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以籼米为原料生产多孔淀粉的生产工艺。首先制备籼米淀粉,脱除蛋白质及纤维类物质;再确定酶解工艺条件,在单因子水平基础上进行RSA回归试验,分析得到最佳酶解参数;然后确定酶解下游工艺,即分离、提取及干燥等;最后是改善产品外观,主要是解决色泽问题。结果表明:讨论最佳酶解工艺参数是完全必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组合(10:1),淀粉浆浓度(80%),加酶量(按水解淀粉40%的量,总酶活330IU/g生淀粉),pH3.6,温度(42℃),时间(22.5h),转速(100r/min);其中冷冻干燥产品性能较好,产品色泽亦有了明显改善。本研究提供了一整套生产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籼米多孔淀粉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籼米淀粉为原料,通过α-淀粉酶水解籼米淀粉制备籼米多孔淀粉,探讨并获得了酶水解法制备籼米多孔淀粉的较优工艺:酶解反应温度为35℃,酶解反应时间为12 h,加酶量为酶解40%淀粉量,酶解体系pH值为4.0。并利用砂芯漏斗测定淀粉对液体的吸附能力,观察到大米多孔淀粉对液体的吸附能力大大强于大米原淀粉。  相似文献   

3.
生木薯淀粉直接发酵生产酒精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生淀粉分解酶的酶用量、料水比、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是生淀粉直接发酵生产酒精的4大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得出生淀粉直接发酵生产酒精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生淀粉分解酶的酶用量为30u/g原料,料水比为1:4.5,酵母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4d;发酵生淀粉,发酵成熟醪酒分为7.04%(V/V),发酵率为78.38%。  相似文献   

4.
以微波预糊化籼米淀粉为原料,自制RS_3型马铃薯抗性淀粉为晶种,研究RS_3型籼米抗性淀粉的晶种诱导-双酶复合法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淀粉颗粒形貌进行表征并研究淀粉的抗酶解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其他酶解条件,以RS_3型籼米抗性淀粉产率为响应值,确定晶种添加量、异淀粉酶添加量、普鲁兰酶添加量和普鲁兰酶酶解时间作为影响产率的主要因素,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RS3型籼米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晶种添加量5%、异淀粉酶添加量8 U/g、普鲁兰酶添加量8 U/g、普鲁兰酶酶解时间3.50 h。在此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RS_3型籼米抗性淀粉产率为27.42%,RS3失去原有的淀粉颗粒形貌,表面变得粗糙,结晶结构致密,具有较强抗酶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籼米为原料,研究了碱法提取分离大米蛋白和淀粉的工艺,并对大米分离蛋白和大米淀粉的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碱法分离大米蛋白和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075mol/L;提取时间6h:料液比1:7g/mL;温度40℃。该优化条件下可以得到纯度高于80%大米分离蛋白,蛋白提取率为86.23%,淀粉回收率为92.12%。所得大米分离蛋白溶解性、起泡性好,乳化性能欠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采用正交试验对酒精生产中淀粉转化率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对影响淀粉转化糖化工艺主要因素:酶的添加量、糖化温度、醪液pH、反应时间进行了考察,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绘制了诸因素与转化率的关系曲线。试验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4.0,温度60℃,酶量130u/g,时间20分钟。  相似文献   

7.
周先汉  张莉  欧杰 《食品科学》2005,26(8):238-241
本文针对目前市售速溶葛粉的冲调糊液凝结块较多、色泽灰暗等缺陷,试用酶法研制速浴即食葛粉。利用普鲁兰酶水解后的葛粉中的支链淀粉的支链变短,水解度增大;扫描电镜(SEM)观察可见,酶解淀粉的片状颗粒增加、表面疏松;产品的溶解度增大,速溶性得到较大程度改善。酶解最佳工艺条件为:普鲁兰酶媚量4.8PUN/g,温度50℃,反应时间2h。  相似文献   

8.
以新鲜天麻为原料、中性蛋白酶为酶解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酶解时间、酶解pH、酶添加量和酶解温度对天麻淀粉中蛋白质残留率和天麻淀粉得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天麻淀粉提取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7(g/mL)、酶解时间2.5 h、酶解温度35℃、酶添加量0.8 mg/g、酶解pH 7.0,在此条件下天麻淀粉得率为12.49%,蛋白质残留率为0.006 8%。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芹菜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IDF)酶法制备工艺,并与化学法(酸碱法)在产品得率、IDF含量及产品性能特点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仅一淀粉酶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70℃,pH5.5,加酶量0.7%,时N40min;胰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50℃,pH8.0,加酶量0.3%,时间80min;芹菜IDF得率达79.85%。含量达68.26%,膨胀力为2.8mL/g,持水力为12.6g/g;酶法制备IDF在得率、含量及性能特点方面均优于化学法。  相似文献   

10.
对葛根淀粉增抗的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淀粉乳浓度、冷藏时间、普鲁兰酶用量3个试验因素的取值范围.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淀粉乳浓度为7.3%、冷藏时间21.5h和普鲁兰酶用量25 ASPU/g干淀粉。据此工艺参数制得葛根抗性淀粉含量达到12.5%。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RS3型芡实抗性淀粉的制备及纯化工艺,并表征了芡实抗性淀粉的热特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酶-压热法增抗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26.5%,4 U/g(干基淀粉)普鲁兰酶处酶解2.3 h,120℃压热23 min;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依次进行胃蛋白酶(pH 2.0,40℃,1 h,15 U/g(干基淀粉))、低温α-淀粉酶(pH 6.0,45℃,2 h,10 U/g(干基淀粉))和糖化酶(pH 4.6,60℃,2 h,100 U/g(干基淀粉))酶解,再用蒸馏水洗涤3次后冷冻干燥。纯化后的芡实抗性淀粉纯度> 80%,颗粒呈现多孔状。相比于压热法和双酶法,酶-压热法芡实抗性淀粉糊化温度范围最窄,纯度居中。  相似文献   

12.
采用酸变性和沸水浴的方法,对小麦淀粉进行处理,以抗酶解淀粉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出小麦抗酶解淀粉最优制备条件为:酸解时间为1.96h、水与淀粉的比为8.14:1、沸水浴时间为2.14h、盐酸用量为1.38%;抗酶解淀粉得率13.01%。  相似文献   

13.
对红薯中淀粉的糖化参数进行了研究。确定糖化温度、液化液pH值、糖化时间、用酶量等单因素范围.并进行了正交实验,以淀粉的水解程度(DE值)为指标选出最佳糖化参数。实验结果:最佳参数为糖化温度60℃左右,pH值4.0-4.5,糖化时间以48-60h为宜,用酶量为300U/g淀粉。  相似文献   

14.
葛根淀粉多孔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α-淀粉酶作工具酶,以吸水率作为多孔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使葛根淀粉多孔化的最佳工艺参数是:在葛根淀粉浓度为20%的条件下,α-淀粉酶用量1%,pH 4.4、温度65℃、酶解5h,所得葛根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可达到14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淀粉性质及预处理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主要考察原料淀粉的性质及其预处理方式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首先考察了不同来源的淀粉对形成多孔淀粉的影响,发现玉米和稻米淀粉适合制备多孔淀粉;接着考察了7种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稻米淀粉对制备多孔淀粉的影响,发现直链淀粉含量与水解率在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原料粒径越小,溶解度越大,多孔淀粉的吸油率越大,得率越低。淀粉中蛋白质含量高,酶解速度慢,但差别不显著,形成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低;干法粉碎样品的起始反应速度要高于湿法粉碎样品的,但酶解后期,酶解速度与粉碎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6.
以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研究了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微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酶配比(α-淀粉酶:糖化酶)1:2,反应温度55℃,pH值5.5,反应时间16h,所得微孔淀粉的水解率为55.71%,吸油率为92.18%,并借助于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品的显微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压热-普鲁兰酶酶解豌豆淀粉制备豌豆抗性淀粉,并测定豌豆抗性淀粉理化性质。以3,5-二硝基水杨酸测得抗性淀粉产率为参考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豌豆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并测定最佳条件下豌豆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酶解pH 5.4、酶添加量17.3 U/mL、酶解温度53 ℃、老化时间23 h。在此优化条件下,豌豆抗性淀粉产率为27.51%。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与豌豆淀粉相比,豌豆抗性淀粉贮藏稳定性(透光率:1.48%~2.31%)、溶解度(0.064~0.524)均有所增大,冻融稳定性(析水率:0.549~0.679)、膨润度、平均聚合度(吸光度峰:波长612.0 nm~583.5 nm)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酶法提取绿豆淀粉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绿豆为原料,对酶法提取绿豆淀粉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酶解温度、酶解时间、蛋白酶添加量、料液比对淀粉提取率影响;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酶法提取绿豆淀粉工艺最佳参数为:酶解温度46℃、酶解时间4.5 h、蛋白酶添加量700 U/g、料液比1∶3;在此条件下,绿豆淀粉提取率为96.97%。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山黧豆淀粉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浸泡法与碱性蛋白酶酶解蛋白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提取山黧豆蛋白质同步制备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山黧豆浸泡法分离提取蛋白质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浸泡料水比、pH值、浸泡温度,适宜的浸泡条件为浸泡料水比1:10、pH值10.5、温度55℃,蛋白质提取率可达64.88%;碱性蛋白酶酶解浸泡后山黧豆残粕中的残留蛋白,影响酶解效果的因素依次为酶用量、温度、时间、pH值,在碱性蛋白酶400U/g、60℃、120min、pH值10.5时酶解效果较好,最终淀粉成品中的蛋白质残留量低于0.70%。  相似文献   

20.
酶法制备多孔玉米淀粉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多孔淀粉是生淀粉酶在低于淀粉糊化温度下水解各种淀粉形成的一种中空的变性淀粉。作为一种高效、无毒、安全的新型有机吸附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农业、化妆品、造纸等行业。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酶水解法来制备多孔淀粉。以吸水率、吸油率为指标来评价酶的来源、淀粉的预处理条件、酶解条件等因素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玉米淀粉颗粒的粒度为100目,经过湿热处理后采用复合酶(α-淀粉酶与糖化酶配比为1:3)来制备多孔淀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酶用量 2.0%,时间20h,温度42℃,pH值4.2,搅拌速率120r·min-1,Ca2+浓度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