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详细研究了退火方式和条件对多晶硅膜结构、电性能以及多晶硅接触薄发射极的发射极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1000℃以上热退火对于减小发射极电阻、降低多晶硅膜的电阻率有利;激光退火不但能减小发射极电阻,导致更低的多晶硅膜电阻率,而且还能获得极浅的单晶发射结,在改善薄发射极晶闸管特性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陈光炳  张培健  谭开洲 《微电子学》2018,48(4):520-523, 528
为了研究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的辐射可靠性,对多晶硅发射极NPN管进行了不同偏置条件下60Co γ射线的高剂量率辐照试验和室温退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辐射后,基极电流IB显著增大,而集电极电流IC变化不大;反偏偏置条件下,IB的辐射损伤效应在辐射后更严重;室温退火后,IB有一定程度的持续损伤。多晶硅发射极NPN管与单晶硅发射极NPN管的辐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多晶硅发射极NPN管的抗辐射性能较好。从器件结构和工艺条件方面,分析了多晶硅发射极NPN管的辐射损伤机理。分析了多晶硅发射极NPN管与单晶硅发射极NPN管的辐射损伤区别。  相似文献   

3.
刘其贵  吴金  郑娥  魏同立  何林 《电子器件》2002,25(1):97-100
在简要分析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双极工艺水平,设计了用于制备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的工艺流程,并给出了一个最小尺寸晶体管的版图,最后对设计的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频率特性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单层多晶硅作基极和发射极接触的新型、高性能硅双极晶体管的实验结果,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STRIPE(自对准开槽隔离多晶硅电极)。已提供的发射极/基极多晶硅接触的间隙为0.2μm,0.4μm的发射极宽度是用普通的0.8μm的光刻来完成的。在用多晶硅基极接触的单层多晶硅结构中,可达到的尺寸最小,并且与双层多晶硅结构相差不大,用STRIPE结构,制造出的晶体管的f_T高达33.8GHz。  相似文献   

5.
一种高速高压NPN管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正元  龙绍周 《微电子学》1997,27(5):350-353
把Ning-Tang测试发射极电阻的方法进行扩展,用来测试多晶发射极界面氧化层电阻,作发射极界面氧化层电阻与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退火的优化实验,获得退火的优化工艺条件,并由此成功地研制出BVCEO≥30,BVCBO=75V,fr=2GHz,β=180的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用扩展电阻SSM150型测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纵向杂质分布,得出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发射区结深为50nm,基区结深为20nm。  相似文献   

6.
邱盛  夏世琴  邓丽  张培健 《微电子学》2021,51(6):929-932
在现代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噪声水平是影响电路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了双多晶自对准高速互补双极NPN器件中发射极结构对器件直流和低频噪声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多晶硅发射极与单晶硅界面超薄氧化层以及发射极几何结构是影响多晶硅发射极双极器件噪声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L波段150W宽带硅脉冲功率晶体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设计了一种称之为多晶硅覆盖树技状结构的双极型微波功率晶体管。该器件采用掺砷多晶硅发射极,同时具备有覆盖和树枝状两种图形结构的优点。器件引入扩散电阻和分布式多晶硅电阻组合而成的发射极复合镇流电阻,实现对发射极电流二次镇流,器件表现出良好的微波性能和高的可靠性。经内匹配,在L波段脉冲输出大于100W(36V),脉宽150μs,工作比10%,增益大于7.5dB,效率大于45%,器件最大输出达150W(42V)。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掺杂多晶硅发射极工艺技术中的关键影响因素:LPCVD条件、多晶硅股厚、前处理方法、多晶硅膜形成以后的运火状态,并给出了实验结果及流行的理论解释,为采用多晶硅发射极技术进行的集成电路生产和科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着重分析了多晶硅发射极对提高电流增益的作用和低温下集电区中性杂质碰撞电离引起的电流倍增效应,导出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电流增益的表达式,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3GHz硅双极型微波静态分频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种超高速ECL静态二分频器;介绍了该分频器的核心器件─—NPN晶体管的结构和实现该结构的有关先进工艺,包括深槽隔离、多晶硅发射极、钻硅化物和浅结薄基区等;使用这种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3pm特征尺寸设计的19级环形振荡器的平均门延迟小于50ps.讨论了提高分频器工作频率的一些有效方法并给出了3.2GHz硅静态分频器的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  相似文献   

11.
采用蒸发淀积、快速热退火等技术,通过Ti/Si,Ti多晶硅固相反应,形成高电导均匀的TiSi2薄膜,并将这种钛硅化物形成技术应用于浅结多晶硅发射极工艺中,自对准形成钛硅化物薄膜,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减小器件互连线电阻。本文介绍了钛与单晶硅、多晶硅形成的硅化物及其在浅结多晶硅发射极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掺砷多晶硅发射极RCA晶体管的工艺实验技术.以先进多晶硅发射极器件制备工艺为基础,在淀积发射极多晶硅之前,用RCA氧化的方法制备了一层超薄氧化层,并采用氮气快速热退火的方法处理RCA氧化层,制备出可用于低温超高速双极集成电路的掺砷多晶硅发射极RCA晶体管.晶体管的电流增益在-55-+125℃温度范围内的变化率小于15%,而且速度快,发射区尺寸为4×10μm2的RCA晶体管其特征频率可达3.3GHz.  相似文献   

13.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直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砷注入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直流特性,并与采用常规平面工艺制作的晶体管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具有较高的发射效率,高的电流能力,改善了EB击穿和CB击穿.电流增益依赖于淀积多晶硅前的表面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郑茳  肖志雄 《微电子学》1995,25(2):30-35,44
本文在前文器件掺杂分布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结构设计和工艺选择,采用多晶硅发射极技术,研制成功了77K下高增益(HFE可达250)硅双极晶体管;采用多晶硅发射区和基区重掺杂技术,获得了可与CMOS结构兼容,基区电阻较小的硅低温双极晶体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制备了工业级纳米绒面多晶硅太阳电池,研究 了发射极扩散方阻对其光电转换 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发射极扩散方阻能够有效地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 但填充因子相对降低。通过分析关键光电参数,其原因归结为:提高发射极扩散方阻有利于 降低发射极及其表面载流子复合,但过高的发射极扩散方阻将导致发射极与金属栅线接触不 良。采用优化的发射极扩散方阻,纳米绒面相对于微米绒面多晶硅太阳电池具有改善的光电 转换性能,产线均值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19.20%。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讨论了进一步通过调控发射极扩散方阻来优化纳米绒面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掺砷多晶硅发射极RCA晶体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掺砷多晶硅发射极RCA晶体管的工艺实验技术.以先进多晶硅发射极器件制备工艺为基础,在淀积发射极多晶硅之前,用RCA氧化的方法制备了一层超薄氧化层,并采用氮气快速热退火的方法处理RCA氧化层,制备出可用于低温超高速双极集成电路的掺砷多晶硅发射极RCA晶体管.晶体管的电流增益在-55—+125℃温度范围内的变化率小于15%,而且速度快,发射区尺寸为4×10μm2的RCA晶体管其特征频率可达3.3GHz.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砷注入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直流特性,并与采用常规平面工艺制作的晶体管性能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具有较高的发射效率,高的电流能力,改善了EB击穿和CB击穿,电流增益依赖于淀积多晶硅前的表面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文器件掺杂分布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结构设计和工艺选择,采用多晶硅发射极技术,研制成功了77K下高增益(H_(FE)可达250)硅双极晶体管;采用多晶硅发射区和基区重掺杂技术,获得了可与CMOS结构兼容,基区电阻较小的硅低温双极晶体管。  相似文献   

19.
高勇  赵旭东 《半导体技术》1992,(5):49-52,48
本文采用较精确的模型,对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特有的发射区结构:SiO_2层厚度与位置、准中性发射区厚度、发射极表面浓度等参数对电流增益的影响进行了计算机分析,为这种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数值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P波段脉冲输出150W高增益功率晶体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功率管二次发射极镇流和掺砷多晶硅发射极覆盖树枝状结构等新工艺技术,研制出用于工程的实用化P波段脉冲大功率晶体管。该器件由16个单胞内匹配而成,在该频带内,脉宽500μs,占空比15%,脉冲输出150W,增益大于10dB,集电极效率大于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