PH组中左心疾病病因构成为:HCM 42.31%(11/26),HHD 34.62%(9/26),IHD 23.07%(6/26);HFrEF伴PH组中左心疾病病因构成为:IHD 58.73%(74/126),DCM 34.13%(43/126),HHD 4.76%(6/126),HCM 2.38%(3/126);两组间病因构成明显不同(P=0.000)。(4)DCM伴PH(组A)与IHD伴PH(组B)两组间临床特征比较:与组B相比,组A男性患者比例高(81.4% 比 64.9%,P<0.044);组B多为高龄、收缩压高,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不全等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组B相比,组A左房内径和左室内径增大更为明显、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比例更高、LVEF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ASP和E/e’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B中BNP和Cre水平明显高于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IHD和VHD患者更易发生PH-LHD,可见IHD和VHD是PH-LHD患者的常见左心疾病病因。(2)HCM和HHD是HFpEF-PH患者的主要病因;IHD和DCM是HFrEF-PH患者的主要病因。(3)比较DCM伴PH和IHD伴PH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前者男性患者居多,左心系统增大和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更明显。尽管DCM伴PH患者LVEF更低,但比较两组间PASP和E/e’无显著差异,提示左室充盈压升高较LVEF降低更能反映PH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血尿酸(SUA)在评估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的PH患者4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1例,年龄18~65岁,平均(44.5±10.9)岁,进行血浆BNP、SUA以及右心导管(RHC)检查,比较血浆BNP、SUA与RHC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 PAP)、全肺血管阻力(PVR)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27例(56.3%),继发性PH 21例(43.7%),其中包含结缔组织病(先心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TDPH)10例(20.8%),先心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HDPH)5例(10.4%),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6例(12.5%)。血浆BNP:209.02(88.01,455.01)ng/L;SUA:(399.74±132.81)μmol/L;RHC测SPAP:(91.54±24.34)mm Hg(1mm Hg=0.133k Pa),m PAP:(55.73±16.42)mm Hg,PVR:1 409.50(867.20,1 880.12)达因.s·cm-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BNP、SUA与RHC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结论:血浆BNP、SUA在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预后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Lu WX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796-797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严重的、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各种病因所致PH的认识提高与治疗进展,不仅进一步完善PH分类,亦改善了PH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家族性PAH及结缔组织疾病相关PAH。[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PH)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儿童和70例成人先心病患者,儿童或成人患者中均分为中重度PH组[肺动脉收缩压>50 mmHg(1 mmHg=0.133 kPa)]、轻度PH组(30 mmHg≤肺动脉收缩压≤50 mmHg)、无PH组(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4 h、1、3、6及12个月血浆AngⅡ浓度.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检儿童30例,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介入封堵术前,无论儿童或成人先心病中重度PH、轻度PH组患者血浆An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先心病无PH组患者(P<0.01).先心病患者介入封堵术后24 h,AngⅡ开始逐渐下降,至12个月下降到正常水平.结论AngⅡ可能参与了先心病伴PH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72例研究对象根据诊所血压、24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分为两组:研究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n=36),平均年龄(68士23.3)岁,体重指数(27.7±2.3)kg/m^2。对照组(单纯性高血压,n=36),平均年龄(64±18.5)岁,体重指数(26.8±1.8)kg/m^2。比较2组睡眠呼吸暂停昼夜血压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夜间收缩压(143.2±10.7)mmHg,非杓型血压比率83.3%以及晨起收缩压(146.9±16.1)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2.2±13.DmmHg、27.5%、(137.2±20.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疾病(HVD)与肺性高血压(P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两者的相关特征及导致PH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住院拟进行手术的25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HVD患者资料,通过病史、体征结合二维心脏超声评估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如肺动脉压等,并根据肺动脉压水平分为非PH组(n=157,肺动脉压<35mmHg;1mmHg=0.133kPa)、疑诊PH组(n=50,肺动脉压35~50mmHg)和PH组(n=49,肺动脉压>50mmHg)。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并发PH与未并发P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6例HVD患者中符合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协会PH诊断标准的共49例。HVD并发PH组年龄为(50.2±8.7)岁,男女比为18∶31。其中,纽约心脏联合会(NYHA)分级(OR=1.243)、左房内径(OR=1.016)、心力衰竭病程(OR=1.018)是HVD患者并发PH的危险因素。结论 HVD是引起PH的重要原因,PH患者体质量指数、NYHA分级、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时间及左房内径与非P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差、左房内径大、心力衰竭病程长是并发P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min步行距离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评估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手术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58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34.5±10.2)岁。心脏超声测量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将58例患者按sPAP分为3组,A组20例患者,30mmHgsPAP50mmHg(1mmHg=0.133kPa),B组20例患者,50mmHg≤sPAP70mmHg,C组18例患者,sPAP≥70mmHg。所有患者经手术完全矫治心脏畸形。手术前后测量sPAP及6MWT。术后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手术前A、B及C组的sPAP分别为(33.3±7.1)mmHg、(58.6±12.1)mmHg及(73.6±12.5)mmHg;手术后3组的sPAP分别为(25.5±5.8)mmHg、(38.8±12.5)mmHg及(64.8±11.5)mmHg;与手术前相比3组sPAP均明显下降,P0.05。手术前A、B及C组的6MWT分别为(420.2±33.3)m、(354.2±48.3)m及(320.2±41.3)m;手术后3组的6MWT分别为(440.8±22.5)m、(400.8±35.7)m及(340.2±38.2)m;与术前相比3组均明显提高,P0.05,B组手术后6MWT提高最明显,P0.01。A、B及C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2±2.3)h、(8.6±4.3)h及(14.2±6.6)h;术后ICU停留时间分别为(1.0±0.4)d,(2.1±1.1)d及(5.3±2.1)d。组间比较C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较A、B组为长。结论:心脏手术前后重复6MWT能够评价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情况,评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G1组(50~60岁),G2组(61~70岁),G3组(>70岁),观察各组既往病史、生化指标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1)从G1组到G3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1.4%、62.3%、68.2%,逐渐升高;入院时收缩压为(129.2±22.4)mm Hg(1 mm Hg=0.133 kPa)、(133.7±18.6)mm Hg、(140.8±21.4)mm Hg,G3组与G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1、G2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8.5%、56.6%;G3组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5.5%,与G1、G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Gensini评分3组分别为(6.6±3.1)分、(7.3±3.0)分、(7.7±3.0)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史和收缩压高为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7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以三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短暂性意识丧失与餐后低血压(PPH)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50~68岁无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70例70岁以上,有短暂意识丧失合并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为观察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三餐前、后血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塞后遗症伴短暂意识丧失患者PPH发生率为77.14%(54/70),其中以早餐最高。观察组早餐及晚餐后SB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早餐(38.6±12.5)mmHg∶(30±11.4)mmHg,晚餐(30.5±10.4)mmHg∶(26.5±3.5)mmHg,P均〈0.05]。结论:脑梗塞后遗症伴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多伴有餐后低血压,在诊治过程中除了要排除心脑血管本身疾病原因外,还应考虑餐后低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血压变异性(BPV )与靶器官损害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1级(65例),2级(61例)和3级(54例)高血压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70岁组(65例),71-80岁组(68例)和≥81岁组(47例)。BPV指标为测得的血压标准差。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I级-III级), BPV明显增大[24hBPV :(11.0±2.5) mmHg比(12.2±3.3) mmHg比(14.3±3.6) mmHg , P均<0.01],心脏,脑和肾损害者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BPV )/舒张压变异性(DBPBPV )显著大于无损害者的[心脏损害者:(12.2±2.4)/(9.8±2.2) mmHg ;脑损害者(12.9±3.1)/(9.6±2.0) mmHg ,肾损害者(15.7±2.4)/(12.4±1.5) mmHg比无损害者(10.7±2.3)/(8.0±1.4) mmHg](P<0.05或<0.01),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且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显著,但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综合外科ICU(SICU)收治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行终止妊娠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SICU从2004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PAH行终止妊娠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孕龄、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并发症、产科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危象(pulmonary hypertensive crisis,PHC)发病率及治疗结局。结果:共收集资料完整的149例PAH孕产妇临床资料,将PAH分为轻度肺动脉收缩压(sPAP40~49 mmHg,1 mmHg=0.133 kPa)、中度(sPAP 50~74 mmHg)和重度(sPAP≥75 mmHg)。其中,轻度组30例、中度组33例和重度组86例。9例患者死亡,病死率6.0%,均为重度PAH患者。与轻、中度PAH组相比较,重度PAH组患者妊娠平均年龄、孕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重、ICU停留时间长;随着孕龄增加,重度PAH患者比例降低;重度PAH组患者围术期心脏并发症(急性心力衰竭、围术期NYHA分级,较妊娠前NYHA分级下降幅度≥2级和心源性死亡)发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并发PHC,发病率为10.7%;产科并发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和产后出血)与PAH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妊娠合并PAH患者终止妊娠手术围术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度PAH显著影响患者结局。提示加强重度PAH孕产妇围术期ICU处理质量,可有利于改善妊娠合并PAH患者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叠综合征(OS)患者血浆内皮肽1(ET-1)水平,探讨其与OS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相关性以及OS合并PH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吸烟男性患者155例,其中正常对照组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40例,OS组40例。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参数,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120 ng/L者合并PH的相对危险度是120 ng/L)可能是OS合并P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程意  唐明  李刚  施静  罗勇 《临床肺科杂志》2014,19(4):659-663
目的分析上海市崇明县COPD相关疾病死亡变化趋势。方法选择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本死亡原因栏填写为COPD相关疾病,年龄≥40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2003~2011年间,共有5505人死于COPD相关疾病,平均年龄为(81.0±8.6)岁。男性死亡率年均变化率为-7.4%,女性为-11.2%(P均0.0001)。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下降是导致COPD相关疾病总体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哮喘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上海市崇明县2003~2011年间COPD相关疾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80例AECOPD患者,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分为3组:正常肺动脉压组19例、轻度PH组37例和中重度PH组24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血浆BNP水平、动脉血氧分压(PaO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末期右室,左室内径之比(RVDs/LVDs)等检测.结果 轻度及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PASP(轻度:44.59±3.27mmHg;中重度:67.46±12.44mmHg)、HsCRP(轻度:8.87±1.20mg/L;中重度:12.06±2.01mg/L)、BNP值(轻度:142.37±27.72pg/mL;中重度:191.12±45.82pg/mL)、RVDs/LVDs(轻度:0.64±0.13;中重度:0.74±0.12)均高于正常肺动脉压组(PASP:25.84±2.27mmHg;HsCRP:2.14±0.81mg/L;BNP:54.54±11.58pg/mL;RVDs/LVDs:0.51±0.14)(P〈0.05),而PaO2(轻度:63.67±9.58mmHg;中重度:56.62±8.27mmHg)则低于正常肺动脉雁组(88.05±8.13mmHg)(P〈0.05),两组相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SP与BNP和HsCRP均呈正相关(r=0.795,r=0.852,P〈0.01),BNP与Pa02呈负相关(r=-0.670,P〈0.01).结论 AE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肺动脉压力、Hs-CRP、RVDs/LVDs等渐进性增高,同时也伴随着血浆BNP水平相应升高,故血浆BNP水平与AECOPD合并P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呈相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