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停用氯吡格雷对围术期出血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且拟行OPCABG的患者.根据术前停用氯吡格雷时间分为3组:(1)停药<72 h...  相似文献   

2.
1例59岁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规律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1个月后患者舌及口腔黏膜出现多发性浅表性溃疡。患者自行停服氯吡格雷,其他药物继续口服,口腔溃疡逐渐减轻,1个月后基本消失。再次口服氯吡格雷1个月后,多发性口腔溃疡复现。停用氯吡格雷后溃疡逐渐愈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增多,术后支架内血栓等事件也相应增加,因此需要更加积极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给以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改善植入支架的ACS患者的临床预后,但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老年患者应用是否同样安全,相关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评价300mg负荷量加150mg每日维持量氯吡格雷在行DES植入的老年ACS患者中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As)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SAC)术后氯吡格雷治疗时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风险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模型对IAs患者SAC术后氯吡格雷治疗时HTPR风险的预测.方法:入组160例SAC术后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5 d,晨起抽取静脉血,检测血...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给药。方法: 临床药师在参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通过基因分型,结合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对氯吡格雷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超快代谢型的3例患者综合判断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氯吡格雷及合适的使用剂量。结果: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半月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氯吡格雷慢代谢型患者,建议改用替格瑞洛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反复发生皮下出血的超快代谢型患者,建议降低氯吡格雷给药剂量,暂时停用脉血康胶囊并常规口服维生素C片;联合使用兰索拉唑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患者,建议增加氯吡格雷给药剂量或换用替格瑞洛,必要时可考虑选择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甚或换用其他抑酸药如雷尼替丁等。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药物基因检测工具,结合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以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使用,优化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实现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6.
蒋蔚茹  钟良 《上海医药》2013,(21):16-19
氯吡格雷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故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临床相关指南建议,氯吡格雷应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合用以减少氯吡格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但是,氯吡格雷需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同功酶CYP2C19代谢才能转化为活性产物发挥作用,而PPI同样主要由CYP2C19代谢。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合用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由此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而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不明显。发表于2009年的系列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氯吡格雷与PPI合用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这一研究结果并未得到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的证实。因此,目前仍需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分析氯吡格雷和PPI合用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间的相关性。鉴于临床上有大量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需合用PPI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建议现最好选用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较小的泮托拉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观察氯吡格雷应用后的临床疗效,探讨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的疗效比较.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4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对照组(进口氯吡格雷)200例,男144例,女56例;治疗组(国产氯吡格雷)200例,男148例,女52例.两组患者皆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心脏事件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的疗效相当,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江苏医药》2012,38(12)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评估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的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支架内血栓患者为观察组,连续入选100例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PLADP).将PLAA>20%、PLADP>40%分别定义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加倍剂量至150 mg/d,随访PLADP及临床事件.结果 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0% vs.27%)(P<0.01);观察组PLA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3)%vs.(31.9±14.0)%](P<0.01);观察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53.6±6.3)% vs.(37.0±10.9)%](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阿司匹林低反应患者.结论 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PPIs)合用对PCI术后1个月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观察6 209例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分为使用PPIs组(1 182例)及未使用PPIs组(5 027例)。比较两组PCI术后1个月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分析氯吡格雷与PPIs合用对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检查化验、合并用药及冠脉病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未使用PPIs组34例(0.68%),使用PPIs组4例(0.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7,P=0.18)。结论 PCI术后1个月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PPIs治疗,未观察到有增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某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诊治的1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药物将其分为氯吡格雷组(81例)与阿司匹林组(81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则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发现,氯吡格雷组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且氯吡格雷组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够减少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李勇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4):234-236
近期进行的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CAPRlE研究、CLASSlCS研究和CUR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在血栓事件高危患者群体中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冠脉支架植入患者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噻氯匹定联合阿司匹林;而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及早开始并长期应用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2.
张亮 《北方药学》2021,18(7):90-9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在冠心病支架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支架介入术治疗的9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6例术后应用氯吡格雷,观察组46例术后应用替格瑞洛,评估治疗效果,观察用药前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2.17%,与对照组6.52%相当(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P<0.05).两组用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l)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MB、cTnl水平更高(P<0.05).结论:相较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并不会增加冠心病支架介入术后出血事件,其能降低MACE风险,改善心肌酶谱水平.  相似文献   

13.
1例56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律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个月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血小板计数为185×109/L.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支架植入后用微量注射泵以0.1 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替罗非班36 h.输注替罗非班约12h,患者双上肢出现散在瘀斑,血小板计数下降至5×109/L.立即停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给予地塞米松.术后第4天,恢复使用氯吡格雷.术后第5天,恢复阿司匹林.术后第6天,患者瘀斑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考虑患者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是替罗非班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CYP2C19*1、*2基因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服用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BSCO、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及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再辅以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携带CYP2C19*1、*2基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与氯吡格雷疗效关系的临床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研究,共454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CYP2C19*1和CYP2C19*2基因携带患者植入支架后血栓再形成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0 2,RR=2.46,95%CI(1.54,3.92)],其CYP2C19*2基因型携带者较CYP2C19*1型可明显增加血栓形成,但2组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服用氯吡格雷的心血管患者中,CYP2C19*2基因型较CYP2C19*1基因型更易发生支架后血栓,但心血管时间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鉴于CYP2C19*2基因型携带患者发生植入支架后血栓再形成风险增加,建议在拟行PCI手术并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先测定CYP2C19*2基因型,再考虑是否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评估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支架内血栓患者为观察组,连续入选100例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PLADP)。将PLAA>20%、PLADP>40%分别定义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加倍剂量至150mg/d,随访PLADP及临床事件。结果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0%vs.27%)(P<0.01);观察组PLA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3)%vs.(31.9±14.0)%](P<0.01);观察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53.6±6.3)%vs.(37.0±10.9)%](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阿司匹林低反应患者。结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安伞性.方法 67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l例):对照组,支架置入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9~12个月;试验组,此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8~24个月.观察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应用时间越长,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越少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介入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患者,按其表型分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及慢代谢组,将中代谢组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慢代谢组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另设快代谢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为对照组,连续用药6个月,随访其临床事件。结果:所有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中、慢代谢型的比例分别为25%,60%, 15%;中代谢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方案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方案、慢代谢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方案,可取得与快代谢型患者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方案相似的疗效,但慢代谢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脏缺血的获益不佳,劣于替格瑞洛方案。结论: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中代谢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的方案可能有益;慢代谢型患者建议使用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进口和国产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的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及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3例PCI的患者随机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40例)和进品氯吡格雷组(43例)。2组患者均于术前3d开始服用氯吡格雷(泰嘉)75mg每天1次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每天1次。随访6个月,比较2组间PCI术后的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结果进口和国产氯吡格雷对PCI术后的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无显著差异;PCI术后6个月内,2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进口和国产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能有效的预防术后急性和亚急性的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表明两者药效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42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治疗组224例,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组202例,评价PCI术后12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各种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各种出血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和进口两种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李勇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4):234-237
近期进行的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CAPRIE研究、CLASSICS研究和CUR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在血栓事件高危患者群体中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冠月永支架植入患者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噻氯匹定联合阿司匹林;而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及早开始并长期应用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