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不同肥胖类型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控制率与踝臂指数的关系 方法:从我院高血压科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的已出院患者中随机筛选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记录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吸烟情况、病程、24小时动态血压、踝臂指数、空腹血糖、血脂。采用OMRON BP-203RPEⅢ动脉硬度测定仪测定踝臂指数,美国太空90217型动态血压仪监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日立(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 HITACHI 7600-020的生化自动分析仪。先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BMI正常、BMI超重或肥胖两组,再按照腰围分为BMI正常/腰围正常、BMI正常/腹型肥胖、BMI超重或肥胖/腰围正常、BMI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四组。这四组样本人群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判断ABI正常和ABI降低组血压控制率是否存在差异,使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与ABI是否相关。 结果:在BMI正常的患者中,腹型肥胖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高于腰围正常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踝臂指数(ABI)、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腰围正常的患者;在BMI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中,腹型肥胖患者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高于腰围正常的患者,血压控制率低于腰围正常的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ABI无显著差异;无论BMI是否正常,伴有腹型肥胖的患者中,ABI与血压的控制情况相关,且ABI降低组血压控制率低,而在腰围正常的患者中,差异不显著;在BMI和腰围均正常的患者中,ABI仅与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相关;无论BMI是否正常,在存在腹型肥胖的患者中,ABI不仅与24h平均收缩压相关,同时与24h平均舒张压相关;在BMI超重或肥胖但是腰围正常的患者中,ABI与24h平均收缩压或舒张压均不相关。 结论:腹型肥胖的患者舒张压升高明显,更易出现高血脂和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ABI降低不仅与收缩压升高相关,也与舒张压升高相关,ABI降低可以反应出腹型肥胖人群的血压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2.
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葡萄糖耐量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的106例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前后测定OGTT、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InRT)、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及腰围,用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胰岛素代谢清除率(MCRi)计算胰岛素敏感性,用HOMA-β及胰岛素1相和2相分泌计算β细胞功能.结果 (1)106例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3年后,新发糖尿病6例(5.7%),进展为IGT的39例(36.8%),保持NGT的61例(57.5%);(2)随访后进展为IGT的患者与仍为NGT的患者相比较,前者随访前的腰围、BMI、空腹血糖、OGTT 2 h和3 h血糖、OGTT 2 h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ISI及MCRi显著减低(P<0.01);(3)调整年龄、血压、血脂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腹型肥胖和OGTT 2 h血糖是男性EHT从NGT转为IG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81和2.13);(4)随访前有腹型肥胖的NGT高血压患者进展为IGT的比率明显高于无腹型肥胖者(60% vs 19%,P<0.01).比较随访前指标发现,腹型肥胖组的ISI和MCRi显著降低、糖负荷后胰岛β细胞分泌显著增强(P<0.01),随访前后比较,腹型肥胖组HOMA-IR和HOMA-β明显增高(P<0.01).结论腹型肥胖和OGTT 2 h血糖是无糖代谢异常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耐量异常的风险预测指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及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与腹型肥胖的男性NGT高血压患者发生IGT有关.  相似文献   

3.
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葡萄糖耐量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的106例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前后测定OGTT、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InRT)、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及腰围,用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胰岛素代谢清除率(MCRi)计算胰岛素敏感性,用HOMA-β及胰岛素1相和2相分泌计算β细胞功能。结果(1)106例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3年后,新发糖尿病6例(5.7%),进展为IGT的39例(36.8%),保持NGT的61例(57.5%);(2)随访后进展为IGT的患者与仍为NGT的患者相比较,前者随访前的腰围、BMI、空腹血糖、OGTT2h和3h血糖、OGTT2h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ISI及MCRi显著减低(P<0.01);(3)调整年龄、血压、血脂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腹型肥胖和OGTT2h血糖是男性EHT从NGT转为IG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81和2.13);(4)随访前有腹型肥胖的NGT高血压患者进展为IGT的比率明显高于无腹型肥胖者(60%vs19%,P<0.01)。比较随访前指标发现,腹型肥胖组的ISI和MCRi显著降低、糖负荷后胰岛β细胞分泌显著增强(P<0.01),随访前后比较,腹型肥胖组HOMA-IR和HOMA-β明显增高(P<0.01)。结论腹型肥胖和OGTT2h血糖是无糖代谢异常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耐量异常的风险预测指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及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与腹型肥胖的男性NGT高血压患者发生IGT有关。  相似文献   

4.
经治疗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高血压患者,其冠心病风险仍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早期荟萃分析研究显示,与单一降压治疗相比,降压药物联合他汀类降脂药能更显著地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本研究拟在血脂水平不达标的合并3个或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降压药氨氯地平和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合剂与单一降压药氨氯地平在相同降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腰围/身高比超标的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危险程度。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542名年龄35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现场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1)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关。(2)WC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性高于BMI。(3)在腹型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中WC与腰围/身高比(WHtR)的关系最密切。结论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腹型肥胖者患高血压的比例更高,WC和WHtR均可作为评估腹型肥胖的指标,控制体重减少腹型肥胖对预防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围身高比值(WHtR)用于2型糖尿病(T2DM)评估腹型肥胖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新诊断T2DM患者4ll例,测血压、血糖、血脂、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计算BMI、WHtR及腰臀比(WHR),分析WHtR、BMI、WC及WHR与身高的关系,各肥胖指数与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1)WHtR与血压、TG及HDL-C的相关程度均大于与BMI、WC、wHR的相关程度。WHtR与高血压、高TG及低HDL-C均显著相关。结论WHtR升高与血压、血脂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腹型肥胖及预测T2DM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测量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利用江苏省2010年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描述新发现高血压患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运用双变量相关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江苏省成人新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为35.3%,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成正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χ2=129.67,P0.05)、中心型肥胖(χ2=157.05,P0.05)、BMI(χ2=176.21,P0.05)、腰围(χ2=187.73,P0.05)、腰身比(χ2=221.49,P0.05)和体脂百分比(χ2=155.22,P0.05)均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每增加1个标准差(SD),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9%(OR=1.59,95%CI:1.50~1.70)、60%(OR=1.61,95%CI:1.50~1.71)、68%(OR=1.68,95%CI:1.57~1.79)和149%(OR=2.49,95%CI:2.21~2.80)。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依次升高。结论 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与高血压患病相关,高血压患病风险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且接受了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的诊室血压达标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根据24hABPM是否达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高血压已控制(CH)组和MUCH组。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UCH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有合格诊室血压及24hABPM数据的1815例患者中,诊室血压达标者482例(26.6%)。48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6岁,含男性363例(77.7%),其中CH组131例,占27.2%;MUCH组351例,占72.8%。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高体质量指数(BMI)和高诊室舒张压是影响MUCH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00(1.09~3.67)、2.54(1.50~4.29)和1.08(1.03~1.12)。结论约3/4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24hABPM不达标。高BMI、高诊室舒张压、吸烟是影响MU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南京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及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56例T2DM患者,评估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及DKD、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现况。结果纳入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2.2%、31.4%、39.4%,三者均达标的为5.7%,合并DKD、DPN的为44.1%、50.4%。糖尿病病程≥5年、BMI≥24 kg/m^2和腹型肥胖患者血糖达标率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型肥胖(OR 1.340,95%CI 1.050~1.710,P=0.018)、糖尿病病程5~10年(OR1.970,95%CI 1.540~2.510,P<0.01)、糖尿病病程≥10年(OR 3.110,95%CI 2.430~3.990,P<0.01)是血糖不达标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65岁、BMI≥28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血压、血糖不达标是DKD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有待提高,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社区自然人群中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人体质指数(BMI)、腰围、颈围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其对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新区浦兴社区11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7.0统计软件对性别分层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以女性颈围四分位分组,分析其对血压的影响。结果共调查2 092人,男性971人(46.4%),女性1 121人(53.6%)。无论男女,高血压组的BMI、腰围、颈围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01);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颈围超标在高血压组所占比例高,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一般危险因素后显示,三种肥胖类型均与高血压显著相关;进一步进行三种肥胖指标两两互相校正显示:只有女性高血压风险与颈围超标显著相关,OR及95%CI在调整BMI后为1.44(1.03~2.01)(P=0.032);调整腰围后为1.56(1.12~2.18)(P=0.009)。根据女性颈围四分位分组进行分析,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女性颈围的增加而增加,以颈围32.5 cm为对照,颈围≥36 cm组患病危险OR为2.21(95%CI 1.51~3.24,P0.001)。结论该老年人群中,校正一般因素后,三种肥胖指标均与高血压相关。在老年女性中,颈围独立于其他两种肥胖指标与高血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