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我们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大幅度缩减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捏的一些认识,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传统的实验教材验证性实验内容偏多,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很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原有的实验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与创新,我们编写了一本面向大众化教育、适应生源多样化、具有多层次和多元化、并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材,以配合开放式立体化实验教学。本文介绍了该教材的体系、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并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本文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研究与改革,提出了实验箱、自制虚拟实验系统、Simulink仿真与Matlab编程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同时充实并更新了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专业拓展实验。教学实践验证了改革与研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电力电子技术双环节实验教学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双环节实验教学方法,即以计算机仿真为前导,以实验验证及设计为目标.基于专业的PSpice仿真环境,以实验台为对象,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仿真平台.理论课上教师介绍了仿真平台,学生课后在仿真平台上进行实验仿真,最后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台操作.实践证明该双环节方法对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研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电工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思路和实施过程,给出和分析了实验改革的效果。文章从实验与理论一体化结合、增加设计性实验考核环节、合理配置综合性实验、注重课程新技术和公司合作培训等四个方面出发,探讨了以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克服传统电力电子实验平台不能满足高阶、创新实验教学要求的缺点,采用HIL技术设计了电力电子教学平台,改革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构建了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综合训练3 个层次,培养学生的掌握电能变换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提升学生的解决复杂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所设计的实验平台不需要传统HIL技术中高速采集卡和I/O接口板,采用串口通讯实现物理部分和仿真部分之间的数据交换,虽然会增加一些时间消耗,但极大地降低了实验平台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更适合本科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索,引入MATLAB系统仿真软件,构建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验;同时增加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设计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由于一些专业实验存在高危性和破坏性,实验成本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真实实验无法开展,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无法全面掌握,影响各类教学机构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基于移动终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逐渐得到重视。文章从移动终端入手,阐述了在新时代要求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硬件建设要求,并根据ADDIE模型,利用移动终端搭建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设计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系统后台管理内容。  相似文献   

9.
EDA技术中电路设计综合实验教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专业实验内容陈旧、形式固化、各实验关联性小,教学方式效果较差、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引入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在设计的自主性,方案的多样性、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实用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教学验证表明,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式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电气工程基础"课程"3+3"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和实验设计。电气工程基础实践教学由"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构成,其中课程实验通过设置基础实验、选做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现"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实验层次。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立体化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3+3"实践教学模式对"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