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以阿拉伯胶和β-环糊精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并对其制备工艺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阿拉伯胶与β-环糊精质量比1∶2、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2、乳化液总固形物含量20%;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颗粒圆整、大小分布均匀、囊壁表面平整光滑,包埋率可达86.32%;牡丹籽油微胶囊在常规的热加工处理过程中结构仍然完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对牡丹籽油的主要功能成分α-亚麻酸的含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混合物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牡丹籽油微胶囊喷雾干燥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确定牡丹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3.28∶1、芯材与壁材比1∶6、均质压力42.09 MPa、进风温度213.82℃、进料速度8.89 m 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在90.93%;且微胶囊产品气味纯正,颗粒表面平整光滑,细小均匀,具有良好的流散性,牡丹籽油含量为13.52%,包埋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75℃,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0.6,壁材浓度为13%,壁芯材比例为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8.43μm。  相似文献   

4.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 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 75 ℃,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 0.6,壁材浓度为 13%,壁芯材比例为 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 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 8.43 μm。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籽油的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并对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中对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壁材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料液浓度;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质量比为2∶1,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1∶3,料液质量分数为25%;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70%,微胶囊化处理后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配比和工艺制成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外形颗粒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为壁材,元宝枫籽油为芯材,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元宝枫籽油粉末油脂.在温度170℃的条件下,考察了壁芯比、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浓度对微胶囊化元宝枫籽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壁芯比为4∶1(g/g)、β-环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壁材配比为3∶...  相似文献   

7.
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复合壁材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特性及微胶囊化对沙棘籽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酪蛋白酸钠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酪蛋白酸钠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壁材与芯材质量比2∶1、固形物含量20%。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产品粒径分布均匀,包埋率可达96. 15%;热失重分析说明沙棘籽油微胶囊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经过微胶囊包埋的沙棘籽油与未包埋的沙棘籽油相比,氧化诱导时间在高温加速储存过程中明显延长,具备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怀远石榴籽油为芯材、麦芽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石榴籽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的质量分数10%,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配比1∶2(质量比),乳化剂大豆卵磷脂的添加量2.0%,芯材与壁材的配比1∶1.5(质量比),喷雾干燥机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75℃,进料速度25 m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1.9%。微胶囊化后的石榴籽油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元宝枫籽油进行包埋,并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的制备工艺为:麦芽糊精与变性淀粉质量比为3.54∶1、壁材质量分数为28.1%、壁芯比为2.51∶1,元宝枫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5.7%;大豆分离蛋白与阿拉伯糖质量比为5∶1、壁材质量分数为7.5%、壁芯比为1∶1,元宝枫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9.09%...  相似文献   

10.
以柚子籽油为芯材,对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进行研究,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为复合壁材,壁材间质量比1∶0.5、壁材质量分数30%、芯壁比1∶1、乳化剂1.5%、进口温度170℃。由此得到柚子籽油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8.9±2.1)%,包埋效果良好。同时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基本性质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特性和稳定性,基本满足一般食品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光皮梾木籽为原料,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获得光皮梾木籽油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取光皮梾木籽微胶囊产品。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含量15%、芯材与壁材的配比1∶4、乳化剂添加量2. 5%、进风温度18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光皮梾木籽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5. 22±0. 05)%。微胶囊化后的光皮梾木籽油更适合用于食品加工。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大鲵油的稳定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鲵油微胶囊。对壁材进行选择后,以包埋率为指标,研究壁材配比、壁芯材质量比、壁材添加量和乳化剂添加量对大鲵油微胶囊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利用响应面软件Box-Behnken设计模型确定大鲵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大鲵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β-环状糊精与阿拉伯胶质量比)3.44∶1、壁芯材质量比5.37∶1、壁材添加量6.46%、乳化剂添加量2%(以壁材质量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大鲵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8.06%。  相似文献   

13.
猕猴桃籽油的超临界萃取与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茂君  刘飞 《食品科学》2007,28(7):162-165
以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并对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150min;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中对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壁材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料液浓度;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之比为2:1,芯材与壁材比率为1:3,料液浓度为25%(W/V);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70%,微胶囊化处理后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配比和工艺制成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外形颗粒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14.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奇亚籽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冷冻干燥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质量比)、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质量比),包埋率达到90.65%。所得微胶囊产品含有芯材、壁材的特征峰,表明形成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结构。制得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大小均匀,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黏度小,稳定性良好,可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为奇亚籽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玫瑰果籽油中含有萜类、VE、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脏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其营养价值很高。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酸败,不利于加工储藏。本文利用气相色谱检测玫瑰果籽油脂肪酸组成,并结合微胶囊技术,对玫瑰果籽油微胶囊工艺参数及产品品质进行分析。气相色谱检测表明:玫瑰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90%以上,以亚油酸、亚麻酸为主。微胶囊优化的工艺条件为: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与麦芽糊精为复配壁材,壁材复配比4∶1,壁材含量25%,载油量35%。乳液经喷雾干燥可得到橘红色玫瑰果籽油微胶囊产品,其含水量为2.17%,包埋率为90.17%。扫描电镜显示微胶囊表面无明显凹陷,结构致密。本试验为高不饱和脂肪酸玫瑰果籽油微胶囊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猕猴桃籽油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壁油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制备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油比4∶1、包埋时间90 min、包埋温度30℃,在此条件下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74. 52%,产率为79. 33%;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呈淡黄色粉末状固体,无结块现象,流动性良好,经微胶囊化处理的猕猴桃籽油过氧化值上升幅度缓慢,贮藏稳定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采用CAS/MD、OSA/MD、WPI/GA/MD 3种壁材配方,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种配方的微胶囊产品均具有较低的含水量和较高的溶解性,其中以CAS/MD为壁材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微胶囊粒径小,表面光滑,热稳定性良好,壁厚度均一,沙棘籽油在胶囊中分布均匀,喷雾干燥制备过程未对沙棘籽油中的功能性成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临潼酸石榴为试验原料,探讨利用干酵母细胞作为壁材包埋石榴籽油制备微胶囊的可行性。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芯材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包埋率的影响并优化微囊化工艺,通过显微观察研究包有石榴籽油的酵母细胞的内外形态,通过理化分析研究微胶囊化前后石榴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区别和它们在60℃加速氧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差异。在芯材比1∶1、包埋温度70℃、包埋时间4 h的条件下,石榴籽油的包埋率达到53.35%。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包埋石榴籽油的酵母细胞更加饱满,表面光滑、平整、无油滴,细胞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质壁发生分离。GC-MS分析表明,包埋前后石榴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变化;在储藏过程中,微胶囊化的石榴籽油的稳定性比对照明显提高。总之,采用该工艺微胶囊化石榴籽油,可有效提高其储存稳定性,产品具有酵母外形、流动性良好、食用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红  李宁  曹立强 《中国油脂》2014,39(3):33-36
研究了不同壁材及壁材配比、固形物含量和芯材载量对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产品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文冠果种仁油的微胶囊化最佳配方为:壁材为明胶+蔗糖,二者质量比1∶5,固形物含量20%,芯材载量35%;喷雾干燥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75℃,出风温度80℃,进料流量650 mL/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产品感官品质较好,在保持低水分含量(仅为2.49%)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溶解度和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南瓜籽油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复合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及乳化剂的添加量,得到南瓜籽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南瓜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为1:1、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5、乳化剂的添加量为3.5%,此时南瓜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8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