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顾孟潮 《新建筑》2006,(6):77-78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筑评论领域缺乏建筑评论的主体队伍、缺乏相应的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科学的建筑评论观念的现状,指出认识建筑评论信息传播的四个属性——共享性、主体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的重要意义.提倡创造多元共存.一元主导的建筑评论局面。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建筑评论的具体含义、目的及作用,介绍了我国建筑评论的现状。并且从建筑师的角度,对如何促进建筑评论的发展和对待建筑评论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评论与批评的概念比较分析的角度,说明建筑评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评论的目的不只在于评价,更在于论述和探讨,尤其要具有科学的批评意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谈建筑评论的创见性朱大明,郭远目前,建筑评论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建筑创作不断繁荣和建筑实践多元复杂的局面不太适应。不少评论只是满足于做设计的讲解员或宣传员。评论中缺乏提出新的观点和创见性的论证,评论思维单调,评论的角度和尺度大都是既定的,人云亦云,诸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建筑评论的现状,论述了建筑评论的目的,作用和方法以及建筑评论的结构,并对建筑评论与工艺评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评论何为:评作为文化现象的建筑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异 《新建筑》1998,(1):39-40
建筑评论的背后是理论支持和人文态度,而独立的思想能力尤为重要。从建筑文化暴露出的问题出发,探讨了理论内涵、学术背景、人文态度、历史感与传统、技术情绪及规则对建筑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蓉蓉 《新建筑》2000,(3):58-59
从国内建筑评论的现状出发,指出建筑评论与建筑创作相辅相成的作用。分析了建筑评价与建筑评论两个概念,并就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评论氛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明 《建筑》1997,(2):29-30
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建筑评论绝不只是对某具体的建筑工程做纯专业技术性的质量鉴定和效益评价,而是一种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广泛社会性、群众性基础的建筑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它是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设计、建筑文化与社会大文化以及建筑专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评论”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固然在干“评”,且“评”都必须有相应的某种“标准”,没有一定的标准就不能做出判断,也就不可能做出评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评论标准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评论及其作用和效果,但有价值、有积…  相似文献   

9.
建筑创作的发展离不开评论,评论的展开离不开标准.本文从建筑评论的意义、当今建筑评论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正确进行建筑评论三个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评论与争论     
朱大明 《建筑》2003,(1):58-59
评论和争论是正常且必然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对待争论,这不仅仅是建筑评论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而且是如何营造健康的建筑评论环境和学术风气的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探讨。一、从建筑评论的功能看争论的意义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论主体以基于建筑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为核心,对评论客体(包括建筑作品、建筑现象、文化思潮和建筑理论等)进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建筑文化活动,要求评论主体尽可能以客观的态度,以分析、综合、历史和逻辑等理性思维评价建筑活动的得与失、是与非,表明…  相似文献   

11.
建筑评论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评论是一门模糊的学科,涉及记者,史学家,建筑师等众多的职业。建筑评论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行业内以及行业与大众之间进行交流。建筑评论的理论基础涉及建筑学,美学,历史,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现阶段的建筑评论进入一个普遍化的明星理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论战逐渐消失,折中主义已成为主题,解构主义不再引起社会性的争论,不同理论对立的集团已出现互相容忍和尊重。  相似文献   

12.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研究者运用批评学的方法自主进行理论建构的一种工具?还是建筑理论研究者与建筑创作者(建筑师)之间切磋交流的一种媒介?抑或是建筑专业圈内部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与信息共享的一种机会?本文以"建筑作为一种公其事务"的认知为前提,辨析了广义与狭义建筑评论的概念与功能,讨论了评论者和评论对象的关系,提出了建筑评论写作面向社会大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艺术设计、电影、摄影和诗歌构成了艺术体系的核心,在形象表达和图像作用的类比方面,当代建筑与艺术具有共性,建筑是社会、城市空间和场所的艺术。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在意识形态批评、价值批评、符号批评及方法论上具有相似性,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具有同一性。由于建筑与艺术领域的扩展,建筑与诸多艺术领域的融合导致建筑批评必须从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汲取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媒体认知形象文章从以点及面的思路出发,对当代建筑批评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进行历史场景性的描述,勾勒出不同时期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及传播特征,以此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批评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是大学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筑与外部坏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一方面,它不仅满足了师生对自然的需要、对交往的需要,还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建筑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对提升建筑外部环境品质及烘托建筑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饶小军 《新建筑》2009,(3):42-45
通过对中国建筑传媒奖活动的评述,对当前中国建筑的各种现象进行反思与批判,探讨建筑学所涉及的社会意义问题。并针对《南方都市报》所倡导的“走向公民建筑”的主题,对“公民建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结合所谓“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等政治社会学理论,肃清建筑学意义上“公共建筑”与“公民建筑”的理论差异,以确立该奖项在理论上的基本立场,避免对建筑创作实践的理论误导,进而为繁荣中国建筑创作和建筑评论提供一个新的公共视野和角度。  相似文献   

17.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 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 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 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 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 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 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 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 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 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Consumerism is an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ing force. It is a key aspect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of buildings, and much building production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y analyzing its relationship to consumerism.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 production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relationship to consumerism. A shopping mall may have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cause its appearance may serve to attract shoppers and add an additional cachet—another value to the experience of acquiring the goods offered inside. On the other hand, corporate tenants in an office building may have a less intense involvemen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building in which they are housed. The services they have to offer are separat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looking at, and being in, their headquarters building. Because consumerism is dependent o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nd adding intangible qualities of identity-definition, consumerist buildings are an inherently populist category of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that must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High art or avant garde architecture by contrast is an internally oriented self-referential art form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communicate with or involve the public. High art architecture itself has in many ways become a consumerist commodity itself. Most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and analysis have been focused on high art architecture with the result that we lack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suburban landscape, in which consumerist 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nsumerist architecture has the power to create public gathering spaces that actually attract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the subject merits greater critical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9.
高翅  徐桐 《中国园林》2020,36(7):54
为使风景园林评论更雄辩,需让评论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引入现代口述史作为风景园林评论的一项重要证据,并提出风景园林四重证据法,即让文献资料、影像资料、调研数据和口述史资料相互印证补充。现代口述史既指记录和保存口述内容的方法,也指该过程的产物。区别于传统口述史,其因严谨的操作规范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运用方法分为收集式运用和验证式运用2种。收集式运用是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基本运用;验证式运用是创造性运用。2种方法可以分别或结合使用。最后强调通过严守操作规范、减少听者设计、提前策划倾听和保持评论距离来保证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