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KO鼠后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DKO小鼠经骨髓间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后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情况。方法 用体外培养纯化的第五代SD大鼠MSC经尾静脉移植治疗DKO鼠.在移植后15w取鼠后肢腓肠肌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传5代后的MSC均一性好,免疫源性低:移植治疗后DKO鼠的运动功能有所改善,生存时间也有延长。肌组织的超傲结构观察发现,肌细胞膜断裂、膜下组织分离水肿、核中移、局部肌原纤维松散、炎症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等病变情况较对照鼠有改善.并出现肌膜下多个幼稚核融合现象。结论 MSC具有强大的可塑性,通过血循环可趋向病变肌组织并参与鼠肌萎缩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大鼠缺血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体外培养、纯化SD大鼠的骨髓MSCs,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移植后1周和8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心肌组织中DAPI阳性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MSCs经传代培养至第3代后,均一性好。细胞移植后1周和8周,移植组的心肌组织中可见呈蓝色细胞核的DAPI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移植后1周,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移植组的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可见少量细胞,其形态类似于体外培养的骨髓MSCs;移植后8周,移植组梗死周边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细胞“芽生”分割管腔开始形成新的血管,还可见少量“不成熟”的心肌细胞。结论 骨髓MSCs通过血液循环可向缺血心肌组织归巢并促进血管和心肌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dx鼠能否修复骨骼肌肌膜病变及干细胞在其体内的分布特点.方法 用氚-脱氧胸腺嘧啶(3H-TdR)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以每只鼠干细胞1×107/0.3 ml经尾静脉注入18只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于移植后24 h、48 h、2周、1月、2月、4月处死鼠,分别测定各组织器官的放射活性;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骼肌肌膜营养障碍基因(dystrophin,Dys)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后1月,多数组织、器官放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骨髓、肝、脾放射活性增高更为明显.大多数组织器官放射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而骨骼肌放射活性的从2周时开始逐渐升高,于1月时达到高峰(27.6±3.3 Bq/mg湿重).1月之后,骨髓、骨骼肌放射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24 h、48 h、2周骨骼肌Dys免疫荧光呈阴性,1月后呈阳性,1月、2月、4月阳性率分别为:6.6%、8.4%、8.9%.结论 hBM-MSCs能植入mdx鼠体内,并融合、分化为骨骼肌,部分修复骨骼肌肌膜病变;hBM-MSCs移植入mdx鼠后早期主要分布在骨髓、肝、脾,后期主要分布在骨髓、骨骼肌.  相似文献   

4.
Li Z  Zhang C  Xie YM  Chen GJ  Liu XR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3):294-297,i004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动物模型dko小鼠后肌组织dystrophin/utrophin的表达情况.方法用体外培养纯化的第5代MSC经尾静脉移植治疗dko小鼠,移植后5、10、15、20周分别取实验鼠腓肠肌组织做荧光免疫组化检测dystrophin/utrophin的表达,计算阳性纤维的平均光密度.结果传3代以上呈集落生长的MSC均一性好,静脉移植免疫反应低.移植后5~20周dko小鼠肌膜组织dystrophin/utrophin免疫荧光表达强度有随着时间逐渐递增的趋势,移植15周前后肌膜荧光带光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35).结论MSC在体内外均具有强大的可塑性,通过血液循环MSC可趋向病变肌组织,并分化为表达dystrophin/utrophin的肌纤维,干细胞移植对dko小鼠肌萎缩组织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源性细胞分化,并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dTrackCMV-h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后的表达。方法 将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从骨髓液中分离MSCs,对照组以低糖DMEM培养,实验组加用5-氮胞苷(10 mmol/L)诱导培养,第28天进行肌钙蛋白I免疫组化染色。另构建AdTrackCMV-h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对照组MSCs,用Northern blotting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出兔MSCs,实验组经5-氮胞苷诱导后MSCs向肌源性细胞分化,肌钙蛋白I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成功构建AdTrackCMV-h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并通过脂质体转染MSCs,Northern blotting示转染的MSCs VEGF165表达信号明显强于未转染细胞,Western blotting 示转染VEGF165基因的MSC表达VEGF,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在转染后第3天(1 011 pg/ml)和第5天(1 027 pg/ml)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但至第13天(349 pg/ml)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116 pg/ml)和pAdTrackCMV组(125 pg/ml),P<0.01。结论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向肌源性细胞分化,转染VEGF基因可表达VEGF,有望将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结合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mUCMSC移植治疗DMD标准模型mdx小鼠后炎症相关因子变化,探讨MSC治疗DMD相关机制。方法 PCR鉴定出mdx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和治疗组;另取正常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腹腔注射mUCMSC的生理盐水细胞悬液,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输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血清CK值;对各组小鼠的腓肠肌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计数CNF;采集mdx小鼠腓肠肌组织用QAM-INF-1蛋白芯片测定小鼠肌组织炎症因子含量。结果 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差异明显:(1)Mdx小鼠血清CK值生理盐水组为(1374.60±127.13)U/L,治疗组为(434.60±19.39)U/L,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2)治疗组mdx小鼠腓肠肌切片显示细胞间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细胞大小趋于统一,核中心移位现象减少;(3)生理盐水组mdx小鼠腓肠肌细胞CNF可达(94.37±11.65)%,治疗组CNF为(80.37±7.65)%,显著减少(P<0.05);(4)mdx小鼠后肢腓肠肌组织中CD30L、IL-21、MIP-1a、PF4含量明显较低(P<0.05)。结论 mUCMSC治疗后,腓肠肌组织中CD30LIL-21、MIP-1a、PF4含量较低,血清CK值降低,细胞损伤减少。肌组织炎症表现减轻,在mUCMSC治疗DMD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带肋软骨膜的肋软骨移植重建下颌髁状突过程中软骨组织学变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质-2(BMP-2)的表达情况,探讨肋软骨膜在肋软骨移植改建髁状突过程中作用的机制及意义。方法 以健康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制作带肋软骨膜(实验组)和不带肋软骨膜(对照组)的肋骨软骨移植重建髁状突的动物模型,采用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重建后不同阶段(2、4、8周)软骨组织学变化及其BMP-2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软骨组织内细胞增殖明显早于对照组。重建的髁状突软骨组织内BMP-2表达程度存在差异:在2、4、8周时实验组BMP-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肋软骨膜在肋软骨移植重建下颌髁状突过程中可能对软骨生长和改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外伤性脾破裂诊治分析:附7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0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病例.结果 10例患儿经非手术治疗治愈.60例患儿采用手术治疗,其中35例采取脾部分切除或修补术;5例全脾切除,其中1例实行自体脾移植术.术后随访61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无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结论 儿童脾外伤后应根据病情和脾脏损伤的程度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对于脾切除患儿自体脾片移植是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机制。方法 (1)将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每天给予卡托普利1.5 mg/kg·b.w.,口服15 w;(2)从动物心肌组织中抽提mRNA,经逆转录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两组动物来源的cDNA探针;(3)cDNA探针与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结果由扫描仪扫描并用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1)脂肪酸b氧化相关基因、线粒体电子质子偶联和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依赖的白三烯B4羟基脱氢酶基因在治疗组中表达明显上调。(2)二甲基精氨酸水解酶基因在干预治疗组中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卡托普利可能通过改善病变心肌的能量供应、抑制炎症反应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取扩增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脐血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脐血MSC的Nestin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 脐血原代和2、5代MSC的Nest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12.4%和20.8%。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最高达36%,β-ME、DMSO分别为33%和25%。结论 脐血MSC具有神经干/祖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缺血心肌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大鼠缺血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体外培养、纯化SD大鼠的骨髓MSCs,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移植后1周和8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心肌组织中DAPI阳性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MSCs经传代培养至第3代后,均一性好.细胞移植后1周和8周,移植组的心肌组织中可见呈蓝色细胞核的DAPI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移植后1周,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移植组的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可见少量细胞.其形态类似于体外培养的骨髓MSCs;移植后8周,移植组梗死周边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细胞“芽生”分割管腔开始形成新的血管,还可见少量“不成熟”的心肌细胞。结论骨髓MSCs通过血液循环可向缺血心肌组织归巢并促进血管和心肌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肝内定居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后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MSCs,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分别从大鼠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正常和肝脏损伤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的MSCs在大鼠肝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大鼠移植同源异体MSCs后全部存活,无意外死亡。从门静脉、尾静脉注入MSCs,在大鼠肝脏受损时其定居量大于非肝脏受损大鼠(P〈0.05)。在肝细胞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肝脏定居量差异不显著(P〉0.05)。非肝脏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细胞定居于肝脏量差异显著(P〈0.05).并与移植后时间有关。结论干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可能与肝脏是否受损伤关系密切.与移植途径关系不密切;在正常动物干细胞可定居于肝脏,定植的细胞量与移植途径和移植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后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MSCs,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分别从大鼠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正常和肝脏损伤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的MSCs在大鼠肝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有大鼠移植同源异体MSCs后全部存活,无意外死亡。从门静脉、尾静脉注入MSCs,在大鼠肝脏受损时其定居量大于非肝脏受损大鼠(P<0.05)。在肝细胞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肝脏定居量差异不显著(P>0.05)。非肝脏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细胞定居于肝脏量差异显著(P<0.05),并与移植后时间有关。结论 干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可能与肝脏是否受损伤关系密切,与移植途径关系不密切;在正常动物干细胞可定居于肝脏,定植的细胞量与移植途径和移植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离大鼠MSCs培养传代至第4代。采用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造肝纤维模型。将造模成功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1)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 MSCs 组:鼠尾静脉注射MSCs 悬液;(3)诱导组: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14 d后的MSCs悬液。于移植后第1周、2周、3周、4周分别处死大鼠5只,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 HA)、层黏蛋白( LN)、Ⅳ型胶原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别用PCR法及Western检测大鼠肝脏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1)诱导组与MSCs组的纤维化程度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在第4周诱导组评分明显低于MSCs组( P<0.05)。(2)移植3周后各组血清HA、LN、Ⅳ型胶原含量均显著下降,4周时诱导组和MSCs组各指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诱导组低于MSCs组( P<0.05)。(3) MSCs移植后诱导组、MSCs组大鼠肝脏组织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移植4周时诱导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MSCs组和对照组( 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HA、LN、Ⅳ型胶原的分泌,并可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Rho信号通路相关因子RhoA,Cdc42,Rac1 mRNA及蛋白表达。 HGF诱导MSCs后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模型鼠mdx鼠病态肌肉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小鼠MSCs,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入DMD型模型鼠mdx鼠肌肉,16周后观察mdx鼠肌肉肌力、肌肉病理学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SCs移植16周后mdx鼠肌纤维dystrophin蛋白表达增加,肌力好转,核中移明显改善.结论 MSCs移植可缓解mdx鼠肌肉病理改变,但移植效率的提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 ,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 ,于移植后第 4周电镜下观察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 ,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 ,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 ,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 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