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文华  程明  马亚辉 《海南医学》2014,(14):2042-2044
目的:探讨影响不同切除方案对胃中部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手术治疗280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全胃切除术患者194例(TG组),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86例(DG组),比较两组胃中部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TG组和DG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和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TG组患者相对肿瘤更大、分期更晚且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5)。TNM分期预后分析显示,两组胃中部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部癌患者不同近切缘距离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胃切除方式不是胃中部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而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是胃中部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在能够根治的手术前提下,不同的切除方案并不会影响胃中部癌患者的远期预后,但胃中部癌患者若能够满足彻底根除的条件,则实施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接受根治性手术的Ⅰ~Ⅲ期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术后治疗特点及生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Ⅰ~Ⅲ期病例82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点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827例中位随访期58.2个月,出现复发或转移507例,死亡457例,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26.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9.7个月;5年无疾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为37.9%和43.8%。单因素分析示:全胃切除、切缘阳性、含印戒细胞癌、Lauren分型弥漫型及混合型、低/中低分化、脉管癌栓、神经浸润、肿瘤直径≥5 cm、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lymph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晚及未行辅助化疗者较胃部分切除、切缘阴性、不含印戒细胞癌、Lauren分型肠型、中/中高/高分化、无脉管癌栓、无神经浸润、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较早及接受辅助化疗者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是否全胃切除、切缘是否阳性、是否辅助化疗、TNM分期均是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辅助化疗可显著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切缘癌残留的原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73例贲门癌手术后切缘癌残留72例临床资料,分析切缘癌残留的影响因素。结果贲门癌不同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生长方式及手术切除长度的切缘癌残留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切缘癌残留组1,3,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贲门癌切缘癌残留明显降低生存率,术前对其进行正确估计、选择最佳手术径路、充分切除癌灶是减少和防止切缘癌残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2年至2005年在长海医院接受胃癌手术切除的38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胃癌TNM分期标准第6版和第7版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采用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各T、N分期的不同组别生存曲线的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6版相比,第7版分期标准更为细化,具体表现为第7版中T2和T3、N1和N2不同组别生存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中为Ⅳ期,经第7版分期降期后的患者的生存率较未降期的患者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第6版胃癌TNM分期相比,第7版在T分期和N分期标准的划分更细致、更为合理,对胃癌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判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联合脏器切除、肿瘤浸润度、淋巴结转移数、脉管内是否有癌栓、术后有无化疗和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度、淋巴结转移数量、脉管内癌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数≤15枚者和>15枚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2%和27.8%,P=0.005.脉管内无癌栓者和有癌栓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31.0%,P=0.023.肿瘤浸润深度<1/2者和≥1/2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2.1%和32.4%,P=0.044.结论 肿瘤浸润度、淋巴结转移度、脉管内癌栓可以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6.
150例胃癌手术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150例胃癌手术治疗颈后因素的分析,探讨合理的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式.方法对1987-1997年间收治的150例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100例,姑息性切除术43例;采用AJCC胃癌TNM分期,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4.7%、40%、27%;根治性切除组和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60.0%、56.0%、42.9%及9.3%、7.0%、0.0%,两组术后3、5、10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极显著,P值均<0.0001;根治性切除组中切缘癌残留占2%,D≤N占64%.结论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影响本组胃癌手术治疗颈后的关键因素,胃癌姑息切除、切缘癌残留及D≤N等可能为影响胃癌手术治疗预后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方法分析。结果:全组术后1、3、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7.7%、67.9%和84.4%,中位复发时间为31.7个月。其中局部复发占29.1%,腹膜复发占52.6%,血源性复发占18.3%。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2%、54.5%和36.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切缘情况及是否接受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切缘情况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切缘情况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D2根治性切除进展期胃癌结合辅助性放化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胃切除手术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收治的108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8例(DG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患者50例(TG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中情况、并发症、术后5年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①TG组肿瘤平均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WHO分期、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比例等与D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胚抗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G组联合脏器切除比例、手术时间、并发症、清扫淋巴结数目及阳性数均高于D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G组与TG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1.5、77.2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5%、67% 、59%和81% 、6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同归分析表明,根治程度、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为胃中部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肿瘤直径、并发症为预后的相关因素;肿瘤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手术时间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对胃中部癌患者来说,预后不受手术方式的影响,只要能达到根治的目的,选择远端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胃癌病人脉管内癌栓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病人脉管内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疾病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5例胃癌病人术后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脉管内癌栓阳性者54例,阴性者321例,分析脉管内癌栓与疾病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并比较同期癌栓阳性组与阴性组病人3年及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不同UICC分期、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程度胃癌病人脉管内癌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意义(χ^2=7.355-20.066,P〈0.05)。脉管内癌栓阴性病人Ⅰb+Ⅱ期、Ⅲ期的3年、5年生存率高于同期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0-5.632,P〈0.05)。结论脉管内癌栓是胃癌病人重要的预后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癌术后支气管切缘微小癌灶残留患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总结了1965年1月至1995年12月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 218例,支气管切缘微小癌灶残留患者分为黏膜内微小癌灶残留和有黏膜外浸润的微小癌灶残留两类.采用Likelihood Ratio方法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本组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62例(5.1%),其中MMRD21例,EMRD 42例,平均生存期为44个月,5年生存率为33.9%.不同TNM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51.4%、Ⅱ期16.7%、Ⅲа期6.7%,Ⅰ期明显高于Ⅱ期、Ⅲа期(P=0.001 1);MMRD与EMRD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和22.0%,有显著差别(P=0.007 8);MRD患者术后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42.86%,明显高于术后未治疗组的15%(P=0.002).结论影响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预后的因素除肿瘤病理分期外,还有支气管切缘癌残留的方式.手术后放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抑癌基因P33ING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2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VEGF 和P33ING1表达水平.结果:VEGF在正常组织中呈高表达,在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 P<0.01);P33ING1在正常组织中呈高表达,在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 P<0.01).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浆膜浸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5 a生存率有关(P<0.05),P33ING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肿瘤部位、浆膜浸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5 a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VEGF与P33ING1的表达和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关,同时进行VEGF与P33ING1免疫组化法检测对胃癌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肿瘤的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及3年、5年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径线、Borrmann类型、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例数、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鞘外组(P<0.01);鞘内组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鞘外组(P<0.05).结论 胃癌手术患者采用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方式更容易彻底清扫胃周淋巴结,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型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的预后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287例A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弥漫型AGC预后的影响因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全胃切除组(n=120)和部分胃切除组(n=167),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淋巴结切除数、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TNM分期、切除范围、手术切缘、神经及脉管浸润、术后并发症均与弥漫型AGC预后相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正常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全胃切除、手术切缘、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弥漫型AGC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弥漫型AGC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8%和13.6%,中位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分别为22和18个月。相对于部分胃切除组,全胃切除组可提高弥漫型AGC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P<0.01);全胃切除组具有更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较低的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P<0.05或P<0.01)。结论:弥漫型AGC患者预后较差。较大的肿瘤直径、高T分期、高N分期、部分胃切除、高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行根治切除术的胃癌患者210例,对其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同病理分期和肿瘤的大小对胃癌的生存率影响显著(P0.05);而根治程度的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部位、化疗时间和TNM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肿瘤部位、化疗时间和TNM分期是其独立因素,并且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不同也有影响,尽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手术术后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整理分析2000~2009年本院170例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数据,科学地对切端癌残留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胃癌切除术后切端癌残留率为706%.(1)在切除类型上:虽姑息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人数(3例)低于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人数(9例),但其术后残留率(3000%)明显高于根治性的胃癌切除术癌残留率(563%);(2)在切除范围上:全胃切除切端癌残留率(1667%)比远、近端胃切除术(682%,490%)高(P<005);(3)在临床特点上:BorrmannⅣ型、分化程度为高度恶性、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7的切端癌残留率较高,而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的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均与切端癌残留率无明显关联.结论 姑息性切除、BorrmannⅣ型、分化程度高且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7的胃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切端癌残留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1994至1999年与2000至2006年2个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究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1994年6月至2006年12月连续收治的1016例胃癌病例按手术治疗时间分为1994至1999年时期Ⅰ、2000至2006年时期Ⅱ两组,对比其临床病理特点变化,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预后的不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男女构成比、早期胃癌比例、临床不同TNM分期病例比例、专业化手术、辅助化疗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部位、腹膜播散、淋巴结转移、根治切除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期Ⅱ的5年总体生存率、根治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8.1%、61.5%,均显著高于时期Ⅰ的32.8%、42.4%(均P<0.01).根治切除、淋巴结转移与否、进展期胃癌、临床不同TNM分期、无辅助化疗、专业化手术方面,时期Ⅱ的生存率都显著高于时期Ⅰ(均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不同时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时期Ⅱ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得益于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提高以及包括规范化的胃癌根治手术、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脉管内癌栓与EGFR、c-Met和Ki-67表达的关系及其对疾病预后影响.方法:检测EGFR、c-Met和Ki-67在88例胃癌组织,其中包括脉管内癌栓阳性者39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脉管内癌栓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脉管内癌栓阳性组中EG-FR、c-Met和Ki-67的强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脉管内癌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内癌栓阴性患者1年、3年生存率高于同期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c-Met和Ki-67的表达与脉管内癌栓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脉管内癌栓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联合肝切除的外科治疗效果与生存状况。方法 选取 2006 年1 月—2016 年12 月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93 例联合肝切除术的HCC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 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根据肝切除范围分为小范围组(小范围切除)和大范围组(大范围切除),比较两组 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采用多因素Cox 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 病理结果表明44 例 (74.2%)患者达到R0 切除标准,两组患者R0 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围手术 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3 及5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05)。多因素Cox 风险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术前CA199>150 ku/L、肿瘤低分化、TNM 分期 为Ⅲ、Ⅳ期及镜下切缘阳性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HCCA 患者联合肝切除 术后的疗效并不理想,术前CA199>150 ku/L、肿瘤低分化、TNM 分期为Ⅲ、Ⅳ期及镜下切缘阳性是患者术 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肝切除范围与其无关,在保证阴性切缘的前提下可考虑进行小范围肝切除。  相似文献   

19.
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微小癌灶残留患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总结了1965年1月至1995年12月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18例,支气管切缘微小癌灶残留患者分为黏膜内微小癌灶残留和有黏膜外浸润的微小癌灶残留两类。采用Likelihood Ratio方法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本组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62例(5.1%),其中MMRD21例,EMRD42例,平均生存期为44个月,5年生存率为33.9%。不同TNM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I期51.4%、Ⅱ期16.7%、Ⅲa期6.7%,I期明显高于Ⅱ期、Ⅲa(P=0.0011);MMRD与EMRD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和22.0%,有显著差别(P=0.0078);MRD患者术后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42.86%,明显高于术后未治疗组的15%(P=0.002)。结论 影响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预后的因素除肿瘤病理分期外,还有支气管切缘癌残留的方式。手术后放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129例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29例患者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胃镜诊断率低(74.7%)。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为主。无手术切除患者的中位生态期5.6个月,手术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期17.6个月;根治手术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4%,23.1%,7.6%,姑息切除患者为40.8%,8.2%,0。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分别为18.6%,3.3%。结论:BorrmannⅣ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外科切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