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微信和参与式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为高校制定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某非医学高校10个班级的378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193名)接受微信和参与式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健康素养教育,对照组(185名)不接受混合式健康素养教育,两组研究对象其他健康教育活动均不受限制.于健康教育前后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素养总分、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技能得分分别为(54.34±6.03)(23.91±2.44)(12.39±2.32)分,6类健康问题中的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健康信息得分分别为(5.59±1.34)(10.17± 1.57) (12.88±1.55) (6.33±1.5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0,2.50,3.94,2.50,2.79,2.48,2.12,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素养水平为71.5%(138/193),对照组为51.9%(96/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0,P<0.01).结论 微信和参与式课堂相结合的教育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可为高校开展健康素养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及电子健康素养对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路径,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3-5月,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及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对济南市3所高等院校217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网络社会支持得分为(61.15±12.97)分,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为(30.3...  相似文献   

3.
了解微信公众平台干预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效果,为丰富高校学生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南京市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各1所,各校再随机抽取1个本科专业.将抽中专业大一年级的所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232名)和对照组(231名)进行问卷调查,干预组进行微信健康素养教育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微信健康素养教育干预.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素养总分及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和健康状况各维度得分分别为(72.97±11.65)(28.51±5.79)(23.25±6.45)(14.18±2.94)(7.03±2.90)分,与干预前相比,健康素养总分及健康知识、行为、技能均分均有提升(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之间比较,除健康状况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及健康素养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高健康素养比例上升至52.6%,边际健康素养及低健康素养比例分别下降为33.2%和14.2%,对照组健康素养构成的变化幅度不及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干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可为今后大学生健康素养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了解郑州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高校1 042名学生,采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修订后最终确定的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郑州高校有24.86%(259/1042)的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知识,大学生科学健康观知晓率为64.68%(674/1 042);慢性病预防的知晓率为9.12% (95/1 042),安全与急救的知晓率为47.89% (499/1 042),基本医疗的知晓率为26.68%(278/1042).科学健康观与基本医疗男、女生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1,12.21,P值均<0.05);一、二年级学生的5类健康问题知晓率均高于三、四年级学生,其中科学健康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P<0.05);医学类大学生的健康问题知晓率高于文理科学生(x2值分别为42.24,40.85,19.22,52.59,40.95,P值均<0.01);生源地、所学专业和是否选修课是影响郑州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郑州高校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较高.应继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素养教育,特别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慢性非传染疾病方面的知识培养.  相似文献   

5.
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与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关系,为数字化健康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部分高校的1 949名学生,对健康素养水平及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情况进行现场横断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高健康素养者占31.3%,边际健康素养者占48.9%,低健康素养者占19.8%;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父母文化程度、选修健康教育课程及参加与健康相关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健康素养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6.893,82.697,21.154,13.377,13.678,33.856,51.819,P值均<0.05).高健康素养大学生中对健康知识有迫切需求的比例高于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大学生.高健康素养大学生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高于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处于边际水平,高健康素养大学生较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大学生更多地应用移动终端来获取健康知识.通过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是值得探索的高校健康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了解长沙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6所不同类型高校2 181名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健康素养现况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61.69±14.77)分,67.5%的大学生具有基本健康素养(≥60分);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中,健康知识平均得分最低(58.63±14.54),健康技能得分最高(68.71±20.58).具备基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行为3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大学生分别为51.0%,75.0%和66.3%.农业与非农业户籍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高于男生,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随着学校级别的提高而增高(P值均<0.05);性别、年龄和学校类型是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结论 大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一般,其中健康知识素养水平最低.高校应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大学生5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94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的5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科学健康观(49.14%)、安全与急救(41.64%)、基本医疗(26.08%)、传染病防治(9.65%)、慢性病防治(8.07%).被调查大学生的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不同院校、性别、生源地、每月生活费方面,被调查大学生具备的部分健康问题素养存在差异.结论 学校应针对学生特征及其知识需求,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注重非医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加强女生安全与急救知识的掌握,把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工作作为重点,重视利用家庭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8.
评价参与式健康教育和传统发放宣传材料2种不同方法对中职护生健康素养干预效果,为制定更有效的健康素养提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9日-12月10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大同市某中职卫校选择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173名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组(92名)采用参与式健康教育,对照组(81名)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分别干预2个月.采用"2016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分别在干预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生总健康素养平均得分对照组干预前、后分别为(36.04±9.43)(36.01±10.17)分,实验组干预前、后分别为(35.78±8.91)(49.53±13.53)分,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P=0.86),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P=0.00);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98);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6,P=0.00).总健康素养水平对照组干预前后分别为3.70%,4.94%,实验组干预前后分别为4.35%,45.65%,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8,P=0.00).干预后总健康素养增量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0.02±7.52)(12.75±1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0);对照组和实验组健康素养水平增量分别为1.24%,41.30%.结论 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比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健康素养的效果更显著,可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干预实验,验证该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17年9月1日—30日高校本科大一学生1300名,随机分为干预组650名与对照组650名。对照组给予健康讲座或授课等常规健康素养教育,干预组联合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健康素养教育。教育1个月,比较2组学生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成本效果。结果干预组完成研究650名,对照组完成研究640名。干预组大学生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健康素养总分分别为(18.65±3.42)分、(16.45±3.12)分、(4.12±0.62)分、(39.22±5.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2±3.12)分、(14.20±2.54)分、(3.20±0.65)分、(32.92±4.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科学健康(价值)观、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具备率分别为75.69%、60.31%、58.77%、82.46%和65.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8%、45.31%、40.63%、71.88%和46.25%(不能用正确率表达素养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组每增加1分成本为0.750元,对照组每增加1分成本为1.406元。结论基于微信公从平台的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养成,且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刘存根  王天明  彭再如  文杰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64-2866
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高校参加公共选修课的289名大学生,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为7.27%,具备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素养比例分别为15.92%、6.23%和68.17%。女生健康素养积分与男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镇、父母文化程度高、理科的学生的健康基本技能分别与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文科的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尤其是传染病预防知识、慢性病预防及急救能力方面,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学生殖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的影响,为生育力保护相关干预活动和政策制定提供证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 001名大学新生进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北京市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65.11%(1 954名);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71.11%(1 216名),高于生源地为非城市的新生(59.36%)(P < 0.05)。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指标总分[(4.22±0.90,4.05±0.98)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24.64±5.34,23.09±4.93)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82.44%,70.88%)均高于中学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新生(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比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高(β=1.21,95%CI=0.79~1.6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意向高于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OR=1.63,95%CI=1.33~2.01,P < 0.01)。  结论  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意向,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实施,对生育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20所高校15 602名江苏籍大一新生,使用标准健康素养问卷通过“江苏高校大一新生健康数据管理系统”线上调查,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结果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水平为20.2%,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3个方面素养水平分别为23.0%,30.7%和31.5%;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72.8%)、科学健康观(58.7%)、传染病防治(28.5%)、健康信息(28.2%)、基本医疗(20.3%)和慢性病防治(1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类型、家庭居住地、地区、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是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本科院校(OR=2.77,95%CI=2.47~3.11)、城市(OR=1.20,95%CI=1.07~1.34)、苏南地区(OR=1.10,95%CI=1.00~1.22)、独生子女(OR=1.13,95%CI=1.03~1.25)、母亲文化程度为专/本科及以上(OR=1.53,95%CI=1.30~1.79)以及父母健全家庭(OR=1.16,95%CI=1.00~1.34)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健康素养水平。  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水平一般,健康素养3个方面、6类问题的发展不均衡。健康素养是社会、家庭、个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重点问题加大健康促进力度,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青岛市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其与慢性病患病、自评健康状况的关系,探讨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规模成比例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方法,2017年于青岛市抽取10个区(市)16 700名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青岛市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15.92%,慢性病患病率为19.31%,自评健康状况好、一般和差的比例分别为81.68%、12.12%和1.71%;有序Logistic分析显示,在调整城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因素后,健康素养是人群慢性病患病和自评健康的保护性因素(OR=1.232,P=0.003;OR=1.159,P=0.033),健康素养的三个方面均与人群慢性病患病和自评健康状况有关(均有P<0.05)。  结论  健康素养与居民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是提高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西城市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提供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调查表作为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西城市居民选取调查对象,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广西城市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率为7.5%,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都是肿瘤健康素养水平影响因素(均有P < 0.05),其中女性高于男性,40~岁组最高,≥ 60岁组最低,企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高于其它各职业人员,家庭收入大于8万高于其它各收入组,文化程度越高则健康素养水平越高;肿瘤预防意识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两个维度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57.2%和17%;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收入和职业是肿瘤健康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广西城市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肿瘤预防意识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识发展不平衡,性别、家庭收入和职业是肿瘤健康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探查课程教学作为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主渠道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对武汉某高校2 878名新生进行调查,并将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通过前测、后测及10个月后追踪探查课程干预效果。  结果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得分(40.12±6.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81±8.06);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无心理问题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总分高于有心理问题新生(F=28.25,P < 0.01)。课程教学显著提升了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10个月后追踪发现效果依然显著(F=374.80,P < 0.01)。  结论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较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了心理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残障本科新生和普通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为有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对南京某本科高校2018—2020年残障新生及普通新生共6 11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SCL-90阳性检出率为23.3%,残障新生阳性率(36.4%)高于普通新生(22.6%)(χ2=28.35,P < 0.01);残障新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普通新生(P值均 < 0.05);纵向比较两类新生3年间SCL-90阳性检出率,残障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2,P=0.06),普通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P < 0.01);阳性人群面谈后残障新生严重心理问题(A类)和一般心理问题(B类)学生的构成比高于普通新生(χ2=7.09,P < 0.05)。  结论  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新生;普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稳定,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农民收入水平在健康素养与自评健康(self-assessed health,SAH)间的中介效应,为农村地区开展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甘肃省16 349名18~69岁农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甘肃农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7%;健康素养平均得分(33.40±14.33)分;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民族、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健康素养得分汉族高于其他民族,且呈现随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升高而上升、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的趋势(均有P < 0.001);健康素养与SAH间呈线性相关关系(P < 0.05);健康素养对SAH的总效应为0.028 3,通过收入水平的中介效应为0.003 9,相对中介效应13.78%。  结论  健康素养可通过收入水平影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体育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因果关系,为提升体育健康教育和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纵向实证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北省襄阳市、辽宁省大连市和吉林省辽源市4所初中学校七年级的2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18周的纵向追踪设计对696名初中生进行2次问卷调查。测量工具采用修订后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量表以及初中生健康素养量表。结果 第1次测量(T1)运动督导可以正向预测第2次测量(T2)健康素养(β=0.18),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运动督导(β=0.18)(P值均<0.01);T1健康教育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57,P<0.01),T1健康素养不能正向预测T2健康教育(β=0.03,P>0.05);T1体育教学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39),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体育教学(β=0.10)(P值均<0.05)。体育健康教育的3个维度对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体育健康教育3个维度中,健康教育是影响初中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两变量之间存在纵向因果关系。运动督导、体育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武汉市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 探讨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对其自杀意念的影响, 从积极心理的视角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大学新生的自杀率提出对策。  方法  于2020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抽取武汉市3所大学共2 592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积极心理健康、日常压力源等。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新生过去1年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7.5%。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相比,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日常压力总分及不同领域日常压力得分均较高(t=-13.00~-4.68), 积极心理健康得分较低(t=17.1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女生(OR=1.72, 95% CI=1.44~2.05)、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OR=1.27, 95% CI=1.05~1.53)、日常压力总分(OR=1.11, 95% CI=1.09~1.13)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积极心理健康(OR=0.88, 95% CI=0.87~0.90)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负相关(P < 0.01), 积极心理健康对日常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结论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需要关注大学新生日常压力事件, 提高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某医学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专业院校3个年级的1 428名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该校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7.18%,具备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和健康行为的比例分别为58.68%,65.48%,30.88%。该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女生高于男生,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父亲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不同具备健康素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748、46.525、19.327、30.779,均有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表明,女生健康素养高于男生(OR=1.521,95%CI:1.160~1.993,P=0.002);不同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以及其他专业;母亲文化程度高的的子女健康素养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子女。  结论  该校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医学院校应重点培养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