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尿道下裂术后单纯硅胶尿管引流与管中管法引流两种引流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361例行尿道成形术尿道下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1例采用尿管引流(A组)尿液,270例采用管中管引流(B组)尿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刺激征、尿瘘、尿道狭窄及尿道憩室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膀胱刺激征9例(9.89%),尿瘘19例(20.80%),尿道狭窄10例(10.90%),尿道憩室1例(1.09%)。B组发生膀胱刺激征29例(10.70%),尿瘘36例(13.30%),尿道狭窄15例(5.55%),尿道憩室6例(2.22%)。两组膀胱刺激征及尿道憩室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别(P0.05),尿管引流组尿瘘发生率高于管中管引流组(P0.05)。尿管引流组尿道狭窄发生率高于管中管引流组(P0.05)。结论:管中管法置管方式并不复杂,疗效优于单纯尿管引流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周围大量积液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162例SAP合并胰腺周围大量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67例行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穿刺引流组),13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组),14例行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各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穿刺引流组与腹腔镜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保守治疗组腹腔内积液大体吸收时间、膀胱压下降时间明显晚于其余各组(均P0.05);穿刺引流组与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与开腹组(均P0.05);保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再手术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保守治疗组与开腹组病死率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与腹腔镜组(均P0.05)。结论:B超或CT引导下穿刺及腹腔镜后入路置管引流对治疗SAP合并胰腺周围大量积液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好发于早产儿,早产和败血症是易感因素,易导致肠坏死和肠穿孔。由于NE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水平的提高,NEC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但NEC导致的并发症随之增加。肠狭窄是NEC后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变,发生率约为11.0%~35.0%。肠狭窄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或误诊,继而引起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穿孔、败血症和死亡等后果。  相似文献   

4.
早期腹腔置管引流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早期腹腔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月8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资料,并根据早期是否施行腹腔置管引流分为置管引流组(51例)及未置管引流组(34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APACHE Ⅱ评分分别为(14.9±7.4)分和(15.3±8.6)分(P>0.05);腹内压(IAP)下降值分别为(2.6±0.7)cm H2O和(1.4±1.1)cmH2O(P<0.01);入院24 h内肛门排气者分别为36例和15例(P<0.05);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1例(21.6%)和19例(55.9%)(P<0.01);住院天数分别为(28.3±16.9)d和(36.5±20.4)d(P<0.05)。治愈率分别为92.2%(47/51)和82.3%(28/34)(P>0.05),病死率分别为7.8%(4/51)和17.7%(6/34)(P>0.05)。结论:腹腔置管引流能有效降低腹内压、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SAP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尿道板纵切联合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Mathieu)与尿道板纵切卷管法(TIP)治疗远端型尿道下裂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72例远端型尿道下裂临床资料,21例行尿道板纵切联合Mathieu术(Mathieu-IP组),其中5例尿道板狭窄、小扁平阴茎头、浅尿道;51例行TIP术(TIP组);随访观察尿道口位置、形状、阴茎头裂开、尿瘘、狭窄、憩室,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Mathieu-IP组与TIP组垂直裂隙状口分别为19例(90.5%)、46例(90.2%),外观无明显差异(P>0.05);Mathieu-IP组较TIP组尿瘘发生率显著降低(P=0.048),分别为1例(4.8%)和15例(29.4%);Mathieu-IP组无尿道狭窄,TIP组12例(23.5%),Mathieu-IP组显著降低(P=0.037);Mathieu-IP组和TIP组阴茎头裂开、憩室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茎头裂开分别为1例(4.8%)和2例(9.8%),憩室分别为1例(4.8%)和6例(11.8%);5例尿道板狭窄、小扁平阴茎头、浅尿道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尿道板纵切用于Mathieu术修复远端型尿道下裂,可使尿道口垂直裂隙状,形成合理尿道口径,尿瘘、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适用于尿道板狭窄、小扁平阴茎头、浅尿道沟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01年1 月至2010年12月2583例行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74%,死亡率15.8%.确诊时间平均术后10d.接受手术治疗9例(治愈6例),保守治疗10例(治愈8例).手术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79.4d,保守治疗组为70.5 d.手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在治愈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P=0.63).结论胸内吻合口瘘有较高死亡率.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吻合口瘘发生,应积极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充分引流、有效冲洗和营养支持治疗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探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在手术治疗因肠道广泛病变无法立刻确认手术切除范围的坏死性结肠炎(NEC)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对67例因肠道广泛病变无法立刻确认手术切除范围的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31例、改良组36例。常规组采用一期肠造瘘术或者肠外置24 h后行肠切除或造瘘术,2~3个月后行二期肠闭瘘术;改良组采用一期肠内置管外引流+7~10 d后探查肠管行肠造瘘术或肠切除吻合术,2~3个月后行三期肠闭瘘术。改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患儿(P0.05),改良组患儿术后6个月的体重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P0.05),改良组患儿的排便异常率(27.27%)、不完全肠梗阻率、肠道狭窄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儿的短肠综合征、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用于治疗NCE患儿具有治愈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肠道及营养功能恢复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液体积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5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均有急性液体积聚,28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引流治疗组),29例未穿刺引流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CT严重指数(CTSI),APACHEⅡ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结果:引流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引流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胰腺假性囊肿的发生率低(P=0.033),住院时间短(P=0.002),中转手术率低(P=0.043)。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降低并发症,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液体积聚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静脉导管置管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8月至2004年5月我院共收治SAP患者1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静脉导管腹腔引流组(简称静脉导管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68例),两组常规治疗一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APACHEⅡ评分,并监测腹腔引流和腹内压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和第5天,静脉导管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0)。静脉导管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00),囊肿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00),死亡率(8.9%)与常规治疗组(19.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导管组的腹内压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及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748和0.923,P=0.000。结论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