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中学生体力活动及肥胖和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力活动、肥胖、心理健康三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获取徐州市区10所中学共5 730名中学生有效问卷和人体测量数据,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焦虑相关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和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使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徐州市区中学生肥胖发生率为12.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7.5%,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7.7%,参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大强度体力活动及体力活动缺乏的比例分别为13.6%、32.2%和63.2%;调整人口统计学和视频时间、肥胖变量后,体力活动缺乏增加抑郁症状(OR=1.18,95% CI=1.02 ~ 1.37)和焦虑症状(OR=1.15,95% CI=1.01 ~ 1.30)的发生风险;初中学生中体力活动缺乏增加肥胖和抑郁症状发生的联系(OR=1.50,95% CI=1.11~2.04).结论 徐州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缺乏、肥胖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相关,初中学生体力活动不足增加了肥胖和抑郁症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前瞻性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8 102名青少年,分别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青少年进行体力活动调查和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比例为37.0%,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6%。分学段、性别后,MVPA达标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均低于MVPA未达标组(χ2=7.62~34.54,P值均<0.05)。抑郁症状程度严重青少年具有低强度体力活动(LPA)时间长、高强度体力活动(VPA)时间短的特点,抑郁症状程度较轻或无症状青少年MVPA时长更长。不同抑郁症状程度青少年总体LPA、VPA;男生LPA,女生LPA、VPA;初中生LPA、VPA,高中生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PA)、MV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6.48,10.31,18.06,25.02,29.54,30.25,1...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抑郁症状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2019年11至12月抽取了安徽2所医学专科院校一、二年级在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有7 534名医学专科生纳入研究。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国际体力活动简版问卷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对医学专科生童年期虐待经历、体力活动以及抑郁症状资料收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的不同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1%,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高于女生的14.9%(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OR = 4.01,95%CI:3.17~5.08)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1.44,95%CI:1.20~1.74)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与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相比,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2.08,95%CI:1.03~4.20),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7.18,95%CI:4.05~12.7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中体力活动水平(OR = 5.22,95%CI:2.97~9.18)、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OR = 5.11,95%CI:2.88~9.08)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存在正向关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能有利于缓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 体力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青少年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问题关联的文献进行综述, 深入了解两者的关系, 并探索个体心理学因素、社会行为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在两者关联中的作用,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蚌埠市初中生有氧运动及久坐行为现状,探讨有氧运动、久坐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等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健康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等对方便整群抽取的蚌埠市4所中学100个班级的52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展有氧运动干预后,分析干预前后肥胖、体重正常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变化情况.结果 5268名初中生参加足量中等强度、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及体力活动缺乏的比例分别为14.7%,36.0%和59.1%.其中肥胖青少年中达到足量大强度有氧运动的比例为42.7%,高于非肥胖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年级、家庭类型、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肥胖、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后,久坐行为是青少年抑郁症状(OR=1.52,95%CI:1.31 ~ 1.76)、焦虑症状(OR=1.36,95% CI:1.18 ~ 1.57)和学校生活不满意(OR =2.07,95% CI:1.79~2.38)的危险因素.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是抑郁症状(OR=0.78,95% CI:0.67 ~0.91)和学校生活不满意(OR=0.73,95% CI:0.62 ~ 0.85)的保护因素.结论 蚌埠市初中生进行有氧运动的时间较少,而久坐行为却在不断增加;有氧运动、久坐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体力活动有利于提高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对提高儿童青少年学习成绩有积极作用。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探究体力活动模式与儿童青少年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时长、频次、强度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高质量证据支持长时间、高频次、中高强度有氧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家庭、学校及社会可以此为参考,科学合理增加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7.
探讨动作能力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 搜集国内外有关动作能力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取关键资料,进行质量评价,报告研究方法、结果及结论.结果 共纳入文献23 篇,证据水平在1a~ 2c 之间; 随机对照试验(RCT) 研究的PEDro 平均得分为7.5.从系统综述及纵向(队列) 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动作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青少年未来的体力活动状况,但目前已发表的RCT 实验尚未完全证实发展动作能力可以提升儿童青少年未来的体力活动水平.结论 儿童青少年个体当前的动作能力可以成为未来体力活动水平的预测指标.建议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 实验进一步证实发展动作能力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具体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应系统地将动作能力训练内容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下降趋势明显,导致其健康水平下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进一步加重了该趋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深入解析体力活动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追踪梳理了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分析了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适能、认知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发现相关健康效应存在显著的体力活动类型、强度和时间差异等,进而提出了体力活动相关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生长发育期增加骨量的沉积和减少老年期骨量的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主要策略.儿童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前期,参加承重运动能促进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增长,这种优势在运动终止后仍保持较长时间.但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骨量的具体影响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研究部位、运动类型以及运动持续时间有关.在老年人中开展的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会减少老年人骨量丢失,降低跌倒发生的危险性,但在体力活动终止后对骨量的益处消失.  相似文献   

10.
体力活动对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长发育期增加骨量的沉积和减少老年期骨量的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主要策略。儿童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前期,参加承重运动能促进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增长,这种优势在运动终止后仍保持较长时间。但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骨量的具体影响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研究部位、运动类型以及运动持续时间有关。在老年人中开展的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会减少老年人骨量丢失,降低跌倒发生的危险性,但在体力活动终止后对骨量的益处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探讨健康相关行为与抑郁间的关联性,为改善中老年抑郁干预措施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健康相关行为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并依据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评价健康行为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在8 681名调查对象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0.3%;健康相关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规则中的强关联规则为无体力活动、睡眠不足、不饮酒的人更易产生抑郁症状;男性中为无体力活动、吸烟、无社交活动的人更易产生抑郁症状;女性中无体力活动、无社交活动、睡眠不足的人更易产生抑郁症状。结论 健康相关行为与抑郁是相互关联的,可通过针对多种行为的联合干预,改善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研究课题。抑郁心理状态不但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1]。为了解云南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状况,为进行预防干预研究提供依据,笔者于2009年对云南省12 408名中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建立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机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2所大学3 085名在校大一、大二学生,使用体力活动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3 085名大学生中,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报告率分别为10.8%和25.7%,每周运动至少1 h≥3d的报告率为26.3%.男生参加足量中等强度、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及每周运动至少1 h≥3 d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l).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2.2%.在调整可能混杂因素后,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和每周运动至少l h≥3 d均可以降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和每周运动至少1 h≥3 d均能降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正>体力活动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身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指导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力活动和开展更广泛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本期特邀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李红娟教授撰写述评文章《重视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文章从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广泛健康效益和体力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学业能力的关系着手,介绍了目前主要采用的体力活动促进的健康生态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为开展大学生进食障碍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本科院校共计2 712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进食态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中,体力活动未达标组1 750名(64.5%),达标组962名(35.5%);有抑郁症状者488名(18.0%);进食障碍者452名(16.7%)。不同性别、自评学习压力、体力活动及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进食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17,34.24,70.66,P值均 < 0.05)。调整人口学变量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均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9,2.58,P值均 < 0.01)。相同抑郁症状组别中,体力活动水平越低,进食障碍检出率越高。  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有关。可通过积极改善抑郁症状、增加体育锻炼等途径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16.
描述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并探讨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和抑郁的关联强度,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于2018年6-7月在安徽省和江西省2所高校随机整群抽取4 624名大学生,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nestionnaire,IPAQ) 《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进行调查.使用x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和抑郁的关联.结果 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好、中、差的检出率分别为64.5%,31.6%和3.9%,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4.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状况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OR=0.78,95%CI=0.66~0.91)和高强度体力活动(OR=0.46,95%CI=0.38~0.56)均呈负性关联(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抑郁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OR=0.69,95%CI=0.59~0.82)和高强度体力活动(OR=0.66,95% CI=0.55~0.79)均呈负性关联(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和抑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需要进一步纵向研究阐明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心健康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状与清晨觉醒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关联,为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共1 552名,收集其清晨即刻唾液,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皮质醇质量体积浓度;抑郁症状使用情绪与心境问卷量表评价,同时收集体力活动、视频时间、睡眠时间、父母文化程度、青春期发育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并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唾液皮质醇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4%,抑郁症状组皮质醇水平中位数(374.38 ng/mL)高于非抑郁症状组(339.4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38,P<0.01).控制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混杂因素后,相比于皮质醇水平位于P25~ P75组青少年,P75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OR=1.47,95%CI=1.07~2.01).结论 青少年清晨唾液高水平皮质醇浓度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度关联.  相似文献   

18.
张柳  李红娟  王政淞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08-1813
探究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学业能力的影响,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 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EBSCO,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5个数据库中检索国内外从2007年1月31日到2017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有关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学业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中文检索词中的体力活动检索词包括“体力活动”“运动”“锻炼”;学业能力检索词包括“学业能力”“学业成就”“学习成绩”“学习表现”“学术成就”“认知功能”.英文检索词中的体力活动检索词包括“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activities”“exercise”“fitness”;学业能力检索词包括“academic achievement”“academic performance”“academic success”“grades” “cognitive function”.体力活动、学业能力的检索词之间用“or”连接,体力活动与学业能力之间的检索词用“and”连接.提取关键资料,进行质量评价,报告研究方法、结果及结论.结果 共纳入文献24篇,文献类型包括系统综述(系统评价、Meta分析)、纵向研究、随机对照实验和相关性研究,证据水平在1a~2c之间.从纵向研究以及相关性实验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体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能力.结论 儿童青少年个体当前的体力活动水平可以促进学业能力的提高,体力活动可作为一个有效的战略目标,从而提高学业能力.尽管现阶段体力活动对学业能力影响的证据不够强,但积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对探究其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伍晓艳  陶芳标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01-1605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儿童青少年普遍暴露于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儿童青少年带来学习机会和增加社交活动和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本文对儿童青少年数字媒体暴露现状进行总结,聚焦数字媒体使用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联,结合当前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倡导积极探索数字媒体使用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关联的方向性和潜在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了解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为制定有效促进特殊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调查问卷》(Children's Leisure Activities Study Survey-Chinese edition,CLASS-C)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济南市5所特殊教育学校199名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学习日中高强度体力时间40.00 min/d,能量消耗为202.78 kcal/d(1 kcal=4.18 kJ);休息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25.00min/d,能量消耗为114.46 kcal/d.仅有28.6%的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 min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推荐量.结论 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较低,与体力活动推荐量存在较大差距.应重视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工作,加大体力活动干预力度,改善体力活动不足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