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宝安区西乡街道幼儿园因病缺课情况,为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7月西乡街道5家幼儿园的因病缺课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小班、中班和大班的缺课率分别为3.90%、1.96%和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10.266,P0.01),因病缺课率高峰在3月份和5月份。因病缺课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55,P0.01),引起幼儿园缺课的主要病因构成前5位分别为感冒(80.25%)、胃肠道疾病(4.54%)、气管炎肺炎(3.50%)、耳鼻喉病(3.22%)和意外伤害(1.7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和意外伤害是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幼儿园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裴梦云  徐新  闾雯霨  朱青春  张鹏 《中国校医》2023,37(1):11-13+21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上海市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完善监测系统在学校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20—2021学年上海市幼托机构及所有中小学校的因病缺课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幼托机构学生人均因病缺课天数为2.10d,因病缺课率为16.50‰;中小学生人均因病缺课天数为1.98 d,因病缺课率为4.15‰,幼托机构的因病缺课率明显高于中小学生(χ2=80.784,P<0.001)。在各地区的因病缺课率中,郊区居首位,为75.00‰;中心城区最低,为40.21‰,两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90,P<0.001)。学生因病缺课呈现秋冬及春季两个高峰。因病缺课症状构成显示,因病缺课排名前三的症状分别是咳嗽(47.92%)、发热(17.67%)、咽痛(6.18%)。因病缺课疾病构成显示,耳鼻喉疾病(25.23%)是因病缺课的主要原因,传染性疾病占17.12%,传染性疾病顺位前三位是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构成比依次为6.25%、5.31%、2...  相似文献   

3.
了解铜陵市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与预警系统监测结果,为完善症状监测系统在学校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建立系统,选取铜陵市辖区20所试点学校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运行该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进行建模预测.结果 20所试点学校均进行了网络直报,共报告因病缺课3 273人次,男生总因病缺课率(59.9/10万)高于女生(55.2/10万)(x2=5.6,P=0.018),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总因病缺课率分别为322.6/10万、55.2/10万和15.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 939.7,P<0.01),且存在逐渐递减的趋势(x趋势=4 783.0,P<0.01).缺课疾病主要为感冒(63.4%)、流行性腮腺炎(4.4%)、胃肠道疾病(4.3%)和肺炎/气管炎(4.1%).上半年缺课高峰为3月和5月,下半年为12月.ARIMA(1,0,0)(0,1,1)7模型能较好地对学生因病缺课进行预测.结论 建立的学校症状监测与预警系统运行良好.应利用症状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指导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探讨高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预警系统模式,为降低学生因病缺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青岛市某高校2009-2010学年因病缺课系统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报告传染病缺课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报告传染病缺课种类有10种,共有106人次;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流感)和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菌痢)为主,因传染病缺课的病种由高到低前4位依次为水痘(31人次)、感染性腹泻(27人次)、流感(15人次)、传染性结膜炎(14人次).因传染病缺课发生比例为4.72‰,缺课率为0.068‰,平均缺课天数为2.74 d;传染病主要以12月(30人次)、11月(17人次)、3月(13人次)及9月(12人次)为高发;大一学生因传染病缺课率高于其他年级(P<0.01),男生因传染病缺课率高于女生(P<0.01).结论 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对学校防控传染病起重要作用,是防控传染病的前期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福田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深圳市福田区"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小学、初中和高中因病缺课率为18.021%、23.312%和13.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968,P<0.01)。女生因病缺课率高于男生,男女生因病缺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6,P<0.05)。因病缺课的主要病因是感冒、胃肠道疾病、意外伤害。结论呼吸道传染病、胃肠道疾病和意外伤害是学校疾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评价因病缺课系统在学校传染病防控中的预警作用,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2-2017学年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内所有8所中小学校的因病缺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的传染病数据进行比较,评估学校因病缺课监测系统上报传染病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结果 2012-2017学年,8所中小学校共报告因病缺勤人天数为13 587人天,人均因病缺课0.38 d,因病缺课率为0.21%.导致学生缺课的主要症状是发热(35.34%),病因主要归属为类呼吸道感染症状,占73.50%;其次是类肠道感染症状,占14.10%.同期的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8所中小学校共计发生传染病231例,其中204例在缺勤缺课监测系统中被提前监测并上报,占88.31%.204例病例中有69例(33.82%)缺课时间差中位数比国家传染病系统中的早3.67d,有103例(50.49%)晚1.23 d.节假日和上课日传染病报告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4.48,P<0.01).结论 因病缺课监测可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发挥一定的预警作用.加强学生因病及早就医行为和家长报告意识,提高因病缺课上报及时率和准确率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幼儿园因病缺课资料的分析,了解幼儿的因病缺课率及因病缺课病因,为幼儿园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成都市某幼儿园2009年9月~2010年7月的因病缺课登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幼儿的因病缺课率为2.8%,婴班、小班较高(婴班5.29%,小班3.02%,中班1.72%,大班1.85%,)。各年级多以10月、11月、3月、4月因病缺课率较高,均以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病缺课率最高。[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是幼儿因病缺课的主要病因,婴班和小班是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杭州市小学生因病缺课的特征和主要原因,为降低学生因病缺课率提供依据。方法从学生健康系统收集2016—2017学年杭州市小学生因病缺课系统监测资料,分析小学生因病缺课发生率、病因、发生时间和年级分布。结果 2016—2017学年杭州市小学生总因病缺课率为34.73/万,女生因病缺课率为35.67/万,高于男生的33.86/万(P0.05)。因病缺课前三位病因分别为感冒或流感、胃肠道疾病和其他传染病,因病缺课人天数构成比分别为67.66%、8.88%和8.01%。因病缺课病例集中在11月、12月和3月,缺课率分别为45.63/万、47.26/万和49.56/万。一至六年级小学生因病缺课构成比依次为25.23%、20.32%、17.07%、17.11%、10.74%和9.54%。其中,一年级男生感冒或流感缺课率最高,四年级男生其他传染病缺课率最高;一年级女生感冒或流感和耳鼻喉疾病缺课率最高,三年级女生意外伤害缺课率最高,四年级女生胃肠道疾病和其他传染病缺课率最高(均P0.003)。结论呼吸道传染病是小学疾病防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是重点关注人群,秋冬和冬春之交是防控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华区中小学生健康和学校综合卫生状况,发挥因病缺课监测的预警作用,达到预防和控制学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目的。方法对全区开展因病缺课监测的49所中小学报送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2016学年共监测学生总数149 667人,学生因病缺课总人天数3 132 250 d,因病缺课率为0.25%,小学生因病缺课率高于中学生(2=2 571.67,P0.01);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时间平均为2.1 d/次。导致学生缺课次数最多的病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肠胃道疾病、原因不明疾病及其他、意外伤害和传染病,不同学段的学生因病缺课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08,P0.01);症状分布前5为发热、呼吸道症状、其他症状、消化道症状和皮疹。结论成华区中小学应进一步完善因病缺课监测系统,预防和控制学生常见病及多发病,降低学生因病缺课率。  相似文献   

10.
杨月  叶盛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35-1838
  目的  分析2019—2021学年南京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校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和常见传染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江苏省学生健康监测系统”,收集并整理2019—2021学年南京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学年和学段学生因病缺课率,症状和病因构成以及时间分布。  结果  2019—2021学年南京市中小学生总体因病缺课率分别为0.25%,0.39%和0.73%(χ2=392 611.44,P < 0.01);各学年小学因病缺课率均高于其他学段(χ2值分别为47 783.45,20 935.07,13 459.63,P值均 < 0.01)。各学年因病缺课症状构成排名前2位是发热和咳嗽,病因构成是感冒和胃肠道疾病。2021学年因意外伤害缺课排位有所上升,居缺课疾病排位第4。2019和2021学年因病缺课高峰均在11—12和3—4月,2020学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2高峰延至6月。  结论  南京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逐年上升,小学生是重点关注人群。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是校内常见病预防重点,冬春季是流行高发期。加强因病缺课监测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校内常见传染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18学年顺德区因病缺勤监测情况,为防控学校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中收集顺德区2015—2018学年因病缺勤数据,采用描述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街道,不同病因及不同学段学生因病缺勤情况。结果 2015—2018学年顺德区在“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共报告因病缺勤个案837 076人次,因病缺勤率为0.28%,缺课病因以普通感冒(69.82%)为主。缺勤人次数下学期多于上学期,各种病因缺勤分布有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的镇街之间因病缺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724.20,P<0.001),不同月份、学段的因病缺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 483.68,P<0.001)。结论 各学年的下半学期是因病缺勤的高发时间,学龄前儿童是重点关注人群,不同的镇街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控制疾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部分城市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所调查城市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状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7城市学龄前儿童身高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分析3722例儿童(男:1950例,女:1772例),调查地区的学龄前儿童的基线调查生长迟缓率为1.40%,生长迟缓分布存在地域差异(χ2=15.2684,P<0.05)。通过3次监测,分别发现81.82%、51.61%和64.71%的新发生长迟缓儿童在半年前身高位于P3~P10。结论生长迟缓分布存在地域差异。重视身高位于P3~P10儿童,增加监测频次,有利于早期预防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13.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晨午检异常症状及因病缺勤情况的分布特征,建立预警模型,降低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风险。方法 对“重庆市南岸区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中2020年4月27日—2021年4月30日学生因病缺勤及症状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利用R软件对因病缺勤日报监测数据进行SARIMA模型拟合。结果 2020年4月27日—2021年4月30日共监测学生141 190人,因病缺勤总上报数88 374人次,总因病缺勤率为0.305%;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学生因病缺勤率分别为0.405%、0.191%、0.127%、0.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370.737,P<0.001);以发热、咳嗽、咽痛为主的呼吸道相关症状(30.700%)是引起学生因病缺勤的主要症状,其次是消化道相关症状(8.846%);统合考虑AIC值、RMES以及MAPE值,得出ARIMA(2,1,1)×(1,1,1)7为最佳预测模型。结论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反映传染病相关症状在学校的流行状况,SARIMA预测模型可用于监测预警,为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了解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培养该群体儿童的健全人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莆田456名幼儿,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0,P>0.05);研究组的多动注意不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7,2.512,P值均<0.05);研究组男童和5~6岁儿童行为问题严重于对照组(P值均<0.05);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态度、父亲管教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值均<0.05),对儿童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因素能预测子女的行为问题.改变家长的教养观点,优化民办园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改善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发展状况可促进子女教育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家庭综合环境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池州市1 512名农村幼儿园3~5岁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留守率为31.9%,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5,P>0.05);心身障碍(5.0%)和学习问题(3.7%)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较为落后县区、单亲照看、男童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的干预要侧重经济落后家庭,并重点关注男童的行为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芜湖市城区3~6岁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芜湖市9所幼儿园的1 912名儿童,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学龄前儿童既往确诊的过敏性疾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40.8%,男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57.1%)显著高于女童总患病率(42.9%),(P<0.05),不同年龄组别过敏性总患病率无显著差异;学龄前儿童发生的过敏性疾病症状发生率最高的是湿疹(32.5%),依次为过敏性鼻炎(7.8%)、食物过敏(6.4%)、哮喘(4.1%)、过敏性结膜炎(2.2%);男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高于女童患病率,剖宫产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高于阴道分娩的儿童,而母乳喂养、饮食习惯等不同儿童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已成为儿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张允梅 《中国校医》2012,26(7):531-532
目的了解东海县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2011年每年依地理环境整群分层抽样,抽取具代表性的学龄前儿童1 000人,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定性镜检蛲虫卵,每天上午8∶00—10∶00采样镜检。结果共调查4 483人,检出有蛲虫卵381人,平均感染率8.50%,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感染率分别为14.09%、10.57%、4.68%及4.40%,前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和2011年已得到控制(χ2=6.68、P<0.05,χ2=29.31、P<0.01,χ2=0.09、P>0.05);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的感染率分别为3.68%、6.98%、6.35%、10.51%、1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入园的儿童感染率较大年龄的感染率低;女孩较男孩感染率低。结论东海县学前儿童蛲虫感染呈下降趋势,蛲虫感染防治的重点对象仍然是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能提高家长和儿童对蛲虫感染的认识,改变不卫生习惯,环境清洁消毒和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蛲虫感染,对预防和控制蛲虫感染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和屈光状况特点,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随机抽查海口20所幼儿园共3 654例(7 308眼)3~6岁儿童的视力和屈光状况.年龄<4岁采用图形视力表检查,≥4岁采用对数视力表,以5分记录法记录视力检查结果,用美国伟伦公司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屈光状态,通知异常者到眼科门诊再次详细复查.结果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6.58%,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5,P<0.05).随着年龄增长,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x2=28.97,P<0.05).弱视146例,患病率为4.3%.学龄前儿童中主要以单纯远视和复合远视散光类型为主,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结论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视力检出率较高;应早期发现问题,为开展干预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甘孜州石渠县学龄前儿童患龋发生情况,为调整和制定当地口腔防治工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07,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石渠县农村和城市分别随机抽取1所城市幼儿园和2所农村幼儿园,由经过培训的执业医生和护士进行患龋及口腔填充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采用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460名学龄前儿童,患龋人数为297人,患龋率为64.57%。卡方趋势检验显示,6岁组及大班儿童患龋率最高(χ^2年龄=19.856,P<0.01;χ^2年级=19.628,P<0.01)。患龋牙齿数共1096颗,其中1度、2度、3度、4度和5度分别占34.03%、33.49%、13.87%、5.38%及13.23%,趋势卡方检验显示患龋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而升高(χ^2年龄=24.822,P<0.01;χ^2年级=14.527,P<0.01)。学龄前儿童口腔防治填充率为6.74%,其中接受窝沟封闭术4.57%,进行预防性树脂填充者2.17%。结论甘孜州石渠县学龄前儿童患龋水平高,口腔防治填充率低,需不断加强对该年龄儿童龋齿的三级预防,突出重点,以改善当地的高患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