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影响因素及采集效果。方法应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对该院130例未动员采集者进行PBSC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MNC)、白细胞(WBC)、CD34+细胞数分别与采集前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po)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WBC、血红蛋白(Hb)、MNC等指标,以及采集时循环数、循环血量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其中50岁以下的2组(健康组与疾病组)的PBSC采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采集者均采集成功:(1)其外周血中是存在并能够采集到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的。(2)50岁以下采集者比较:健康组采集物中MNC、WBC计数均高于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采集物CD34+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集物的MNC总量和CD34+细胞数量与采集前自身的apoB、PLT、WBC、Hb、TG均无明显相关性。采集前的外周血MNC、BMI、Hct及采集时循环血量、循环数对采集效果有相关影响,其中外周血MNC水平与采集物MN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未作动员的采集者其外周血可安全采集到一定浓度的、并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PBSC。采集者自身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MNC、BMI、Hct水平及采集时循环血量、循环数有关联,其中采集前MNC数量可预测采集者PBSC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未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对112例未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进行PBSC采集,并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采集前血常规指标、采集循环血容量、处理血量及循环次数等因素对男女两组供者所采集获得的单个核细胞(MNC)、CD34+计数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男女两组供者采集前血常规指标及采集过程、采集物等指标。结果男性组年龄,BMI,采集前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MNC计数、白细胞(WBC)计数,总循环血量高于女性组,而采集处理血量、采集物中MNC计数低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组中,采集物中MNC计数的影响因素为采集循环数(P=0.018),CD34+计数的影响因素为采集前血小板(PLT)计数(P=0.048)。女性组年龄、采集前PLT计数、WBC计数、MNC百分比、MNC计数是采集物中MNC计数的影响因素(P<0.05),采集前Hct、PLT计数及采集处理血量是采集物中CD34+计数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未经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其外周血中存在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并能采集到满足临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所需要的MNC阈值。健康供者不同年龄、性别、总循环血量等可致采集效果不一致;采集前关注血常规中PLT计数有助于预测PBSC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过程中患儿体内胆红素、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40例高胆红素新生儿作为高胆组,再根据对高胆红素新生儿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高胆1组20例(常规蓝光治疗)和高胆2组(常规蓝光治疗加妈咪爱);选取同期与高胆组日龄相匹配的2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无黄疸或血清胆红素水平≤205.2 μmol/L)作为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血清胆红素、T淋巴细胞亚群、IL-6水平的差异,并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高胆1、2组胆红素与IL-6及CD4/CD8比值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高胆1组及高胆2组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CD3[(48.00±5.28)% vs (46.60±5.57)% vs (60.54±4.66)%]、CD4[(31.05±5.09)% vs (33.50±4.80)% vs (44.86±3.75)%]及CD4/CD8比值(0.93±0.21 vs 0.95±0.23 vs 1.32±0.17)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高胆1组与高胆2组新生儿的IL-6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21.73±2.35)ng/ml vs (22.05±2.58)ng/ml vs (10.85±2.1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高胆1、2组患儿CD3[(46.15±7.17)% vs (55.15±6.89)% vs (60.54 ±4.66)%]、CD4[(29.45±5.64)% vs (37.85±5.49)% vs (44.86 ±3.75)%]、CD4/CD8比值(0.92±0.22 vs 1.12±0.25 vs 1.32±0.17),较对照组比较仍较低,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偏高[(23.83±3.34)ng/ml vs (14.91±2.31)ng/ml vs (10.85±2.1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胆2组与高胆1组CD3、CD4、CD4/CD8比较却明显升高,IL-6水平也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总体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高胆1、2组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780、-0.594,P<0.01),而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752、0.591,P<0.01)。 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患儿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及细胞因子分泌紊乱情况,光疗在降低高间接胆红素的同时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改善不明显,口服免疫调节剂妈咪爱可有效弥补光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未作动员的无关供者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4月134例无关供者在本院未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就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分析比较男女2组采集前血常规指标及采集物指标的差异,并分别与采集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时循环血量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采集者均采集成功,其外周血中是存在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1)男性组采集前Hct、WBC、Hb、MNC数(46.34±2.22、6.71±1.30、159.97±8.71、2.71±0.47)均高于女性组(39.62±2.18、5.67±0.92、134.78±7.80、2.40±0.35),采集物中MNC%及MNC数(46.61±14.51、0.449±0.01)低于女性组(55.18±20.44、0.461±0.02)(P0.05)。2)男性组采集物MNC数(0.449±0.01)与采前WBC指标(6.71±1.30)成正相关、与循环总容量(5169.02±444.88)成负相关;女性组采集物MNC数(0.461±0.02)与采前WBC、Plt、MNC数(5.67±0.92、249.22±40.19、2.40±0.35)成正相关。3)女性组采集物CD34~+细胞(0.856±0.05)与采集者BMI、采前Plt成负相关(21.21±2.26、249.22±40.19)。4)女性组采集物容量(42.60±2.32)与采前WBC、Hct、Hb、Plt、MNC数指标(5.67±0.92、39.62±2.18、134.78±7.80、249.22±40.19、2.40±0.35)成负相关。结论未作动员的无关供者其外周血中是存在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并能采集到满足临床CAR-T细胞疗法所需要的MNC阈值;供者因性别不同其PBSC采集效果不相同;男女两组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血常规指标以及采集过程中循环血量等因素均有关联,但相关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肿瘤患者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对79例采集前未动员的肿瘤患者(A组)行自体血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所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数分别与采集前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与52例采集前动员的血液肿瘤患者(B组)所采集获得MNC和CD34~+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未动员的A组患者均采集成功:(1)其外周血中存在并能够采集到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2)与B组(动员组)比较,A组MNC、CD34~+细胞总数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与B组的MNC和CD34的百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3)采集物的MNC、CD34~+细胞数量与采集前自身的WBC计数、Hb、BMI、apoB、Hct、血小板计数、MNC均无明显相关性,而采集的MNC细胞数与采集前自身的TG水平是呈负相关。结论未作动员的肿瘤患者其外周血都可以安全地采集到一定浓度的、并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PBSC。肿瘤患者自身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TG水平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评估手段,探索CD8 T淋巴细胞在急性脑梗死后肺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4年12至2016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神经内科和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在脑梗死发病48 h内收集患者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检测细胞表面CD107a,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依据入组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将60例病例分为发生肺炎组和未发生肺炎组,采用t检验比较肺炎组混合病毒多肽干预及未干预患者、未发生肺炎组混合病毒多肽干预及未干预患者四者之间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层细胞表面CD107a脱颗粒、细胞内IFN-γ和TNF-α表达的差异。 结果在混合病毒多肽刺激CD8 T淋巴细胞后,肺炎组细胞表面CD107a表达低于未发生肺炎组[(10.6±3.7)% vs (15.6±4.3)%)],细胞内IFN-γ表达低于非肺炎组[(15.3±4.3)% vs (20.0±5.1)%],TNF-α表达低于未发生肺炎组[(15.1±4.4)% vs (19.3±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2,P=0.004;t=4.127,P<0.001;t=3.621,P<0.001);在未经混合病毒多肽刺激时,肺炎组细胞内IFN-γ表达低于非肺炎组[(3.0±1.2)% vs (3.6±1.7)%)],TNF-α表达低于未发生肺炎组[(3.3±1.4)% vs (4.1±2.1)%],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4,P<0.001;t=3.189,P=0.004)。 结论CD8 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抑制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肺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集成式血液净化治疗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AHLP)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内行血液净化治疗的AHLP患者42例,按治疗过程中采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CVVH)组和血浆置换(PE)联用CVVH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结局。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WBC、CRP、AMY、APACHEⅡ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WBC、CRP、AMY、ALT、SCr、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PE+CVVH组WBC、CRP、AMY、ALT、SCr及TG均低于CVVH组[(9.6±3.5)×109/L vs(12.6±3.7)×109/L,(24.6±5.8)mg/L vs(34.7±2.2)mg/L,(242.1±28.9)IU/L vs(819.6±89.8)IU/L,(56.6±5.4)IU/L vs(78.9±18.)IU/L,(86.2±8.5)μmol/L vs(95.1±5.7)μmol/L,(4.1±1.6)mmol/L vs(8.9±2.1)mmol/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00,P=0.01;t=-7.317,P<0.001;t=-28.609,P<0.001;t=-5.521,P<0.001;t=3.943,P<0.001;t=-8.378,P<0.001);同时,PE+CVVH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腹痛及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CVVH组[(4.6±1.4)d vs(6.8±2.7)d,(13.6±3.2)d vs(16.8±2.6)d,(2.7±0.4)d vs(3.6±1.4)d],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02;t=-3.535,P=0.001;t=-2.891,P=0.006)。PE+CVVH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CVVH组(100.0% vs 8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 结论集成式血液净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TG水平及炎症介质水平,对AHL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与肥胖、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SMI老年肌少症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 方法将103例老年肌少症患者根据入选者SMI的均值(男5.1 kg / m2,女4.3 kg /m2)分为低SMI组(男38例,女11例)与极低SMI组(男43例,女11例)。对不同性别两组肌少症患者SMI、体质量指数(BMI)、全身脂肪百分比、髋关节密度及股骨颈密度进行比较,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SMI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患者肠道菌群的含量。 结果在老年男性患者中,极低SMI组的SMI[(4.4 ± 0.5)kg / m2 vs.(5.8 ± 0.5)kg / m2]与BMI[(21.6 ± 2.9)kg / m2 vs.(24.8 ± 3.1)kg / m2]显著低于低SMI组(t = 12.062,P < 0.001;t = 4.740,P < 0.001)。在老年女性中,极低SMI组的SMI显著低于低SMI组[(3.8 ± 0.3)kg / m2 vs.(4.8 ± 0.8)kg / m2,t = 7.065,P < 0.001]。同时,在老年男性中,SMI与BMI成正相关(r = 0.521,P < 0.001),普拉梭菌[2.87(0.42,10.86)× 106拷贝数/ g vs. 9.57(1.33,36.04)× 106拷贝数/ g]、梭菌属Ⅰ族[3.03(0.39,20.47)× 104拷贝数/ g vs. 15.94(3.57,48.88)× 104拷贝数/ g]在极低SMI组的含量均显著少于低SMI组(Z = 1.987,P = 0.047;Z = 2.943,P = 0.003)。在老年女性中,SMI与全身脂肪百分比成负相关(r = -0.447,P = 0.029);与低SMI组比较,极低SMI组患者肠球菌含量显著减少[2.56(0.20,54.82)× 104拷贝数/ g vs. 0.28(0.01,1.55)× 104拷贝数/ g,Z = 2.068,P = 0.040],梭菌属Ⅰ族含量显著增加[1.18(0.37,11.73)× 104拷贝数/ g vs. 16.88(5.22,66.79)× 104拷贝数/ g,Z = 2.134,P = 0.034]。 结论老年肌少症患者SMI与BMI及全身脂肪百分比显著相关,且肠道菌群在不同程度的SMI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患者中口服胆汁(OBR)的应用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肝胆胰外科共为9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手术,并签署知情同意口服胆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接受肝胆胰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根治手术前肝脏功能和营养状态、评价2组患者对口服胆汁的依从性和潜在的临床意义。 结果干预组(n=46)和对照组(n=45)中分别有44例(95.65%)和34例(75.56%)坚持接受口服胆汁至根治手术前(χ2=7.50,P=0.006);干预组依从性良好比率(32/46,69.60%)显著高于对照组(21/45,46.7%,χ2=4.90,P=0.027)。2组病人根治术前肝功能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干预组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水平(35.32±4.10 vs 33.48±4.16,P=0.011)和淋巴细胞计数(2.54×109/L±0.85×109/L vs 2.26×109/L±0.66×109/L,P=0.031)高于对照组,反映出干预组病人的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 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提高PTCD患者口服胆汁的依从性,有效改善病人根治术前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甘肃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400~1 000 ml,回收输血量400~600 ml的患者186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只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16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1 d、5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栓弹力图[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固角度(α)]及细胞免疫功能(包括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 结果输血后1 d,观察组Hb(112.57±14.32)g/L、HCT(34.10±3.32)%、RBC(3.12±0.53)×1012/L、PLT(125±31)×109/L与对照组Hb(108.35±12.84)g/L、HCT(33.52±3.04)%、RBC(2.91±0.42)×1012/L、PLT(123±40)×109/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1.21,1.37,1.94;均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Hb(122.52±13.70)g/L、HCT(40.12±3.80)%、RBC(3.91±0.45)×1012/L、PLT(135±39)×109/L与对照组Hb(118.31±13.91)g/L、HCT(35.50±3.70)%、RBC(3.14±0.61)×1012/L、PLT(127±31)×109/L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5.58,5.72,7.61;均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R(5.97±0.31)min、MA(56.73±2.24)mm、K(2.57±0.10)min、α(59.88±1.73)°与对照组R(6.07±0.30)min、MA(57.68±1.78)mm、K(2.70±0.52)min、α(61.12±3.09)°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0.90,0.66,0.99;均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R(6.62±0.59)min、MA(63.81±0.86)mm、K(2.95±0.19)min、α(61.12±2.36)°与对照组R(6.82±1.21)min、MA(62.99±1.88)mm、K(2.82±0.18)min、α(60.50±2.07)°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1.04,1.33,0.56;均P>0.05)。流式细胞分析表明,输血后1 d,观察组患者CD3+CD4+T细胞的水平(33.66±2.10)高于对照组(29.88±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P<0.01);输血后5 d,观察组CD3+CD4+T细胞(35.92±0.79)、CD3+CD8+T细胞(21.82±1.61)、CD16+CD56+NK细胞(1.68±0.1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9.83±2.11、20.53±2.71、1.03±0.1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6.57,9.58;均P<0.01)。 结论与异体输血比较,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不影响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栓弹力图R、MA、K、α,可以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测定对重症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诊治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共180例,依据临床表现分为:重症组(SMPP组)90例,轻症组(MPP组)90例,选取本院同期小儿外科住院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法进行研究。依据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发病时间、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划分急性期与恢复期,每组各90例。3组患儿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小板参数测定,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采用t检验或F检验比较各组水平差异。 结果SMPP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各项血小板参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242.06±62.44)×109/L、PDW(10.74±2.34)%、MPV(9.58±0.85)fL、PCT(0.25±0.09)%、P-LCR(22.21±5.98)%和PLT(405.11±101.00)×109/L、PDW (9.87±1.67)%、MPV (9.22±0.67)fL、PCT (0.37±0.09)%、P-LCR (20.07±3.23)%;t=-13.02,2.87,3.14,-8.65,2.30;均P<0.05]。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SMPP组PLT、PCT水平显著降低,MPP组PLT、PC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PP组、MPP组、对照组分别为PLT(242.06±62.44)×109/L、(333.28±92.60)×109/L、(287.36±36.29)×109/L和PCT(0.25±0.09)%、(0.32±0.12)%、(0.28±0.05)%;F=40.67,18.52;均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SMPP组及MPP组PLT、PCT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PP组、MPP组、对照组分别为PLT(405.11±101.00)×109/L、(328.78±76.30)×109/L、(287.36±36.29)×109/L和PCT(0.37±0.09)%、(0.32±0.07)%、(0.28±0.05)%;F=55.56,39.76;均P<0.05]。 结论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尤其是PLT、PCT水平的变化,可早期诊断SMPP并判断其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普乐沙福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亲缘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采用G-CSF联合普乐沙福动员方案的亲缘健康供者33例(观察组),应用G-CSF细胞动员d4采集骨髓,d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伴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66例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治疗原发病及积极控制感染,实验组患者于血小板下降的第1天给予rhTPO治疗,300 U·kg-1·d-1,皮下注射,当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 50 × 109/L时即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14 d。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即刻、治疗后1、2、3、5、7、9、14 d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影像学恢复时间、ICU治疗后28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L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 结果实验组患者仅血小板计数治疗后3、5 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6 ± 19)× 109/L vs.(42 ± 18)× 109/L,t = 3.112,P < 0.05;(67 ± 22)× 109/L vs.(54 ± 21)× 109/L,t = 2.520,P< 0.05],且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35 vs. 11/31,χ2 = 4.022,P = 0.04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t = 0.692,P< 0.05)、体温下降至正常的时间(t = 0.510,P< 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t = 0.262,P< 0.05)、肺部影像系统恢复至正常时间(t = 0.685,P< 0.05)、28 d病死率(χ2 = 0.001,P< 0.05)及ICU平均住院天数(t = 0.637,P< 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没有观察到rhTPO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且经rhTPO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 = 0.697,P< 0.05)、ALT(t = 0.478,P< 0.05)、C反应蛋白(t = 0.110,P< 0.05)及总胆红素(t = 1.634,P< 0.05)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传统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联合rhTPO治疗可以显著地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输注血制品带来的风险以及医疗资源的消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调节性免疫细胞的负向调节作用。 方法选择2014年3月到2018年3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为感染组(10例),单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肿瘤组(10例),同期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67增殖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和CD19+IL-10+调节性B(Breg)细胞的比例。 结果肿瘤组Ki-67的比例为(35 ± 4)%,感染组为(66 ± 6)%,感染组Ki-67的比例显著高于肿瘤组(t = 4.068,P < 0.001)。三组肺癌合并结核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CD19+IL-10+Breg细胞比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9.400,P < 0.001;F = 16.090,P < 0.001)。且与肿瘤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0.41 ± 0.03)%、(0.21 ± 0.03)%、(1.03 ± 0.08)%]、CD19+IL-10+Breg细胞比例[(0.429 ± 0.021)%、(0.268 ± 0.013)%、(0.783 ± 0.111)%]比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而感染组均显著升高(P均< 0.05)。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B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评价穿心莲内酯治疗原发肾病综合征并发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原发肾病综合征并发呼吸道感染患儿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儿实验室检查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血沉、血液生化、细胞免疫、体液免疫、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肾小管功能等的差异。 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2.09% vs 53.49%;97.67% vs 86.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64,P=0.026;t=1.832,P=0.048);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沉、24 h尿蛋白定量、尿葡萄糖苷酶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球蛋白的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IgA、IgG、IgM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3.18±13.48)% vs (68.29±9.34)%;(30.18±4.52)% vs (27.26±4.27)%;(1.76±0.12) vs (1.37±0.26);(2.17±0.06)g/L vs (1.42±0.19)g/L;(6.31±0.97)g/L vs (5.06±1.17)g/L;(1.94±0.63)g/L vs (1.63±0.49)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4,P=0.043;t=1.749,P=0.039;t=2.484,P=0.008;t=2.501,P=0.008;t=1.767,P=0.048;t=1.728,P=0.040]。 结论穿心莲内酯治疗儿童原发肾病综合征并发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能改善患儿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