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恶性淋巴瘤诊断中Ig/TCR基因重排的分子病理特点,为该病的基因检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在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研究对象为1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以及30例淋巴反应性增生患者,提取不同样本的DNA,借助于PCR扩增方法分析Ig基因重排和TCR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B细胞淋巴瘤对应的IgHA、IgHB、IgHC、IgHD、IgHE、IgLA、IgLB、IgLA、IgH(A+B+C+D+E)+IgL(A+B)+IgLA阳性率分别为47.69%、33.07%、35.38%、19.23%、6.92%、45.38%、22.30%、30.00%、96.15%。TCR基因重排中TCRB-A、TCRB-B、TCRB-C、TCRG-A、TCRG-B、TCRTCRD、TCRβ+TCR+TCRδ对应的阳性率分别为32.00%、56.00%、22.00%、60.00%、22.00%、34.00%、78.00%。结论恶性淋巴瘤诊断中Ig/TCR基因重排的分子病理特点可作为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γ(TCRγ)基因重排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8例B细胞淋巴瘤(B-NHL)、15例T细胞淋巴瘤(T-NHL)、不能确诊为NHL的标本5例及10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标本进行IgH及TCRγ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 58例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有IgH基因重排为47例,有3例TCRγ基因重排.15例T细胞淋巴瘤中TCRγ基因重排为11例,未见有IgH基因重排.5例未确诊的疑难病例均为IgH基因重排.1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中,IgH及TCRγ基因重排均为阴性.IgH及TCRγ基因重排检出率在淋巴瘤组与良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用PCR方法检测IgH及TCRγ基因重排对NHL及其疑难病例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中基因重排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恶性淋巴瘤组织样本,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BCL-6、BCL-2、MALT1、CCND1、C-MYC和ALK基因重排.结果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BCL-6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29.03%(9/31),滤泡性淋巴瘤中BCL-2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61.11%(11/1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MALT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47.37%(9/19),套细胞淋巴瘤中CCND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88.88%(8/9),Burkitt淋巴瘤中C-MYC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100%(2/2)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75.00%(6/8).结论 基因重排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薇  黎刚  修芸 《现代医药卫生》2014,(7):966-967,970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T细胞受体(IgH/TCR)基因重排检测联合EB病毒(EBV)原位杂交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EBV+-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学及基因组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以缩短诊断时间,减少误诊。方法采用IgH/TCR基因重排与EB原位杂交联合分析诊断EBV+-B细胞淋巴瘤1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征、EBV原位杂交、基因重排结果。结果 EBV+-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常伴骨髓和外周血浸润。淋巴结活检显示其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减少,淋巴结高度增生性病变,可见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窦扩张,组织细胞增生。免疫组化证实EBV感染的细胞毒性B细胞构成病变主体;EBV原位杂交显示部分淋巴细胞核阳性;基因重排提示IgH、免疫球蛋白轻链(Igκ)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TCRγ无克隆性重排。结论 EBV+-B细胞淋巴瘤从形态学上难以与伯基特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瘤区分,早期诊断困难。联合应用IgH/TCR基因重排与EBV原位杂交技术对EBV+-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所有样本基因组DNA,利用BIOMED-2克隆分析系统进行PCR扩增Ig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情况,并以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46例DLBCL样本中GCB 12例、non-GCB 34例,其中45例样本扩增出Ig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条带,检测敏感性为97.8%,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均未检测到重排条带,检测特异性为100.0%.GCB和non-GCB重链IGH重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链IGκ-A、IGκ-B和IGλ重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和non-GCB的Ig基因轻链重排条带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可为病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中免疫球蛋白重链 (IgH)基因、T细胞受体δ(TCRδ)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88例儿童ALL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IgH、TCRδ 重排 ,结合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免疫表型和细胞形态学FAB分型。结果 IgH基因重排 2 8例 ,阳性率 31 81% ;TCRδ 基因重排 31例 ,阳性率 35 2 3%。两者均表达者 10例 ,阳性率 11 36 %。在 73例B系ALL中IgH基因重排 2 8例 ,阳性率 38 36 % ,TCRδ 表达 2 5例 ,阳性率 34 2 5 % ,两者均表达者 10例 ,阳性率 5 6 8%。在 15例T系ALL中未检出IgH基因重排 ,仅 5例为单纯表达TCRδ 基因重排 ,阳性率 33 33%。在B系ALL中IgH表达高水平与T系ALL中IgH未表达相比 ,( χ2 =13 74 ,P <0 0 0 5 ) ,有显著性差异。 88例儿童ALL中的 85例获完全缓解 (CR) ,缓解率 96 6 % ,对其中 5例患儿IgH基因重排PCR动态观察 ,结果分别在完全缓解 (CR) 15个月、18个月、2 0个月、2 4个月时转阴。结论  ( 1)TCRδ 基因重排在儿童ALL中为高表达 ,在B系与T系ALL中表达相比 ,( χ2 =1 0 7,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 ( 2 )IgH、TCRδ 基因重排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基因重排 ,该项检测有助于ALL克隆性诊断和基因分型。 ( 3)监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及外周血中的存在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4例蕈样肉芽肿、(MF)17例可疑蕈样肉芽肿、8例神经性皮炎、8例湿疹、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红皮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进行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检测,同时取5例正常皮损及健康人血作为对照。结果:MF患者皮损TCR-γ基因重排总阳性率为78.6%;外周血总阳性率为35.7%;MF患者皮损和血液中有3例患者同时出现TCR-γ基因重排,2例在皮损中无基因重排的情况下血液单独出现TCR-γ基因重排。可疑MF皮损总阳性率为41.2%,血液总阳性率为17.6%。神经性皮炎、湿疹、淋巴瘤样丘疹病、红皮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及正常皮损和健康人血中无TCR-γ基因重排。结论:皮损TCR-γ基因重排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血液中的TCR-γ基因重排与MF疾病进展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gH和TCRγ基因重排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法对53例不同时期CM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进行研究。结果检出IgH基因重排阳性27例,TCRγ基因重排阳性3例,其中IgH Fr3A克隆性重排在CML慢性期(42.3%)远较加速期为少(76.6%),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CML各期出现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IgH基因重排研究。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标记筛选DLBCL,用针对IgH单轮扩增引物对DLBCL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60例DLBCL IgH基因重排阳性率为51.7%(31/60),其中中心母细胞型阳性率54.5%(30/55),免疫母细胞型阳性率0.0%(0/3),间变性大细胞型阳性率50.0%(1/2)。结论DLBCL IgH基因重排检出率低于B细胞淋巴瘤总检出率,可能与DLBCL中存在IgH可变区体细胞超突变及背景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检测技术,探讨B淋巴细胞IgH基因重排在恶性淋巴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其中,弥漫大B淋巴瘤(DL-BCL)42例、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FL)1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5例;15例未定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2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从组织蜡块切片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显示基因重排结果。结果62例B-NHL中53例IgH基因重排(85.5%),其中DLBCL37例、FL13例、MC14例,阳性率分别为88.1%、86.7%、80.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未确诊的疑难病例中10例IgH基因重排,其中7例经随访或会诊确认为B-NHL;2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IgH基因重排均为阴性,IgH基因重排检出率在淋巴瘤组与良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CR法检测B淋巴细胞IgH基因重排可作为淋巴细胞来源的良、恶性病变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适用于石蜡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腺病毒为载体的HSV1-TK基因对肿瘤细胞系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用E1区缺失的含HSV1-TK基因和CMV启动子的重组腺病毒AdE1CMVHSV1-TK(AdTK)前体药物GCV即AdTK/GCV系统,观察其在体外对PG49、H460、MCF-7、Hela 4种建株肿瘤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旁杀伤效应和AdTK/GCV系统处理的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AdLacZ作为对照病毒。结果:细胞生长抑制率随重组病毒的浓度、前体药物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而对照病毒则没有显示出对肿瘤细胞明显的抑制作用。旁杀伤效应显示,细胞抑制率随导入AdTK病毒的肿瘤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另外肿瘤细胞呈现出上清液浓度依赖性抑制,其生长抑制率随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AdTK/GCV系统对4种肿瘤细胞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旁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痰脱落细胞中ras基因突变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危险度.方法 收集66例肺癌患者痰液,分离痰脱落细胞,并抽提脱落细胞DNA,用PCR-SSCP-AgNO3染色法快速分析ras基因点突变情况.结果 66例肺癌患者痰液中癌细胞检出率为66.7%(44/66),ras基因点突变检出率为71.2%(47/66),二者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 5).肺癌细胞类型:腺癌24例、鳞癌18例和未分化癌24例,其K-ras基因点突变率分别为:66.7%、27.8%和50.0%,腺癌的突变率最高(P <0.05);H-ras基因点突变率分别为:26.1%、21.1%和16.7%(P>0.05);K-ras和H-ras基因累计突变阳性率为91.7%、50.0%和66.7%,也以腺癌的突变率为最高(P<0.05).结论 肺部疾病患者痰脱落细胞K-ras和H-ras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结果可能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张海玲  张永富  张君奎 《天津医药》2001,29(10):609-612
目的:检测小鼠原始造血细胞c-kit基因表达以评价体外模拟骨髓造血微环境。方法:建立微载体-基质细胞体外造血模型。根据已发表的小鼠c-ki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c-kit mRNA水平,并测定祖细胞集落产率。结果:小鼠骨髓造血细胞2周培养实验显示,粒系-巨噬系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CFU-GM/10^5):模型组比液体悬浮培养和单纯微载体基质细胞培养对照组集落产率之总和高2.1倍(t=2.869,P<0.05);原始造血细胞的c-kit基因表达水平(OD比率):模型组比两个对照组之总和高3.1倍(t=2.858,P<0.05)。结论:在没有外加细胞因子的条件下,微载体-基质细胞造血模型可抑造血干、祖细胞过度分化与耗竭,维持其c-kit mRNA较高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HBx对HepG2.2.15细胞中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将pSIHBV/X质粒转染HepG2.2.15细胞,RT-PCR法评估沉默效率。(2)MTT法检测转染24h、48h、72h后细胞增殖情况。(3)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hTERT表达情况。结果测序结果显示pSIHBV/X质粒构建正确;RT-PCR检测HBVX基因的沉默效率为53.6%;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24h、48h、72h后H印G2.2.15细胞的增殖受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转染pSIHBV/X质粒后HepG2.2.15细胞中hTERT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NA沉默HBx基因可抑制HepG2.2.15细胞中癌症标志基因hTERT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he amount and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DNA fragments (491 -bp) was characterized after transfection in vitro with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ationic lipid. Localization of fragment to the nucleus, its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integrity within the cells was determined for various times after transfection. Methods. Cystic fibrosis (CF)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were transfected with 32P and FITC labeled single-stranded (ss) or double-stranded (ds) DNA fragments complexed with Lipofectamine® at various charge ratios. Results. A 5/1 (+/–) charge ratio was found to be the optimal ratio for transfection of both ss-and dsDNA. After a 5 h exposure, 7.51 ± 0.89% of the radioac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nuclear fraction whereas only 1.07 ± 0.23%, was found in the nuclear fraction when dsDNA was used. The nuclear radioactivity detected after a 24 h exposure was only 1/3 of that after 5 h. Analysis of fragment stability in the cytosolic and nuclear fraction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intact fragment in each subcellular compartment. No intranuclear/intracellular fragment could be detected in control experiments with naked DNA.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from thes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small fragments of DNA can be efficiently and rapidly transferred intact to the cell nucleus using cationic lipids and that ssDNA fragment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dsDNA fragments for nuclear delivery.  相似文献   

16.
高浓度葡萄糖对胰岛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庆  刘铭  苏京  王保平  王晶  陈克勤  尹潍 《天津医药》2006,34(3):176-179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体外对胰岛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葡萄糖毒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TUNEL法检测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后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定量RT-PCR(QRT-PCR1)检测培养后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bcl-2和baxmRNA的表达;应用定量RT-PCR检测低剂量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胰岛bcl-2和baxmRNA的表达。结果:高浓度葡萄糖使原代培养的大鼠胰岛细胞和βTc-3的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胰岛细胞凋亡过程中。诱导凋亡基因bax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抵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致使bcl-2/bax比率明显降低;对低剂量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胰岛凋亡相关基因QRT-PCR检测也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能通过诱导胰岛细胞凋亡增加而加重糖尿病。其中bcl-2/bax mRNA表达比率变化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稳定高效表达人重组大麻受体2(CB2)的中国仓鼠卵巢(CHO-K1)细胞株,为体外高通量筛选CB2激动剂和拮抗剂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构建的表达载体pcDNA3.1(+)-CB2转染入CHO-K1细胞中,然后用含G418的选择性培养液进行筛选,挑取耐药克隆;培养并收集耐药克隆细胞,用RT-PCR方法做进一步筛选;序列测定鉴定整合基因的序列;筛选的阳性克隆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受体活性分析。结果转染细胞在含G418的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出28个耐药单克隆,用RT-PCR方法检测出17个CB2mRNA表达量较高的阳性克隆;RT-PCR扩增片段测定鉴定正确;挑选其中最优的克隆进行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结果显示,表达受体具有与CB2激动剂WIN55212-2特异结合的活性,其Kd和Bmax值分别(1.21±0.47)nmol.L-1和(3.12±0.7)nmol.g-1蛋白,这一结果与天然CB2的特性相似。结论建立了稳定高效表达人重组CB2的CHO-K1细胞株。  相似文献   

18.
微囊化小鼠白介素12基因工程细胞的长效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通过微囊化能否获取长效抗肿瘤的小鼠白介素 12 (mIL 12 )基因工程细胞。方法 构建pcDNA3.1/mIL 12重组表达质粒 ,然后稳定转染CHO细胞 ,采用海藻酸钠微囊制作技术 ,将mIL 12基因修饰的CHO细胞包裹。观察微囊化mIL 12基因工程细胞的mIL 12释放 ,并将微囊化细胞植入荷瘤小鼠体内 ,测定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及抑瘤效应。结果 微囊化mIL 12基因工程细胞产生的mIL 12蛋白可自由透过微囊膜。植入荷瘤小鼠体内2 1d后 ,微囊化mIL 12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组血清中mIL 12 ,mIL 2及mIFN γ水平分别为 (5 49± 5 3) ,(180± 2 9)和 (10 0 8± 15 6 )ng·L- 1,而mIL 4 ,mIL 10水平则显著降低。脾脏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活性及自然杀伤细胞 (NK)活性均显著增高 ,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性抑制 ,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结论微囊化mIL 12基因工程细胞在体内可持续、稳定地释放mIL 12 ,能激发机体产生持久而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对实验小鼠产生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并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醛脱氢酶基因(ALDH-3)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遗传学修饰的人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否同时增强活性环磷酰胺(4-HC)和MDR1基因靶药的抗性。方法:构建同时含ALDH-3和MDR1双耐药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G1Na-ALDH3-IRES-MDR1,经电穿孔导入PA317包装细胞,将免疫磁珠分离系统(MACS)分离纯化后的人外周血CD34~ 细胞用含有ALDH-3和MDR1双耐药基因重组病毒的上清感染,用PCR、RT-PCR、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ACS和MTT等方法检测外源ALDH-3与MDR1基因在CD34~ 细胞中的转移和表达。结果:用PCR与酶切分析法鉴定了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的正确性,双耐药基因已整合入转染靶细胞中基因组,并获得有效表达,应用集落计数测定基因转导效率为18%。巢式PCR及补救分析均未检测到辅助病毒存在。经双耐药基因修饰的CD34~ 造血干/祖细胞对4-HC的IC_(50)较对照组提高4.5倍,对多药耐药基因靶药(长春新碱和柔红霉素)的IC_(50)较未转染细胞分别高6.6和7.8倍。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双耐药基因转导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高效共表达可降低联合化疗骨髓毒性。  相似文献   

20.
比较两种穿梭质粒在五种细胞中的克隆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两种靶基因和选择基因不同的穿梭质粒以电穿孔法转入五种哺乳动物细胞,pMci3质粒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pESnx宿主范围较大。含质粒的HT克隆细胞自发突变率为10~(-1)~10~(-2);pM-ci3在FL、LTK、PA317、Wg3-h细胞中不能形成克隆,而pESnx在上述四种细胞中可形成克隆,但后三者克隆细胞的质粒DNA转入细菌后,转化子<30个/皿。只有pESnx/FL克隆细胞自发突变率低于10~(-4),转化子为50~200个/皿,质粒较稳定地存在于克隆细胞,且pESnx质粒的显色底物邻苯二酚价廉物美,所以pESnx/FL克隆细胞可成为一个比较好的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