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肘窝处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肘窝组25例,腕部标准组3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在内瘘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肘窝组内瘘闭塞4例,占16%,标准组内瘘闭塞11例,占36.7%.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6.7%(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8.0%和10.0%(P<0.05),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4.0%和23.3%(P>0.05).结论 肘窝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心衰发生率较标准内瘘组高,为标准内瘘失败无法建立血管通路最佳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采用桡动脉起始部与肘正中静脉或深静脉穿支吻合建立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桡动脉起始部的肘部内瘘手术,观察手术并发症,评价新的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及有效性。结果 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血栓行取栓术后再通良好;1例肿胀手综合征经介入扩张锁骨下静脉后症状缓解,没有窃血综合征发生。39例患者内瘘成熟,血液透析效果良好。2例内瘘血流量不足不能用于血液透析。结论采用桡动脉起始部建立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能有效减少窃血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臂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臂近腕关节处头静脉与桡动脉的端侧吻合术,为64例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慢性透析患者的维持性血管通路。结果:64例均一次吻合成功,出血少,术后当时能触及明显血管震颤,闻及清晰血管杂音。60例使用良好,发生血栓形成4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感染、窃血综合征。结论:在前臂近腕关节处以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应用于血液透析,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钱金芳  张浩  郭治宇  金志刚  陈晓莉  吴安安 《浙江医学》2017,39(19):1709-1710,1717
目的探讨减少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35例动静脉内瘘手术后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如血压、脉搏、呼吸是否改变,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动静脉内瘘的功能),实施积极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如观察有无出血、肿胀手综合征、内瘘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形成、感染、窃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先兆),观察结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2例(13.6%),其中出血8例(3.4%),肿胀手综合征10例(4.3%),内瘘血栓形成5例(2.1%),感染2例(0.9%),假性动脉瘤6例(2.6%),内瘘窃血综合征1例(0.4%)。3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均实施了预见性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并发症先兆,经积极处理后治愈出院。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5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效果.结果 15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例如正确选择穿刺方法、压迫止血方式及做好卫生宣教等有效的健康护理,使得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孙淑清  余毅  陈今  黄睿  王琰 《中国现代医生》2010,(35):129-129,131
目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血液透析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动-静脉内瘘是主要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如何保护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避免使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手肿胀综合征、假性动脉瘤等,成为我们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00年1月~2008年10月对14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7600余例次,采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者4000余例次,内瘘穿刺年龄16~89岁。在内瘘血管使用中进行保护性护理,取得理想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分别行前臂动静脉内瘘,鼻烟窝部内瘘及上臂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结果 100例病人手术均1次成功,术后2周以上使用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结论 动静脉内瘘首选非惯用手鼻烟窝处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其近期并发症最常见是血栓形成,远期常见为吻合口狭窄或闭塞致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缪娟  黄新忠 《吉林医学》2014,(10):2239-2240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高位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观察其内瘘并发症的防治效果及各种护理对策。结果:共有52例尿毒症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主要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出血或皮下血肿、内瘘感染、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后精心护理,正确使用内瘘,及时防治内瘘并发症与加强护理是降低内瘘并发症、维持良好血管通路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波结合喜辽妥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喜辽妥组30例、联合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动静脉内瘘穿刺后进行常规处理,喜辽妥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喜辽妥软膏外敷处理,联合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微波加喜辽妥软膏联合治疗处理。观察3组患者透析12个月内发生内瘘狭窄、栓塞、假性动脉瘤、血管硬化、肿胀手综合征、静脉炎等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喜辽妥组及联合组患者内瘘闭塞、内瘘狭窄、静脉炎、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喜辽妥组患者(P0.05)。结论:微波结合喜疗妥软膏治疗对动静脉内瘘有较强的保护功能,可明显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肾病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是否充足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年龄、桡动脉血流量、桡动脉搏动指数、桡动脉阻力指数、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搏动指数、肱动脉阻力指数、吻合口内径、患者体质指数均是影响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因素。Logistic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高龄患者、患者体质指数、吻合口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高危因素。结论影响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因素众多,透析时间、吻合口内径,肱动脉血流量和患者体质指数是影响动静脉内瘘的主要因素,根据各项因素给予针对性解决措施,对提升血液透析治疗的充分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前臂动静脉内瘘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维持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方法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治疗组采用桡动脉近心端结扎且远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吻合,对照组桡动脉近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吻合。结果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通畅率,血流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术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维持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肿胀手综合征是动静脉内瘘(AVF)术后发生的持续手部及上肢肿胀,是AVF术后少见的并发症。肿胀手综合征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的内瘘中发生率约为1.6%,但随着近些年血液透析患者增多及存活率的改善,肿胀手综合征报道日益增多。肿胀手综合征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手部或上肢肿胀、静脉迂曲、疼痛,甚至可出现冻伤样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行浅静脉狭窄处穿刺缓解肿胀手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护理及处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改良护理组(n=89)与常规护理组(n=89)。常规护理组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规护理,改良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改良措施,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并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护理资料。结果改良护理组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为9.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1.3%(P0.05)。血栓组的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7个因素对无血栓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积极控制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因素,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针对性改良措施,有利于防治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张和平  樊雷  廖华伟  张捷  徐丹 《西部医学》2014,26(11):1488-1489
目的 探讨在老年尿毒症患者中建立自体大口径动静脉内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老年尿毒症患者随机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式为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组桡动脉纵向切开约1.0cm,对照组0.6cm~0.8 cm.结果 实验组手术成功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2%),实验组内瘘血流量多于对照组,成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衰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尿毒症患者行腕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适当扩大吻合口直径,可获得更理想的内瘘血流量,缩短内瘘成熟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廖丹  张林  李红  肖欢 《西部医学》2011,23(12):2353-2355
目的探讨头静脉、桡动脉三种不同吻合方式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及其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术中采取端侧、端端、侧侧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内瘘并发症,并做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92.9%,均能达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标准,端端吻合术组与侧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术组与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血流量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内瘘堵塞23例(7%),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组和(或)糖尿病组与其他组比较,其内瘘失败率明显增高(10.6%和3.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连续缝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血栓形成仍是动静脉内瘘堵塞的主要原因,应注意防范。高血压肾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应把握手术技巧,并于术前充分评估。  相似文献   

18.
林中能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2):148-149,15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透自体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瘘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透自体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瘘并发症。结果超声诊断内瘘闭塞慢性期4例,吻合口狭窄或可疑狭窄13例,头静脉血栓形成12例,头静脉狭窄9例,头静脉粗大分流支4例,动脉瘤2例,静脉瘤样扩张1例,瘘口周边组织水肿1例,未发现典型的内瘘引起心力衰竭、肿胀手综合征、窃血综合征及感染病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监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了解内瘘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对指导临床采取相应措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为225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建立了自体动静脉内瘘,分为鼻烟窝内瘘组38例,腕部标准内瘘组142例,前臂高位内瘘组30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15例,比较各组内瘘血流量、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鼻烟窝内瘘组、标准内瘘组和前臂高位内瘘组在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及并发症上无显著差异,上臂肱动脉内瘘组内瘘血流量高,达1052ml/min、3年通畅率为50.0%,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假性动脉瘤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前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烟窝内瘘穿刺方便,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可保留足够长的近端血管以备内瘘重建,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永久性血管通路;上臂肱动脉内瘘血流量大,可作为前臂内瘘失功无法建立血管通路的备选,但其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情况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定点压迫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止血方法.方法 选取60例于2016年1月—11月我科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分别用两种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止血方法,试验组应用改良定点压迫方法,每组均为30例)进行下机后的内瘘术后血管穿刺点压迫止血.分析2组患者的止血按压时间、出血次数、血流不足发生率、血栓形成率、动脉瘤形成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止血按压时间远远超过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出血平均次数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流不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定点压迫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穿刺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流不足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