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单用卡马西平(CBZ)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最佳血药浓度和合用丙戊酸钠(VPANa)时对CBZ血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0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测定稳态时血CBZ浓度,其中单服CBZ67例,合并丙戊酸钠13例。并对测定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血CBZ浓度在9~109mg·L-1时控制临床发作的显效率及控制率最高;血CBZ浓度在11~12mg·L-1时脑电图好转率及基本正常率最高,但与血CBZ浓度9~109mg·L-1时脑电图好转率及基本正常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毒副作用发生率以血CBZ浓度11~12mg·L-1时最高。合用VPANa组血CBZ浓度低于单用CBZ组血浓度(P<001)。结论 卡马西平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最佳血药浓度为9~109mg·L-1,合用VPANa可降低血CBZ浓度。  相似文献   

2.
覃业语  黄春新  林慧 《海南医学》2012,23(21):106-107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AEDs)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个体化用药参考,探讨如何开展抗癫痫类药血药浓度监测后的药学服务。方法采用酶扩增均相免疫分析法(EMIT)监测抗癫痫类药物丙戊酸钠(VPA)、苯妥英钠(PHT)、卡马西平(CBZ)血药浓度,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2009-2011年945例次VPA、278例次PHT、157例次CBZ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其中55.3%的患者VPA监测结果在有效参考血药浓度范围以内,31.7%的患者PHT监测结果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以内,79.0%的患者CBZ监测结果在有效参考血药浓度范围内。结论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是临床用药的依据之一,临床药师于血药浓度监测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给药建议,对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单药和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LEV+VPA)联合用药治疗额叶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癫痫中心(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8例诊断为额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卡马西平单药治疗的患者,Ⅱ组为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联合用药治疗的患者。对比两组间患者的脑电图、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患者总有效率70.69%,Ⅱ组患者总有效率90.00%;Ⅰ组脑电图缓解率43.10%,Ⅱ组脑电图缓解率65.00%,无1例脑电图加重;Ⅰ组不良反应发生18例,Ⅱ组不良反应发生20例,副作用均较轻微,未进行特殊处理,症状于4-8周内减轻或消失。结论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联合治疗额叶癫痫较卡马西平单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脑电图的缓解率更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可以作为临床治疗额叶癫痫的优先考虑采用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CBZ)、托吡酯(TPM)与丙戊酸钠缓释片(VPA)对脑炎继发癫痫(SEV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102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患者年龄和性别,分组评价CBZ、TPM和VPA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并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种抗癫痫药的总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Z对部分性发作的控制率为62.50%及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部分性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40.00%及64.00%,VPA和TPM对各型发作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药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单药治疗时,CBZ对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良好,TPM、VPA适用于脑炎继发癫痫的各型发作,且TPM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5.
丙戊酸镁是继丙戊酸钠、癫痫安之后合成的另一丙戊酸类抗癫痫药。笔者从 1 994~ 2 0 0 0年单用丙戊酸镁治疗各型癫痫 60例 ,并监测脑电图及部分病人查丙戊酸镁血药浓度。现就临床疗效、脑电图变化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60例经临床及脑电图确诊的病人 ,男 39例 ,女 2 1例。发病年龄 1岁 6个月~43岁 ,病程 1个月~ 1 5年。有脑炎脑出血病史 3例 ,脑囊肿病史 2例。1 2 癫痫发作类型 :参照国际抗癫痫联盟 1 981年癫痫发作分类法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44例 ,失神小发作 7例 ,局限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 6例 ,腹型癫痫 2…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抗癫痫药物(AED)丙戊酸钠(VPA)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285例癫痫患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1的有130例,占45.61%;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1之间的有145例,占50.88%;血药浓度>100μg·ml-1的有10例,占3.51%. 结论 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应用丙戊酸钠应根据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方法:将182例癫痫患儿完全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108例,拉莫三嗪组74例。丙戊酸钠组应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发作明显控制后停止加量维持治疗;拉莫三嗪组单药治疗最小量为5 mg·kg.d~最大量15 mg·kg·d,平均7 mg·kg·d。发作明显控制后维持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包括发作情况、痫样放电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8例癫痫患儿经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完全控制16例,显效34例,有效4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6.11%,不良反应28例,占25.93%。74例癫痫患儿经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完全控制8例,显效21例,有效2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1.62%,不良反应31例,占41.89%。2组比较痫样放电改善情况丙戊酸钠组与拉莫三嗪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戊酸钠对各种类型癫痫均有良好效果,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小儿抗癫痫治疗药物,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亦可用于初发的癫痫患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是目前广泛传统抗癫痫药.两药均可用于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本研究比较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单药治疗BEC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收集本院新诊断的BECT 71例儿童,男39例,女32例,年龄3.5~14岁,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和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起始10 mg/(kg.d),每3~5d加量一次,直至加量20~30 mg/(kg.d),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维持在50~100 mg/ml.卡马西平组从8~ 10 mg/(kg·d)开始,每3~5 d加量1次,最大量加至20~30 mg/(kg·d).使卡马西平血浓度维持在4~8 mg/ml.共随访12个月,评价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在单药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患儿,除各有1例因副作用明显而退出外,其余患儿惊厥控制率及脑电图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别.结论 在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时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要根据患儿耐受程度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9.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儿童癫痫病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昆鹏  李晓晶  李晓丽 《吉林医学》2008,29(23):2201-2202
目的:评价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剂量对治疗儿童癫痫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给576例儿童癫痫病患者长期口服丙戊酸钠,剂量为15~60mg/(kg·d),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利用SPSSIO.0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丙戊酸钠的有效浓度范围为50-100μg/ml,中毒浓度〉100μg/ml,观察组中癫痫完全被控制186例,好转331例,总有效率为89.76%。不同个体服用同等剂量丙戊酸钠后,稳态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对治疗儿童癫痫病的临床疗效有显著意义。临床监测其血药浓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治疗儿童失神癫痫的疗效。方法:患儿61例口服丙戊酸钠,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结果:丙戊酸钠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52例(85.25%),其余9例单用丙戊酸钠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失神癫痫能使患儿发作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of childhood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是儿童中常见的部分性癫痫,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有效。文中观察奥卡西平对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报道1例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的6岁部分性癫痫患儿。结果最初以奥卡西平治疗,其原有的癫痫症状很快被控制,但脑电图随访过程中发现该例新诊断为部分性癫痫患者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过程中脑电图恶化。随后,奥卡西平逐渐减量,并换用丙戊酸钠。当丙戊酸钠加至0.5g/d,该患者无癫痫发作且常规脑电图正常。结论虽然奥卡西平被认为是比卡马西平和苯妥英更易耐受的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一线药物,但应认识到它可能诱发新的癫痫发作形式和加重脑电图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头孢唑啉钠对抗癫痫药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孢唑啉钠 (CEF)对卡马西平 (CBZ)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年龄、体重、服用CBZ剂量均相匹配的癫痫患儿 31例 ,随即分为两组 :观察组加用CEF ,对照组单用CBZ。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儿体内血清CBZ浓度。结果 :①观察组患儿血清CBZ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②服用CBZ患儿合用CEF前后其CBZ浓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0 1) ,用CEF治疗后CBZ浓度显著增高。结论 :CEF可使CBZ浓度明显升高 ,癫痫患儿联合应用CEF时 ,应进行CBZ血药浓度检测 ,以防出现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癫痫发作次数、治疗前后脑电图异常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脑电图异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癫痫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癫痫发作次数,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失神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前瞻性入选我院收治的55例儿童典型失神癫痫患者,分组采用左乙拉西坦(研究组)、丙戊酸(对照组)单药治疗,并进行1年的治疗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的癫痫发作频率、脑电图异常率、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25例、对照组30例均完成了治疗1年的随访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均无较治疗前加重情况;两组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t值分别为0.760、0.670,P值分别为0.450、0.504)和脑电图异常率(χ2值分别为0.120、0.043,P值分别为0.729、0.8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51、0.078,P值分别为0.821、0.780)。研究组2例(8.0%)出现轻微不良反应(1例烦躁,1例嗜睡);对照组2例(6.7%)出现轻微不良反应(1例体重明显增加,1例出现恶心、呕吐)。两组患者治疗后无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左乙拉西坦作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对于儿童失神癫痫的单药治疗疗效肯定,并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PA)对成年男性癫痫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②方法 选择新确诊的50例成年男性癫痫病人为治疗组(25 例服用卡马西平、25 例服用丙戊酸钠),测定用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分组单药治疗6 个月后检测血中甲状腺激素、γ谷氨酰转酞酶、甲状腺相关抗体水平的变化。③结果 未经治疗的癫痫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F=0.18 ~ 1.57, P> 0. 05);服用卡马西平治疗6 个月后T4、FT4、T3 和rT3 显著降低(t=-2.17~24.89,P<0.05),而FT3、TSH、TPOAb/TMAb、TG Ab和GGT无显著性变化(t=-1.56~1.68,P>0.05),T4、FT4、T3 或rT3 的降低与甲状腺相关抗体及GGT均无相关性(r=-0.006~-0.364,P>0.05);丙戊酸钠组治疗前后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相关抗体水平及GGT均正常(t=-0.33~0.62,P>0.05)。④结论癫痫本身及丙戊酸钠治疗并不引起甲状腺激素的改变。卡马西平治疗的病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这种下降可能不是肝酶诱导机制或免疫激活所致,卡马西平有可能通过干扰下丘脑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调节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任新燕  葛永红 《医学综述》2014,20(18):3409-3410
目的探讨熄风胶囊治疗小儿良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良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熄风胶囊治疗组(30例)采用熄风胶囊治疗,卡马西平治疗组(30例)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脑电图局灶放电情况以及脑电图痫样放电频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20,P>0.05),局灶性放电频数及局灶性放电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1.71,1.78,P<0.05);两组患儿清醒、快波睡眠以及慢波睡眠的脑电图痫样放电频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熄风胶囊治疗组较卡马西平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采用熄风胶囊治疗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对临床发作的控制程度与卡马西平相似,但脑电图痫样放电频度改善程度优于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17.
视频脑电图诊断儿童癫痫12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新  王宝西  王峰 《医学争鸣》2002,23(7):664-666
目的 分析视频脑电图(Video-EEG)在小儿癫痫诊断,分类中的应用价值及癫痫发作期的EEG特点。临床诊断的癫痫患儿128(男94,女34)例,1mo-14岁,平均年龄5.4岁,应用伟思VEEG1161B型视频脑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至少4-6h包括清醒与睡眠期的临床和EEG监测。监测中对各种状态及事件进行标记,结束后将EEG信号与临床录象资料同步回放并逐秒分析。结果 128例癫痫患儿中有54例(42.2%)进一步确定了癫痫综合征的诊断,其中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25例,儿童失神癫痫3例,少年肌阵挛癫痫1例,额叶癫痫5例,West综合征13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7例,有49例(38.3%)可明确其发作类型,其中强直或(和)阵挛发作10例,部分性发作33例,肌阵挛发作5例,失张力发作1例,另外有25例(19.5)尚无法分类。结论 视频脑电图 是诊断癫痫及明确癫分类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癫痫伴睡眠癫痫电持续状态患儿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癫痫伴睡眠癫痫电持续状态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儿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前脑电图检测显示,所有患儿脑电图均为ESES表现,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睡眠结构大致正常。治疗后脑电图显示,试验组16例(88.89%)脑电图治疗有效高于对照组12例(66.67%)(P<0.05)。结论:对癫痫伴睡眠癫痫电持续患儿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98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性癫痫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患者,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为主,占33.3%。迟发性癫痫多见于脑梗死患者,发作类型以简单部分性发作为主,占34.2%。脑叶区病灶较非脑叶区病灶卒中后癫痫发病率高。98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中脑电图异常者72例(73.5%),主要表现为癫痫样放电、局限性慢波活动等异常。结论: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卒中类型、病程、病变部位有关,并有相应异常脑电图表现。行视频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指导治疗、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20.
肌阵挛失神性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肌阵挛失神性癫痫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肌阵挛失神性癫痫患的临床表现、发作间期、发作期及睡眠脑电图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和随访。结果 患起病年龄为7岁,发作表现为失神伴严重的双侧节律性阵挛,常有强直性收缩。脑电图的特点是总伴随着双侧同步、对称、节律性的3Hz棘慢波发放。患儿起病以后智能逐渐减退,丙戊酸钠加氯硝安定能控制发作。结论 肌阵挛失神性癫痫是一种临床特征明确的癫痫综合征,临床上应重点与儿童失神性癫痫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