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嵩  张黔  万健 《吉林医学》2014,(5):995-996
目的:探讨乳酸代谢与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血乳酸的变化情况和治疗转归。入ICU即时、6 h和24 h抽取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血乳酸值并计算6 h、24 h乳酸清除率,计算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APACHEⅡ评分和患者28天病死率。根据治疗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结合ISS、APACHEⅡ评分讨论乳酸代谢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中死亡6例,存活14例。存活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必要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转入辽宁省肿瘤医院ICU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血乳酸测定,6h后再次进行血乳酸测定.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及APACHEⅡ与血乳酸浓度间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观察两组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变化、APACHEⅡ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情况。结果随着APACHEⅡ评分分值的升高(〈15、15~〈25、25-〈35、≥35分),动脉血乳酸浓度也逐渐升高[(3.45±0.12)、(4.71±1.04)、(9.80±3.29)、(14.29±0.88)mmol/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962,P〈0.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分值、血乳酸浓度高于存活组,而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血乳酸值〉10mmol/L且6h血乳酸清除率〈10%的1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均死亡。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逐渐增高,而乳酸清除率逐渐下降,这与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APACHEII评分【中图分类号】R44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a)一166—0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其早期清除率在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ICU住院的休克患者67例,按照APACHEⅡ评分分为低分组15例(11~20分)、中分组29例(21~30分)和高分组23例(〉30分)三组;休克确诊后2h测定血乳酸水平和进行APACHEⅡ评分,12h后再次血乳酸测定并计算乳酸早期清除率。按照休克确诊第28天的临床转归划分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休克患者不同APACHEⅡ评分及不同预后间的血乳酸水平、早期清除率的变化;对不同预后患者早期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早期清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APACHEⅡ评分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预后患者休克确诊2h、12h时血乳酸水平、早期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预后与休克时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早期清除率相关(rAPACHEⅡ评分=-0.74,r确诊血乳酸=-0.72,r确诊12h乳酸=-0.75,r乳酸清除率=0.88,P均〈0.05)。结论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总体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早期乳酸清除率能动态反应病情进展和预后,两者结合可作为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观察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预后分为观察组88例(存活并转出ICU者),对照组32例(未能转出ICU死亡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初始、12h、24h、48h血乳酸变化。结果观察组初始、12h、24h、48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2.36±2.54)、(2.19±2.29)、(2.13±1.15)、(2.09±1.0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88±2.63)、(4.40±2.27)、(3.91±3.38)、(4.24±3.19)mmol/L,P〈0.05,提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入院及治疗时间的增加,观察组存活患者的血乳酸浓度呈显著降低趋势,48h降至(2.09±2.72)mm01/L。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人住时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5,P〈0.05)。结论动态血乳酸监测及APACHEⅡ评分能为急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救治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能更准确的评价患者病情,预测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89例 ICU 住院的危重病患者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分为评分>30分组(A 组),>20~30分组(B 组),>10~20分组(C 组),0~10分组(D 组),比较4组早期(6h)血乳酸清除率、ScVO2、病死率等指标。患者均经过常规治疗及专科处理。治疗28d 后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128例),分析死亡组和存活组APACHEⅡ、早期血乳酸清除率、ScVO2等指标,并加以比较。分别对危重病患者 APACHEⅡ与早期血乳酸清除率、ScVO2的相关性加以分析。结果不同 APACHEⅡ评分组的血乳酸清除率、ScVO2、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 APACHEⅡ显著高于存活组(P <0.01),6h 乳酸清除率和 ScVO2显著低于存活组(P <0.01);APACHEⅡ与6h 乳酸清除率呈负相关(r =-0.618,P <0.05),与 ScVO2呈负相关(r =-0.695,P <0.05)。结论ScVO2和6h 血乳酸清除率与危重病患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并能通过 ScVO2和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反映患者预后和转归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动态监测血乳酸值及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①对照组、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死亡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0.63±0.33)mmol/L,(2.88±0.35)mmol/L,(7.54±0.66)mmol/L,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血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死亡组血乳酸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②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血乳酸在48 h内达到正常,而死亡组患者的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随着血乳酸浓度的下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严重程度降低,生存率显著提高。③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浓度显著正相关(r=0.674)。结论:血乳酸测定对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有105例患者入选,测定患者入ICU时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并将动脉血乳酸≤3.0mmol/L的患者分为A组,将动脉血乳酸>3.0mmol/L分为B组,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 APACHEⅡ评分),分析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顸后。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结果:A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低血乳酸水平组APACHE II评分明显低于高血乳酸水平组,高血乳酸水平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血乳酸水平组,联合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 II评分有助于早期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简便易行可操作且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指标。方法对58例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时行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8小时后再次血乳酸测定,并计算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关系。结果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11~20分组(P〈0.05),APACHEⅡ评分〉30分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21~30分组(P〈0.01)。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死亡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8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大于10%全部存活。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也相应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与危重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乳酸、降钙素原、APACHEⅡ评分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呼吸重症监护室住院确诊为脓毒性休克患者56例,确诊后立即测定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分为死亡组(18例)和存活组(38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的浓度、APACHEⅡ评分。不同预后患者与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的浓度、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脓毒性休克确诊时血乳酸、降钙素原水平、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ACHE=14.62,t乳酸=7.40,t降钙素原=8.23,P均<0.05),患者预后与血乳酸、降钙素原水平、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APACHE=-0.72,r乳酸=-0.68,r降钙素原=-0.82,P均<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的浓度、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三者增高提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动态监测在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据患者预后分为入ICU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据APACHEⅡ分为≤20分组及〉20分组,比较两组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入ICU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水平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水平(t=12.44、9.23,P〈0.01),6 h乳酸清除率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t=11.83,P〈0.01);在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入ICU乳酸和6 h乳酸水平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水平(t=11.37、8.34,P〈0.01),并且6 h乳酸水平≤20分组明显低于〉20分组水平(t=8.34,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20分组明显高于〉20分组水平(t=11.19,P〈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入ICU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4,P〈0.01);6 h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98,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32,P〈0.01)。结论: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水平是判断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动脉乳酸越高,病情越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韦丽群 《中国病案》2007,8(9):14-16
目的探索病案信息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将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医疗保险、法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病案信息管理发生显著的变化,向数字化、高智能化的电子病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CBT)在强迫症(OCD)患者各亚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规律性。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对照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按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治疗观察3、6个月。疗效评定分别运用Yale-Brown强迫量表,自拟的自评好转程度量表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31例,临床有效率70.9%,其中治愈率1.8%。单纯药物治疗组24例,临床有效率33.3%。Yale-Brown强迫量表在6个月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强迫症亚型(怕脏型、反复检查型和反复担心型)的疗效比较,怕脏型在治疗3个月末两组间自评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担心型在治疗6个月末两组间Yale-Brown强迫量表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检查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强迫症的亚型在治疗中的有效性次序为:反复担心型〉怕脏型〉反复检查型。  相似文献   

13.
郭晓芬  程宇甫 《中国医疗前沿》2012,(13):91+86-91,86
文学是为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彰显着自身存在的价值。正如席勒所说:"审美是人性的完成"。文学和医学是两种互补的认识方式,文学可以说是医学的原动力。文学审美过程是促使医务人员自我完善的过程,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医务人员的医患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脉象与血管容积图的关系,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432例受检者(包括正常脉象和10种常见病脉)进行寸口脉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同步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脉象比较,种种病脉在寸口脉血管容积图上均显示出各种脉象的参数特征,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脉象形成的心血管病理生理特点。提示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病理脉象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我院病案利用情况观病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医院病案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病案资料使用情况和复印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总结出病案在五大方面的作用,医院管理决策者和领导可利用病案信息对医院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制定发展目标。结论病案资料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病人诊疗情况,为医院保险机构、执法部门、医学科研、教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原始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从病案信息利用的范围及病案信息利用的管理两大方面阐述了病案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地位及其利用价值,同时就拓展病案利用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刘晋才  刘阳 《中国病案》2008,9(9):19-20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病历质量管理的方法。方法(1)首先网上快速检查每份病历书写的质量情况;(2)针对病历书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3)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病历的管理。结果有效提高了地震伤员病历的内涵质量。结论地震伤员的病历管理以军字一号工程电子病历实时监控管理的方式最好,传统终末病历管理的方法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缝匠肌前移治疗因髌韧带外侧紧张、内侧松弛、Q角大于正常所引起的髌软骨软化症、髌骨半脱位及复发性髌骨脱位。方法 游离缝匠肌下1/3段,止点不切断,移至髌骨前固定,建立髌骨向内的可变拉应力,使Q角变小。结果 治疗髌软骨软化症8例10膝,随访7例8膝,髌股关节痛消失;髌骨半脱位7例9膝,随访6例7膝,髌骨无再半脱位;复发性髌骨脱位15例18膝,随访12例13膝,髌骨无再脱位。结论 本方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适应髌骨向外侧移位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让人民满意是病案管理数码化必须遵循的准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要解决医疗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实施“三变”。由“救治”转变为“预防”,由“院内”转变为“社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即由历来的指导思想“抢救治疗”转变为预防在前,使原来的“让部分人恢复健康”转变为全民健康;将医院内救治转变为社区病后、病前的增强抗病能力;将被动的、静止的、孤立的治疗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关联的病案信息网络互动治疗,它是医疗改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病案管理的信息基础建设,让病案管理信息复盖社区,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病案信息建设中,必须建立“病案数码化患者信息响应系统”,建好医疗服务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联系的高速通道,使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必须的病患群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