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杨辰华 《中医研究》2002,15(3):51-52
1 对“除陈气”的阐发“除陈气”思想肇源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王冰注 :“兰 ,谓兰草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  相似文献   

2.
“除陈气”治疗消渴病验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2):561-562
《素问·奇病论》在论述消渴病时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段经文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作了系统而简明扼要的阐述。笔者在临床上以此理论为指导,对于一些...  相似文献   

3.
运用“除陈气”治疗消渴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中医研究》1998,11(3):48-49
《素问·奇病论》在论述消渴病时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段经文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作了系统而简明扼要的阐述。笔者在临床上以此理论为指导,对于一些...  相似文献   

4.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它们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津液的输布和废物的排出。在这一生理活动中,胃肠之正常受纳、传导与排空又是其重要环节。胃以降为顺,肠以通为和。《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临床上导致胃肠疾病的原因甚多,但其病机总不外乎阻闭壅滞;治法虽广,亦不离乎通降。如《医学新传》所言:“夫痛  相似文献   

5.
消渴,治之以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6.
健脾利湿法治疗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罗艳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17-217
临床常见集簇发病的代谢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中心性肥胖等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MS)。MS中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由于MS病人都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因此西药降糖疗效差。“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心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逆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久嗜肥甘 ,湿浊内聚导致陈气壅滞中土 ,进而碍脾运化 ,使水谷精微难以吸收 ,脾不为胃行其津液 ,脏腑失其濡润滋养、消渴乃成。生活富裕的超体重肥胖人约占糖尿病人70 %~ 80 % ,笔者对 2 16例消渴病分型中 ,体…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8.
已有学者提出膏浊在肥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厘清膏浊形成机理以及小肠在其中充当的重要角色作用,现从小肠的泻而不藏、受盛化物、泌别清浊3个方面探讨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是肥胖发生的源头场所,过食肥甘厚味使小肠化生较多脂膏精微,是形成膏浊的重要环节,并提出通腑降浊消脂的治疗方法,为防治肥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体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称为六腑。其生理功能相互为用,主管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排泄的作用。《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可见,六腑转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不能停滞,所以前人有“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常见外科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等,大多为六腑病变。若六腑不能传化物,或满而不泻,则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故急腹症的主要临  相似文献   

10.
古籍所载“高粱之疾”颇似今之代谢综合征,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为“高粱之疾”主要病机,痰湿中阻,脾失健运亦为“消瘅”、“胸痹心痛”、“眩晕”等病证之因,也有医家认为“高粱之疾”及其相关病变与肝失条达、痰湿瘀血内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