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以芹糖甘草苷的萃取率、反萃取率为评价指标,建立一种甘草超滤液中芹糖甘草苷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 以芹糖甘草苷的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U5(53)均匀设计筛选最佳的络合萃取剂组成、配比及萃取时间;以芹糖甘草苷的反萃取率为指标,筛选最佳的反萃取剂种类、质量分数及反萃取时间。结果 最佳络合萃取条件为13%三烷基氧膦(TRPO)+87%磺化煤油(TBP)萃取30min,芹糖甘草苷萃取率达85.69%;最佳反萃取条件为0.05%Na OH水溶液反萃取30 min,芹糖甘草苷反萃取率达88.35%。结论 优选所得的络合萃取-反萃取工艺条件可高效分离甘草超滤液中的芹糖甘草苷,可为芹糖甘草苷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4个成分可作为甘草潜在Q-marker科学合理,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海强  刘一宁  陆晓燕  王书芳 《中草药》2016,47(23):4155-4159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ODS、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LC-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草苷(1)、芹糖甘草苷(2)、异甘草苷(3)、芹糖异甘草苷(4)、sophoraisoflavone A(5)、粗毛甘草素F(6)、光甘草酮(7)、光甘草定(8)、甘草黄酮醇(9)和粗毛甘草素D(10)。结论化合物1、3、5、6、8和9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6和9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分泌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甘草及其3种炮制品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炮制前后5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色谱柱,乙腈-3%乙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6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5℃,对甘草、炙甘草、蜜润甘草、清炒甘草中的5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分别在0.47~15.04μg(r=0.9996),0.13~4.16μg(r=0.9995),0.11~3.52μg(r=0.9999),0.13~4.16μg(r=0.9998),0.53~16.96μg(r=0.9990)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100.8%,99.7%,100.5%和99.6%,RSD分别为0.4%,1.8%,1.5%,2.1%,1.9%。测定甘草及其3种炮制品中5种活性成分的结果表明,除甘草苷含量蜜炙甘草高于蜜润甘草外,5种成分在4种样品中的含量依次为清炒甘草>生甘草>蜜润甘草>蜜炙甘草。结论炮制对甘草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影响;本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甘草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的黄酮二糖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4种黄酮二糖苷成分,鉴定为异甘草素-2′-O-芹糖(1→2)-葡萄糖苷(Ⅰ)、异甘草素-4′-O-芹糖(1→2)-葡萄糖苷(Ⅱ)、异甘草素-4-O-芹糖(1→2)-葡萄糖苷(Ⅲ)、甘草素-4′-O-芹糖(1→2)-葡萄糖苷(Ⅳ)。结论 异甘草素-2′-O-芹糖(1→2)-葡萄糖苷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何华  葛志伟  刘雳  王书芳 《中草药》2010,41(6):941-945
目的探讨6种典型的甘草黄酮化合物(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的生物活性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寻找新的抗阿霉素心脏毒性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测试化合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心肌细胞H9c2和乳腺癌细胞MCF-7/ADR活力的影响,以及对阿霉素细胞毒性的干预作用。结果 6种甘草黄酮中,只有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具有较强的清除O2-.的能力,同时能明显减轻阿霉素心肌细胞毒性;甘草苷几乎没有清除O2-.的能力,但也显示一定的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既无清除O2.-的能力,也不能减轻阿霉素心肌细胞毒性,在高浓度时还拮抗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结论查耳酮类化合物较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但如果A环的4′-OH位被芹糖-葡萄糖取代,不但会失去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而且可能拮抗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甘草质量控制成分与功效关联性不强的问题,该研究通过荧光淬灭法检测甘草药材中小分子化学成分与小鼠各脏器总蛋白的相互作用,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以HPLC检测甘草中27种化学成分并计算其在34批甘草药材中的缺失率;结合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原则共同筛选甘草潜在质量标志物(Q-marker)。再采用微塑料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损伤模型,以CCK-8和Griess法检测细胞活力和一氧化氮含量,采用ELISA法等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CRP)和氧化应激标志物(SOD、MDA、GSH)水平,验证质量标志物的活性。发现甘草中不同化学成分与各脏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脏器选择性,并筛选出18个活性较强的成分;结合成分HPLC色谱峰信噪比和批间稳定性,最终筛选出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甘草酸铵等7个化学成分作为甘草药材的潜在质量标志物。体外实验表明,甘草质量标志物可剂量依赖性缓解微塑料诱导的RAW264.7细胞损伤,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减轻细胞氧化应激,且在总剂量相同的条件下,各化学成分合用与单用相比,能够...  相似文献   

8.
裴玉琼  石海培  严辉  黄胜良  董伟  汪国强  包贝华  张丽 《中草药》2019,50(18):4293-4304
目的建立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优质炙甘草饮片指纹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炙甘草饮片中6种有效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的含量,通过与外标法进行比较,以确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以基地收集与市售共计30批炙甘草饮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炙甘草饮片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对7个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确认,并以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部分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区分优质饮片与统货饮片;建立了多成分一测多评定量方法,以甘草苷(S1)、甘草酸(S2)为内参物,得到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1/a)平均值为0.502、芹糖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A)平均值为0.578、芹糖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B)平均值为0.252,甘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S2/C)平均值为0.257,为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新生化颗粒原料炙甘草饮片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光质对甘草苗期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特征。方法:采用白光(对照)、红光、蓝光、红蓝光(红光∶蓝光=2∶1)和蓝红光(蓝光∶红光=2∶1) 5种光质处理甘草,分别在光质处理36、106 d测定甘草的生长指标,建立甘草根部12个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结合聚类分析探析不同光质对甘草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特征。结果:红光促进甘草株高增长的作用较其他光质大,红光下甘草株高比对照高40.9%~45.1%;红蓝光促进甘草根部生长的作用明显,不同光质下甘草根长、根粗和根干质量增长量变化趋势一致,均为红蓝光>红光>白光>蓝红光>蓝光;不同光质处理106 d甘草的根冠比均大于处理36 d,红蓝光处理106 d甘草的根冠比最大,是对照的2.8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的活性成分随不同光质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不同光质下甘草酸、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等9个活性成分含量随不同光质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红蓝光促进甘草中甘草酸、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异甘草素、新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苷积累的作用较其他光质大,分别比对照高88.24%、17.39%、284.31%、156....  相似文献   

10.
贾梦楠  李天娇  包永睿  王帅  韩凌  韩晓妮  孟宪生 《中草药》2023,54(22):7306-7312
目的 建立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的定性和不依赖多种对照品定量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药材“质-量”双标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技术,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建立甘草特征图谱,通过Q-TOF-MS技术,鉴定共有峰的化学成分,以对照药材和供试药材特征峰的相似度,明确药材真伪,即“质”;对内标成分“甘草酸”进行准确定量,以内标成分计,计算不同批次供试品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取“平均数-标准差”作为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于内标物质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下限,依据特征峰相对含量下限明确甘草药材优劣,即“量”。结果 建立的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确定了10个共有色谱峰,鉴定出了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各甘草供试药材与甘草对照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0;规定了甘草药材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下限。结论 该方法不依赖多种对照品,能清晰、快速地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芫花甘草不同配伍比例的HPLC指纹图谱,探讨其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HPLC对芫花甘草不同配伍比例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并用HPLC-ESI-MS对共有峰进行初步归属。结果:芫花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其中化学成分的溶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甘草比例升高,芹糖甘草苷、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芹糖异甘草苷、羟基芫花素、甘草酸的溶出降低;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在1∶1配伍比例中溶出最多。结论:芫花甘草配伍后成分的溶出降低,从而可能降低其药理作用,从化学成分角度研究评价中药配伍禁忌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甘草渣中黄酮类化合物,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制备HPLC及制备TLC对甘草渣黄酮提取物进行分离,采用LC-Ms和H-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胀果香豆素甲Inflacoumarin A、Dehydrolicochalone-A、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e-A、异芹糖甘草苷Isoliquiritin apioside、芹糖甘草苷Liquiritin apioside、柚皮苷Naringin 6种黄酮物质.结论:以上化合物可作为甘草渣黄酮提取物质量标准制定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从芍药与甘草共煎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苯甲酸、芒柄花素、异甘草甙元、甘草甙元、4′,7-二羟基黄酮、芒柄花甙、甘草甙、没食子酸、芍药甙、异甘草甙和甘草酸。以上各化合物均首次从复方芍药甘草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乌拉尔甘草黄酮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强  任茜 《中药材》1990,13(7):32-35
以甘草甙和皂甙元为指标,对内蒙古和新疆乌拉尔甘草的不同部位、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长期黄酮类成分的动态积累和贮藏期药效成分的消长规律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等级的乌拉尔甘草进行了质量研究.甘草甙的比色测定法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甘草蜜炙前后饮片颜色值变化规律,及与内在成分的关联性,建立生、炙甘草饮片质量快速评价方法。该研究采用分光测色技术对生、炙甘草饮片进行颜色值数字化,建立生、炙甘草颜色值标准范围,确立生、炙甘草饮片的判别分析模型,进而快速准确判别生、炙甘草饮片。利用HPLC对生、炙甘草中9种黄酮类及1种三萜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饮片断面颜色值与10种成分含量进行关联分析。最终建立的生甘草饮片颜色值L^(*)、a^(*)、b^(*)的标准范围分别为65.539 6~68.305 8,7.296 3~8.467 3,29.998 8~32.212 8;炙甘草饮片颜色值标准范围为43.654 3~47.166 4,14.050 0~15.133 8,16.424 6~20.984 8;与生甘草相比,炙甘草颜色值L^(*)、b^(*)降低,a^(*)升高,可见甘草蜜炙后,白、黄色值降低,红色值升高。建立的不同炮制品判别分析模型原始及交叉验证均符合要求,模型外验证也能100%正确预测炮制品类别。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颜色值a^(*)与芹糖甘草苷和芹糖异甘草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颜色值L^(*)、b^(*)与上述2种成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甘草蜜炙之后L^(*)、b^(*)降低,a^(*)升高,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含量均升高,与含量测定结果一致。该研究揭示了甘草蜜炙前后饮片颜色值变化规律,以及颜色与内在成分的关联性,为甘草蜜炙前后饮片质量快速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炮制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质量分数及其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敏  王梦月  刘雅茜  李晓波 《中草药》2011,42(7):1305-1308
目的 单因素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中芹糖甘草苷(LQA)、甘草苷(LQN)、甘草芹葡苷(LCD,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异甘草苷(ILN)和甘草酸(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及煎出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中LQA、LQN、LCD、ILN和GL在不同炮制条件下(不加或加入25%炼蜜,加热60 min,加热温度为90、110、130、150℃;加入25%炼蜜,加热温度为130℃,加热30、60、90、120mi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计算煎出率.结果 随加热强度(温度及时间)的增大,清烘制得的制甘草中LQA、LQN和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降低,IL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增加,但其煎出率显著降低.加入炼蜜使以上成分的质量分数、煎出量的变化幅度增强;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LQA、LQN、GL的煎出率.结论 加热与加蜜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的煎出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甘草中4种糖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鉴别3种正品甘草。方法 以甘草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RP-HPLC,建立同时测定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和芒柄花苷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测定了55份法定3种甘草样品,并从化学成分含量的角度鉴别3种正品甘草。结果 以这4种成分含量及其比值作为鉴别3种正品甘草药材的依据,鉴别甘草的准确率达到100%,区分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的准确率达到94.7%。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稳定性、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所确定的指标适用于3种正品甘草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控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潜在质量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性的原则,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验证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整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Paeoniflorin, PA)、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 AB)、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florin, BPA)、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甘草苷(Liquiritin, LQ)、芹糖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apioside ILQA)、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 ILQ)、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 NILQ)、甘草素(Liquiritigenin, LQG)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CA);关键靶点有IL-6、VEGFA、CASP3、STAT3和ESR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与靶点能良好结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各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54-104.38%,RSD值在0.39-1.17%。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作用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通路,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侯嘉  郭鸿儒  杨扶德  邵士俊 《中草药》2019,50(16):3923-3929
目的选取甘肃代表性区域(河西、陇中、陇东地区)野生和栽培甘草进行多指标成分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甘肃产甘草质量,为评价适宜生产区域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了多波长检测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7种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结合因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肃代表性区域产甘草样品的质量。结果因子分析中,第1公因子与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2公因子与甘草素、异甘草素有较强的相关性,2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4.28%,能较全面地反映甘草的质量;聚类分析结果将25批不同区域甘草质量分为3类:I类甘草质量最好,主要是野生甘草及产自内蒙古杭锦旗的甘草;II类甘草质量较好,主要产自甘肃河西地区及甘肃陇西;III类甘草质量较差,主要产自甘肃陇中地区(白银)。结论甘肃河西地区及陇西较适宜大力发展甘草产业。通过多指标成分结合化学计量法可用于进一步评价甘草质量,判别适宜甘草生产的产地区划。  相似文献   

20.
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燕  谭晓斌  贾晓斌 《中草药》2013,44(19):2703-2709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影响,探讨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甘草黄酮类成分处理后Caco-2细胞对罗丹明123摄取量的影响,以评价P-gp的外排功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gp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5、10、50、100 μg/mL作用Caco-2细胞1 h后,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分别减少61.1%、56.3%、49.2%、45.4%;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在相同质量浓度,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减少了19.3%~37.9%。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10~400 μg/mL给药后72 h,使Caco-2细胞膜上P-gp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5~400 μmol/L,异甘草素、芹糖基异甘草苷10~400 μmol/L对此也有显著作用P<0.01结论 甘草黄酮类成分增强Caco-2细胞P-gp的功能,上调P-gp的表达,促进细胞内有毒物质的外排,减少有毒物质在肠道的吸收,这可能是甘草配伍其他中药的解毒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