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表面形成永久性粘连,即前房角粘连。而人的虹膜对各种有害的刺激都可发生进行性萎缩,其中青光眼性萎缩都是由于高眼压,导致眼球缺血所致。在进展的慢性青光眼病例中虹膜变薄,睫状突萎缩、肌组织萎缩,代替以纤维组织,全睫状体扁平。其中萎缩的虹膜残骸菲薄,似无虹膜,在进行UBM检查时应注意,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瞳孔阻滞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行传统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前房角的变化。方法:分析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确诊PACG(瞳孔阻滞型)26例(37眼),男7例,女19例,年龄42~76岁,其中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25眼,前驱期7眼,间歇期5眼,均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分析术后的治愈率:根据术前、术后应用UBM进行前房测量,对UBM提供的眼前段剖面图进行定性观察和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开放距离;同时观察虹膜形态的改变。结果:1)本组治愈26例36眼,97.3%(36/37),无效1例1眼,2.7%(1/37);2)治疗前后小梁虹膜夹角、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比较(t=2.155,2.172;P0.05);3)虹膜周边切除术后虹膜根部组织远离小梁网,房角粘连范围减小。结论:利用UBM观察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前房角的变化,可以观察到经手术治疗后,前房角解剖结构的改变,根据小梁虹膜夹角、前房角开放距离、术后虹膜形态改变情况,表明临床上虹膜周边切除术是预防和治疗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的超声生物显微镜特征.方法 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患者30 例(30 眼)作为急性发作组,选取眼内压经药物控制良好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 例(30 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当日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测量两组的前房深度及颞侧、鼻侧、上方及下方4 个象限的距离巩膜突500 μm 处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睫状突距离及虹膜睫状突距离,两组之间各项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急性发作组前房深度为(1.55 ±0.27 )mm,对照组为(1.78 ±0.26 )m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40,P =0.001 ).急性发作组颞侧、鼻侧、上方及下方四个象限的房角开放距离分别为(0.051 ±0.082 )mm 、(0.010 ±0.033 )mm 、(0.012 ±0.041 ) mm 、(0.039 ±0.086 )mm;对照组分别为(0.136 ±0.064 )mm 、(0.130 ±0.102 )mm 、(0.115 ±0.093 )mm 、(0.097 ±0.071 )mm,两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组4 个象限小梁网睫状突距离分别为(0.606 ±0.122 )mm 、(0.656 ±0.091 )mm 、(0.624 ±0.124 )mm 、(0.579 ±0.142 )mm;对照组分别为(0.815 ±0.155 )mm 、(0.775 ±0.164 )mm 、(0.721 ±0.117 )mm 、(0.810 ±0.162 )mm,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组4 个象限虹膜睫状突距离分别为(0.125 ±0.086 )mm 、(0.153 ±0.138 )mm 、(0.150 ±0.127 )mm 、(0.114 ±0.081 )mm;对照组分别为(0.372 ±0.130 )mm 、(0.383 ±0.122 )mm 、(0.357 ±0.098 )mm 、(0.395 ±0.157 )mm,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的位置更加贴附于小梁网和虹膜,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能从解剖学上进一步认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膨隆型)患者42例,术前用UBM测小梁虹膜夹角(θ1)、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以及中央前房深度(ACD),并随机分成2组,选择组在房角最狭窄所在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非选择组在颞下方或鼻下方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周复查眼压、UBM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2组患者手术后ACD、θ1、AOD500与手术前比较均有增加,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选择组手术前后的ACD、θ1、AOD500的增加值与非选择组的增加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UBM能活体观察手术前后房角的变化、激光孔的通畅程度,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检查方法和疗效观察。激光位置的选择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眼钝挫伤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变化,探讨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03年8月至2008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眼球钝挫伤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30例30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患眼及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_(500)(AOD_(500))、小梁虹膜夹角(θ)、睫状体厚度(CBT)、睫状突厚度(CPT)、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患眼及健眼超声生物显微镜生物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患眼较对侧健眼ACD、AOD_(500)、CBT、CPT、TCPD明显增加,θ1明显增大.结论 眼钝伤性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在发作时睫状体水肿,睫状体位置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外流,促使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观察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6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5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应用UBM进行眼前节结构的测量.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距离 (AOD)、房角开放度数 (A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虹膜晶体夹角(θ2)、虹膜悬韧带距离(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3眼发现睫状体脱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ILCD、θ2、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能进行精确测量,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防止并发症发生、判断手术预后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囊肿与邻近房角的关系,以及多发性囊肿对全周房角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方法除外原发性房角狭窄或关闭,有眼科手术及眼外伤史的个体,从我院眼科门诊随机选取50例13~40岁患者为青少年组,60例41~70岁患者为中老年组。用UBM对患者每只眼全周进行扫查,分析青少年组与中老年组间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形态学差异。比较囊肿形态与邻近房角狭窄或关闭的关系。当多发性囊肿导致房角≥2个窄角及闭角时,估测囊肿导致全部窄角和闭角的范围占此眼周长的比例。结果本组UBM检查对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检出率为31.8%,其中多发者占62.9%。对于局部房角,体积越大的囊肿引起房角狭窄或关闭的可能性越大(P<0.05);位于睫状冠前表面、虹膜根部后表面及临近睫状沟的囊肿对房角的影响亦较大(P=0.05)。青少年组与中老年组囊肿发生率分别为40.0%和25.0%(P<0.05);平均最大径分别为(0.51±0.54)mm和(0.31±0.17)mm(P<0.05);多发性囊肿在组内比例分别为75.0%和46.6%(P<0.05);多发性囊肿引起单眼多发性房角狭窄及关闭的病例均发生于青少年组,占该组发生囊肿眼的12.5%。结论青少年组较中老年组发生囊肿的数量多、体积大、易多发,更易导致多点房角狭窄及关闭。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可能是引起青少年继发性房角狭窄和关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房角黏连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GSL)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视盘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实施Phaco治疗,观察组实施Phaco-GSL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周边虹膜前黏连(peripheral synechia,PAS)、眼压、最佳矫正视力(intraocularpressure,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指标[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 500,AOD500)、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巩膜瓣下深层纵形小梁切除术后的房角情况并探讨其术式的降眼压机制。方法采用巩膜瓣下深层纵形小梁切除术对患各种不同类型青光眼的85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检查以及其后的随访期间使用加拿大OTI Scan100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其术眼并监测眼压,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7.9±6.2)个月。结果UBM观察术后均形成明显弥散性滤过泡,平均眼压(14.22±3.62)mmHg。随访过程中,54眼有功能性滤泡;16眼术后2~3个月功能性滤过泡消失。结论UBM检查能直观地了解巩膜瓣下深层纵形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前段状态,并能对该手术的降眼压效果及术后远期疗效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31只眼)非瞳孔阻滞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应用前房角镜观察房角粘连情况。随访3~13月,平均9月。结果:术后3个月31只眼的平均眼压和平均用药指数从术前的(21.6&#177;2.5)mmHg和2.6&#177;1.4降到(17.8&#177;1.5)mmHg和1.0&#177;0.90,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一周,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随诊期间未发现高眼压及前房角进行性粘连。结论:激光虹膜成形术可以明显加深非瞳孔阻滞型PACG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从而预防房角粘连的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转的致盲眼病~([1-3])。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是通过破坏部分睫状突来减少房水生成进而降低眼压~([4])治疗青光眼。目前主要通过眼压控制状况、降眼压药物、术后并发症分析判断TSCP的疗效~([5])。超声生物显微镜(UBM)非侵入、无干扰、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并记录虹膜、房角及睫状体的解剖结构~([6])。临床上利用此项技术观察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及成形术后房角的变化、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道的变化,对治疗效果、治疗失败原因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对患者术后眼压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采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例,观察疗效及术后降眼压作用。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7 d的平均眼压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1 d与术后7 d相比无显著差异,3个时间点(术前与术后1、7 d)的平均用药指数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平均房水流畅系数方面,术后7 d显著高于术后1 d和术前,术后1 d显著高于术前。术中照射眼部明显刺痛或不适感患者17例(24眼),术后即出现睫状充血35眼,术后1 d进行裂隙灯检查发现前房闪辉患者40眼,未给予特殊处理,均于术后1周时复查全部好转。结论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以有效降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疗效确切,是治疗此类患者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性、定量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睫状突形态,探索其与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浅前房组为80例>40岁前房深度浅患者,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患者26例,可疑房角关闭(PACS)者26例.对照组为80例相同年龄段前房深度正常患者.对双眼进行UBM检查,记录上、鼻、下、颞4个象限睫状突矢状和冠状切面扫查图像,测量睫状突高度(CPH)、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间距(CPI)、睫状突数量(CPN)、A角以及α角.进一步比较上述生物学参数在浅前房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AACG、CACG以及PACS亚组间的差异、PACS亚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别,并对A角与α角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浅前房组较对照组CPH、CPT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CACG与PACS亚组的CPH、C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S亚组较对照组CPH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α角与A角呈正相关.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形态有明显变化,超声检测其参数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较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后远期房角形态的改变,探讨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经房角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房角存在黏连关闭或暗光下可见功能性小梁网≤90度,接受LPI治疗,且坚持门诊随诊一年以上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激光治疗前后患眼的视力,压平眼压,前房角镜,眼底视神经形态,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视野检查等结果.结果 入组患者共37例71眼,其中男14例,女23例,平均年龄(67.4±9.7)岁.激光治疗前患眼的诊断分别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4眼,原发性房角关闭(PAC)36眼,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21眼.术后随访一年,66.2%的患眼不用药眼压能控制在21 mm Hg以下,其中PACS组100%的患眼平均眼压控制在21 mm Hg以下,而PACG组14.3%的患眼局部用药下平均眼压仍≥21 mm Hg,各组眼压控制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术后一年复查房角镜,暗光原位下各象限房角开放的比例增加,与激光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以下方房角改善最明显;动态操作下鼻侧房角开放增多最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UBM检查,71只患眼平均前房深度(1.98±0.24)mm,虹膜膨隆69眼,睫状体前旋前移28眼.经多因素分析,激光后房角是否加宽与性别、疾病的发展阶段、中央前房深度、睫状体前位等无关,而患病年龄越高,加宽比例越高(P<0.05).结论 LPI术后多数的患眼房角加宽、眼压得以控制.眼压控制与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早期治疗预后更好.在激光术后,对于已存在视神经损伤的PACG患者,睫状体前位的患者以及患病年龄较轻的患者,应该更密切的随访,以早期发现疾病的发展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现将结节病性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1例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胡xx,女, 56岁,因右眼经常胀痛,伴右侧头痛二年就诊,既往无眼病史及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眼病史,查体见肩部、四肢皮肤有结节性红斑,可扪及散在皮下结节。眼部检查:视力双眼4.8,双眼角膜后壁见散在羊脂状Kp,Tyndull征(±),双眼虹膜隐窝及瞳孔缘处见数个小而白色的虹膜结节。房角镜检见右眼N1,周边虹膜增厚,周边前粘连形成,左眼W小梁网有散在沉着物。右眼视乳头色泽偏淡,C/D=0.7,网膜 (一),眼压 5.33Kpa,左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位于眼周边部B超揭示困难的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超声生物显微镜表现特点,探测活体状态下邻近组织(睫状体、虹膜)受侵状况。 方法:应用德国Zeiss—humphrey公司的UBM 8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探头频率50MHz,对4例疑难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分析。 结果:1.超声生物显微镜表现: (1)视网膜锯齿缘前部、睫状体平坦部、睫状突内表面突向玻璃体不规则形弱回声。 (2)睫状体、虹膜增厚为弱回声。 (3)前房、前房角点状、片状弱回声,活动。 2.病理组织学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报告例 1 女 ,2 5岁。双眼畏光、视朦 2 0 a余 ,于 2 0 0 1- 10 - 2 0就诊。自诉 :自幼双眼视力差 ,畏光 ,近 2 a视朦渐进加重。眼科检查 :右眼视力 0 .0 8,左眼视力 0 .1。屈光状态 :右 3.0 0 D,左 2 .5 0 D,加镜矫正视力不提高。小眼球 ,眼球水平震颤 ,震幅大 ,频率慢 ;虹膜缺如 ,瞳孔与角膜等大 ,晶体赤道部、悬韧带、睫状突可见 ;前房角镜下 :可见卷缩状宽窄不等的虹膜残根 ;晶体后囊呈锅底样灰白色混浊 ;眼底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身材矮小。例 2 男 ,4岁。家长发现患儿自幼视力差。于 2 0 0 1- 10 - 2 0同时来诊。家长代诉 :…  相似文献   

18.
恶性青光眼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描述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方法:记录30例恶性青光眼的原发青光眼类型,恶性青光眼发病时间,观察眼压、前房深浅,采用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眼科A、B型超声进行了活体眼部解剖结构的定性及定量观察.结果:慢性闲角型青光眼偏多;眼压波动幅度大;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有可能单独存在睫状环阻滞,睫状突前旋前移,可能仅表现虹膜根部膨隆.结论:恶性青光眼-临床表现复杂,对每例患者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睫状突超声生物显微镜冠状切面标准化的方法,并对其测量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方法设计了睫状突标准超声生物显微镜冠状切面,并在该切面基础上测量30例受试者(30只眼)的睫状突厚度、睫状突间距。评价同一操作者内及不同操作者间的测量结果,用类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的一致性。结果测量者内CPT和CPI的ICC分别为0.989(F=91.054,P=0.000)和0.989(F=90.163,P=0.000),测量者间CPT和CPI的ICC分别为0.97(F=33.670.P=0.000)和0.99(F=100.103,P=0.000)。结论规范了睫状突标准超声生物显微镜冠状切面,认为该切面有利于睫状突生物学参数检测以及对眼科疾病的病情评估。睫状突标准UBM冠状切面是矢状切面的重要补充.应成为UBM眼科检查的常规扫查切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光凝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 28例(28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半导体激光光凝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降眼压效果,对手术并发症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28例虹膜新生血管激光光凝后眼压未降低,维持激光光凝前水平;术后 1周眼压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 12个月,眼压控制良好;术后 1年功能性滤过泡24只眼;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