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蔡彦  揭西娜 《中医药学刊》2008,26(2):350-351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2.
《周易》融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而中医学以天地人合一为医魂,阴阳五行理论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伤寒论》上秉《周易》神韵,下合《内经》心法,立足"四逆汤浅析"、"六经辨证"及"仲景自序"可管窥医《易》同源。  相似文献   

3.
何义霞 《国医论坛》2012,27(3):43-44
《周易》与《内经》关系密切,二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概括二者之间的起源关系,主要有“易医同源”说、“医源于易”说、“医先于易”说.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外在呈现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周易》《内经》及八卦等古代医理的探究,从阴阳、气血、水火三方面探讨了"医"《易》间的联系,揭示了"医"《易》同源,理无二致的道理,并可据此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周易》阴阳学说在《内经》中的运用夏惠民(山东省嘉祥县人民医院272400)张莉(河北医学院附属四院05011)《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部分。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典籍,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五经之首,为古代文人墨客、医家哲人必修之著作。故而其哲学思想很自...  相似文献   

6.
<周易>发明了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是中国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及客观认识自然界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贯穿于其中的宇宙观、方法论和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黄帝内经>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时,巧妙地将易学和医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阴阳五行学说,用于指导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整个医疗实践过程之中.了解"医易同源"的道理,是正确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刘荩文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2):535-537
《内经》与《周易》关系探析刘荩文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沈阳110032)《周易》与《内经》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二者成书时代相近,在学术思想上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故有“医易相通”之说。兹将《内经》与《周易》的关系,探析如下。1《内经》的阴阳学...  相似文献   

8.
梁中 《山西中医》1989,5(4):4-5
本文从“《周易》论述的问题,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关系”、“《内经》继承、发展了《周易》的阴阳学说”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医阴阳学说与《周易》的联系,认为:中医的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周易》的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的营卫学说与睡眠障碍辽宁省中医研究院(110034)刘进刘恩玉*【关键词】《内经》营卫学说睡眠障碍营卫学说做为祖国医学气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诊治等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理...  相似文献   

10.
张其成 《国医论坛》1991,6(6):12-14
近来,海内外出现一股“医易研究”热.中医与易学(不仅仅是《周易》)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两者的相关研究对促进中医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综观此项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只在“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上下功夫,在易理与医理的圈子里打转.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①认为中医整体观来源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②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来源于《周易》阴阳消长、刚柔进退的变易思想;③认为中医的辨证方法、直观悟会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皆源于《周易》;④认为《周易》的阴阳学奠定了中医学基础;⑤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源于《周易》;⑥在易学象数与中医运用方面,虽有涉及但较薄弱.前五个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重视整体关系的和谐,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学认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根是关系,《内经》认为人体的功能关系比形体更重要,人的生理状态即是整体功能关系的和谐。病机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提升中医学术水平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溯本求源,探讨病机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学《内经》做临床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发展中医临床医学理论的基础;二是提高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根本途径;三是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的有力措施。其方法,一要带着临床问题去学,带着实践体会去读;二要以学习《内经》理论为主,同时博采其他经典著作,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气血多少”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军 《中国针灸》1995,15(3):43-44
本文认为,"气血多少"理论是《内经》对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是一种病理模型。因此,它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常"量,而是随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变"量。各经"气血多少"可根据经脉所过部位的毛发生长情况,皮肉的色泽、温度及所属脏腑的功能状态来确定。该理论可用以指导针灸临床的补泻、选穴和判断针刺的得气状态。  相似文献   

14.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洪小平 《天津中医药》2011,28(3):232-233
以《内经》、《景岳全书》、《温病条辨》等中医古代经典中关于"虚证水肿"的论述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对功能性水肿的病因病机进行阐述,提出功能性水肿的治疗重在调补气血的学术观点;总结功能性水肿的诊断思路及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16.
仲景治疗水肿病有三大法则——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发汗法主要适用于"腰以上肿"、水肿病兼表证者;利小便法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法则,主要用于"腰以下肿";攻下逐水主要用于水肿实证、重症,是急则治其标的治法。仲景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的三大治则是在《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理论基础上演变发挥而来,他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又创造了温阳、益气、滋阴、活血等水肿虚证的治疗方法。仲景所创治疗水肿的理、法、方、药,从一千年前沿用至今,指导着历代医家临床用药,是现代临床治疗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肺源性等各型水肿的主要治疗法则。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水肿的理论及方剂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宝库,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建立并发展了丰富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任何辉煌成就的背后必有其相应优秀的认知方法,因此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中医经典理论,探索传统中医的认知方法。通过研究认为,中医传统的宏观揣测、临床体悟和取象比类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梳理这些经典理论背后的认知方法,目的在于希望能为当前中医的科研提供一点认知方法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元代著名医学滑寿对文义深奥、不易体会的《内经》、《难经》采用“ 删去繁芜,撮其枢要”的方法,大胆提出分门别类,钞而读之。他以门脉为纲,统括三十种脉象。使脉学研究更为纲举和,脉诊之大纲致于清晰,使后之学者见象知理,易于掌握。其所著《十四经发挥》,把督、任二脉与十二经合论为十四经,并考诸《内经》,厘定穴位657个,分归于十四经中,使经络学说益臻系统、完善。  相似文献   

19.
依据《内经》有关咽鼓管吹张法的描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咽鼓管吹张法的最早记载予以追溯。进而论证了《内经》中的记载远比现行的瓦氏法早约两千年,而且在理论与适应证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故当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