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肝疗阳痿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痿,系性功能病表现于前阴器官功能异常的疾病。《素问·厥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灵枢·经脉》云:“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际,过阴器。”“肝者,筋之合也,聚于阴器。”宗筋得肝阳的温煦、肝血的滋养,则阴器正常舒缩,玉茎勃逸正常。兹就经典旨意,据...  相似文献   

2.
男子性功能障碍指阳萎、阳强、早泄、不射精等症。一般主张从肾论治。笔者常有从肾论治不效者,从肝论治而获效。兹浅探如下:1 男子性功能障碍与肝相关的理论依据 1.1 男子性功能与肝的功能活动有关。《灵枢·经脉》指出:“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素问·厥论》也明确指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肝主筋,宗筋聚于前阴,肝经直达前阴,宗筋有赖于肝阳的温煦、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伸缩功能。肝藏血,主血液的贮藏和调节,男子在性活动时,只有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临床验案,试就某些男科病从肝论治略陈管见。1 阳痿不举,法宜疏达肝脉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前阴乃宗筋之所聚。《灵枢·经脉》云:“厥阴者肝脉者,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可见阴茎是以筋为体,阴茎的勃举有赖于气血充盈。肝主藏血,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脉气血旺盛与否是阴茎能否勃举的关键。肝血充盛,气机条达,宗筋充盈有度,阴茎自能举缩合时。清·陈士铎谓:“肝气旺而宗筋伸”。从临床观察,有些阳痿病人多因性交不得法,或过于紧张而使性交失败致抑郁不解。肝失疏达,血不达筋,宗筋充盈不足而致阳痿。明·张景岳认为:“凡思虑…  相似文献   

4.
阳痿一病,《内经》称之为“阴痿”、“阴器不用”,亦谓“阳事不举”、“宗筋弛纵”。其实,古之阴痿与今之阳痿系指同一病症。《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大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明代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5.
<正> 阳萎一般认为以命门火衰为主,而求治于肾.此乃宗肾藏精主生殖,肾司前阴之说。但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因此肝经病变可致阳事不举者,亦屡见不鲜。诚如《灵枢·经筋》篇所曰“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或为白浊……,筋痿者,生于肝。”其  相似文献   

6.
唐毅 《河北中医》2012,34(7):1043-1043,1065
阳萎是临床上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又称为勃起功能障碍,是指持续不能达到或不能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1].中医学对其早有论述,因其主要表现为阴茎痿软,故中医学又称“阴痿”.《景岳全书》云:“阴痿者,阳不举也.”临床上阳萎大都从肾论治,投以补肾壮阳之品,以温补肾阳,填补肾精,极少从脾胃出发立论[2].笔者认为,临床论治阳萎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一脏一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详查病机,灵活运用.尤其对从肝、肾论治无效者,更应从脾胃立法.《素问·厥论》日:“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宗筋聚于阳明,阳明主润宗筋,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治疗阳萎应以养胃气为本.《素问·痿论》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弛纵.”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虽未明指阳萎,但笔者认为亦应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7.
眼病与肝     
眼为人体的视觉器官,它和脏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输而上注于目,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祖国医学特别提到“肝开窍于目”。认为肝经上连目系,所以眼的生理病理莫不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眼病与肝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一、眼与肝的关系眼与肝的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主目。”《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由  相似文献   

8.
张蜀武治疗阳痿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蜀武教授 ,从医近 40载 ,临床经验丰富。现就其论治阳痿经验整理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阳痿一病历代医家多以肾虚立论。肾主生殖论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至明代张景岳将其发挥到极致 ,认为房事劳伤是阳痿的主要病因 ;命门火衰 ,肾阳不足为其主要病机 ,以虚为主。然而“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灵枢经·经脉篇》)。肝厥阴之经脉“过阴器”,经筋“结于阴器 ,络诸筋”。“筋力之强 ,出于精血之所养”(《冯氏锦囊》) ,即筋赖血养而强健。若气滞血瘀 ,可阻碍血液的运行 ,阳事焉能兴 ?正如《张聿青医案·阳痿》言 :“…  相似文献   

9.
张景岳辨治阳痿经验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中将阳痿称为“阴痿”、“筋痿”,如《灵枢·经筋》“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明代医家张景岳一改前之称谓,开始使用“阳痿”病名^[1]。在其所著之专述内科杂病的《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中,他将阳痿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列出,  相似文献   

10.
“治痿独取阳明”见于《素问·痿论》。对治痿原理,经文解释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脉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由于原文穿插论述,文体较为零乱,  相似文献   

11.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灵枢·九针论》曰:“肝主筋”。肝之所以主筋,是因为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即“肝藏血”,血能养筋的缘故。筋得肝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伤科中无论是  相似文献   

12.
中医“筋”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理病理特性。“筋”早在在《易经》中已出现。《灵枢》把筋归于“五体”之一,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宗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为前阴之代称,广义者指诸筋所聚之处。爪甲在解剖组织虽不能与“筋”完全等同,但因其在功能上与筋具有统一性。可以归属于中医“筋”的范畴,其发生病变时可以考虑从筋论治。  相似文献   

13.
阳痿之治,前贤或主张以补肾壮阳为主,或提倡以清热利湿是务,鲜有论及养胃者。笔者根据“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篇》)的理论,认为养胃亦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治痿独取阳明,以往认为只为足痿而设,实乃诸痿治疗通则,阳痿之治亦不例外。盖“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素问·厥论篇》)《临证指南》云:“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者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者,不亦难乎?”阳痿既源乎胃虚,其治必当养胃,使胃虚得复,精气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针灸》2019年6期刊载的《太阳主筋释疑》~([1])一文,从足太阳膀胱经脉的循行、经筋、卫阳等方面论述太阳主筋之要义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提出太阳主筋从经脉而言,肝主筋从藏象而言。笔者读后收获颇丰,借此文探讨肝主筋与太阳主筋的关系,及其在筋病治疗中的运用。1肝主筋与太阳主筋1.1肝主筋《素问·痿论》言:"肝主身之筋膜"。体表之筋,  相似文献   

15.
灸法补泻论     
史广宇 《中医杂志》1995,36(7):405-406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人们常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阳虚诸证、中气下陷等证取得了疗效。这样就使一些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或者灸法只适应于虚证、寒证,而不适应于实证、热证。因此,有必要澄清灸法的补泻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故谓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依靠饮食物的营养,在《灵枢·玉版》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其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  相似文献   

17.
“心系”概念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系”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心道约。”《灵枢·五癃津液别》:“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相似文献   

18.
阳痿治肝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痿是指阴茎不能勃起,或虽勃起但不坚硬,性欲减弱以致未能达到高潮,是男子常见的性功能障碍。 现代医学所指的阳痿,中医最早称为“阴痿”、“筋痿”。《杂病证治准绳·前阴诸疾》曰:“阴痿皆耗散过度,伤于肝筋所致。经云:足厥阴之经其病伤于内,则不起是也。”《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肝足厥阴之脉,入毛际过阴器,抵少腹。肝主筋,阴茎以筋为体。阴茎萎缩,与肝经密切相关。肝之功能正常,则阴茎伸筋自如,勃起刚劲。故肝气不舒,湿热淫肝,肝阴亏损,肝阳虚衰等肝经…  相似文献   

19.
针灸升提法的临床应用210029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邱仙灵针灸升提法是用针灸以升阳益气,提举下陷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清阳不振、气虚下陷的各种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下者举之”。《灵枢·经脉》篇谓:“陷下则灸之”。《官针》篇说:“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相似文献   

20.
《灵枢》、《素问》、《难经》对督脉的循行各有不同的描述。《素问》所论系拼凑《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与足太阳经之部分原文而成,循行十分混乱;《难经》之论被今之教科书广泛采用,但循行方向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有悖于经脉循行规律,只有《灵枢·营气》所论之督脉为最早的记载,也最合乎经脉循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