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中的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59例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植入临时起搏器前后QTc及心脏事件(晕厥或非致命性心脏骤停)发作情况.结果:临时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和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1),QT间期及QTc间期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临时起搏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起效迅速,效果稳定,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β阻滞剂可使约80%的病人获得长期疗效,但对药物无效者需考虑其他方法。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昂贵费用又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报道5例LOTS病人进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后的即刻和短期跟踪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12例获得性LQTS伴TdP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临床治疗情况,对常规治疗不能控制TdP发作的患者紧急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结果1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成功完成床旁经股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平均操作时间(10.5±2.4)min。与起搏前比较,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均缩短[(0.42±0.03)S比(0.52±0.06)S,(0.43±0.04)s比(0.53.4±0.0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前TdP发作(4.6.±1.2)次,d,起搏后TdP发作消失,平均起搏时间(3.8±1.4)d,停止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2)S和(0.42±0.05)s,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年无TdP发作,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6)8和(0.42±0.05)s。结论获得性LQTS患者伴TdP是一种危急的情况,常规治疗不能控制发作时,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室电风暴(VES)是指24h内室颤(VF)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vT)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通常需要电除颤或电复律中止的现象.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曾有报道,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反复持续性室速在ld内电复律50余次,20d内电复律700余次[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术中静脉输注艾司洛尔对非心脏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中危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0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n=25):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及其剂量相同.试验组切皮开始前2 min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负荷量0.5 rag/kg,随后以25μg·kg-1·min-1速率输注至术毕.分别于术前、切皮后30 min、术毕、术后1、2 d时描记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并记录QT离散度异常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及术后3 d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QT离散度、QT离散度异常发生率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艾司洛尔(静脉注射负荷量0.5 mg/kg后以25μg·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可降低非心脏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QT离散度,有助于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76例大左心室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4例(室性心律失常组), 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132例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选择术前临床指标、心脏病类型、超声心动图(UCG)、心电图(ECG)和体外循环(CPB)等指标,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结果 年龄≥55 岁(OR=3.469)、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80 mm (OR=3.927)、射血分数(LVEF)≤55% (OR=2.967)、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OR=5.170)和主动脉阻断时间≥80 min(OR=4.501)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患者行心脏直视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患者的年龄、左心室大小、心功能和体外循环等因素可影响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出现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常见类型及发生机制。方法对术后发生异位性心动过速的23例进行血生化、心电图检查,12例行食管电生理检查,1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房扑,折返性房速11例,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JET)5例,室速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紊乱性房速1例。3例房速、1例房扑的发生基础为电激动围绕心房切口折返,3例房扑乃电激动围绕三尖瓣环折返,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为围绕旁路或双径路折返引起,1例室速为折返所致。5例JET、1例紊乱性房速与术后心脏细胞自律性增高有关。1例室速为高血钾诱发。结论房扑,折返性房速、JET是较常见的小儿术后异位性心动过速。该类心律失常的机制复杂多样,部分与心脏手术因素关系密切,部分病例则与手术无关。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将其作为心脏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冠脉搭桥病人术中因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复跳后的心脏经历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过程延长,往往表现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是一种以QT间期延长(QTc>440 ms)、突发尖端扭转型室性 心动过速、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脏病,发 作时常导致晕厥甚至猝死。其原因是心室动作电位的复极 时间延长,未经治疗的LQTS死亡率高达78%。临床上首选 治疗是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但20%~25%病人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胺碘酮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心功能变化、心率、QT间期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有效率为51.2%,对照组有效率为9.3%;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组显效率为53.5%,对照组为9.3%。结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有可能使病人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而且QT延长又是心梗病人猝死的先兆。因此。术前应确诊并处理且要求在麻醉期间注意QT间期的变化,不少麻醉药对QT间期有干扰。 作者报道吸异氟醚(n=26)或氟烷(n=25)后用维库溴铵,重点观察对QT间期的影响,并按Bazett's公式计算心率矫正的QT间期(QTC),即QTC=QT/(R-R)~(1/2)。  相似文献   

12.
江小凤 《护理学杂志》1994,9(6):258-259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监测和护理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医院江小凤尖端扭转型室速(TDN)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急症,容易转为心室颤动导致死亡。监测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及心电图特点,积极配合抢救。我科1976年10月至1992年12月共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C)治疗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对33例因心脏手术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使用IABC的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心律恢复情况、ST段转复情况、监测桡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波形,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用量。 结果 所有患者在应用IABC后1~2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由原来的Ⅱ~Ⅴ级恢复到0~Ⅰ级(Lown分级)。ST段的抬高或降低在30分钟~1小时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应用IABC后,桡动脉压的基础收缩压均在早期有所下降,从90±19mmHg下降到78±21mmHg(P<0.05);基础舒张压从71±16mmHg上升到131±25mmHg(P<0.01);平均动脉压增加。多巴胺用量由8±2μg/ml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常用食管心房调搏常规刺激法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室上速未能诱发。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门诊或住院确诊及拟诊为阵发性室上速的患者,在检查中采用常规刺激法不能诱发时,用静脉注射阿托品联合短阵猝发法诱发,明显提高了诱发率,对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38例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脏手术后早期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往往也是重要的致死因素。我们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病人 ,总结其治疗体会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998年 6月至 1999年 5月 ,共治疗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病人 38例。其中男 14例 ,女 2 4例 ;年龄 2~6 7岁。均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 9例 ,冠心病 4例 ,先天性心脏病 5例。术中以冷钾晶体停跳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 (10~ 15ml/kg) ,每 2 0~ 30min灌注 1次。室性心律失常均由心电图确诊 ,偶发室性早搏 (室早 )不记录在内 ,38例均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肝移植术后近期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原因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6月至2012年1月间500例次肝移植病例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诊治资料.结果 在500例肝移植病例中,有82例(16.4%)患者发生各类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35例(7.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3.6%),心房颤动21例(4.2%),室性心动过速8例(1.6%,包括2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中发生心脏骤停4例(0.8%),由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2例(0.4%).心律失常主要与既往有心脏病史有明显关系(x2=15.82,P<0.01),与终末期肝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术前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有明显关系(x2=11.00,P<0.01).结论 心律失常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术前的仔细评估,术后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稳定,对于既往有心脏病史及术前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并给予预防性措施如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术中及术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17例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进行了分析,并和92例正常人作对照,以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高血压、高龄、左室肥厚、患病时间长有关,上述原因均是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认为:这些危险因素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和心脏负荷过重、高儿茶酚胺状态、心肌缺血、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心电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速),(最近又有人提出称之为多形性室速综合征较为全面)在30多年前皆误诊为心室颤动,而近十几年来的研究,人们才发现其与一般的室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74例室性早搏提前指数的分析,探讨室早与发生室速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室早提前指数≤0.85的病人(I组)发生室速的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高危室早致室速、室颤及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室性心律异常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异常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提高防治措施。方法 将 14 7例心脏单瓣膜置换、双瓣膜置换及瓣膜置换加左房血栓清除患者按术式分成 3组 ,按术式、血清钾浓度、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胸比例、心功能等在术后 60h内分成 5个时间段 ,分别观察记录偶发、频发室性早搏、室性二联律、三联律、室速、室颤例次 ,然后进行组间、多因素分析对比研究。结果 血钾 <3 .5mmol/L与 >4.1mmol/L组间对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主动脉阻断时间 >90min与 <60min组间相比 ,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心胸比 >0 .8与 <0 .8组间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心功能Ⅳ级与心功能Ⅱ级组两组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结论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引起室性心律增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血清钾 <3 .5mmoI/L组 ,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组 ,心功能Ⅳ级组 ,心胸比 >0 .8组 ,及体外循环时间 >15 0min组 ,心率 <60次 /min组 ,AMP <5 0mmHg组 ,CVP >2 0cmH2 O组 ,及异丙基肾上腺素应用 >48h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