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1 057名三至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包括躯体、情感与性虐待和躯体、情感忽视.客观评估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Tanner发育分期.1年后随访再次评价ACEs与青春期发育.根据儿童基线与随访暴露情况,将ACEs分为无暴露组、短暂暴露组和持续暴露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组ACEs与随访1年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 持续情感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生睾丸容积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6,1.07,95%CI值分别为0.09~0.63,0.47~ 1.66,P值均<0.01);持续躯体虐待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83,95%CI=-1.58~-0.08,P<0.05);性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负相关(持续β=-1.43,95%CI=-2.86~-0.02;短暂β=--0.45,95%CI=-0.73-0.19,P值均<0.05);持续情感忽视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正相关(β=0.33,95% CI=0.06~0.61,P<0.05),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19,95%CI=-1.38~-0.09,P<0.01).结论 青春期发育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相关.不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差异的具体机制和相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探讨在控制青春期发育遗传背景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为选择有利于青春期发育正常进程的分娩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在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招募一至三年级学生997名,建立儿童青春期发育队列.采用父母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胎龄、早期喂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每年评估儿童身高、体重和青春期发育(女童乳房发育Tanner分期和男童睾丸容积).基于青春期相关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计算青春期发育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剖宫产分娩与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基线年龄为(8.01±0.84)岁,体质量指数(BMI)为(17.96±2.96) kg/m2.男女童剖宫产比例分别为43.30%和32.47%.基线和随访结束,剖宫产女童乳房发育启动检出率(39.89%,95.21%)高于自然分娩组女童(4.39%,68.48%)(x2值分别为118.65,51.42,P值均<0.01).控制PRS、年龄、BMI、早期喂养方式等因素发现,剖宫产与女童乳房发育启动年龄提前有关(风险比HR=1.98,95%CI=1.67~2.34,P<0.01).结论 剖宫产分娩可能增加女童乳房发育提前风险.需要更多研究证实自然分娩或为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的预防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于2013年5月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3所小学,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参加研究的3~4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情感、躯体和性虐待)和抑郁症状等;父母问卷包括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2017年3月进行随访。基线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价,随访期抑郁症状采用《心境与情绪问卷》评价。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结果 2013年基线调查1 172名学生,4年后随访1 021名(87.1%)。基线童年期虐待经历报告完整的学生为1 126名,其中躯体、情感和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8%(144/1 126)、11.1%(125/1 126)和10.9%(123/1 126)。基线与随访期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7.0%(82/1 172)和12.3%(126/1 02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基线抑郁症状、随访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婚、BMI分类后,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OR=1.86,95% CI:1.03~3.36;P=0.039)和躯体虐待经历(OR=2.37,95% CI:1.39~4.03;P=0.001)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结论 童年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可能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血清肌酐(Scr)测定是临床检测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在工作中通过1例病例发现,安定的血药浓度可影响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结果,导致血清肌酐值假性增高,并经确证试验证实,应当引起临床注意,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苦参注射液联合阿片类镇痛药缓解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恶性肿瘤合并癌性疼痛患者116例,以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给予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单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在取得同等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患者疼痛评分均≤3分,并稳定于该状态至少2周),观察组所用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阿片类镇痛药可提高癌性疼痛患者镇痛效果,且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童年期同伴欺凌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开展预防青少年欺凌行为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4年9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三到四年级69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评价同伴欺凌经历,青春期发育量表(Pubertal Developmental Scale,PDS)评价儿童青春期发育情况.2015年9月再次对所有研究对象开展随访(654人),评估同伴欺凌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根据儿童在基线与随访调查中2次报告的被同伴欺凌经历,将儿童分为无受欺凌组、持续组、新发组和消退组.结果 61.0% (399/654)的儿童在基线与随访中均无同伴欺凌经历,11.5%(75/654)儿童有持续受欺凌经历,14.8% (97/654)有随访期新发受欺凌经历,12.7% (83/654)随访期不再受欺凌.4组同伴欺凌经历青少年PDS得分与体质量指数(BMI)随访前后变化差值比较,持续欺凌组PDS得分明显高于无欺凌组、消退组和新发组;BMI变化值在同伴欺凌不同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无欺凌组,持续受欺凌组男生PDS得分增高(β=0.249,95%CI=0.136~ 0.362);女生新发组和持续组PDS得分显著增高(β值分别为0.191,0.245,95%CI分别为0.076~0.305,0.123~ 0.367).结论 持续被同伴欺凌经历可能致男女童青春期发育加速.  相似文献   
7.
探讨持续欺凌受害经历与儿童内化症状的纵向关联及父母温暖抚育方式在其中的可能效应,为改善特殊儿童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10月对马鞍山市3所小学自愿参加研究的1 198名四至五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青春期发育评估,2018年10月开展随访.基线和随访均采用《MacArthur健康行为问卷儿童报告版》评估内化症状和同伴欺凌受害经历.将青少年分为持续性、无持续性和无同伴欺凌受害经历3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温暖抚育组儿童同伴欺凌受害累积性对内化症状的影响.结果 Dunnett-t检验结果显示,持续和非持续欺凌受害经历组儿童基线及1年后随访内化症状均高于无欺凌组(P值均<0.01);持续、非持续和中等温暖抚育组儿童基线和1年后随访内化症状水平均低于无温暖抚育组(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非持续温暖抚育组、中等温暖抚育组和无温暖抚育组儿童中,持续性与非持续性同伴欺凌与随访1年后内化症状评分呈正相关,持续性欺凌β值分别为0.66(95%CI=0.33~ 0.99),0.37(95%CI=0.15~0.59)和0.58(95%CI=0.31~0.84),非持续性欺凌β值分别为0.33(95%CI=0.18~0.47),0.28(95%CI=0.13~0.41)和0.29(95% CI=0.08 ~ 0.51).相比之下,持续温暖抚育组中,持续性与非持续性同伴欺凌受害经历与随访后1年内化症状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伴欺凌受害经历增加儿童内化症状发生风险,但父母持续温暖抚育方式对持续同伴欺凌受害经历儿童内化症状具有明显的缓冲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昼夜节律指标随青春期发育变化的特征。方法 2015年10月选择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1 070名2~3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于2016年和2017年开展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格发育、青春期发育和HPA轴昼夜节律。收集清晨觉醒时、醒后30 min和晚上入睡时3个时点唾液样本,并计算HPA轴昼夜节律指标:皮质醇觉醒应答(CAR)、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及昼夜皮质醇斜率(DCS)。采用睾丸容积、乳房发育分别评价男女童青春期发育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出生日期、入睡与起床时间和每周体力活动等信息。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HPA轴昼夜节律基线各指标在基线、随访期及不同青春期发育进程中的差异。结果 随访期间,青春期发育启动组和持续发育组CAR值、CAR变化值均高于与持续未发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R:Z值分别为8.551和4.680,均P<0.01;CAR变化值:Z值分别为4.079和2.700,均P<0.01);青春期启动组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高于持续未发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1,P=0.010)。与持续未发育组相比,DCS变化值在青春期启动组和持续发育组中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0,Z=-2.151;均P<0.05)。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变化值与DCS在不同青春期发育进程组儿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变化值:χ2=2.747,P=0.253;DCS:χ2=4.554,P=0.032)。结论 HPA轴昼夜节律指标与青春期发育有关,CAR、昼间皮质醇总分泌量随青春期发育进行而升高,昼间皮质醇差值随青春期发育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儿童视屏时间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共收集完整父母问卷1 269份,调查儿童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6岁)及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采用《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父母版》(BRIEF-P)评价儿童执行功能指标:行为管理指数(BRI)、元认知功能指数(MI)和总执行功能复合分(GEC),同时开展体格发育检查,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视屏时间与EF各指标的关联.结果 父母报告幼儿期与学龄前期平均视屏时间1~<2 h/d的比例分别为13.1%和24.5%,≥2 h/d的比例分别为4.3%和8.4%.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报告率分别为15.6%和7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幼儿期,相对于无视屏暴露组,视屏时间为<0.5,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增高(OR值分别为1.880,1.894,2.125,3.110,P值均<0.05);视屏时间为0.5~<1和≥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776,2.344,P值均<0.05).在学龄前期,相对于视屏时间<0.5 h/d组,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828,2.304,2.293,P值均<0.05);视屏时间1~<2 h/d组儿童MI T得分增加(OR=2.036,P<0.05);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640,2.304和2.109,P值均<0.05).学龄期视屏时间对EF各指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期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普遍存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视屏时间超过0.5 h/d与行为管理、元认知和总执行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患,标实之邪即为浊毒之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浊毒之邪密不可分。通过阐述浊毒理论的发展、浊毒产生原因以及致病特点,试析浊毒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原则,采取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清澡去浊、通络散浊、通腑泄浊等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扶正,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