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灾后四川省的卫生防病工作,为今后应对类似重大突发事件后的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工作档案资料。结果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卫生防病工作采取卫生防病与医疗救援同步、卫生防病关口前移、全覆盖下狠抓防控重点、卫生防病规范化、长期化等几大策略,使卫生防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结论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的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策略正确、措施有效,值得在今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病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地震灾害救援提供相关护理经验及方法.回顾我科护理人员参与云南彝良9·07和鲁甸8·03地震灾害现场救援,总结护理救援工作的实施及相关经验和方法.通过有效的救援措施,使我们到达灾区救援工作开展有序,灾区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置和转送.在面对地震灾害救援时,做好医疗应急物资准备和个人准备,安全到达灾区,科学、有序地开展和落实护理救援工作,是成功完成医疗护理救援任务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10373例伤员跨省转运救治纪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汶川地震伤员跨省转运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为今后紧急救灾转运工作提供全新经验和一手参考证据。方法参与整个转运过程,汇总并统计2008年5月12日至5月31日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伤员转运小组逐日上报的数据:结果在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协调组相关政策的指导,铁道、民航等交通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同医务工作者的全力医疗救治下,伤员转运小组倾力运作、科学组织、周密实施,从2008年5月12日至5月31日,累计转运来自四川成都、绵阳、德阳等11个地震灾区的10373名伤员到重庆、江苏、浙江等20个省市,转运途中无伤亡发生,圆满完成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由政府组织的伤员跨省安全转运救治。结论伤员跨省转运是缓解地震灾区医疗资源不足、减轻医疗救援压力、保障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今后将针对各类灾害建立救援应急预案、完善信息平台和细化转运流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岷县、漳县地震医疗救治工作。方法对甘肃省各市、县上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医学救援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卫生医疗系统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多批救治医疗队支援地震灾区。截至震后14天,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已完成4 377名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全面开展了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以及多批次心理干预工作。结论在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医疗救治中,甘肃省卫生医疗系统应急救治反应迅速、有效、有力,顺利完成了医学救援工作,完成了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任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救援流行病卫生学评估方法,科学有序地建立地震救援卫生防疫应急模式,为灾害医学救援实施卫生防疫应急措施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与结果 在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到达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第一时间内,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卫生学评估方法,收集201 3年4月20日至27日宝兴县、双石镇、清仁乡共计2000余受灾群众安置点周围环境、饮食、饮水等卫生防疫的相关资料,对水源、排泄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建立了灾区及卫生防控应急报告监督系统,制定了食品、饮用水卫生应急检测制度,培训当地卫生防疫人员,开展了消、杀、灭卫生防疫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结论 在灾后搜救“黄金72 h”内,通过建立早期应对灾区的流行病卫生学综合评估方法,科学有序地展开卫生防疫,实现了卫生防疫在地震灾区、居民安置点、家庭的三方全覆盖,逐步形成了灾害医学救援卫生防疫应急模式.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科学指挥,迅速确定在此次地震医疗救援中的定位,确立并提出“保证院内病人安全,配合华西医院主战场,集合主力资源主动奔赴灾区救援”的总方针。医院管理模式迅速从常态进入双轨制应急状态,科学合理配置和调动资源,保证抗震救灾高效、有力地进行:截至6月2日,医院先后派出12批医疗队、共148人赴北川、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区参与现场救治;共接诊地震伤员329例,其中住院132例,无一例伤病员死亡。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治阶段工作纪实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治工作,对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治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对四川省各市、县上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数据,并作描述性分析。结果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的应急救治反应迅速、有效、有力。结论在汶川8级地震极端条件下的医疗救治中,四川省以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和难度出色完成了应急救治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抗震救灾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地震应急条件下的物资管理工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本文作者作为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成员赶赴灾区并从事医疗物资管理工作。结合此次抗震救灾医疗的实际工作,就地震应急条件下的医疗物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应急条件下的医疗物资准备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总结分析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里氏6.6级地震2周内4 377例地震伤员伤情及救援过程,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地震医学救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收集震后1 ~ 14天收治的地震伤员相关数据,分析伤情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并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震后14天,省内共收治地震伤员4 377人,其中住院858人,危重伤员194人.伤员分布在岷县、漳县、宕昌和礼县.至震后2周,灾区向全省10个省市级医院转运伤员共145人;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救援队对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千余人次;定西市卫生防疫机构震后2小时内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订和完善震后防病技术方案,迅速派出防疫应急队伍完成遗体处理、水质和疫情监测、环境废墟消毒、安置点防疫及大规模健康教育等工作.结论 岷县、漳县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救治和卫生防疫应急指挥体系整合资源、统筹指挥、应对及时,完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救y和卫生防疫阶段性任务,积累了宝贵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灾后5年应急救援能力及应急管理能力重建及提升情况,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汶川地震中5个极重灾区、13个重灾区的县市级医院进行调查,收集其灾后5年医院急救设施设备、应急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的恢复重建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5年灾后重建,18所医院的急救设施设备得到极大改善,应急救援及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结论:以对口帮扶机制为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的高效、有序运行,在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急诊预检分诊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为应对大量污染或感染伤员入院带来的医院环境污染和预防病人间交叉感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改进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医院感染控制组,加强伤员的检伤分流和预检分诊处的感染管理,同时规范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采取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从而有效保障了伤员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伤员紧急医疗救援进行总结,分析讨论灾害发生时紧急医疗分级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8月12日四川省地震医疗救治伤员资料和紧急医疗救援队资料。结果救援医疗队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集结灾区,救治伤员达374640,其中住院治疗96540人,在灾害现场急救、各级医院院内救治、跨省病员转移、重症集中收治等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救治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结论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主要以三级救治模式全面展开,一级救治是始动环节,二级救治是关键环节,三级救治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此次海地地震的自身特点,分析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区紧急医疗救援的救治措施及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灾害医疗救援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海地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信息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开展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 2010年1月13日至1月27日,为期15天的海地救援,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共计2500余名,包括700名外伤换药、150多例清创缝合手术、救治危重病伤员12例;挖掘出8具中国烈士遗体和7具包括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指挥Annabi、副总指挥Costa在内的联合国官员遗体.结论 快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救援任务的基础;独特的工作流程是完成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保证;医疗队员专一多能是参加国际救援的需要;医疗装备制式化是适应国际救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861例汶川地震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23日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23日,共收治2728例地震伤员,其中急诊伤员872例,住院伤员1856例。住院伤员男性974例,中位年龄43岁;女性882例,中位年龄46岁。伤员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占82.4%),震后第8天住院伤员数达峰值976例;伤员出院时间集中在震后第9-18天(占60.2%);伤员来源最多的3个地区为德阳市、阿坝州和都江堰市。入院诊断前3位损伤依次为骨折(54.84%)、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9.81%)和胸腹部伤(含脏器伤)(7.54%)。共死亡33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急诊死亡1例,住院死亡27例。结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是今后再遭遇特大灾害时提高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速度、搜救能力,改善现场伤员分拣和外送、转运流程,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资源的重要保证。全面总结华西医院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指挥和救治经验,可为国家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芦山7.0级地震手术伤员特征,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四川省各医院收治的芦山地震手术伤员信息。按照性别变量分别统计手术伤员来源地、震后实施手术时间、受伤部位。按照来源地对伤员震后实施手术时间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描述中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定量资料采用X±SD进行描述。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结果共收集到975例手术伤员,其中男性586例(占60.10%),女性389例(占39.90%);手术伤员平均年龄40.42±20.06岁。手术伤员中雅安市开展手术例数最多,震后前3天开展手术比例为53.85%,震后4~7天开展手术比例为41.03%,震后1周内手术开展比例为94.88%。震后3天内开展手术例数最多的是雅安市,震后4~7天开展手术例数最多的是省直、卫生部驻川医疗机构。芦山手术伤员中踝和足损伤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腹部、下背、腰椎和骨盆损伤,再次是膝和小腿损伤,然后是头部损伤。结论在面对地震等类似自然灾害时,医疗系统应及时建立合理有效的医疗应急救援机制和预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诊机制,以骨科、外科为主的多学科专业领域应提前准备好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使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从而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最大程度降低伤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更多伤员赢得宝贵的手术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护理工作的组织管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合理调度院内、省外以及国际医疗队援助护理人员;迅速组建急诊医疗救护团队、建立地震伤员基本信息快速登记与快速预检分诊流程,制定并优化接收伤员流程、改善信息采集流程;根据不同时期收治地震伤员的情况调整工作重点,确保地震医疗救援的高效运行。同时保证了院内常规医疗护理工作,确保其间常规住院病人无一人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震救灾中野战医疗队紧急救援药材保障的管理方法,为今后应急条件下药材卫勤保障提供管理经验。方法结合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实际工作,总结和分析地震应急条件下医学救援中药材保障的做法和经验。结果成功保障了震后4738例伤员的救治(包括手术1108例),为25428例次灾民及官兵提供诊治及卫生防疫。结论加强野战医疗队药材保障管理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震后1~14天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与绩效,验证和完善汶川经验,为全球类似地震应急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震后14天内官方信息通报、公开文件资料、新闻发布、网站信息等数据,并检索国内外地震医学救援相关文献,系统回顾、描述性分析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和绩效。结果基于汶川经验,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特点为:①科学评估灾情与伤情,合理调度人力、资金与物资,以省内区域力量救援为主;②“四集中”治疗危重伤员,创造了震后14天集中治疗0死亡的新记录;③检验、丰富和完善汶川、玉树与彝良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经验,为全球地震医学救援提供循证决策的一手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震后批量伤员的救治方法。方法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应急预案及后送收治流程,快速进行分检、后送转运、安置伤员,转运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严防并发症。结果后方收治小组共收治伤员55名,无一例死亡。无并发症、差错事故及护理纠纷发生。结论医护人员具备应急能力,配备良好的急救器材,有效的应急预案,科学统筹人力资源是确保批量伤员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我院在都江堰组建了野战医院,在护理人员短缺、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收治病员的伤情特点调整工作重点,完成了大量的医疗护理工作。笔者在此对野战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总结,认为只有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灵活的人力调配机制,才能迅速落实各项救护措施,确保地震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