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基于β-环糊精制备栀子蓝色素包合物,评价其光稳定性效果。方法:采用超声辅助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栀子蓝色素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定性表征,利用单因素逐级试验及正交优化确定包合物形成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包合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包合后得到的物质不是栀子蓝色素和β-环糊精的简单混合,而是栀子蓝色素和β-环糊精形成的新固相包合体;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色素添加量2 g,加热温度50℃,搅拌时间3.5 h,超声处理1 h;栀子蓝色素β-环糊精包合物在灯光照射、日光照射及紫外照射3种条件下的光稳定性明显高于未包合色素。结论:通过β-环糊精包合色素可显著提高栀子蓝色素的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匙羹藤总皂甙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包合物收率和包合率的影响.最佳包合条件为:β-环糊精与匙羹藤总皂甙比例1:1,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3 h.该制备工艺稳定,可用于匙羹藤总皂甙-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抗坏血酸葡萄糖苷(2-O-α-D-glucopyranosyl-L-ascorbicacid,简称AA-2G)/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它在应用中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选用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对AA-2G进行包合,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研究了AA-2G-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时间、搅拌速度以及β-环糊精和AA-2G的摩尔比对包合物制备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运用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AA-2G-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A-2G与β-CD的摩尔比为1:3,温度为60℃、搅拌速度为200 r/min,时间为5 h时,包合率为49.55%。影响包合率的因素顺序为:时间温度转速摩尔比。验证试验表明,饱和水溶液法制备AA-2G-β-CD包合物工艺稳定。通过傅里叶红外色谱法对制备的AA-2G-β-CD包合物进行了鉴定,证明了AA-2G-β-CD包合物的形成。通过抗氧化性实验发现,包合物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高于AA-2G与β-CD混合物。综上,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AA-2G-β-CD包合物,经验证AA-2G-β-CD包合物形成,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后,其包合率达到49.55%,同时包合物的抗氧化性能力高于AA-2G与β-CD混合物。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采用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工艺进行优选,以包合率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番茄红素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的比对番茄红素包合的影响。结果得到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50W、超声时间25min、番茄红素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的比1:150,番茄红素的包合率可达73.6%,包合的番茄红素在60d内保留率达到92.2%。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适宜的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2):132-137
研究了莱菔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表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包合物的最佳包埋工艺为:芯壁比1∶6,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3h。通过红外光谱仪对包合物的定性分析表明,莱菔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6.
以收率和包合率为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核桃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并考察产品氧化稳定性和水溶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核桃油与β-环糊精质量比1:4、包合时间4.5h、包合温度65℃,此条件下包合率达81.6%、收率达61.6%;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核桃油-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核桃油-β-环糊精包合物可明显提高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和水溶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青藤碱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最佳条件,测定青藤碱与不同环糊精的包合常数并进行体外释放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青藤碱与不同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最佳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利用相溶解度法测定青藤碱与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的包合常数,对包合物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研究。结果:青藤碱与不同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最佳条件为物质的量的1:1、包合温度50℃、包合反应3h、包合反应时溶液pH7,青藤碱与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的包合常数分别为501.1、150.0、600.3L/mol。结论:青藤碱与环糊精可以形成1:1型稳定的包合物,以环糊精为载体制备的不同青藤碱-环糊精包合物相对于青藤碱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优化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工艺,并验证包合物的增溶作用为目的。在预实验基础上,利用红外分光光度法验证了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然后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率总评归一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预实验结果表明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响应面实验显示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与千斤拔黄酮投料比(质量比)5.5∶1、包合温度43℃、包合时间3.8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为44.68%,包合物得率为73.12%,溶解度测定结果表明将千斤拔黄酮利用β环糊精包合后,可使千斤拔黄酮在水中溶解度由(22.86±0.62)mg提高到(106.58±0.95)mg。千斤拔黄酮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物的形成可使千斤拔黄酮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提高,为千斤拔黄酮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优化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β-环糊精与月见草油的投料比、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为考察因素,月见草油包合物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经红外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进行包合物形成的验证。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与月见草油投料比为5∶1 m L/g、包合温度55℃、包合时间1.8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分别为81.56%和92.28%。实验证明月见草油可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为月见草油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确定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收率为指标,用研磨法制备包合物,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挥发油量与β-环糊精比例、溶媒含醇量、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结果优选的最佳包合条件如下,挥发油量:β-环糊精1:10、溶媒含醇量60%、包合时间1 h。结论验证试验表明优选的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熊果酸-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熊果酸的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以包合率为指标,用β-环糊精包合熊果酸.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合的最佳条件为:摩尔比3∶1,反应时间160 min,反应温度60℃.红外光谱鉴定形成了熊果酸-β-环糊精包合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薰衣草精油的物理化学稳定性,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对其进行包埋。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薰衣草精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期找到一种最佳的包合工艺条件。同时,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实现对薰衣草精油包合物的结构及包合情况分析,进而验证薰衣草精油被羟丙基-β-环糊精较好的包埋。实验所得的最佳包合工艺为:羟丙基-β-环糊精与薰衣草精油比例6.27:1(g:mL)、包合温度33.1℃、包合时间3.36 h,包合率可达80%。通过光谱分析可知,羟丙基-β-环糊精和包合物谱图极其相似,这说明薰衣草精油中许多基团被包埋进入环糊精空腔。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精油效果较好,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能够为薰衣草精油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3-β-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及抗回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维生素O3-β-环糊精(VD3-β-CD)包合物稳定性及抑制淀粉回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包合技术提高了维生素D3(VD3)的稳定性及有效期;VD3-β-CD包合物延缓淀粉回生效果显著,回生抑制机理是该包合物与直链淀粉结合形成络合物,牵制了游离直链淀粉使其处于不规则状态,从而延缓直链淀粉有序结晶,达到抑制淀粉回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番茄红素为试验材料,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以有机溶剂比例、主客体摩尔比、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冷藏时间为考察因素,包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丙酮/正己烷(V/V)2︰1、番茄红素/β-环糊精(摩尔比)1︰200、搅拌时间20 h、搅拌温度50℃、冷藏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包合率高达71.8%。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客体摩尔比是影响包合效果最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印奇果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印奇果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印奇果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印奇果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其制备成粉末;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优化印奇果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喷雾干燥工艺。结果以包合率为指标,印奇果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A2B1C2,即当包合温度为60℃,搅拌时间为30 min,药液滴加速度为1 m L/min时,包合率最高。按最佳工艺参数进行3次平行试验,平均包合率为36.9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6%。结论以最佳工艺制备包合物,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密封控温法制备控释材料肉桂醛-β-环糊精包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肉桂醛和β-环糊精为原料,采用密封控温法制备控释包合物,并确定了包合工艺参数和释放特性。结果表明,通过由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包合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包合条件为:时间温度100℃,加热2.5h,β-环糊精与肉桂醛包合比1:1.75。同时用红外光谱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发现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中肉桂醛释放速率与环境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与环境温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赵玲  苏健裕  陈建平  胡松青  李琳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148-150,155
目的:利用超声波法制备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以β-环糊精为包合剂,采用超声法制备氟苯尼考包合物,工艺参数为氟苯尼考与β-环糊精投料比1:1(mol/mol),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5h。然后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I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对包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在该制备工艺条件下包合物的得率为93.52%,包合率为38.09%;且经过FIIR和XRD确证其包合物已形成。结论:采用本实验工艺具有较好的得率,氟苯尼考被β-环糊精包合后呈现出新的物相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及槲皮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方法及工艺条件,并进行包合物的鉴定及溶解度测定。方法采用溶液搅拌法、超声波法和研磨法比较包合物的制备效果;溶液搅拌法的包合物制备工艺以包合得率为指标,分别考察投料摩尔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及溶液p H值对包合物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采用薄层鉴别法及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通过比较包合物得率,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槲皮素-β-CD和槲皮素-HP-β-CD包合物更好;包合物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摩尔比为1:1、制备温度为60℃、制备时间为2 h、溶液p H值为7;在此条件下制备槲皮素-β-CD包合物的平均包合得率为66.22%,制备槲皮素-HP-β-CD包合物平均得率可达71.49%;槲皮素-β-CD包合物溶解度为26.94μg/mL,槲皮素-HP-β-CD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增加到2224.21μg/mL。槲皮素在0.8~6.4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结论溶液搅拌法使槲皮素与环糊精衍生物形成包合物,且明显增加了槲皮素在水中的溶解性,有利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并提高了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丁酸乙酯与β-和γ-环糊精包合物。正交试验表明:制备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参数为,丁酸乙酯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为1∶1、超声30 min、超声温度50℃,可获最大包合率为46.69%;制备γ-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参数为,丁酸乙酯与γ-环糊精的摩尔比为1∶1、超声45 min、超声温度60℃,可获最大包合率为95.59%。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及X-衍射对包合物的分析,证明了丁酸乙酯与2种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综合结果显示,γ-环糊精更适合包埋丁酸乙酯类风味小分子。  相似文献   

20.
研究泽泻超临界CO2萃取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的优化包合工艺条件为:萃取物溶于乙醇、β-环糊精与水的比例为7:100、β-环糊精与萃取物的比例为8:1、在温度为40℃下搅拌1h.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证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