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明市1995-2004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三明市1995—2004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法定传染病统计年报表、疫情汇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来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波动在44.07/10万~82.87/10万之间,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以乙肝病例最多,占71.63%,发病逐年上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32.62%;全年分布基本均匀;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性别比为2.60:1,20~加岁组为发病高峰。结论三明市病毒性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未来预防工作应以乙肝防治为主,以疫苗免疫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任城区1990-200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济宁市任城区1990—200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和流行规律,探讨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济宁市任城区1990—2003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年报进行分析。结果济宁市任城区1990—2003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4156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8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呈直线下降,乙型肝炎下降不明显;1990—1992年期间,甲型肝炎在各型肝炎中所占比为58.41%,而在1993—2003年期间乙型肝炎所占比例增至为61.20%;全区各镇(街道)均有发病,病例发生没有明显季节性,但甲型肝炎呈秋冬季增高,乙型肝炎呈夏秋病例数增多;发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0—9岁最高,与甲型肝炎0—9发病率高相一致,其次20。54岁,1994年后0~9岁年龄组乙型肝炎发病显著减少;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6.68%,其次是散居儿童占38.83%、中小学生占10.83%,但甲型肝炎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3.73%。结论病毒性肝炎在我区仍属高发,占居传染病的首位,尤其乙型肝炎在青壮年高发,提示今后在做好甲、乙肝疫苗接种,加强防病知识宣传,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的同时,加大对青壮年乙型肝炎的防治,是再度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濮阳市病毒性肝炎(肝炎)的流行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濮阳市1995~2004年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5-2004年肝炎年均发病率为78.59/10万。甲肝发病逐年下降,近2年有上升趋势;乙肝在各型肝炎中所占比例最大,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甲肝发病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乙肝季节分布不明显;甲肝的年龄分布以0~2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乙肝以20~45岁年龄组为主;甲肝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6.84/10万,女性为7.98/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为112.62/10万,女性为44.76/10万;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呈现市区高于农村。[结论]乙肝是濮阳市肝炎的防治重点,甲肝发病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东营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特征及其变化,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东营市乙肝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东营市共报告乙型肝炎8 760例,年均发病率为58.4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县区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年均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7~2011年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速度比2004~2006年增快;月发病数的中位数呈逐年下降趋势;16~50岁人群的发病例数和发病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无明显地域性和季节性;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发病最多。[结论]为乙肝感染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对发病率的降低起了重要作用;男性青壮年应成为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预防乙肝应加强对成年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西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2年乙肝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2年广西报告乙肝病例307302例,年均发病率为81.54/10万,2005--2012年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分别为:64.12/10万(29637例)、73.64/10万(34317例)、73.12/10万(34507例)、78.31/10万(37337例)、85.21/10万(41035例)、85.29/10万(41418例)、95.81/10万(44099例)、96.77/1077(44952例);0~14岁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由2005年的17.52/10万(1752例)下降至2012年7.02/10万(713例),其他各年龄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病例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占50.16%(154132/307302),男女比例为2.27:1(213321/939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9.21%(181946/307302)。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市为防城港市(137.63/10万)、北海(94.70/10万)和百色(91.37/10万),年均发病率最低的市为钦州市(45.42/10万),14个市中柳州市乙肝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北海市年报告发病率相对稳定,其他12个市年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无明显的季节性。2005--2012年报告新生儿首针接种率为97.71%(686200/702300)-99.30%(738871/744080)。结论广西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成年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和疫情监测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广西乙肝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乙型肝炎流行状况及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针对广东省HBV流行率高的严峻局面,寻求应对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根据1990~2002年广东省法定传染病年报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报表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90年代初的19.00/10万升至2002年的37.26/10万;2002年乙肝占病毒性肝炎总病例数的80.51%;14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数占当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乙肝疫苗接种率从1999年的87.7%上升至2002年的96.0%。结论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对低年龄组儿童已见明显的保护效果,今后乙肝的应对策略是:对高危易感人群进行高覆盖率的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庆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4~2010年间226 936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重庆市2004~2010年病毒性肝炎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113.24/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最高(97.98/10万),戊肝年均发病率最低(0.56/10万).从病原学分型看,乙肝构成比最高(86.52%),戊肝最低(0.49%);甲肝、乙肝、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丙肝、戊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发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 628.11,P<0.000 1);各职业均有发病,以农民(43.15%)和学生(12.79%)为主;发病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65.60%);40个区县中,有17个区县发病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结论 重庆市2004~2010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数(率)逐年下降,表明现行的预防控制措施成绩显著;但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滨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发病及变化规律,为有效控制乙肝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滨州市2005-2012年乙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2年,滨州市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42.54/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高峰;各县区均有发病,滨城区年发病率最高(62.68/10万),其次是邹平县(57.06/10万),惠民县最低(21.31/10万);发病以青壮年为主,15~64岁年龄段乙肝病例占乙肝总数的9i.9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发病人群以农民、工人和学生为主。结论乙肝防控工作仍是滨州市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继续实施综合防控措施,尤其要加强滨城区、邹平县等重点地区和农民、工人等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以降低乙肝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融水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融水县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融水县报告乙肝病例2 604例,年均发病率为52.25/10万,发病率最高为109.41/10万,最低为25.20/10万(P〈0.01)。融水镇、和睦镇、永乐镇发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08.54/10万、88.67/10万、65.96/10万;男性乙肝报告发病率(66.95/10万)高于女性(36.03/10万)(P〈0.01);乙肝病例以15~49岁人群为主,共报告1 890例,占发病总数72.58%,≤14岁儿童发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62例下降到2015年的0例)。结论近10年来融水县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4岁儿童病例显著减少,应巩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扩大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控制乙肝疫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东省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趋势和特征,为评价控制效果,制定乙肝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2005~2012年山东省急性乙肝病例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急性乙肝发病趋势和病例分布特征。结果2005~2010年山东省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6.02/10万下降至2010年的2.11/10万;2010年后稳定在2/10万左右。病例季节分布不明显。各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威海市最高,为18.35/10万;泰安、聊城、菏泽三市2010~2012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以25~59岁为主,占全年病例的54.99%(2006年)~62.34%(2011年);O~14、15~24和40~49岁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10年后25~39岁和60岁以上人群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农民发病率较高且其所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山东省急性乙肝发病逐年下降,应关注泰安、聊城、菏泽等发病率上升地区和25~39岁发病率上升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宁波市鄞州区2006-2015年15岁及以上居民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成人HBV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的鄞州区2006-2015年乙型肝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鄞州区累积报告≥15岁居民乙型肝炎病例1 664例,年均发病率为11.50/10万,各年发病率在8.22/10万~13.87/10万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X2趋势=5.492,P<0.05),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122.229,P<0.01),慢性乙型肝炎呈上升趋势(x2趋势=14.792,P<0.01).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具有地区差异性,发病率<10/10万和≥10/10万的镇数分别为6个和19个.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发病率为17.78/10万.男女发病比为2.63: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x226.318,P<0.01).农民乙型肝炎病例最多(32.51%).结论 鄞州区≥15岁居民乙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中青年农民工人群为重点防治对象,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社区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发生自发性再激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社区人群乙型肝炎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10年9月甘肃省武威市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的HBsAg携带者队列基础上,于2012年和2014年开展随访研究,分析自发性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随访发现,852例HBsAg携带者中共有72例发生再激活,发病密度为2 746.8/10万人年。不同性别间再激活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01,P=0.048),男性累积再激活率为10.39%,高于女性累积再激活率(6.62%)。各年龄组间再激活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524,P=0.038),其中46~59岁年龄组累积再激活率最高,为11.95%。HBsAg携带者基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水平不同,再激活率也不同(χ2=10.404,P=0.006),当HBV DNA基线水平>1×105 IU/ml时,累积再激活率可达14.36%。结论 社区HBsAg携带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自发性再激活,其中男性、中年人群和基线HBV DNA水平较高者易发生再激活,应进一步加强HBV携带者的管控工作,对其定期进行随访监测,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甘南州2005 - 2018年乙肝发病趋势,为科学防控乙肝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甘南州乙肝报告发病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甘南州2005 - 2018年共报告乙肝病例20 926例,平均发病率为218.19/10万。发病率在2005 - 2009年期间略有上升(平均发病数2 281例,平均发病率342.58/10万),2010 - 2013年呈下降趋势(平均发病数1 561例,平均发病率227.60/10万),2014 - 2018年基本持平(平均发病数656例,平均发病率93.16/10万),整体发病高于全省发病水平。除碌曲县外的7个县(市)乙肝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0~14岁人群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由225.18/10万下降至15.99/10万。乙肝病例中农牧民所占比例最大,占67.67%,且呈逐年增高趋势。结论 2005 - 2018年甘南州乙肝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发病水平仍较高。15岁以下儿童乙肝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今后应加大农牧民这一人群的乙肝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江西省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评价乙肝免疫策略效果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NNDRS)中下载江西省2012-2018年急性乙肝疫情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8年江西省共报告急性乙肝病例104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27/10万,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设区市均有急性乙肝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最高的设区市为萍乡市(13.90/10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25~岁组(6.58/10万),最低的为5~岁组(0.18/10万);15~45岁病例6524例(62.68%),<15岁病例283例(2.7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38〖DK〗∶1;病例以农民最多(6347例,占60.98%),其次是家务及待业人群(1234例,占11.86%)。结论 2012-2018年江西省急性乙肝病例以男性、农民、15~45岁人群为主,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逐年降低,地区间发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上海市徐汇区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完善肝炎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0~2010年户籍人口急性肝炎疫情和病原学分型年报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徐汇区急性肝炎年均发病率为26.88/10万,青壮年高发,男女发病比例为1.70:1,城乡结合地区发病率(32.3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西1990—2012年乙型肝炎发病的流行趋势,发现重点人群,进一步探讨防治策略。方法根据历年乙肝报告的发病资料和人口资料,计算年发病率以及性别、年龄别发病率,并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0—2012年广西共报告乙肝发病5817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6.78/10万,男性发病率(75.03/10万)高于女性(36.56/10万);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0~9岁年龄组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发病年龄呈后移趋势,20~2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结论男性青壮年为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预防乙肝应在提高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阻断母婴传播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晓军  杨佳平  徐慧清  吴铭  朱奇  陈永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368-4369,4372
目的 分析宝山区2004~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为麻疹消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数据,对2004~2008年宝山区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宝山区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21例,确诊443例,年发病率最高13.01/10万,最低2.06/10万,明显高于往年.病例以15~35岁人群为主,时间相对集中于13~24周,发生暴发疫情共12起,呈局灶性暴发.麻疹疫苗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96.46%.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阳性率为88.92%.结论 麻疹发病人群逐渐向大年龄人群转移,病例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应加强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及时率,并提高成人麻疹疫苗的接种覆盖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铜仁市丙型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消除丙肝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年度收集2006-2020年铜仁市丙肝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丙肝流行分布特征。结果 2006—2020年铜仁市共报告丙肝5 41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30/10万,整体发病呈上升趋势(趋势χ2 = 28.663,P<0.05),报告发病率由2006年的2.88 /10万(100例)上升至2020年19.35 /10万(617例)。全市丙肝发病男性(14.59/10万)高于女性(7.86/10万)(χ2 = 13.288,P<0.01),发病无明显季节特征,城区发病(18.93/10万)高于远郊县区(7.75/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 岁人群(76.07%),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56.69%)。结论 铜仁市丙肝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农民、成人丙肝疫情有加重趋势,需要密切关注并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控制丙肝高发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泰兴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征,以便调整防治策略,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将历年病毒性肝炎疫情报告资料导出成excel格式文件,经订正修改后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频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统计。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市2005—2013年共报告5类病毒性肝炎3 415例,年均发病率为31.06/10万,甲型肝炎388例,乙型肝炎1 582例,丙型肝炎321例,戊型肝炎275例,未分型肝炎849例;各型肝炎总的分布曲线呈单峰分布,发病率最高的月份为3月份;农村总发病率高于城市,城乡总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5);男性总的发病率及各型肝炎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率最高的年龄为30-39岁,发病率最低的年龄为0~9岁;发病率居前5位的职业是农民、工人,学生,离退人员和干部。结论乙型肝炎仍是该市需主要防治的肝炎。今后我市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面既要注重个人预防措施,倡导接种疫苗,又要针对其传播途径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