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建立半挂汽车列国制动时的力学模型,讨论了半挂汽车列车制动过程各轴载荷的变化规律,得了了半挂汽车列车较理想的制动劝分型配曲线的参数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具有固定分配比值的半挂汽车列车制动时的利用附着系数以及怎样利用各轴的利用附着系数来优化选择半挂汽车列车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系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制动安全性,需要将再生制动与原车的ABS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基于半挂汽车列车按固定比值分配制动力的制动器结构,提出了适用于三轴车辆的最优能量回收控制策略。根据制动强度、蓄能状态与路面附着条件,分配三轴间机械摩擦与再生制动力,调节摩擦制动力以控制车轮滑移率。利用AMESim和MATLAB/Simulink建立了联合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协调控制策略可以使制动能量回收率在中低附着路面、中度制动工况下达到13.48%,同时三轴制动时的滑移率均维持在最佳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介绍惯性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建立全挂汽车列车制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牵引车、全挂车制动力分配优化设计模型,该模型以实际附着效率曲线与理想附着效率曲线之间的面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以GB 12676—1999中制动力分配要求为约束条件.利用此模型对某汽车列车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全挂汽车列车制动系统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半挂汽车列车在转弯制动时的横向稳定性,建立了半挂汽车列车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 利用实车系统的稳态转向试验与直线制动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对在低附着路面上行驶的半挂汽车列车转弯制动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 设计了以牵引车和半挂车的补偿横摆力矩来修正横向稳定性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方案可有效地纠正半挂汽车列车在低附着路面上转弯制动的过度转向,改善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铰接列车液力缓速器与摩擦制动器联合制动的稳定性,在"I-β"曲线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M-N-P"曲线法进行了定性分析,获得铰接列车在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下的各车轴抱死顺序.并使用制动力利用率ηb概念,对各工况下的车辆制动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液力缓速器参与工作后,由于驱动轴(牵引车后轴)制动力矩增大,该轴趋于提前抱死,影响列车合理的抱死顺序,可能会产生"折叠"的危险工况,且随着液力缓速器挡位的提高,造成这种不合理工况的路面附着系数范围也越大;制动力利用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低附着路面上明显较低,故铰接列车在行驶时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缓速器高挡,在湿滑路面上应慎用液力缓速器.  相似文献   

6.
半挂汽车列车高速行驶转弯制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半挂汽车列车12刚体25自由度的力学模型,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Kane方法列写了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编制了半挂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和制动特性的通用仿真程序,对半挂汽车列画在高速下无制动转弯,直线制动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高速工况下,发生折叠现象的前轮转向角比低速工况要小;当在牵引车后车轮加制动力时,半挂汽车列车简易出现折叠现象。  相似文献   

7.
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是影响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线控制动的路面附着系数检测方法,利用踏板位置传感器估计制动器制动力,采用MMA6260Q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辆制动减速度,由制动器制动力与地面制动力判断轮胎运动状态,根据车辆载荷转移公式得到车轮法向载荷,获得进入滑动区域的利用附着系数,并由此得到地面附着系数.分析显示该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识别轮胎与地面附着系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依ECE法规进行汽车制动力分配新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ECE法规要求得到了汽车制动力分配系数β与各种路面上制动强度的关系,提出了用制动力分配系数控制曲线进行制动力分配的新方法,即根据质心位置和重心高度可方便地得到满足ECE法规制动力分配系数。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汽车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重心高度增加,满足ECE法规的制动力分配范围减小;而轴荷分配的变化对制动力分配影响不大。给出了不满足ECE制动法规时制动力分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缓速器安装于半挂汽车列车传动系统时存在"冲撞"严重的问题,提高缓速工况时制动能量的回收率,提出了一种安装于半挂车前轴两侧轮毂内的能量回收型缓速器方案。根据GB/T 32692-2016中对缓速制动性能的规定,对缓速器参数进行了匹配,制定相应的缓速器控制策略,根据控制策略中对电动半挂汽车列车质量的需求,对质量估计算法进行研究,并基于粒子群算法对小制动强度时制动力矩分配进行探讨。通过Matlab/Simulink与TruckSim搭建了联合仿真平台,对质量估计算法、电动半挂汽车列车经济性和制动安全性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质量估计算法能够准确估计电动半挂汽车列车质量;能量回收型缓速器能够满足电动半挂汽车列车缓速需求,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且能够有效解决电动半挂汽车列车缓速制动时的"冲撞"问题。相关研究能够解决"冲撞"问题,提高制动安全性,为提高电动半挂汽车列车缓速制动时制动能量的回收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半挂汽车列车转弯制动性能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多自由度半挂汽车列车转弯制动数学力学模型,对EQ1091-TQ9151半挂汽车列车转弯制动进行仿真计算.实车试验表明,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相符.应用仿真计算程序计算分析了半挂汽车列车主要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对其转弯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在不同制动强度下的制动效能及制动稳定性,提出一种兼顾电池特性、电机特性和制动稳定性的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制动力分配策略。利用MATLAB和AVL-CRUISE建立控制模型及整车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并进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制动力分配策略可有效地分配电机制动力和机械制动力;并满足制动效能、制动稳定性,且与I曲线的制动力分配策略相比,能够在低制动强度下多回收近12%的制动能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汽车半挂列车动态制动过程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电算框图,可为制动系统的设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制动强度的制动力分配策略被提出,该策略可以使混合动力汽车在制动的过程中既能保证制动的稳定性又能最大限度的回收能量。首先在汽车制动动力学和相关法规的基础上,保证汽车稳定的前提下,确定了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区域。其次,在考虑电机特性等多种约束条件下,根据制动强度确定出最佳的制动力分配曲线,以使能量回收的效率最高。最后,将所提出的算法运用在MATLAB的电动汽车仿真软件中,在四种典型城市公路循环工况下进行了仿真,并且将实验结果与电动汽车仿真软件中原有的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控制策略在保证汽车制动稳定的前提下,能够使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回收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汽车制动性能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汽车动力学原理,通过对水平路面上汽车加速时的轮胎载荷、最大加速度、制动时的轮胎载荷以及最大减速度的分析计算,进而分析出水平路面上最佳驱动力和制动力的分配关系,对于提高行车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汽车列车行驶过程中牵引车单元和半挂车单元的相互影响机理,通过整车行驶稳定性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半挂汽车列车11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汽车列车实车行驶稳定性检测试验验证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和数值仿真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路况良好时,两车辆单元侧向加速度与横摆角速度大小接近,半挂车运动响应略有滞后;汽车列车发生侧翻的可能性较大,而不易发生侧滑和折叠事故;车辆侧翻时,半挂车车轴首先提升,其次是牵引车后轴,牵引车前轴最后提升.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对制动力进行动态分配控制的新方法·在车辆的转弯制动过程中,采用转向角前馈控制原则,对左、右车轮的制动力进行动态分配控制,使之在各种路况下均能满足制动稳定性的要求·并且通过建立的两自由度三轮车辆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采用转向角前馈控制的制动力动态分配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在制动起作用时间内实际横摆率与理想横摆率之间的差值,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对提高车辆转弯制动过程中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三轴重载汽车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安全性能,基于TruckSim汽车仿真软件,搭建了三轴重载汽车整车模型。对三轴汽车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设计了削减制动力的三轴汽车转向制动协同控制器。对于车辆处于不足转向的情况,设计了滑移率分配的模糊控制器。采用Truck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对ABS控制和协同控制在转向制动工况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探讨。仿真结果表明,在转向制动工况下,与ABS控制器相比,协同控制器提高了三轴重载汽车转向制动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和制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可以提高其续航里程。本文以某前驱型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行驶过程及制动过程中制动力分配情况,综合考虑ECE制动法规、电机峰值转矩及电池充电性能等主要限制性条件,融合驾驶员制动强度判别特性,提出了一种适合本文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进行了建模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在保证制动效能的同时实现能量回收,能量回收效率达到34.179%,高于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