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IM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术后IMRT的宫颈癌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膀胱容积测量仪监测膀胱容量,对照组采用医生口头指令和患者主观感觉膀胱充盈程度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三维方向靶区移位误差、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的差异,以及主要危及器官膀胱、小肠、直肠和股骨头受照体积百分比,再比较两组放疗期间出现的肠道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头脚和腹背方向的位移误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两组左右方向位移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I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小肠的受照体积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直肠、股骨头的受照体积百分比虽小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出现腹泻的时间早于观察组。结论 在宫颈癌术后IMRT中采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来维持膀胱充盈程度的一致性,可减少靶区位移误差,增加靶区勾画的精确性,保证有效的靶区照射剂量,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危及器官的生理功能,减轻放疗反应,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不同充盈状态下宫颈-宫体内靶区(ITV)在宫颈癌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中的应用,期望获得更精确的宫颈癌调强放疗的计划靶区(PTV)。方法 选取未手术宫颈癌放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采用膀胱3种充盈状态下的定位CT获得个体化的ITV、PTV与统一外放PTV进行VMA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靶区及靶区内危及器官(OARs)的体积差异。比较两组CBCT验证中靶区脱出情况、放疗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靶区及靶区内OARs的体积相近(P>0.05);研究组子宫脱出PTV率、脱出PTV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相近(P>0.05);1、2年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率相近(P>0.05)。研究组、对照组子宫复发为1、2例。结论 采用膀胱不同充盈状态下宫颈-宫体个体化的ITV、PTV进行宫颈癌根治性VMAT能提高靶区精确性,从而提高局部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种外照射放疗方案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上的优劣势,并对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和各个危及器官进行剂量学比较。方法 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5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90例宫颈癌(Ⅱ期b以上)患者,随机分成A、B和C三组,每组30人,分别做三维适形放疗(3D-CRT)、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VMAT)放疗计划并进行剂量学对比,结合三维后装等效生物剂量讨论三种宫颈癌放疗优劣势。结果 外照射靶区方面,三组计划的PTV平均剂量、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在总体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PTV平均剂量、HI和CI显著低于B和C组(P<0.05)。外照射危及器官方面,三组计划的膀胱、结直肠和小肠平均剂量在总体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A组小肠平均剂量和B、C组比较分别高了13.7%和28%(P<0.05),膀胱平均剂量比B、C组分别降低19.8%和15.2%(P<0.05);结直肠平均剂量则比B、C组分别降低26.1%和19.4%(P<0.05)。B组和C组之间比较,发现两者小肠平均剂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膀胱和结直肠的平均剂量分别高了5.7%和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时间为(135.5±27.6)s,B组治疗时间是A组的7.6倍,是C组的4.8倍。三组外照射联合腔内照射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剂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 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在靶区剂量适形度和保护危及器官方面较其他两种方案具有一定优势。而“半野”适形放疗结合三维近距离放疗靶区同样满足临床要求。“半野”三维适形放疗具有治疗时间短,计划执行效率高等优势,与调强放疗相比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中剂量学方面优势。方法 选取宫颈癌(ⅡB期)经调强放疗45Gy分25次后局部病灶≥5cm患者46例,行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在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及宫颈加量区宫颈中心(HR-宫颈),采用IPSA优化。根据宫颈中心是否加量,分成IC/IS+宫颈中心(HR-宫颈)组(A组)和IC/IS组(B组),比较A、B组间剂量学差异。结果 A组宫腔管驻留时间较B组明显提高(P<0.001);宫颈中心的V150%和V200%由原来B组63.94%和30.80%分别提高到91.54%和64.06%;A组D90%及D100%低于B组(P<0.05);危及器官受量相近(P>0.05)。结论 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可满足高危临床靶体积D90%受量及危及器官限量,并可提高宫颈中心区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定量注射生理盐水和自主憋尿两种不同膀胱充盈方式对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精确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医院放射治疗科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宫颈癌术后患者5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在定量注射生理盐水和定量饮水后自行憋尿1小时两种情况下进行CT定位及靶区勾画。计划靶区(planned target volume,PTV)在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基础上向各个方向外扩6 mm。调强放疗采用7野调强照射,处方剂量为50 Gy/(2 Gy.25)f。利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采集两组患者在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及腹背方向上的位移偏差值,对100组图像的靶区受照剂量、适形程度进行分析,并通过随访了解放疗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结果:注水组在三个平移方向的位移偏差分别为(1.92±1.81)mm、(2.61±1.95)mm、(1.85±1.14)mm,憋尿组为(2.27±1.77)mm、(3.12±2.48)mm、(2.81±2.17)mm。两组患者在腹背方向的位移偏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PTV的最大剂量、靶区覆盖率、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小肠、直肠和膀胱的受照体积和剂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0%、28%,食欲差发生率分别为72%、80%,腹泻发生率分别为52%、68%,便秘发生率分别为4%、4%,尿频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0%、64%,排尿困难发生率分别为0%、24%。注水组患者对于注射生理盐水充盈膀胱的舒适度调查结果显示,比较轻松占60%,轻微涨感占12%,涨感明显仍可接受占20%,无法忍受占8%。结论: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时,相比患者自主憋尿,注射生理盐水充盈膀胱可以使靶区的位移偏差更小,提高靶区剂量的准确度和适形度,降低放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基于CT图像引导下单纯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IC+ISBT)两种后装方式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剂量学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四科治疗的宫颈癌ⅢB期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近距离治疗前妇科检查和盆腔MRI检查的结果确定肿瘤残留大小和宫旁浸润情况,分为ICBT组与IC+ISBT组。比较两种后装治疗方式的D90%、D100%、V100%以及膀胱、直肠D2cm3, 观察近、远期疗效。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所有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3%、71%、68%。与ICBT组相比,IC+ISBT组高危临床靶体积D90%均>85Gy,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但膀胱和直肠D2cm3剂量分别显著降低7、8Gy (P值均<0.01),且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著提高(P=0.009)。高危临床靶体积>60cm3 5年局部控制率在IC+ISBT组显著提高(P=0.029)。结论 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ⅢB期宫颈癌能够保证靶区覆盖的同时,显著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危及器官受量,并显著提高大体积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使用颈胸一体架(膜)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体位固定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32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均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照射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并在放疗中进行锥形束CT(CBCT)位置验证,分别配准乳腺/胸壁靶区和锁骨上下区靶区。对239次CBCT图像的摆位误差和上下靶区位置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乳腺/胸壁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84±2.36)、(1.99±2.48)、(1.75±1.86)mm,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98±2.44)、(1.98±2.48)、(1.71±1.79)mm。每个病例每次CBCT扫描的乳腺/胸壁与锁骨上下区平移误差的差值在x、y、z方向分别为(0.38±0.66)、(0.07±0.41)、(0.45±0.92)mm。结论 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摆位误差小,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靶区位置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宫颈癌HT分次治疗间膀胱和直肠体积与计划体积差异,评估膀胱和直肠充盈状态对其受量影响。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于陆军总院行HT的宫颈癌患者20例。每次疗前行MVCT与计划CT图像配准后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并勾画肿瘤及膀胱、直肠并测量体积和位置。应用Planned Adaptive模块进行剂量重建,得到每幅MVCT图像和当次MVCT对应剂量,将融合MVCT图像及每幅MVCT图像所对应剂量分布传输至形变软件MIM6.0中进行剂量叠加得到总剂量,并与计划时所用KVCT的比较。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当膀胱体积差异值>400 ml或差异比>60%时膀胱质心向脚、背向位移增大,Dmean和V50升高(P<0.05)。当直肠体积差异值>30 ml或差异比>30%时直肠质心向头、腹向位移增大,直肠V45和V50升高(P<0.05),导致直肠受量增加。结论 膀胱充盈状态对膀胱受量影响虽不大,但体积应控制在400 ml或60%以内。定位与治疗时适度充盈膀胱更容易满足重复性,直肠充盈仅>30 ml或30%便会造成直肠剂量增加,保证直肠空虚状态可有效降低直肠受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是否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放疗摆位误差。方法 入组2018年1-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放疗的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用常规体表标记摆位,B组用常规体表标记+辅助体表标记摆位,均采用头体一体式体位固定板+热塑体膜固定;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并在线自动匹配,记录各方向平移摆位误差数据,两组摆位误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A组和B组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4.47±2.91) mm和(2.97±1.68) mm (P<0.001)、(5.43±2.61) mm和(3.21±1.62) mm (P<0.001)、(3.87±2.40) mm和(2.59±1.57) mm (P<0.001)。结论 采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的摆位误差,能提高治疗摆位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与盆腔骨接受剂量体积相关性,为明确盆腔放疗骨受量限制参数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我院行非姑息性放疗的宫颈癌102例、直肠癌53例、前列腺癌34例。所有患者盆腔照射剂量50.0~50.4Gy,不同肿瘤病灶或瘤床区给予10~24Gy加量。宫颈癌和直肠癌常规给予同步化疗,前列腺癌给予内分泌治疗。收集整理患者靶区骨体积和V10、V20、V30、V40、V50及放疗期间至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和放疗后6个月以上骨髓抑制RTOG分级。单因素分析骨受照体积与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分析骨髓抑制分级与年龄、化疗、放疗剂量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腺癌放疗患者总早期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7.5%、79.2%、70.6%,≥2级骨髓抑制率分别为65.7%、62.3%、35.3%。晚期骨髓抑制1级11例,2级7例,≥2级发生率3.7%。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患者靶区骨体积分别为(746.30±27.84)、(736.15±28.72)、(740.70±35.08) cm3(P=0.023)。接受不同照射剂量骨体积剂量百分比与早期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10、V20、V30、V40和CV10、CV20、CV30、CV40与骨髓抑制分级无相关性(P>0.05),V50和CV50与骨髓抑制之间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V50=72.33 cm3和V50=9.42%是≥2级骨髓抑制的诊断界值。结论 盆腔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与靶区骨受照射体积和剂量相关。在盆腔总剂量50Gy下,≥2级骨髓抑制与骨≤V40和绝对值与无明确关系,与病灶区加量和是否化疗无关,但与骨V50和绝对体积有关。V50=9.42%或CV50=72.99 cm3是≥2级骨髓抑制发生的临床参考界值。  相似文献   

11.
乳腺托架固定下全乳调强放疗CBCT测定摆位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乳腺托架固定下全乳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和影响因素,明确临床靶体积外扩至计划靶体积的边界。方法 选取肿瘤医院2016-2017年间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全乳大分割调强放疗的患者30例,其中左侧乳腺癌患者15例,右侧乳腺癌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乳腺托架体位固定。比较放疗计划系统图像与放射治疗期间锥形束CT的位移,确定摆位误差,并计算临床靶体积外扩至计划靶体积的边界。不同情况的摆位误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全组患者共拍摄锥形束CT图像151套,平均每人(5.0±1.3)套。全组患者摆位误差在x、y、z轴的位移分别为(2.2±1.7)、(3.1±2.5)、(3.3±2.3) mm,CTV至PTV外扩边界分别为6.39、10.00、8.57 mm。放疗第1周摆位误差与后续治疗摆位误差在z轴方向有统计学差异[(3.7±2.5) mm和(2.6±1.6) mm,P=0.002],体重指数超重比正常患者在z轴方向摆位误差显著增大[(3.9±2.6) mm和(2.9±2.0) mm,P=0.033]。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乳腺托架固定行全乳调强放疗时,推荐CTV至PTV的外扩边界为6~10 mm。建议增加放疗第1周的影像验证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患者尿感是否可靠、最佳膀胱充盈量和时间,以及训练患者膀胱充盈稳定性的方法。方法 搜集2014—2015年间有放疗指征的50例盆腔肿瘤患者,按是否有盆腔、泌尿系疾病及手术史分A、B两组。让患者排空膀胱后每次饮用相同量水,每隔30 min、45 min、1 h、>1 h自觉达极限时用膀胱容量测试仪(BladderScanBVI9400)测量,并同时完成尿感量表。探求最佳充盈量、时间,以及最佳训练次数。配对t检验比较预测值与测量值差异,Pearson法分析尿感与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 A组和B组膀胱容量预测值与测量值均相近(PA=0.777,PB=0.061),均可用预测值反映测量值。A组比B组尿感与测量值相关性更高(rA=0.812,rB=0.762)。45 min、1 h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相关性最接近(r=0.858、0.916),其对应的膀胱充盈量为330~450 ml,尿感评分为4~6分。随着训练次数增加,预测值与测量值相关性增加(第2~6次r=0.914、0.917、0.930、0.951、0.96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执行前,分析"体位固定""CT扫描""模拟复位"这3个步骤膀胱充盈程度保持一致性情况。方法:2014年随机收治105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宫颈癌68例、直肠癌32例、阴道癌3例、前列腺癌2例),监测膀胱尿量到目标尿量400 ml。首先,叮嘱患者排空膀胱,用膀胱容积测量仪BVI 9400测量患者膀胱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膀胱容量仪在宫颈癌调强放疗过程中保持膀胱充盈一致性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膀胱体积变化确定膀胱容量仪的引入时机;选取10例正接受宫颈癌放疗患者,分析膀胱容量仪干预后测量的膀胱体积与CBCT图像勾画的膀胱体积的一致性,比较采用膀胱容量仪干预前后膀胱体积相对定位体积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100次CBCT图像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显示不同分次膀胱体积相对定位时膀胱体积均不同(P<0.05)。10例患者Bland-Altman图显示膀胱容量仪测量的膀胱体积与CBCT图像勾画的体积有较好一致性,两种方法的平均差别为-6.66 cm3(95%CI为-53.15~39.83 cm3)。配对t检验显示干预前膀胱体积与定位时的体积不同(P=0.000),干预后膀胱体积与定位时的体积相近(P=0.745)。结论 患者分次治疗间膀胱体积变化较大,膀胱容量仪应在患者每次治疗前使用。使用膀胱容量仪测量膀胱体积以保证与计划设计时的一致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图像引导定位系统在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监测及校正的应用价值,并计算PTV外放边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的 25例患者,利用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系统基于金标配准算法进行图像引导定位,分别记录3个平移方向左右(x)、头脚(y)和腹背(z)的初始摆位误差以及图像引导校正后的残余误差统计分析,进一步比较图像引导校正前后误差对计划剂量的影响,最后计算合理的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结果 25例患者在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图像引导定位下进行150次摆位验证,x、y、z轴向残余摆位误差绝对值分别为(1.53±0.96)、(1.30±0.99)、(1.34±0.92)mm,均小于初始误差值的(2.63±2.12)、(2.41±2.45)、(3.07±2.77)mm (P<0.001)。残余误差导致的剂量偏差百分比也比初始误差的小,在PTV的D98%、D2%、Dmax,心脏 Dmax、健侧乳腺 Dmax、患侧肺及双肺 Dmean等具有显著差异,与原计划偏差百分比分别由2.18%、3.19%、10.66%、8.75%、48.21%、10.50%、3.66%降低到0.38%、0.23%、2.31%、0.04%、13.78%、6.35%、0.41%(P<0.05)。图像引导后PTV外放边界估算得x、y、z轴向外放边界分别为1.87、1.75、1.69mm。结论 体表铅点标记辅助iSCOUT图像引导定位系统在乳腺癌放疗体位验证及校正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且为临床PTV外放边界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assess interfractional movement of the uterus and cervix in patients with gynaecological cancer to aid selection of the internal margin for radiotherapy target volumes.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gynaecological cancer had an MRI scan performed on two consecutive days. The two sets of T2-weighted axial images were co-registered, and the uterus and cervix outlined on each scan. Point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anterior uterine body (Point U), posterior cervix (Point C) and upper vagina (Point V). The displacement of each point in the antero-posterior (AP), supero-inferior (SI) and lateral directions between the two scans was measured. The changes in point position and uterine body angle were correlated with bladder volume and rectal diameter. RESULTS: The mean difference (+/-1SD) in Point U position was 7mm (+/-9.0) in the AP direction, 7.1mm (+/-6.8) SI and 0.8mm (+/-1.3) laterally. Mean Point C displacement was 4.1mm (+/-4.4) SI, 2.7mm (+/-2.8) AP, 0.3 (+/-0.8) laterally, and Point V was 2.6mm (+/-3.0) AP and 0.3mm (+/-1.0) laterally. There was correlation for uterine SI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bladder filling, and for cervical and vaginal AP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rectal filling. CONCLUSION: Large movements of the uterus can occur, particularly in the superior-inferior and anterior-posterior directions, but cervical displacement is less marked. Rectal filling may affect cervical position, while bladder filling has more impact on uterine body position,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specific instructions on bladder and rectal filling for treatment. We propose an asymmetrical margin with CTV-PTV expansion of the uterus, cervix and upper vagina of 15mm AP, 15mm SI and 7mm laterally and expansion of the nodal regions and parametria by 7mm in all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KV级CBCT比较聚氨酯发泡胶结合翼板个体化塑形与负压真空袋固定在肺癌放疗中体位固定的精确度。方法 对2015—2016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胸部放疗的肺癌患者随机选取两种固定方法的患者,其中负压真空袋组 20例,聚氨酯发泡胶结合翼板个体化塑形组 19例。1 次/周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后分别记录左右、上下和前后方向摆位误差、3D矢量位移及摆位时间,根据2.5∑+0.7σ计算PTV外放边界。成组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结果 发泡胶组和真空袋组线性摆位误差x轴向分别为(1.80m±1.48) mm和(1.90±1.41) mm (P=0.46),y轴向分别为(2.54±1.79) mm和(3.19±2.14) mm (P=0.03),z轴向分别为(2.14±1.75) mm和(2.25±1.75) mm (P=0.35);旋转摆位误差在Rx向分别为1.15°±0.76°和1.15°±0.85°(P=0.50),Ry向分别为0.71°±0.60°和0.72°±0.43°(P=0.45),Rz向分别为0.62°±0.54°和0.46°±0.30°(P=0.06)。发泡胶组和真空袋组在x、y、z轴向PTV所需外扩边界分别为5.56、8.57、7.02 mm和5.62、9.27、7.23 mm。3D矢量位移>5 mm者,发泡胶组为40%,真空负压袋组为45%。结论 采用聚氨酯发泡胶结合翼板个体化塑形固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肺癌放疗患者在上下方向摆位误差并减少PTV外扩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