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所致急性肾损伤时细胞聚合糖性死亡与外源性凋亡。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及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缺血60min再灌注24h的大鼠肾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与sham组比较肾缺血再灌注后(AKI组)肾组织PARP-1、caspase-3和TNFRα表达增强。PARP-1、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出现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主要分布于肾小管,皮质和髓质外带的肾小管出现了大面积细胞坏死,表现为细胞肿胀,空泡形成,崩解脱落。在髓质外带肾小管坏死细胞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凋亡细胞,细胞皱缩,核固缩。电镜下坏死细胞肿胀,细胞器也肿胀,崩解消失。凋亡细胞皱缩,界限清楚,核染色质固缩边聚。结论大鼠肾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聚合糖性死亡和外源性凋亡。  相似文献   

2.
黄芪和白术对庆大霉素肾毒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减轻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应用中药黄芪、白术进行了防治肾毒性的研究。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制成中毒模型,分别注射黄芪、白术预防肾毒性,用药前、后检测大鼠的肾功能、尿酶等指标,实验结束后进行肾光镜、电镜检查。结果各实验组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均比正常组增高,其中模型组明显增高。模型组肾皮质中丙二醛(MDA)含量比其它各组增高,而预防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肾皮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且模型组较各预防组下降明显。光镜检查发现模型组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变性与坏死,各预防组有灶状至片状变性,偶见坏死。结论黄芪、白术对庆大霉素的肾毒性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芪及异博定防治庆大霉素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芪、异博定对防治大鼠庆大霉素肾毒性的效果。方法 在腹腔注射庆大霉素的同时,分别用含异博定的黄芪汤剂、混悬液灌胃,各组用药均7d。结果 各实验组尿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比正常显著增高,且模型组增高更明显,肾皮质中丙二醛(MDA)含量模型组比其它各组增高,而预防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肾皮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下降。且模型组较各预防组下降更明显。光镜检查发现模型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变性与坏死,各预防组有灶状至片状变性,坏死偶见。结论 黄芪、异博定对庆大霉素肾毒性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方法:大鼠随机分成2组:单肾切组、糖尿病组。实验第8周,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DGF-B)、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Ⅳ型胶原mRNA的表达。 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肾皮质TGF-β1 (P<0.01)、 PDGF-B(P<0.01)、TNF-α(P<0.01)及Ⅳ型胶原(P<0.01)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单肾切组大鼠。结论: 在实验性大鼠糖尿病肾皮质TGF-β1、PDGF-B 、TNF-α和Ⅳ型胶原mRNAs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大鼠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肾皮质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肾皮质微循环的形态学变化。光镜下,肾小球、间质均充血肾小一肿胀、呈分叶状改变、鲍曼氏囊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变性、坏死,肾管内可见大量细胞型和透明管型。透射电镜下,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窗孔消失,白细胞常嵌塞于毛细管腔内,足突细胸大片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方法:SD雄性大鼠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于4周、12周后测体质量、尿蛋白、血糖、尿素氮及肌酐,H-E染色观察肾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和TNF-α蛋白表达变化及TUNEL法观察大鼠肾皮质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的早期定量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腹部弥散张量成像扫描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人男女性检查正常者60例,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肾皮质和肾髓质的感兴趣区,测量各项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生成纤维示踪图像。比较不同侧别、性别、部位、年龄组之间的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结果 左右侧、男女性和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组的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左肾的ADC值略高于右肾,肾上极的ADC值略高于中部、下极,男性的FA值略高于女性,女性的ADC值略高于男性,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随着年龄增高而逐渐略有降低。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的FA值高于肾皮质,肾皮质的ADC值高于肾髓质。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反映正常肾结构的特点,为肾及其病变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染镉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取低剂量 (2 mg/ kg/ 次 ,2次 /周 )染镉 3月小鼠肾脏作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经 HE染色 ,细胞凋亡染色 (Tunel法 ) ,着重观察肾近端小管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 ,并对阳性凋亡细胞进行计数及图象分析 ;部分小鼠肾皮质作超薄切片 ,H- 6 0 0型透射电镜观察近端小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 :染镉后 ,小鼠肾近端小管细胞主要有以下两种变化。 1.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变性的细胞肿胀 ,刷状缘受损 ,胞质疏松 ,染色浅淡 ,严重时细胞核染色质凝缩 ,核异型、固缩、溶解、坏死。坏死小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明显 ,部分小管腔内可见嗜酸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激光多普勒流量计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双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的变化,探讨梗阻侧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健侧肾的代偿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仅将输尿管游离但不结扎离断,模型组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术后第7、14和21天随机选取并处死各组中的6只大鼠,观察双肾病理学改变,并检测双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结果: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双侧肾各时间点肾单位结构正常,间质无增宽;模型组大鼠梗阻侧肾术后7 d出现早期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并随梗阻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健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并随代偿时间延长逐渐增多。肾皮质微循环血流,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健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显著增加,梗阻侧肾皮质微循环灌注量先增加后进行性降低。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梗阻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性减少是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健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健侧肾的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10.
采用比重梯度法定量研究了油酸致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水含量的改变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对这些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min,左肾皮质比重轻度降低,6h及24h后左肾皮质及髓质比重均降低;低剂量油酸首先引起皮质比重降低,继而髓质的比重也降低;樟柳碱和山莨菪碱可提高左肾组织比重。上述结果说明,急性肾衰初期仅肾皮质水含量增加,维持期肾髓质水含量也增加,肾组织水含量随油酸剂量的加大而增加,樟柳碱和山莨菪碱可减轻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11.
背景: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病理变化会直接影响肾小球的血流灌注,通过对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的观测就可了解肾小球血流灌注情况,从而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移植病变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评价。目的:利用SonoVue超声造影技术对移植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进行实时观测,总结慢性肾小球滤过功能不全的移植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病变特征。方法:同种异体移植肾肾小球滤过功能不全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8~60岁。所有患者肾移植时间均大于6个月,且血清肌酐、尿素氮均高于正常标准值。利用SonoVue超声造影技术对移植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进行实时观测,持续观察并实时存储图像,造影检查结束后,回放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32例肾移植患者均成功进行了移植肾超声造影检查,图像均符合分析标准。32例移植肾皮质内造影剂灌注的达峰时间PT均大于25ms,对比剂灌注时间T均大于15ms;皮质内对比剂分布不均匀(即皮质回声强度不均匀),包膜下皮质的回声强度较近髄皮质的回声强度低。结果说明利用SonoVue超声造影成像可以实时监测移植肾发生慢性肾小球滤过功能不全时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2.
溶血—尿毒综合征是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临床表现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尸检表现为肾皮质坏死伴有血栓形成性微血管病。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婴20d,足月顺产后d14出现肉眼血尿,并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肾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变化与脂质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化法检测血脂、尿蛋白、尿及肾皮质中一氧化氮含量,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多聚酶链法检测肾组织中iNOS的表达强度及水平。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细胞。结果:8周时高脂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及尿一氧化氮量、肾皮质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P<0.05)。肾皮质iNOSmRNA表达上调(P<0.01)。肾皮质一氧化氮量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肾皮质iNOS积分光度与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P<0.05)。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与24h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iNOS表达增强与脂质肾损害有关,可能通过引起细胞凋亡导致脂质肾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的损伤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菪莨碱对这些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左肾动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肾衰模型 ,采用电镜、光镜及TTC显色观察大鼠急性肾衰不同时期肾微血管超微结构、肾组织结构及TTC显色的改变。结果 :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 1 0min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程度充血肿胀 ,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区 ,可见小血管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TTC显色呈鲜红色。注射油酸后 6h和 2 4h上述损伤加重 ,TTC显然出现典型的不显色苍白区。三种莨菪药物不同程度减轻了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损伤 ,改善了肾组织缺血 ,减少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数。结论 :急性肾衰时很早即出现肾微血管的损伤 ,三种莨菪药对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和组织结构的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大鼠肾皮质内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大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在成模后的第1,2,4周3个时间点处死动物,采用亚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含量;采用免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nNOS在肾皮质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nNOS在肾皮质含量的变化。结果1周病程时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肾皮质NO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周病程时高于对照组(P<0.05),4周病程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NOS在肾皮质中的表达部位主要在致密斑,在肾小管中也有少量的表达。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肾皮质nNOS含量在1周病程时低于正常对照组,2周病程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4周病程时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在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早期,肾皮质内NO的减少主要是由于nNOS合成减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皮质微循环变化及丹参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皮质微循环变化及丹参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胆总管结扎组(B组),丹参干预组(C组),每组分3、7、10 d三个时相,每个时相8只.应用WX-9型微循环显微镜观测各组相应时相肾皮质微血管管径和密度变化及微血管周围的渗出情况.结果 B组与A组比较各时相肾皮质微血管收缩,7、10 d组微血管数量减少,并随时间延长血管收缩、数量减少更加明显(P<0.05),B组7、10 d微血管周围出现渗出.C组与B组比较7、10 d肾皮质微血管扩张,数量增加(P<0.05),C组7、10 d微血管周围渗出减轻.结论 梗阻性黄疸可引起大鼠肾皮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可改善肾皮质微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肾移植后淋巴因素对移植肾的影响,为肾移植术是否需要吻合淋巴管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动物为8只成年家犬,开腹,游离并切断左侧肾蒂,置于左髂窝,将肾动脉与左髂内动脉吻合,肾静脉与左髂总静脉吻合,但不吻合淋巴管,右肾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第8、12、21天处死动物,用肉眼,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移植肾的变化。结果:肉眼观,左右肾的大小,颜色,质地无差别,但移植肾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光镜:健侧肾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水样变性,髓质内偶见少量的蛋白和细胞管型。患侧肾除见到与健侧类似的变化外,皮质内偶见脂肪变性,少数肾小球萎缩,部分肾小球代偿性肥大和集合管间质轻度纤维化;电镜:两侧肾小球无明显异常,实验侧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微绒毛排列紊乱,胞浆内空泡增多,线粒体模糊,溶酶体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部分上皮细胞坏死。结论:肾移植时可暂不考虑吻合淋巴管  相似文献   

18.
陈雪  任昊  杨蓓  翟效月 《解剖学报》2010,41(6):897-900
目的 研究小鼠肾近端小管三维空间走行的特点及规律。 方法 C57/BL/6J小鼠3只,灌流固定后取肾组织块并树脂812包埋,垂直肾长轴连续半薄切片,从肾被膜到肾外髓外带共得到1 200张2.5μm厚的连续切片,显微镜下获取数字图像,计算机配准,C语言编程,追踪并三维重建58条近端小管走行。 结果 在皮质迷路中,近端小管起始段在离开肾小球后,均先向被膜方向走行约100~1 400μm后返折,在各自肾小球周围盘曲并占据相对独立的区域,很少和其他肾单位近端小管曲部区域重合。浅表皮质肾单位与中间皮质肾单位的近曲小管盘曲紧密,所占空间比近髓肾单位近曲小管小。在髓放线中,近端小管直部的走行有明显的层次:来源于浅表皮质肾单位的近端小管直部走行于中央,来源于皮质深部肾单位的近直小管则依次走行在其外围,皮质最深层的肾单位的近直小管几乎无直部。所有近端小管均止于肾外髓外带与内带的交界处,并移行为髓袢降支细段。 结论 小鼠近端小管的起始段、曲部和直部在皮质迷路与髓放线都有各自走行区间,其吡邻关系及所处生物学环境不同,这对肾近端小管不同节段对不同物质转运功能的生理及病理评估提供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对实验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均复制成阿霉素(ADR)肾病模型,分为2组:ADR肾病组和ADR肾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BN52021)组。结果: ADR肾病+BN52021组大鼠各期尿蛋白量、血清总蛋白下降幅度、血清胆固醇上升幅度均显著低于ADR肾病组(P<0.05),第21 d时血清肌酐含量显著低于ADR肾病组(P<0.05);电镜下肾组织病理改变显著轻于ADR肾病组。ADR肾病组中,肾皮质PAF最大产量在14 d(先于最大蛋白尿量),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最大含量在21 d,而且, ADR肾病+BN52021组肾皮质内PAF、TNFα含量显著低于ADR肾病组。结论: PAF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刺激肾小球固有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皮细胞等)产生TNF导致肾小球损伤,PAF拮抗剂可能通过抑制肾皮质内PAF、TNFα合成,而减轻肾小球损伤。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301医院内皮素-1放射免疫分析试剂,建立了测定正常肾皮质、肾动脉、肾静脉、腹主动脉中的内皮素-1(ET-1)样免疫活性物质的方法。测定结果表明肾皮质ET-1含量为1453.13±117.60pg/g蛋白,肾动脉为988.37±37.18、肾静脉为250.31±7.25、腹主动脉为255.72±6.18pg/g蛋白,以肾皮质含量最高,后二者含量相近,非常显著的低于肾皮质和肾动脉ET-1样免疫活性物质。这种方法的建立和提供ET-1的数据,为研究ET-1含量变化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理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