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运用简单的流延涂布法制作出了三种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聚乙烯醇(CS/PVA)复合薄膜,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微观形貌的表征,同时研究了三种不同质量比的CS对CS/PVA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透湿性、透氧性以及抗菌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当CS的质量分数为2.5%时,所制得的CS/PVA复合薄膜最具有成为食品包装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将不同质量比的聚乙烯醇(PVA)和壳聚糖(CS)溶于甲酸中配制成共混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PVA/CS共混纤维毡。对纤维毡进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红外光谱分析和吸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共混溶液中PVA质量分数为8%,CS质量分数为4%时,静电纺丝效果较好,纤维光滑平直,平均直径为307 nm,;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VA和CS共混时,大分子之间产生了较强的氢键作用,CS原有的结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PVA/CS共混纤维毡的吸水量和吸水速率都小于PVA纤维毡。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制备了壳聚糖/聚乙烯醇(CS/PVA)复合水凝胶。考察了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及戊二醛用量等对水凝胶溶胀度、机械强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乙烯醇与壳聚糖质量比为2,戊二醛浓度为0.213 mol/L时,水凝胶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微晶纤维素(MCC)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为溶剂,通过MCC溶解再生与PVA共混制备再生纤维素(RGC)/PVA基膜,并利用壳聚糖(C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共混液包覆方法制备RGC/PVA/CS/TiO2抗菌复合膜。通过FT-IR、XRD和SEM对复合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复合膜的热学、力学、光学、阻隔和抑菌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和二氧化钛成功复合于纤维素基膜,RGC/PVA/CS/TiO2复合膜的热分解主要由CS-TiO2包覆层和RGC/PVA基膜的分解构成。与再生纤维素(RGC)膜相比,当TiO2质量分数为0.2%时,RGC/PVA/CS/TiO2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提升了39.28%,断裂伸长率提升了51.66%,透光率保持在88.72%,氧气透过率下降了47.77%,且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和L-半胱氨酸(L-cysteine)为原料,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交联剂,通过化学交联和光固化反应合成了壳聚糖/聚乙烯醇/半胱氨酸复合水凝胶。考察了半胱氨酸用量、光引发剂用量等对复合水凝胶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制备出的水凝胶薄膜溶胀能力和耐溶剂性能均随L-半胱氨酸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加入少量L-半胱氨酸后断裂伸长率由13%增长到200%以上,加入过量的L-半胱氨酸使得断裂伸长率和强度下降。引发剂的加入对材料形貌有一定的影响。在L-半胱氨酸加入量为与GMA摩尔质量比1∶1时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采用延流法制备了香兰素(V)交联的壳聚糖/聚乙烯醇/蜗牛黏液(CS/PVA/SM)复合膜,并通过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CS/SM配比对复合膜光学性能、水蒸气和氧气阻隔能力、力学性能、热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S/PVA/SM复合膜为可降解的亲水性薄膜,当CS溶液/SM溶液体积比为5/3时,复合膜性能优良,其抗氧化活性为87.51 %,其水蒸气透过率比纯CS膜降低了75.16 %,不透明度降低了87.74 %,拉伸强度提高了16.04 %,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8.26倍;随着SM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CS溶液/SM溶液体积比为5/1、5/2和5/3时,复合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SM的添加使复合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柔韧性,V的添加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抗氧化能力;所制备的CS/PVA/SM复合膜在食品包装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A/壳聚糖CS纳米纤维复合膜,并采用戊二醛蒸气对其交联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探讨了不同质量配比、助纺剂的添加以及电纺环境条件对复合纤维膜纤维直径及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PVA/CS复合纳米纤维膜做了特征官能团分析,并对其热力学性能及其耐水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滴加7%(V/V)二甲基亚砜、0.5%(V/V)丙三醇、0.5%(V/V)吐温80的3%(V/V)的乙酸为溶剂,PVA和CS质量配比为90/10,环境湿度0±15%电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纤维形态均一,无珠串无液滴;FTIR研究显示,复合纤维的两种组分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成功制备了戊二醛交联PVA/CS纳米纤维膜;热重(TG)、差热(DSC)结果都进一步说明CS和PVA之间形成氢键,戊二醛交联后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交联前后纤维膜的耐水性结果表明交联后的共混纤维膜有良好的抗溶解性,在水中可以很好的保持纤维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利用壳聚糖(CS)制备季铵化壳聚糖(QCS),将其与聚乙烯醇(PVA)共混后制得一系列不同配比的QCS/PVA阴离子交换膜,对膜的吸水率、溶胀度、离子交换率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季铵化壳聚糖与聚乙烯醇有较好的相容性;膜的吸水率、溶胀度、离子交换率随季铵化壳聚糖含量增大而增大;共混膜结构均匀,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氧化乙烯(PEO)与壳聚糖(CS)混合配制PEO/CS的稀醋酸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制得PEO/CS纳米纤维毡.考察了静电纺丝工艺条件对纤维直径和形貌的影响,并对PEO/CS纳米纤维毡进行了形态、结构、结晶性能、亲水性能等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PEO/CS纳米纤维毡的静电纺丝的最佳参数值为PEO/CS质量比为70/...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表面引发接枝聚合法制备凹凸棒土接枝聚丙烯酰胺杂化粒子(ATP-g-PAAm),以此改性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膜(PVA/CS)。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热失重分析(TG)等对三元复合膜(PVA/CS/ATP-g-PAAm)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杂化粒子含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热性能、吸湿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TP-g-PAAm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结晶度和热稳定性,且能显著提升复合膜对Cu~(2+)的吸附能力。当杂化粒子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62.4 MPa、184.5 MPa和141.3%,对Cu~(2+)的吸附量高达156.5 mg/g。  相似文献   

11.
以壳聚糖(CS)为基材,使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搭载壳寡糖(CHOS)的CS/聚乙烯醇(PVA)/CHOS纳米纤维膜,并对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结构、抑菌性、亲水性以及溶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CS/PVA/CHOS纳米纤维膜具备均匀密致的微观形貌;FT-IR测试表明,CHOS以物理混合的形式分散在CS/PVA/CHOS纳米纤维膜中;XRD测试表明,CHOS的加入改变了纳米纤维膜的结晶性,促进了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水接触角测试表明纳米纤维膜具备良好的亲水性,在m(CS):m(PVA):m(CHOS)=20:80:10时,CS/PVA/CHOS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相比于m(CS):m(PVA)=20:80的CS/PVA纳米纤维膜由59.8°下降到37.5°;抑菌性能和溶解性能测试表明,m(CS):m(PVA):m(CHOS)=20:80:10时的CS/PVA/CHOS纳米纤维膜相比于未搭载CHOS的CS/PVA纳米纤维膜,抑菌性提升了38.9%,溶解率提升了38.6%。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CS)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品,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并且可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是优良的天然高分子生物材料。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自然骨的主要成分(含60%~70%),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文章通过合适的工艺条件制备了三种不同比例的CS/HA复合材料,测定CS/HA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溶胀动力学特点。实验结果表明:CS/HA的吸水率呈pH依赖性,说明了壳聚糖本身吸水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杨梅  孙润军  王红红 《合成纤维》2019,48(1):15-20,36
以静电纺丝制备的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纳米纤维膜为吸附剂,研究了反应时间、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膜吸附剂用量和pH值对吸附甲基橙染料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行为和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当pH值在5~9之间、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用量为30 mg、反应时间为60~120 min之间时,吸附效果最佳且吸附平衡时间为3 h;CS/PVA膜对甲基橙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CS/PVA膜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线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果胶聚电解质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筱平  余兆祥 《化学世界》2002,43(5):261-263,235
用天然多糖壳聚糖和果胶合成壳聚糖 /果胶聚电解质配合物 ( PEC) ,探讨了 PEC合成过程反应机理 ,考察 PEC薄膜在水溶液中的溶胀行为、对 p H刺激响应性和做药物释放载体的可能性。关键词 :壳聚糖 ;果胶 ;聚电解质配合物用天然多糖壳聚糖和果胶合成壳聚糖 /果胶聚电解质配合物 ( PEC) ,探讨了 PEC合成过程反应机理 ,考察 PEC薄膜在水溶液中的溶胀行为、对 p H刺激响应性和做药物释放载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采用不同分子量、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C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聚乙烯醇(PVA)以物理交联法和粒子致孔法制备n-HA/PVA/CS复合水凝胶人工角膜支架材料,采用SEM、TG-DTA、XRD等分析手段对复合水凝胶材料相关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性后的多孔n-HA/PVA/CS复合支架水凝胶的孔隙相互贯通并且呈均匀分布、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通过比浊法和平板法实验显示n-HA/PVA/CS复合水凝胶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具有非常优异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纤维素复合微球对Cu2+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壳聚糖/纤维素(CS/CE)和交联壳聚糖/纤维素(ECS/CE)复合微球,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考察了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溶解性测试表明交联反应可提高微球在酸性介质中的化学稳定性。静态吸附表明,CS/CE和ECS/CE均能有效吸附Cu2+,pH 6附近吸附容量最大。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吻合,由Lang-muir模型得到的Cu2+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38.76 mg/g(CS/CE)和34.13 mg/g(ECS/CE)。CS/CE和ECS/CE对Cu2+的吸附初期为内扩散控制,但后期为配合反应控制。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壳聚糖中的N为Cu2+的主要吸附位,发生表面配合吸附。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马铃薯淀粉进行乙酰化处理,然后采用共混法制备出乙酰化淀粉/壳聚糖复合膜,并分别考察了乙酸酐用量、壳聚糖用量、交联剂(乙二醛)用量、增塑剂(甘油)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酰化淀粉可降低淀粉的结晶度,壳聚糖可改善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甘油可改善复合膜的可塑性,乙二醛及PVA(聚乙烯醇)可提高复合膜的力学强度;当m(乙酸酐)=0.15 g、m(壳聚糖)=1.5 g、m(乙二醛)=0.3 g、V(甘油)=3 mL、V(PVA)=8 mL和反应温度为60℃时,复合膜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其拉伸强度(8.55 MPa)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混法将壳聚糖(CS)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共混后制备一系列CS/HPMC溶液。考察了CS、HPMC、甘油(Gyl)质量分数以及HPMC分子质量对体系最低临界转变温度(LCST)的影响。同时,探究CS/HPMC/Gyl水凝胶最佳制备质量比为1∶5∶60。通过SEM、流变仪对该体系进行了表征,讨论了CS/HPMC/Gyl体系凝胶的温敏性、流变性和黏弹性。结果表明,CS/HPMC/Gyl溶液体系具有一定的温敏性,且在反应后的储能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在CS/HPMC/Gyl溶液体系中,同一低黏度下的HPMC在同一剪切频率下随着HPMC质量分数的增大剪切黏度增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螯合机理,同时采用离子印迹法和共混法改性壳聚糖膜,制备了Cu~(2+)印迹壳聚糖/聚乙烯醇膜(CS(Cu~(2+))/PVA),并研究了其对Cu~(2+)的吸附性能。利用SEM、 FT-IR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各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A添加量为7.5%, Cu~(~(2+))初始浓度为100 mg·L-1,吸附剂添加量为0.01 g, pH=5.00时, CS(Cu~(2+))/PVA对Cu~(2+)的吸附量最大,为182.1 mg·g-1,是壳聚糖膜(CS)吸附量的1.9倍。吸附在9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既符合Langmuir模型,也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3次循环使用后,吸附量仍可达到102.7 mg·g~(-1)。在有Pb~(2+)存在的混合溶液中,其对Cu~(2+)的吸附量为150.39 mg·g-1,是对Pb~(2+)吸附量(22.14 mg·g-1)的7倍,表现出优异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以壳聚糖(CS)为基质,通过聚乙烯醇(PVA)的引入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载体可以分别采用室温和高温酸催化反应两种方法制备出释药性能和结构形态不同的两种复合载药微球Ⅰ和Ⅱ。其中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载药微球Ⅰ的制备工艺是调节壳聚糖和聚乙烯醇质量比6/5,复合微球Ⅰ的平均粒径1~20μm,载药量13%,LVFX体外12h累积释放80%。而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载药微球Ⅱ的平均粒径1.69μm,载药量17.1%,LVFX体外6hr基本完全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