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叶自杨  汪静  董凯 《实用防盲技术》2023,(2):48-50+89+94
目的 探讨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眼7例(7眼)患者,均行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采用25G巩膜穿刺联合内界膜镊引出上袢,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LogMAR)、眼压、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UCVA)均值(1.07±0.63)较术前UCVA均值(2.07±0.24)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值(0.28±0.25)与术前BCVA均值(0.29±0.23)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4,P>0.05)。术后低眼压1例,角膜水肿1例,末次随访时均已恢复。术后无人工晶体袢外露、继发性青光眼、虹膜夹持、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均居中,无明显偏移。结论 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是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20-12晶状体完全脱位于玻璃腔、核硬度3级及以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割、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20例20眼。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并发症等。结果:手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手术后角膜中央部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无差异(P>0.05)。患者中3眼出现低眼压,2眼出现眼压升高,但随访结束时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无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发生。结论:25G玻璃体切割、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是一种快捷、安全、简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1例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在前房灌注下通过角膜缘隧道小切口行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无需做巩膜瓣而行改良埋线法,术后观察视力变化、散光、内皮细胞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术后早期视力大多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视力稳定;12眼裸眼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2行(57.1%),9眼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或稍差。术后裸眼视力:0.1-0.3者3眼,0.3-0.5者10眼,大于0.5者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3眼,0.3-0.5者8眼,≥0.5者10眼;术后6个月散光、内皮细胞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无术中及术后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在前房灌注下行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的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对囊膜支撑力不足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行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IOL植入术患者41例(42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后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状态。术后随诊3~36个月,平均(12.1±9.0)个月。主要指标 并发症、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 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渗出3例(7.1%),轻度前房或玻璃体积血4例(9.5%),一过性高眼压6例(14.3%)和低眼压8例(19.1%),IOL夹持2例(4.8%),IOL襻暴露1例(2.4%)。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LogMAR)及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93±0.75和 0.21±0.23,与术前裸眼视力(1.69±0.38)及最佳矫正视力(0.35±0.2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Z=-5.652,P=0.000;t=6.290, P=0.000)。末次就诊时术眼屈光不正平均球镜度数(0.85±0.47)D,散光平均柱镜度数(1.20±0.51)D。结论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IOL植入术后IOL稳定性良好,对无囊膜支撑的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 对81例(81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施行在前房灌注下后房多类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月~9年,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81例术中一次固定成功,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6例少量出血,术后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眼压、再次外伤后襻折断、黄斑水肿、人工晶状体襻扭曲,光学面倾斜、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中应注意维持眼压,选择适合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反向巩膜隧道法用于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2016-2017年行反向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患者11例(14眼)。方法 手术中无需剪开球结膜,自角巩膜缘向穹窿方向做2.5 mm宽、3.0 mm长的反向巩膜隧道,将悬吊线套于人工晶状体环形襻,并埋藏固定于反向巩膜隧道内。平均随访时间(29.4±2.3)个月。主要指标 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线结暴露、慢性充血、感染性眼内炎、人工晶状体移位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LogMAR)为0.40±0.35较术前(1.28±0.42)改善(P<0.001),术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24±0.31较术前(0.74±0.35)改善(P<0.001)。所有患者随访期内人工晶状体位置平正、无倾斜,未报告线结暴露、慢性充血、感染性眼内炎、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反向巩膜隧道法改良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韩琪  颜华  陈松  赫天耕  许瀛海 《眼科研究》2004,22(6):659-66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无玻璃体眼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8例(8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无玻璃体眼行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PC-IOL)。术后随访3~56个月。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5者1眼,≥1.O者3眼。术中低眼压2眼、眼球塌陷1眼,术后前房积血3眼,玻璃体积血3眼,人工晶状体脱位1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黄斑囊样水肿3眼,视网膜脱离1眼。结论 经巩膜睫状沟PC-IOL固定术是无玻璃体并伴有眼前段结构紊乱眼恢复视力的补救手术。术中注意稳定眼压,可减少或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的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无足够囊膜支撑无晶状体眼患者117例117眼,1997-03/2002-12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组1植入柔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植入单片式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均随访1a以上,在每次随访中,进行视力和眼压检查;对术后结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在0.5以上者中组2优于组1,但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两组无差异;组1(16/56)并发症发生多于组2(8/61);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相比,人工晶状体植入2wk后组1(5.0%)的内皮损失多于组2(2.5%),但术后1a随访两组角膜内皮损失无差异。 结论:相比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会有较好的结果和较少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和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特征及与预后视力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3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术组;另外,选取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悬吊术的患者13例(14眼)作为缝线悬吊术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术前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UCVA和BCVA、屈光状态,并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水平、垂直位的倾斜度和偏心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晶状体位置参数和术后UCVA、BCVA、散光度和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和缝线悬吊术组患者UCVA均较术前1周显著提高(均为P<0.05);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1周有所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28眼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为2.28°± 1.89°,水平偏心值为(1.56±1.23)mm,垂直倾斜度为4.32°± 4.61°,垂直偏心值为(1.82 ± 1.46)mm。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患者人工晶状体垂直偏心值较缝线悬吊术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水平偏心值、垂直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患眼的垂直倾斜度大于水平倾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参数与预后视力各指标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术前28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3个月层间固定术组1眼眼压为8.0~8.8 mmHg(1 kPa=7.5 mmHg),处于偏低状态;经局部应用激素滴眼治疗后6个月眼压稳定至正常。结论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视力,与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81例(81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施行在前房灌注下后房多类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月~9年,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81例术中一次固定成功,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6例少量出血,术后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眼压、再次外伤后襻折断、黄斑水肿、人工晶状体襻扭曲,光学面倾斜、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中应注意维持眼压,选择适合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Yamane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Yamane技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引起的继发性急性房角关闭(ASA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晶状体半脱位引起的ASAC患者15例15眼,对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Yamane巩膜层间IOL固定术治疗。随访3mo,观察患者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IOL位置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眼压较术前下降,术前和术后1d,1wk,1、3mo的眼压比较总体有差异(F=165.57,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术后1d,1wk,1、3mo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术后1wk,1、3mo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3mo的BCVA优于术前(t=10.717,P<0.001);所有IOL未见明显偏位,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Yamane技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引起的ASAC可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且术后IOL位置稳定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反向巩膜瓣IOL睫状沟缝合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眼科需行Ⅱ期IOL植入的14例14眼无晶状体眼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反向巩膜瓣睫状沟缝合固定术行IOL植入。术中制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插袋式巩膜瓣。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术后眼压、眼前节反应和IOL稳定性。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5~6mo。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表)为0.50±0.54,术后1mo裸眼视力0.46±0.39,两者无差异(P>0.05)。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0.36±0.35,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所提高。1例1眼患者术后IOL倾斜,经调整后IOL位正。3例3眼患者在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药物对症处理后眼压正常,术后1mo随访眼压在正常范围内(16.4±2.6mmHg)。1例1眼患者术后玻璃体腔出血,1例1眼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反应重,治疗后均恢复。术后无黄斑囊样水肿、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反向巩膜瓣IOL睫状沟缝合固定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散光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我科散光大于1.0D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7例(17只眼),所有患者受伤后角膜缝线已拆除,屈光状态稳定3个月队上,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2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散光(包括角膜源性散光及总合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UCVA及B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UCVA≥0.6者11例,所有患者BCVA≥0.6,BCVA≥1.0者8例;术后球镜度数及总合散光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角膜源性散光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居中性,随访末期,旋转度为(3.51±2.97)°,未见明显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可矫正部分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散光,把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倾斜和并发症。

结果:术前和术后1 mo ,UCVA(LogMAR)为1.06±0.63和0.40±0.26(P<0.01),BCVA(LogMAR)为0.27±0.51和0.06±0.15(P=0.09),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06±625和2004±759 cells/mm2(P=0.13)。术后1d房水闪辉2级或以上3眼,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随访24 mo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

结论: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组织间线头顺行进入-逆向固定,类似锚钩原理,达到了良好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无晶状体眼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01/2022-11于我院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无晶状体患者30例31眼(其中男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法固定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或Tecnis ZCB00),术后至少随访6 mo,观察所有患者视力、眼压、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前术眼裸眼视力(UCVA,LogMAR)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分别为2.53±0.78和0.35±0.26,术后6 mo分别为0.58±0.26和0.36±0.27,手术前后UCVA比较有差异(t=15.408,P<0.01),BCVA比较无差异(t=-1.677,P=0.104)。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均居中,出现人工晶状体倾斜3眼,术后发生高眼压2眼、角膜水肿5眼、缝线外露1眼。术后未出现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等并发症。

结论: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早期可提高无晶状体患者的术后视力、并发症较少,可作为治疗无晶状体、晶状体脱位、悬韧带异常患者的一种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刘云芳  杨卫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811-1813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比较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前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术前和术后3mo的临床效果,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眼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转动度数,视远脱镜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Toric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术前UCVA 0.15±0.06,术后UCVA上升至0.65±0.15(P<0.01); 术前BCVA 0.37±0.13,术后BCVA上升至0.85±0.19(P<0.01); 全眼散光由术前2.14±0.69D降低至0.73±0.36D(P<0.01),97%的患者人工晶状体转位<5°,平均旋转2.6°±1.3°,术后3mo视远脱镜率达95%。

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能够有效矫正白内障合并的角膜散光,晶状体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AIM: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cleral-fixated 3-looped haptics intra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for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icrospherophaki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include 10 microspherophakic patients (15 eyes) who underwent lens removal plus a modifi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scleral-fixated 3-looped haptics IOL implantation. The primary outcomes involved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spherical equivalent (SE),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After a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17.60±15.44mo, improved visual outcomes can be observed. The 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UCVA) logMAR improved from 1.54±0.59 preoperatively to 0.51±0.35 postoperatively (P=0.001), an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logMAR improved from 0.97±0.91 preoperatively to 0.24±0.23 postoperatively (P=0.003). Moreover, the SE decreased from -9.58±7.47D preoperatively to -0.65±2.21 D postoperatively (P<0.001). In terms of safety profile, the average IOP decreased from 21.10±12.94 mm Hg preoperatively to 14.03±3.57 mm Hg postoperatively (P=0.044), and the previously elevated IOP of three eyes decreased to the normal range. The ACD increased from 2.25±1.45 mm preoperatively to 3.35±0.39 mm postoperatively (P=0.017). The density of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surgery (P=0.140). The posterior chamber IOLs were well centered and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CONCLUSION: Lens removal plus the modifi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scleral-fixated 3-looped haptics IOL implantation can help in improvement of visual acuity,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relative safe method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icrospherophaki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圆锥角膜基质环(keraring 355°)(ICRS)植入术前术后3mo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计算和生物学特征.方法:队列研究.收集18例(19眼)圆锥角膜接受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患者术前及术后3mo数据.分析裸眼视力(UCVA), 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人工晶体度数计算公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29.58±0.6y.裸眼视力由0.84(0.35) LogMAR 显著提高到0.43 (0.31) LogMAR (P<0.001).3mo后,最佳矫正视力和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SE)均显著提高 (P<0.001).另一方面,角膜曲率1(K1)和角膜曲率2(K2)显著下降.3mo后, SRK/II (P<0.001), Hoffer Q (P<0.001) and Holladay I (P<0.001)发生显著变化.结论:角膜基质环植入术后,视力,屈光率和角膜曲率均有所提高,此外,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度数明显改变.然而,角膜基质环植入术过程没有过度干预眼轴长,但降低角膜曲率值使得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更加精确,所有公式得出同一晶状体度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中,比较后房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收集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5眼行后房植入虹膜夹IOL,B组35眼行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1、3、6mo,1a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并且观察两组IOL的稳定性,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随访12~14mo。术后3d,A组的U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BCVA较术前无差异(P=0.073); B组的UCVA较术前无差异(P=0.097),而BCVA较术前差(P=0.002); 两组患者术后1mo UCVA、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分别于术后6、3mo保持稳定。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IOP均维持于正常水平。A组、B组患者术后1a的CECD分别较术前平均降低0.7%、2.3%(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各时间点IOP及CECD的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的全眼散光较角膜散光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各有1眼IOL脱位,均经手术复位,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IOL无显著倾斜和偏位; 其他术后并发症较轻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缺少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后房植入虹膜夹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房植入虹膜夹IOL的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内组织损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视力恢复较快,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白内障手术植入负球差设计的非球面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IOL)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取112例(152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被分为三组,第一组植入TecnisZ9003IOL(美国 AMO 公司),第二组植入AcrysofIQIOL(美国Alcon公司),第三组植入HQIOL(法国Hexavision公司).于术后一周、一月、三月分别检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无眩光及有眩光环境下的白天夜晚对比敏感度,同时检测全眼的球差、第三、第四、第五阶像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总高阶像差(higher-order aberration,HOA)RMS以及总像差(total ocular aberration,TOA)RMS.结果 术后三次随访三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一周、一月时三组白天对比敏感度未见显著差异,术后一月、三月时TecnisZ9003组和AcrysofIQ组的夜间对比敏感度在中、低空间频率上明显好于HQ组,同时术后三月时该两组的白天对比敏感度亦好于HQ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术后三次随访TecnisZ9003组和AcrysofIQ组全眼的球差、RMS4均低于HQ组,在术后一月、三月时HOA较HQ组低,同时术后三次随访在瞳孔直径6mm大小时TOA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负球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降低球差和高阶像差,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