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方贞术调脂胶囊(FTZ)对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生物力学特性和血清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等分为四组:Nrm组为正常对照组,Met组皮下注射甲强龙(Met) 5 mg/kg·d,每周5次,FTZL组和FTZH组在Met组基础上每日分别给予低剂量FTZ (1.5 g/kg)和高剂量FTZ (6 g/kg)灌胃,实验期为12周.QDR4500A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股骨和腰椎骨密度,MTS-858型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股骨和腰椎生物力学性能.ELISA法测量血清中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和骨钙素(OC)含量.结果 Met组大鼠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最大载荷、刚度和血清OC、P1NP均显著低于Nrm组相应指标(Ρ<0.01),血清β-CTX显著高于Nrm组(Ρ<0.01);FTZL组大鼠的最大载荷、刚度和P1NP较Met组有升高趋势,β-CTX有降低趋势,但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FTZL组大鼠L5的骨密度和血清OC明显高于Met组(Ρ<0.05);FTZH组大鼠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最大载荷、刚度、血清OC和P1NP显著高于Met组相应指标(Ρ<0.01),β-CTX明显低于Met组(Ρ<0.05);FTZH组大鼠腰椎的最大载荷、L5的骨密度和血清OC均明显高于FTZL组(Ρ<0.05).结论 FTZ能够改善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BMD)及生物力学特性,改善骨转换指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运动及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和骨重建的影响,以探讨运动及激素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的异同及优缺点。方法将48只5月龄雌性Spa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对照(Basal)组、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去卵巢+雌激素(Ovx+e)组、去卵巢+运动(Ovx+run)组及去卵巢+雌激素+运动(Ovx+run+e)组。Ovx+e和Ovx+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予己烯雌酚(0.025m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持续12周。Ovx+run和Ovx+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置于大鼠专用跑笼进行运动训练,跑速6.4m/min,每日1次,持续12周。术后13周,对所有大鼠进行股骨骨密度(BMD)及骨组织计量学指标测定。结果 Ovx+e组的BMD显著高于Ovx组(P<0.05),Ovx+run组的BMD显著高于Ovx和Ovx+e组(P值均<0.05),Ovx+run+e组的BM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1)。Ovx+e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和骨小梁数量(Tb.N)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Ovx+run组的%Tb.Ar和Tb.N均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值均<0.05);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Ovx+run+e组的%Tb.Ar和骨小梁厚度(Tb.Th)均显著高于各去卵巢组(P值均<0.05),Tb.N均显著高于Ovx、Ovx+run组(P值均<0.05),而Tb.Sp均显著低于Ovx、Ovx+run组(P值均<0.01)。Ovx+e组的周长百分率(%L.Pm)、骨小梁表面骨形成率(BFR/BS)、骨小梁总面积骨形成率(BFR/BV)、骨组织总面积骨形成率(BFR/TV)、骨小梁面积破骨细胞数(Oc.No)、骨小梁周长破骨细胞数(Oc.No/Pm)及骨矿化沉积率(MAR)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5)。Ovx+run组的%L.Pm、BFR/BV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1),而%L.Pm、BFR/BS、BFR/BV、BFR/TV、MAR、Oc.No和Oc.No/Pm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Ovx+run+e组的%L.Pm、BFR/BS、BFR/BV、BFR/TV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而MAR、Oc.No、Oc.No/Pm均显著低于Ovx和Ovx+run组(P值均<0.001)。骨组织形态图见Ovx+run和Ovx+run+e组骨小梁排列较Ovx+e组整齐。结论雌激素及运动均能使去卵巢大鼠骨量增加并抑制骨重建的高转换状态,雌激素抑制骨吸收和提高骨量的作用较运动更强,而运动更促进骨矿化沉积及骨形成,两者配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豆苷元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骨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Con组,10只)、激素造模组(GCT组,10只)和激素造模同时大豆苷元干预组(DAI组,10只)。GCT组和DAI组分别给予泼尼松龙7.5mg/kg.d灌胃,Co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此外,DAI组每日给予DAI 5mg/kg灌胃。12周后,使用Micro-CT大鼠第4腰椎(L4)及大鼠左侧胫骨松质骨进行扫描。分析参数包括: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隔(Tb.Sp);骨体积分数(BV/TV)。结果:(1)GCT组腰椎(L4)的BMD和BMC较Con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成功。DAI组腰椎(L4)BMD显著高于G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GCT组左侧胫骨Tb.Th、Tb.N和BV/TV与Con组相比均显著降低,Tb.Sp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AI组Tb.Th、Tb.N、BV/TV较GCT组增高,其中Tb.Th、BV/TV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Sp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降低SD大鼠腰椎BMD和BMC,减少骨小梁数量,降低骨小梁厚度,组织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增加骨小梁间隔。大豆苷元可以增加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GIOP)大鼠腰椎的BMD和BMC,可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体积分数降低及骨小梁间隔增加,改善其骨微结构。大豆苷元对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有治疗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复方丹参合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合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骨的影响。方法: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成普通饲料组、脂肪乳剂组和复方丹参合剂组,每组9只。普通饲料组予普通饲料及生理盐水处理,脂肪乳剂组予普通饮食加脂肪乳剂灌胃,复方丹参合剂组予脂肪乳剂和复方丹参合剂灌胃,连续20周,实验结束后取血和胫骨检测。结果:脂肪乳剂灌胃使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P<0.01),胫骨上段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数量(Tb.N)、厚度(Tb.Th)明显下降(P<0.01),骨小梁分离度(Tb.Sp)增加(P<0.01),骨量显著丢失,荧光标记减弱,骨形成减少;而复方丹参合剂可使HDL-c含量增加(P<0.01),%Tb.Ar、Tb.N、Tb.Th增加,Tb.Sp减少(P<0.01),骨形成增加(P<0.05)。结论: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建立的高脂血症大鼠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复方丹参合剂有升高HDL-c和预防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β-蜕皮甾酮(β-Ecd)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泼尼松龙(Pred)组、Pred+β-Ecd(5 mg/kg)组、Pred+β-Ecd(10 mg/kg)组、Pred+阿仑膦酸(ALN)(3 mg/kg)组,每组6只。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钙、磷浓度、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应用Micro-CT测定各组大鼠第5 腰椎骨结构和BMD。结果:血清骨代谢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red组血清钙、磷水平显著升高,血清ALP活性和TRAP活性升高。与Pred组比,Pred+ALN组和Pred+β-Ecd(10 mg/kg)组血清钙、磷水平降低,血清ALP活性和TRAP活性降低。而Pred+β-Ecd(5 mg/kg)组血清ALP活性和TRAP水平降低,而对钙、磷水平无明显影响。骨结构和BMD 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有Pred处理的大鼠中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骨丢失。在Pred组中第5腰椎的BM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Micro-CT评估显示Pred组骨表面积和组织体积的比值(BS/TV)较对照组降低。三维模型分析显示,Pred组骨小梁数量(Tb.N)、骨体积分数(BV/T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增加,但骨小梁厚度(Tb.Th)和结构模型指数(SMI)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与Pred组比,Pred+ALN组和Pred+β-Ecd(10 mg/kg)组BMD、BS/TV、BV/TV和Tb.N水平显著增加,而Tb.Sp和SMI降低。与Pred组相比,Pred+β-Ecd(5 mg/kg)组中BMD、BS/TV、BV/TV和Tb.N水平显著增高,而Tb.Th和Tb.Sp水平降低。结论:β-Ecd可能通过抑制骨丢失、改善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中青年人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及骨密度( BMD)值,明确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8~50岁新鲜尸体的股骨标本31个,男性组16个,女性组15个.应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氏三角区的BMD值.于标本的股骨近端转子间区按统一标准切取2 cm×1 cm×1 cm的骨柱,检测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骨小梁宽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小梁结点与游离末端比(N/F)],并对股骨大转子BMD值与各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股骨颈的BMD值均显著大于大转子及Ward氏三角区(P值均<0.05).两组间各项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组的股骨大转子BMD与%Tb.Ar(r值分别为0.818、0.803)、Tb.Th(r值分别为0.672、0.696)、Tb.N(r值分别为0.834、0.912)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Tb.Sp(r值分别为-0.656、-0.785)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男女性中青年人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无明显差异,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BMD值及显微结构决定着骨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影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运动及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和骨重建的影响,以探讨运动及激素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的异同及优缺点.方法 将48只5月龄雌佳Spa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对照(Basal)组、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去卵巢十雌激素(Ovx+e)组、去卵巢十运动(Ovx+ run)组及去卵巢十雌激素十运动(Ovx+ run+e)组.Ovx+e和Ovx十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予己烯雌酚(0.025m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持续12周.Ovx+ run和Ovx+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置于大鼠专用跑笼进行运动训练,跑速6.4 m/min,每日1次,持续12周.术后13周,对所有大鼠进行股骨骨密度(BMD)及骨组织计量学指标测定.结果 Ovx+e组的BMD显著高于Ovx组(P<0.05),Ovx+ run组的BMD显著高于Ovx和Ovx+e组(P值均<0.05),Ovx+ run+e组的BM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1).Ovx+e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和骨小梁数量(Tb.N)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Ovx+ run组的%Tb.Ar和Tb.N均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值均<0.05);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Ovx+ run+e组的%Tb.Ar和骨小梁厚度(Tb.Th)均显著高于各去卵巢组(P值均<0.05),Tb.N均显著高于Ovx、Ovx+ run组(P值均<0.05),而Tb.Sp均显著低于Ovx、Ovx+ run组(P值均<0.01).Ovx+e组的周长百分率(%L.Pm)、骨小梁表面骨形成率(BFR/BS)、骨小梁总面积骨形成率(BFR/BV)、骨组织总面积骨形成率(BFR/TV)、骨小梁面积破骨细胞数(Oc.No)、骨小梁周长破骨细胞数(Oc.No/Pm)及骨矿化沉积率(MAR)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5).Ovx+ run组的%L.Pm、BFR/BV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1),而%L.Pm、BFR/BS、BFR/BV、BFR/TV、MAR、Oc.No和Oc.No/Pm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Ovx+ run+e组的%L.Pm、BFR/BS、BFR/BV、BFR/TV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而MAR、Oc.No、Oc.No/Pm均显著低于Ovx和Ovx+ run组(P值均<0.001).骨组织形态图见Ovx+ run和Ovx+run+e组骨小梁排列较Ovx+e组整齐.结论 雌激素及运动均能使去卵巢大鼠骨量增加并抑制骨重建的高转换状态,雌激素抑制骨吸收和提高骨量的作用较运动更强,而运动更促进骨矿化沉积及骨形成,两者配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切除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雌性大鼠在生长期、成年期及切除卵巢后早、中、晚期的骨骼变化,探讨骨质疏松模型形成的最佳条件及评价方法。方法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去卵巢(OVX)后1,2,3月和相应的假手术组(SHAM)。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处死后取胫骨近端进行骨组织计量学测量,即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果 正常组BMC和Tb.Th随月龄持续增加,BMD和Tb.Ar%、Tb.N在成年期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OVX组下降显著,BMD和Tb.Ar%在手术1月后差异有显著性,Tb.N在术后2月差异有显著性;正常组Tb.Sp在生长期逐渐下降,成年后增加,OVX组术后增加显著,术后2月差异有显著性。BMD和Tb.Ar%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正常雌性大鼠在成年期6月龄达到峰值骨量,为建造骨质疏松模型的最佳时间,去卵巢后短时间(1月)模型即成功。骨组织计量学与BMD均为评价骨胳状况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鹿角壮骨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细微结构及骨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仙灵骨葆组,鹿角壮骨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均切除双侧卵巢,干预12周后检测各组血清雌二醇(E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CTX)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左侧股骨骨密度;显微镜下观察右股骨小梁的结构变化,并检测右股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平均骨小梁面积(%Tb.Ar)、骨小梁宽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以及骨小梁数目(Tb.N),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股骨骨保护蛋白(OPG)及核因子-κ 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蛋白表达.结果 ①鹿角壮骨胶囊各组血清E2、TRACP-5b及BALP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PINP和S-CTX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②鹿角壮骨胶囊各组股骨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0.01);③鹿角壮骨胶囊各组Tb.Ar、Tb.Th和Tb.N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b.S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④鹿角壮骨胶囊各组股骨OPG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股骨RANKL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鹿角壮骨胶囊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去卵巢大鼠激素水平和骨细微结构,而且可提高大鼠骨密度,降低骨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雌激素水平对绝经后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以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为动物模型,分为去势模型组和对照组,术后2月处死大鼠,用放免法测量血清雌二醇水平,对右膝胫骨内髁软骨下骨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E2水平模型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宽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每毫米破骨细胞数(Oc.N/mm)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荧光周长百分率(%L.Pm)、矿化沉积率(MAR)、骨形成率(BFR/BV)、骨形成率(BFR/B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绝经后骨关节炎大鼠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软骨下骨骨转化率增高,软骨下骨质硬度增加,改变局部的生物力学状态,导致软骨的损伤,加速骨关节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药骨康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骨康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尔雌醇组(剂量为1 mg/kg),中药骨康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9.6、4.8、2.4 g·kg-1·d-1).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术后3个月各组分别按相应剂量给药,治疗3个月后取材,采用双能X线检测活体骨密度及离体左股骨、左胫骨骨密度.[结果]模型组活体全身及腰椎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及尼尔雌醇组均可显著提高活体全身及腰椎骨密度(P<0.05或P<0.01).模型组离体左股骨的整体、股骨头区(ROI 1)、股骨近端(ROI 2)、股骨远端(ROI 4)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中药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整体及ROI 4的骨密度(P<0.05或P<0.01),中剂量组可显著提高ROI 4的骨密度(P<0.05).模型组离体左胫骨的整体、胫骨近端(ROI 1)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及尼尔雌醇组均可显著提高离体左胫骨的整体及ROI1骨密度(P<0.05或P<0.01).[结论]中药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提高骨密度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护骨素水平,并探讨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和对照组25例,测定血清护骨素水平,同时检测腰椎和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和骨质疏松组.结果 糖尿病组的护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糖尿病三组间的护骨素水平无明显差别.护骨素与年龄呈正相关,与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没有证据显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骨素水平与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1只24周龄Wistar大鼠双侧卵巢切除,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A(RA)组、罗格列酮B(RB)组,每组7只。RA组、RB组每只大鼠分别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0.35 mg/d、0.70 mg/d(以生理盐水溶解灌胃),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后使用micro-CT分别测定股骨、胫骨、椎骨的骨量/组织量(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表面积/骨量(BS/BV)。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组及RB组各部位(股骨、胫骨、椎骨)Tb.N、Tb.Th和BS/BV(RA组胫骨除外)均减少(P<0.05或P<0.01);胫骨、椎骨Tb.Sp增加(P<0.05),股骨Tb.Sp无改变(P>0.05);各部位BV/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检测指标在RA组与R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罗格列酮后,骨微结构受到损伤,且主要集中于松质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鸢尾素(Irisi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大鼠骨代谢及Hippo/Yes相关蛋白(YA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构建PMOP大鼠模型,将所有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PMOP组、鸢尾素低、中、高剂量组(Irisin-L、Irisin-M、Irisin-H组)、鸢尾素高剂量+YAP抑制剂维替泊芬组(Irisin-H+VTPF组);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Micro-CT分析骨小梁的平均厚度(Tb.Th)、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b.Ar)、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HE染色观察股骨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骨钙素(OC)、核结合因子-α1(CBF-α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带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YAP、p-YA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PMOP组大鼠股骨组织的骨小梁结构紊乱,骨小梁厚度变薄,空骨陷窝明显,甚至发生轻微骨折,BMD、...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注射用骨肽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和小肠钙结合蛋白(CaBp-D9K)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注射用骨肽治疗去卵巢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建模成功(切除双除卵巢)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模型组,另分别取24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切除部分小肠系膜)和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察组给予注射用骨肽1.1 mg/kg灌胃。干预2个月后观察四组的骨体积(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密度、骨生物力学、血清1,25(OH)_2D_3和小肠CaBp-D9K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骨密度、最大载荷、断裂载荷、BV、Tb.Th、Tb.N、血清1,25(OH)_2D_3和小肠CaBp-D9K 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Tb.Sp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骨密度、最大载荷、断裂载荷、BV、Tb.Th、Tb.N、血清1,25(OH)_2D_3和小肠CaBpD9K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Tb.Sp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注射用骨肽可降低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程度,增加小肠CaBp-D9k mRNA表达,促进肠钙吸收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飞日  苏忠良  杨知帆 《浙江医学》2020,42(14):1533-1535,1538
目的观察去甲斑螯素对去势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雌性C57BL-6J2月龄小鼠随机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它3组均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建立小鼠骨质疏松模型。建模8周后,各组每日对应给予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去甲斑螯素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注射4周。处死各组小鼠后用显微CT检查分析小鼠股骨远端骨小梁骨密度、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间隔(Tb.Sp)。结果去卵巢组骨小梁骨密度、BV/TV、Tb.N、Tb.Th均低于假手术组,Tb.Sp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骨小梁骨密度、BV/TV、Tb.N、Tb.Th均高于去卵巢组,Tb.Sp均低于去卵巢组(均P<0.05)。结论去甲斑螯素能有效减少卵巢摘除引起的骨量丢失,具有剂量依赖性,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潜在选择。  相似文献   

17.
鲑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对患者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的作用.方法将70例PMOP患者随机分成2组,降钙素组39例,鲑鱼降钙素肌注,每次50 IU,隔日1次;同时,每日加服钙尔奇-D 1片.对照组31例,每日予1片钙尔奇D,疗程均为6个月.用药前后测定腰椎L2~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血清骨钙蛋白(BGP)、碱性磷酸酶(AKP)、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PD/CR)比值.结果降钙素组腰椎L24BMD上升明显,股骨近端BMD升高不明显,血清BGP、ALP、及DPD/CR比值降低(P<0.05).对照组药物治疗后无改善.结论鲑鱼降钙素能够增加PMOP患者腰椎BMD,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促进骨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针督脉穴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6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造模组(20只)和假手术组(10只)。造模组大鼠术后3个月,抽签法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督脉治疗组,各10只。电针3个月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各组大鼠全身骨密度(BMD),三点弯曲实验测左股骨生物力学的性能,右侧股骨HE染色做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均明显增加,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值均增高,骨组织形态结构中骨小梁结构、排列有序,宽度增加,无明显骨小梁断裂,Tb.Ar、Tb.N和Tb.Th均升高,Tb.Sp降低。结论电针督脉能够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增加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改善骨组织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icro CT检测腰椎峡部,运用Micro CT的后处理功能-骨分析,检测腰椎峡部骨微细结构,并探讨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L1~L5双侧峡部,共300个干燥腰椎峡部进行扫描,检测峡部的骨微细结构参数,并分析比较L1~L5峡部骨微细结构的差异性.结果 L5腰椎峡部BMD值最低,L2腰椎峡部BMD值次之,L4腰椎峡部BMD值最高;L5和L2腰椎峡部BV/TV值较低,L4腰椎峡部BV/TV值最高;L5和L2腰椎峡部Tb.Th值较低,L4腰椎峡部Tb.Th值最高;L5腰椎峡部Tb.Sp值最高,L1和L4腰椎峡部Tb.Sp值较低.结论 L2、L4峡部骨质较腰椎各峡部骨质密集、骨小梁较粗;L1、L5峡部骨质较腰椎各峡部骨质稀疏,骨小梁较细;L3峡部骨质微细结构居腰椎各峡部骨质微细结构的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20.
阿仑膦酸钠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24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去卵巢组(OVX组);③阿仑膦酸钠组(ALN组)。通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大鼠骨代谢变化情况。结果OVX组与SHAM组比,%Tb.Ar、Tb.N显著降低,所有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参数都增加;ALN组与OVX组比,%Tb.Ar、Tb.N增加,所有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参数均降低。结论去卵巢大鼠因骨吸收增加而发生骨丢失,阿仑膦酸钠通过抑制骨吸收而预防去卵巢大鼠骨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