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捆绑式胰胃吻合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的胰胃吻合术--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ind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BP6),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5月至10月收治的15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并采用BPG.其中胰头癌7例、十二指肠癌2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1例、壶腹癌1例、胆囊癌1例、胰岛细胞瘤1例、胆总管下端癌2例.BPG的操作包括4个主要步骤:胰腺残端游离;胃后壁切开及荷包缝线预置;胃前壁切开;胰胃吻合(浆肌层捆绑和黏膜捆绑).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并发症包括:并发少量胸腔积液1例,胃排空障碍2例,胆漏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全组未出现胰胃吻合口漏.结论 应用BPG能够有效地预防吻合口漏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一种胰腺无针眼吻合技术--Ⅱ型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PG),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在对26例患者行胰腺中段切除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时,应用在Ⅰ型BPG的经验基础上设计的Ⅱ型BPG进行消化道重建.其中胰头癌13例、十二指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胆总管下端癌4例、胆总管下端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胃癌1例、胰腺颈部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颈部浆液性囊腺瘤1例.Ⅱ型BPG主要操作步骤:胰腺残端游离2~3cm;胃后壁局部切除浆肌层并预置浆肌层荷包缝线;胃前壁或胃远端切开并对胃腔进行消毒;胃后壁去除浆肌层的黏膜层切开并预置黏膜层荷包缝线;游离胰腺残端拉入胃腔并结扎浆肌层、黏膜层荷包缝线.结果 全组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5.5 h,平均(4.0±0.9)h;术后住院时间6~48 d,平均(17.8±9.7)d.术后并发症包括胃排空障碍2例、腹腔内出血1例、腹水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胰头痛术后3个月肝转移2例.结论 应用Ⅱ型BPG不仪能有效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胰肠吻合术——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7例病人,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包括胰头癌3例、胰体癌2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2例。其中2例胰腺残端明显过大超过肠腔管径,2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部分切除修补。操作包括3个主要步骤:胰腺残端游离,空肠系膜对侧肠壁切开及荷包缝线预置,胰肠端侧吻合(包括胰腺残端拖入空肠、吻合口两端肠壁固定于胰腺上、下缘后腹膜、浆肌层荷包缝线结扎捆绑)。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1例,无胆漏和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特别是胰腺残端过大者,从而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行胰肠吻合,按胰、胆、胃顺序与空肠重建消化道。结果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并发症7例(25.93%),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及腹壁创口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亦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亦与吻合口部位血供和张力以及吻合口远端通畅与否有关。本术式增加了胰空肠吻合的严密性,对预防胰瘘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连续缝合法进行套入式胰肠吻合对预防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采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进行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套入式连续胰肠吻合,平均胰肠吻合时间13(8~20)min,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出现胰腺残端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胆漏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连续缝合法行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残余胰腺,且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胃重建(bind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BPG)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施行PD并胰腺残端与胃行BPG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胰腺残端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胰瘘、胆瘘、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腹腔引流液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逐渐减少或降低,胃肠功能恢复较好。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PD术中,BPG有其自身独特优点,合理应用胰胃吻合术有可能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石蕊试纸和吻合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下列措施预防吻合口漏:(1)改良套叠式胰空肠吻合术;(2)石蕊试纸检查胰腺断面和胰肠吻合口;(3)应用吻合器施行胆管空肠吻合及胃空肠吻合;(4)完成吻合后,在各吻合口周围喷撒纤维蛋白胶封闭剂。结果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无1例胰漏、胆漏及肠漏。随访2个月~2年,各吻合口未发生狭窄。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施行消化道重建过程中,应用石蕊试纸和吻合器,不仅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发病率的经验体会。方法 切除胰头后,将胰腺残端游离2.5~3.0cm,利用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胰液变蓝的特性,帮助寻找胰腺断面被横断的小导管,丝线贯穿缝扎。将空肠袢断端2.0~2.5cm浆肌层剥除后施行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距浆肌层游离缘1.0~1.5cm处空肠上下壁各缝1针固定,最后用纤维蛋白胶封闭吻合口。结果 47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胰空肠吻合口漏。结论 该法操作较简便,适用于胰腺残端各种情况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进胰肠及胃肠吻合方式对患者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方式为胰肠、胆肠和胃肠顺序。胰肠吻合在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浆肌层剥除,制成黏膜瓣,长度与胰腺断面前后径相当,施行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胃肠吻合是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问置30cm空肠施行胃肠道重建。结果术后发生胰漏2例(3.8%),经充分引流并给予生长抑素、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随访率为88.5%(46/52),术后半年95.0%(38/40)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良好,未发生逆行性胆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肠吻合口溃疡。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等近期并发症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间置空肠,可减少胃肠道反流等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两种类型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进行对比。方法 同期施行捆绑式胰吻合术Ⅰ型(同时施行空肠粘膜和胰腺缝合以及空肠断端与胰腺缝合等三项防漏步骤)35例(A组),与只行捆绑吻合的Ⅱ型手术49例(B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两组都没有发生胰吻合口漏,没有手术死亡。术后随访,两组均无胰管扩张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完成吻合时间A组平均27min,B组平均16min。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相比之下Ⅱ型更加简单、省时,而且能够在吻合口完成后立即对它进行检测,可以避免捆绑过紧,从而无须插入胰管导管作为支撑。两种类型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均可掌声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是Ⅱ型应当成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1989-1999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83例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胰胃吻合是残余胰腺与胃后壁间断单层植入式吻合。结果 住院病死率为2.4%(2/83);并发症发生率为25.3%(21/83),其中胰瘘3例,胆瘘2例,吻合口出血3例,切口裂开5例,胃排空迟缓5例,腹腔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肠梗阻1例。结论 胰胃吻合术简便、安全,是降低术后胰瘘的胰肠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3月—2012年6月1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的质地、厚度、胰管直径、胰管后壁胰腺组织的厚度、有无炎症,结合空肠的直径、空肠壁的厚度选择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端侧套入式吻合等不同的吻合方式。结果:术中胰肠重新吻合8例。术后胰瘘3例、胆瘘2例、死亡2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吻合应根据患者的胰腺和空肠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胰胃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胃吻合重建胰腺残端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医院2005年8月至2008年2月期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并行胰胃吻合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52.1±78.3) min, 术中平均输血量(911.3±601.4) m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6.2±12.1) d; 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21.1%),其中胰瘘1例(2.6%),胃排空障碍2例(5.3%),切口感染2例(5.3%),腹腔积液1例(2.6%),肺部感染2例(5.3%),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住院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胰胃吻合是一种安全、可靠及有效的胰腺残端重建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胰胃吻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胰肠吻合口的重建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重要的组成步骤,也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根据重建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胰腺-空肠吻合和胰胃吻合。根据胰腺残端与空肠吻合位置的不同,分为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在目前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胰腺-空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在胰漏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的差异。捆绑式胰肠和捆绑式胰胃吻合分别建立在经典胰肠(胃)吻合的基础上,操作简便,预防胰肠吻合口瘘效果确切。胰肠吻合口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包括胰腺质地和胰管大小等,胰管支撑管的放置可能有助于减少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消化道重建,应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才能将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减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并探讨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取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57例为胰胃吻合,79例为胰肠吻合.手术主要步骤:①胰胃吻合术后,在距胰胃吻合口远端5~ 10 cm处行近端空肠胃后壁端侧吻合.②胰肠吻合术后,胰肠吻合口10 cm左右将胃后壁与空肠行侧侧吻合.随后在距胃肠吻合口40 ~ 50 cm处离断空肠,形成游离肠袢;远端封闭后与胆管行端侧吻合;在距胆肠吻合口40~50 cm处与游离肠袢的远端行侧侧或端侧Y形吻合.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136例消化道重建(含胰胃或胰肠吻合时间)中位时间为71min(62~97 min),手术死亡率为0;术后并发症为13.2%(18例),包括术后出血2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并感染2例,胃瘫3例,腹腔感染3例,胰漏4例(3例A级和1例B级胰漏).结论 胆胰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应用价值。方法自1985年8月至2008年10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74例,术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2.0~2.5cm浆肌层剥除,施行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最后在距浆肌层游离缘1.0~1.5cm处空肠上下壁各缝一针,同定套入的胰腺残端。吻合口周围喷撒纤维蛋白胶封闭剂。观察患者消化道重建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4例患者中,术后胰漏8例(4.6%),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适用于胰腺残端各种情况的处理,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7.
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发生的关系,以寻找预防胰漏的办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106例。其中行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52例,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吻合31例,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23例;胰管支撑胰液内引流101例,胰管支撑胰液外引流5例。所有病例均放置T管。结果术后出现胰漏11例,占10.4%,其中胰腺空肠端端吻合5例(9.6%),胰腺空肠端侧吻合4例(12.9%),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2例(2/23);胰管内放置支撑管胰液内引流101例、外引流5例,三种胰肠吻合方式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示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同一种吻合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人,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才能将胰漏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8.
如何防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是唯一可以给它带来治愈希望的方法 ,然而 PD的并发症一直制约着其发展。尽管近年来已有不少医院在开展该项手术 ,但其并发症的防治问题仍需外科医生密切注意。本文着重讨论其中重要的并发症 :包括胰漏、胆漏、出血、胃排空障碍和内疝。1 胰漏为了预防胰漏 ,文献中已出现了 2 0余种方法 ,大体上包括胰腺残端结扎、胰管栓塞、胰空肠吻合和胰胃吻合等。胰管结扎方法简单 ,但胰漏发生率高达 50 % ,已经淘汰不用。胰管栓塞带来长期的胰腺外分泌不足 ,而且并非每个病人的胰断端均能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空肠Roux-en-Y吻合型重建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采用胰、胆、胃和空肠的Roux-en-Y式吻合术。
结果:术后48例恢复顺利,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6例。肺部感染3例;其中1例术后死亡。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5例于术后7~15 d出现小的胰瘘,4例经非手术治疗4周内愈合,1例形成腹腔脓肿,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后痊愈。3例术后出现胆瘘,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出院。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3例。
结论:胰、胆、胃和空肠的Roux-en-Y式吻合避免或减少胆汁反流性胃炎、上行性感染、胃肠吻合口溃疡和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所形成的胰瘘或胆瘘也容易愈合。  相似文献   

20.
捆绑式胰肠吻合与传统胰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防止胰漏、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8月我院施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同时行半胃切除)(捆绑组)32例,并与同期传统胰肠吻合法(对照组)51例作对比。观察术后胰漏、胆漏、胃排空障碍、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胰漏、胆漏、胃排空障碍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在捆绑组中分别为0%、6.3%(2/32)、3.1%(1/32)和3.1%(1/32),以对照组中分别为15.7%(8/51)、17.6%(9/51)、15.7%(8/51)和11.8%(6/51)。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捆绑组(26.05d)较对照组(38.24d)显著缩短。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有助于避免胰漏的发生,以及由此所致的各种其他并发症。同时,半胃切除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溃疡或应激溃疡出血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