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冷热试验联合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在评估周围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71例周围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12例(BPPV组)、突发性耳聋(SD)伴眩晕66例(SD伴眩晕组)、梅尼埃病52例(梅尼埃病组)、前庭神经炎(VN)41例(VN组).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继发性后半规管BPPV的内耳疾病6例病历资料,诊断依据为病史及Dix-Hallpike试验诱导出现的眼震结果。结果 6例内耳疾病(分别为突发性聋3例,梅尼埃病2例,前庭神经元炎1例)伴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确诊,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扭转型眼震。结论继发性BPPV临床较少见,常为后半规管受累,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Epley手法复位可以确诊和治愈。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最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 ,出现持续时间短暂约 1 min 以内的眩晕 ,恢复体位眩晕好转 ,是具有自限性的疾病 . 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 2.4% [1] . 最早 Barany (1921)阐述 ,Hallpike (1952)首次阐述了 BPPV 的特征 . BPPV 分为 4 种类型 :后半规管 BPPV (PSC-BPPV ) 、水平半规管BPPV (HSC-BPPV ) 、上半规管 BPPV (ASC-BP-PV)及多管发作的混合型 BPPV . ASC-BPPV 报道发病率为 12% ~ 19% [2] .  相似文献   

4.
内耳迷路由前、侧、后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组成。大脑皮层前庭代表区位于颞上后回上半部,颞顶交界处和岛叶中部。从内耳迷路经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及脑干内侧纵束直至大脑皮层前庭代表区的整个通路称为前庭系。前庭神经系任何部位受损均可发生眩晕称前庭性眩晕。临床上必须详问病史及多方面检查才能获得确诊,将前庭性眩晕之定位及病因特点结合病例讨论如下: 一、因前庭周围感受器而引起之眩晕 [例1]女,44岁,住院号210388,1981年3月6日入院。患者自1968年以来阵发性眩晕、伴耳鸣,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天。每2~3个月发作一次,今年1月以来眩晕发作加剧右耳听力也渐减退。过去无中耳炎史。经检查:双耳鼓膜略内陷,未穿孔,电测听示右耳气导及骨导消失,眼震图示双耳前庭功能减退,以右侧者明显。X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状况,探讨前庭功能与突聋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视频眼震电图(Vdeo - nystaghograhy,VNG)技术检查80例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结果:眼视动系统检查出现一项或以上异常共20例(4%);变位试验诊为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25例(32%);温度试验单例减弱30例(36%);伴优势偏向5例(16%)无固视抑制失败,视动试验双侧对称.前庭功能检查对突发性聋预后及听力损失与前庭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是一致的.伴眩晕组,合并有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颈椎病)伴眩晕单侧半规管功能受损者高频及重度听力损失高于半规管正常者,预后也差.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伴眩晕的慢性病(如高血脂、高血压、颈椎病)25%,不伴眩晕并发症者5%;结论: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发生率高,突聋伴前庭功能损害者其高频或重度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突聋且前庭功能正常组,预后亦差,因此,前庭功能检查对突发性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听神经病并发前庭功能障碍34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飞  王锦玲  邓瑶珠  高磊 《医学争鸣》2002,23(19):1796-1797
目的:了解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并发前庭功能(vestibular function)障碍的情况,并作一初步分析。方法:随访34例确诊为听神经病的患者,详细了解其临床表现,并行前庭功能检查,描记其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m,ENG)。结果:34例听神经病患者均无典型眩晕发作史,除3例伴走路不稳、9例伴头晕外亦无明显前庭功能障碍症状;冷热试验诱发性眼震电图反应有以下3种类型;双侧正常26例(76…),左侧半规管麻痹2例(6%),双侧半规管麻痹6例(18%)。结论:听神经病可同时累及前庭神经,但由于前庭神经病变发展缓慢,患者前庭功能障碍可由各种代偿机制弥补,多表现为无症状的前庭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半规管阻塞术与迷路切除术治疗晚期顽固性梅尼埃病的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接受半规管阻塞术(n=56)和迷路切除术(n=14)治疗的70例晚期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半规管阻塞术(半规管阻塞术组)和迷路切除术(迷路切除术组)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结果 半规管阻塞术组眩晕总控制率为96.4%(54/56),其中A级控晕率为80.4%(45/56)、B级控晕率为16.1%(9/56);迷路切除组眩晕总控制率为100%(14/14),所有患者均为A级控制;两组眩晕控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规管阻塞术组听力下降率为28.6%(16/56),迷路切除组听力损失率为100%(14/14),半规管阻塞术组听力损失率低于迷路切除组(P<0.001)。半规管手术组手术前、后颈源性/眼源性前庭肌源性电位(c/oVEMP)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迷路切除术组手术前、后颈源性/眼源性前庭肌源性电位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6)。半规管阻塞术组、迷路切除组的平衡恢复时间分别为(16.5±5.19)d、(25.07±7.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半规管阻塞术治疗晚期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疗效优于迷路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梅尼埃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光  温丽慧 《广西医学》2002,24(9):1378-1382
因为梅尼埃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临床治疗仍较困难的。梅尼埃病的主要病理特点为膜迷路积水 ,Reissner s膜突向前庭阶导致内淋巴扩大 ,患者耳内淋巴压力升高 ,压力的升高 ,影响基底膜的振动。可引起眩晕、听力下降和耳鸣等症状〔1〕。梅尼埃病的治疗分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现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我们的研究经验 ,介绍如下。1 内科治疗1 1 急性发作的治疗 :镇静前庭 -脑干轴的药物 ,在抑制急性发作中效果明显 ,对迷路切除术和前庭神经切断术后引起的急性症状 ,引起暂时性抑制作用 ,如抗组胺药物 :晕海宁 (dimenhydr…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梅尼埃病(MD)患者垂直半规管功能的变化并分析梅尼埃病患者垂直半规管功能与水平半规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自主研发的SRM-Ⅳ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对45例正常人及66例梅尼埃病患者通过180°非阻尼摆动试验行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测,在诱发的同时记录下相应的眼震视频和眼震曲线,并采集垂直眼震的方向及其慢相速度(SPV)参数.计算出右前半规管与左后半规管、左前半规管与右后半规管两对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两侧不对称比(CP).结果 ①66例梅尼埃病患者垂直眼震引出率为96.97% (128/132),两对垂直半规管CP值范围在0.13% ~89.00%,不论是LARP垂直平面还是RALP垂直平面,MD患者诱发出的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ASPV)均小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180°非阻尼摆动试验检测出的CP之减弱方向与冷热试验之CP方向一致者为63.64%.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不仅有水平半规管功能异常,同时也存在垂直半规管功能异常.运用180°非阻尼摆动试验可成功诱发垂直眼震,联合冷热试验,有助于全面了解梅尼埃病患者半规管功能.  相似文献   

10.
Li P  Zeng XL  Li YQ  Zhang GH  Ye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7):1921-19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梅尼埃病(MD)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自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入院的梅尼埃病伴BPPV患者15例,男1例,女14例;年龄46~69岁.通过临床表现并结合甘油试验及耳蜗电图诊断为梅尼埃病,经Dix-Hallpike试验或Roll teat翻滚试验诊断为BPPV.所有病例按照BPPV类型,进行了Epley手法复位或Barbecue翻滚手法治疗,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1)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发病(93.3%)高于男性(6.7%);(2)BPPV均继发于梅尼埃病后发作,其中后半规管管石症13例(同侧9例,对侧2例,双侧2例),水平半规管2例(1例为同侧嵴帽结石,1例为同侧管石);(3)本组患者经3~4次体位治疗后治愈者10例(66.7%),经>5次治疗治愈者4例(26.7%),1例治疗后膜迷路积水情况及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最终行内淋巴囊减压术改善膜迷路积水后,BPPV获得治愈.结论 (1)BPPV可继发于梅尼埃病发病,膜迷路积水导致耳石脱落是BPPV发病的可能机制之一;(2)其中大部分类型为同侧后半规管BPPV,发病人群中以女性发病为主,可能存在性别倾向;(3)耳石复位是治疗继发梅尼埃病的BPPV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较单纯BPPV治疗存在一定难度,需反复多次复位治疗,这可能与膜迷路反复积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分析突发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特征,为进一步提高诊疗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因突发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入院,最终病因明确的病例19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特征?【结果】 按照发病率高低依次为:①双侧内耳畸形10例?其中前庭扩大5例,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前庭及前庭导水管均扩大1例,前庭扩大伴耳蜗发育不全1例?单纯前庭扩大畸形,初次发作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时程度为中度,经治疗并积极控制诱因,2例恢复正常,随访3年无复发;3例听力较发病时好转,纯音听阈在中度以内波动?其他类型畸形5例听力逐渐下降至重度以上?②癔症性听力损失8例,其中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共6例,均可查及特殊的生活背景;中年女性2例,发病前有特殊的情感经历?8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听力恢复?③ 肺癌颅内及左侧内听道转移1例,左耳全聋?右耳轻度听力损失,虽经及时治疗,双耳听力均无改善?【结论】 儿童突发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易误诊,双侧前庭?前庭导水管扩大或合并其他畸形听力预后较差,有必要于首诊时完善影像学检查?癔症性听力损失发病率近年有升高趋势,仍以儿童患者为主(6/8)应对其诱因进行关注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肺癌内听道转移则极为罕见,对中老年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建议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联合MRI技术在感音神经性耳聋检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表现为感音性耳聋病人75例。同时采用CT及MRI检查,在相应的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MPR、MIP及VR重建处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Kappa一致性。并在MRI上对其中正常内耳的主要结构进行数据测量,对不同侧别、不同性别的内耳进行分析。结果75例中,30例未见异常,其不同侧别、不同性别内耳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耳结构异常,包括半规管畸形3例,耳蜗畸形4例,前庭导水管扩大9例,内听道畸形4例,外耳道异常2例,蜗神经发育不良18例,内听道血管发育异常5例。两种检查方法对检出半规管畸形、耳蜗畸形、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一致性较好,内听道畸形的一致性较差。结论CT、MRI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感音神经性耳聋各有优势,相辅相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突发性聋(SSNHL)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SSNHL伴有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SNHL伴BPPV组(9例)与SSNHL伴非BPPV组(26例)患者眩晕发病特点及听力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SSNHL伴眩晕患者的听力损失较重,预后较差,听力损失治疗有效率为17.1%,显效率为11.4%,治愈率为5.7%。病史及体位试验检查,确诊BPPV的患者占SSNHL伴眩晕患者的25.7%,这些患者的听力损失较SSNHL伴非BPPV组听力损失更重。SSNHL伴发的BPPV多于SSNHL发病1周内出现(平均4.1 d),常发生于全聋型患者(6例,占66.7%),其次为平坦下降型SSNHL患者(3例,占33.3%);所有患者的BPPV均发生于SSNHL受累的同侧耳,最常累及水平半规管(6例,占66.7%),其次为后半规管(3例,占33.3%),本组病例中未出现上半规管BPPV。SSNHL伴BPPV患者常需要多次复位治疗(平均2.3次),但复位后患者头晕症状缓解较快,后遗症状轻。结论:SSNHL伴BPPV发病率较高,常发生于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中,且最常累及水平半规管,多次手法复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庭导水管扩大患儿的耳部影像表现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听力测试结果,探讨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及合并其他内耳畸形的患儿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及听力损失程度是否有差异。方法 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示有前庭导水管扩大伴或不伴其他内耳畸形的患儿92例(182耳),入组者均接受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收集患儿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学测试结果及耳部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3组:A组为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B组为Mondini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大及前庭池扩大即不完全分隔Ⅱ型(incomplete partition type Ⅱ,IP-Ⅱ);C组为前庭导水管扩大伴前庭池扩大或半规管畸形。采用卡方检验对比组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比组间听力损失程度。结果 92例患儿首次就诊年龄为1.5~65个月,其中男性47例(51.1%)、女性45例(48.9%)。182耳中,A组占40.11%(73/182)、B组占26.37%(48/182)、C组占33.52%(61/182),B+C组约占59.89%。3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2,P=0.571);伴与不伴Mondini畸形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1,P=0.526)。3组听力损失程度及伴与不伴Mondini畸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导水管扩大合并其他内耳畸形约占60%;无论前庭导水管扩大伴与不伴其他内耳畸形,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及听力损失程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前庭导水管扩大所致的迟发性听力损失与伴随的其他畸形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分析飞行人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2年因BPPV住院的7例飞行人员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结果7例均为原发性BPPV,其中后半规管BPPV5例,外半规管BPPV2例,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反复发作1年以上。均为在地面发作,没有飞行中发病情况。7例变位试验均为阳性,听力检查均正常。前庭双温试验6例正常,1例提示右侧半规管功能下降。3例在发病后2周内自愈,4例经过耳石复位治疗。短期(1周)疗效评价为: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长期(3个月)疗效评价为:痊愈6例,有效1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给予3。6个月的地面观察,5例飞行合格,1例因心理原因停飞,1例因长期前庭功能异常停飞。结论因空中失能的风险及复发风险均较小,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可以完全康复并有望恢复飞行的疾病,但恢复飞行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前庭评价,根据病情特点、前庭功能恢复情况并结合飞行机种、飞行职务等进行医学鉴定。恢复飞行后需密切复查,了解疾病动态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成人颞骨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积累解剖学数据以及为临床内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方法 对30侧(左16,右14)成人干性颞骨标本的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1)标本观察结果:前庭为卵圆锥形腔隙,其长轴与矢状面约呈33°夹角;内耳道底可分为四区,其下部面区与前庭下区相交略呈90°角,蜗区螺旋孔列骨嵴与蜗螺旋管内环相接,同样绕其旋转圈.(2)数据测量结果:各测量项左、右侧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后、外半规管长度均值比较及上、后、外半规管脚间距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分别与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右耳骨迷路及内耳道各测量项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长度>外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脚间距>外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管径大于上、外半规管管径,而上、外半规管之间管径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分析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资料,均为水平半规管瘘管,瘘管直径大于2mm,骨性半规管破坏,其中Ⅱ型10例,Ⅲ型2例。术中清理胆脂瘤基质和瘘管周围的炎性病变组织后,用颞肌填塞瘘管两端骨性管腔,表面再以骨粉生物胶混合物覆盖。结果术后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消除了眩晕,术后气骨导听力无明显变化。结论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能有效消除眩晕而保存听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蜗电图与前庭冷热试验对诊断单侧梅尼埃病的价值。方法58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均接受纯音听阈测试、耳蜗电图和前庭冷热试验检查。结果(1)耳蜗电图:病程0~5年,-SP/AP异常的百分率为58.3%,6~10年为78.2%,〉11年为90.9%,总阳性率为72.4%,各病程组患者-SP/AP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庭冷热试验:病程0~5年,冷热试验CP值异常的百分率为45.8%,6~10年为73.9%,11年以上为81.8%,前庭冷热试验的总阳性率为63.8%,各病程组CP值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患者中,耳蜗电图异常者42例,阳性率为72.4%;半规管轻瘫(CP)异常者37例,CP异常的百分率为63.8%;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尼埃病的诊断应以临床症状为基础,结合耳蜗电图、前庭冷热试验检查,可达到早期诊断、提高确诊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内耳前庭末梢器官的形态发育过程及MyosinⅥ在该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选择从E10到E20每个时间点的孕鼠,取E10~E17的胚胎头、E18~E20的胚胎内耳,通过冰冻连续切片、HE染色及免疫荧光观察小鼠内耳前庭末梢器官的形态发育过程及MyosinⅥ抗体标记阳性毛细胞出现的时间。结果小鼠内耳前庭末梢器官发育早、过程短,E10是听囊,E11已经能区分出背侧较大的前庭囊和腹侧较小的耳蜗囊,E12的前庭囊和耳蜗囊区分已很明显,并且出现内淋巴囊和管、上和后半规管始基,E13可见到上和后半规管壶腹嵴始基,出现水平半规管始基和椭圆囊始基,E14形成球囊和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始基,E15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初具成熟形态,所有囊斑、壶腹嵴基本形成,E18形态发育基本完成。MyosinⅥ标记阳性表达的毛细胞在E15的所有壶腹嵴、囊斑里出现,未见支持细胞表达MyosinⅥ。结论 MyosinⅥ在E15开始表达,这个时期可能是毛细胞成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的内耳畸形的影像及手术特点,从而更好地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临床指导。   方法  调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筛查并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内耳畸形患儿的颞骨高分辨率CT资料,根据Sennaroglu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依次为Michel畸形、耳蜗未发育、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良(Ⅰ型、Ⅱ型、Ⅲ型)、不完全分隔Ⅰ型(IP-Ⅰ)、Ⅱ型(IP-Ⅱ)、Ⅲ型(IP-Ⅲ)、前庭及半规管畸形、前庭导水管扩大及内听道狭窄等,并记录人工耳蜗植入径路、电极类型及并发症,分别分析各类畸形的影像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   结果  255例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有66例(125耳)内耳畸形患者,其中,IP-Ⅱ型占内耳畸形的30.30%(20例/66例),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占19.70%(13例/66例),其他类型比例较低。共55例(57耳)内耳畸形患儿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双侧植入2例。所有畸形病例均鼓阶开窗或圆窗植入电极。耳蜗发育不良(Ⅱ型、Ⅲ型)、IP-Ⅰ和IP-Ⅲ型选择短的直电极,IP-Ⅱ型、前庭导水管扩大、内听道扩大者选择标准电极。1例IP-Ⅱ患者术后CT提示植入前庭,二次手术植入耳蜗。“井喷”发生率为29.82% (17耳/57耳)。无脑脊液耳漏、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内耳畸形中IP-Ⅱ和大前庭导水管(LVA)两型占主导,内耳畸形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井喷”发生率高,高分辨率CT与MRI互补,可清晰、全面地显示内耳结构,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