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1+1+1"的组合签约模式下对患者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对其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1+1+1"的组合签约模式为患者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比较两组血糖指标、自我管理行为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值(FBG)水平均有改善,研究组两项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976、2.798,P=0.004、0.007);护理干预后,研究组血糖监测、运动、足部护理、饮食、药物服用等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968、12.167、6.158、4.538、6.048,P=0.000);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差异显著(χ~2=8.23,P=0.0041)。结论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1+1+1"的组合签约模式下对患者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促进患者积极进行自我管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在社区管理中可以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风险现状并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上海市殷行社区老年体检人群中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78例研究对象,收集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生活方式、病史)和生化指标(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采用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评估标准评估CVD危险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抽取家庭医生签约组和未签约组各107例,分析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服务对CVD危险因素管理效果的影响。结果社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较高(82.69%);签约组中,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高于未签约组(P<0.05),女性高脂血症比例高于男性(P<0.01);两组心血管风险、吸烟比例男性高于女性(P<0.01)。签约组高血压、肥胖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未签约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达标率较低,女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MI以及LDL-C+空腹血糖(FBG)+血压(BP)综合达标率高于男性,甘油三酯(TG)达标率低于男性(P<0.05)。高血压患者TG、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 AI)、BP、LDL-C+FBG+BP、BMI、腰围低于非高血压患者(P<0.05)。按性别、年龄匹配后,家庭医生签约组LDL-C、FBG、收缩压(SBP)、BMI、TG、AI达标率均高于未签约组(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率较高,CVD危险因素达标率较低,但家庭医生签约组达标率高于未签约组,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质量,通过心血管风险评估探索慢性病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有望降低CVD患病风险和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社区医院老年高血压管理的效果,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实施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方法 立足社区医院老年高血压管理体系,重点考察家庭医生制度对于该管理体系的影响.按照人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其中,第一组为签约家庭医生组,第二组为非签约家庭医生组.社区医院的医生对社区内入选签约家庭医生研究组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干预护理管理.对所有患者定时进行血压测量和生活质量满意程度调查,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签约家庭医生组和非签约家庭医生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血压值及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比较结果具有可比性.两组比较结果显示,签约家庭医生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较非签约家庭医生组明显(P<0.05).签约家庭医生组的血压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方面均较优于非签约家庭医生组(P<0.05).结论 家庭医生制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治疗和预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1+1+1”组合签约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的效果,旨在为其他地区探索各具特色的签约模式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 028例。由家庭医生告知其“1+1+1”组合签约事宜,由患者根据自身意愿自主决定是否接受签约,以接受“1+1+1”组合签约的528例患者为签约组,未接受“1+1+1”组合签约的50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6年第一季度为干预前,以2017年第一季度为干预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及BMI,干预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单独达标率及联合达标率;比较签约组干预前后对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签约组FPG、HbA1c、TC、LDL-C、TG、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HDL-C、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血压达标率、血糖与血压联合达标率、血糖与血脂联合达标率、血糖和血脂与血压联合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签约组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血糖与血压联合达标率、血糖与血脂联合达标率、血糖和血脂与血压联合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组干预后社区就诊率、门诊预约率、家庭医生转诊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1+1+1”组合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情况较好,患者接受度高,适合在家庭医生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相对成熟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蔡利强  侯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14-3817
目的 探讨“1+1+1”组合签约对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影响,为下一步家庭医生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选取2017年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与家庭医生进行“1+1+1”组合签约的6 39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大团社区卫生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调阅组合签约前后家庭医生服务效果信息(包括组合签约居民基本情况和选择区/市级医疗机构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处就诊的次数及医疗费用,首诊服务、慢性病配药服务及转诊服务利用情况,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组合签约后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处就诊次数在中心就诊次数中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1%(66 901/111 120)比43.07%(47 891/111 204),χ2=22.328,P<0.001〕。组合签约前后在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位就诊次数分别为15(25)、15(24)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8,P=0.967);组合签约后居民家庭医生处中位就诊次数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次比7(14)次,Z=24.641,P<0.001〕。组合签约后居民中位年医疗费用低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018.8(4 398.7)元比2 247.8(4 911.4)元,Z=10.542,P<0.001〕。签约前后社区居民首诊机构选择、慢性病配药机构选择、转诊机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首诊机构及慢性病配药机构者占比、选择上转至区/市级医疗机构及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者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抗生素处方占比、门诊补液占比低于组合签约前,合理使用抗生素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开展“1+1+1”组合签约工作,建立稳定契约关系,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在提高家庭医生有效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影响就医行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工作中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22-1525
  目的  分析“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实施下社区居民社区就诊次数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6—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18年门诊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情况、就诊次数。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204位居民在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中位数为3(1, 11)次,人均就诊次数为10.4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签约情况、签约时长、年龄、职业、离退休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有无配药/基本诊疗需求不同的居民,其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签约、签约时长、年龄、消化道疾病、配药是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其中,签约、签约时间久、高龄、有配药需求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促进因素;消化道疾病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阻碍因素。  结论  “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有利于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1+1”医疗机构签约吸引居民到社区就诊的同时,也需注意对自身临床技能的提升,以应对居民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背景 上海市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与家庭医生制度相结合,2015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策略(“1+1+1”签约)。目的 了解上海市“1+1+1”签约实施状况,分析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1+1+1”签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2017年7—9月,对上海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科长共6人就目前该中心“1+1+1”签约的实施状况,包括开始推行时间、签约率、签约方式、宣传策略、4项主要优惠政策(长处方、延伸处方、预约上级医院号源、转诊)实行状况、家庭医生“1+1+1”签约的服务内容进行数据资料咨询;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这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18人就“1+1+1”签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访谈。所有数据资料、访谈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结果 截至2017年7月底,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签约率为9.47%,≥60岁人群的签约率为51.35%,其中4家以门诊签约为主,另外2家以并行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及门诊签约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取实行的优惠政策作为签约宣传策略,以居民就诊时宣教及居委协助宣传为主;均已实行长处方、延伸处方政策,5家已实行预约上级医院号源及转诊政策。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诊疗、便捷配药、预约及转诊、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医疗费用控制。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医保药占比(即药品费用与就诊总费用的比值)难控制,预约号源及转诊绿色通道不畅,各项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家庭医生工作收入付出不成比例,签而不约等问题。结论 上海市“1+1+1”签约政策陆续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在提高签约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各项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建议加大宣传,完善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上下级医院协作,合理制定考核指标,真正落实签约服务,从而尽快推进“1+1+1”签约实施进程,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36-440
  目的  探索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的影响因素,了解政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就诊居民按照签约和未签约分别进行抽样,共获取有效样本1 204例,签约和未签约各602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其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状况、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脑卒中、心脏疾病、肾脏疾病、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配药需求、康复护理需求、其他需求、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方面不同的居民,其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签约和未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骨质疏松、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没需求”是居民不考虑签约的主要原因。  结论  要促进落实“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签约关系,需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立足点提供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0.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3,21(3):449-453
目的 对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优化方向。方法 于2019年6月—2019年10月,根据签约时长和就诊次数,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签约组和未签约组居民各603例,并分别于2019年11月、2020年6月按年份采集2018、2019年间研究对象的就诊行为和药品费用信息。结果 共获得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各602例数据。2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程度、首诊意愿、便利性、服务态度、服务效果、家庭医生费用管理的看法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签约组居民表达信任、愿意、满意、希望及早落实等积极态度的比例更高。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2组居民在2018、2019年本社区就诊次数、2年次数差额和药品总费用支出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018、2019年药品总费用差额以及自付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2019年自付费用间差额,在匹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匹配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签约服务较好满足了社区中对社区卫生中心主观评价高、配药需求高的居民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当下"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制度的实施现况,探索社区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的意愿和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上海市居民项目签约率、推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以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及上海市郊区3个不同区县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总计1 800人,回收有效问卷1 720份。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目前社区就诊人群"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率较高,达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于"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的认知越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越高、文化程度越低、长期用药居民越倾向于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 结论 目前"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在社区签约推广状况良好,社区就诊居民签约率高。进一步推广需要继续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于签约项目的认知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和加大签约体系中关于配药和转诊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居民进行签约,为分级诊疗的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及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社区管理的300例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根据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n=150)和对照组(n=150);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高血压管理模式,观察组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血压控制情况、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  相似文献   

13.
“1+1+1”分级诊疗模式指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形成“1+1+1”签约组合模式。其目的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以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就医格局。本文结合近年来西部地区分级诊疗实施现状,从政府、医疗机构、患者3个层面分析了西部“1+1+1”分级诊疗模式推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期助力西部地区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1+1+1”签约下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抽取社区居民60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1+1+1”签约的知晓和签约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情况、患病后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结果 580例社区居民中,有社区首诊意愿的居民463例(79.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1+1+1”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不知晓的居民,已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未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固定就诊医生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无固定就诊医生的居民,对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技能水平感到满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一般/不满意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签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固定就诊医生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1+1”签约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进而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杨利 《中国乡村医生》2023,(23):146-148
目的:分析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凯里市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血压、血糖、血脂指标、体重指数、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管理依从性评分。结果:管理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科学锻炼率、科学服药率、监测血压率、规律复查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健康管理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应用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效果优良,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体重指数,改善血脂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健康管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社区“1+1+1”签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医生强化心理疏导干预,探讨该干预方式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受“1+1+1”社区签约服务的11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取家庭医生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家庭医生强化心理疏导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干预前及干预第6、12个月2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焦虑抑郁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后,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SCL-90评分、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始终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SSR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始终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SBP、DBP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  结论  家庭医生对社区“1+1+1”签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强化心理疏导有助于控制其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季燕  丁静  陈雪  刘美星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0):2563-2567
背景 频繁就诊不仅造成社区医疗资源不合理应用,而且增加全科医生的工作负担。目的 了解北京市月坛社区高血压患者频繁就诊现状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完整门诊就诊记录的43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状态、文化程度、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疾病情况(体质指数、合并其他慢性病情况)、就诊情况(单纯咨询次数、口服高血压药物种类、测量血压次数)进行分析。结果 434例高血压患者共就诊9 910次,其中频繁就诊组(年就诊次数>24次)160例(36.9%),共就诊5 694次(57.5%);常规就诊组(年就诊次数≤24次)274例(73.1%),共就诊4 216次(42.5%)。频繁就诊组的年龄构成、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比例、体质指数及合并冠心病、脑卒中比例与常规就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OR=2.467,95%CI(1.536,3.964)〕和合并脑卒中〔OR=2.702,95%CI(0.449,1.106)〕为频繁就诊的危险因素。结论 频繁就诊高血压患者占用了大量社区医疗资源,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合并脑卒中为频繁就诊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频繁就诊的重视程度并筛查干预不必要的就诊行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应用智能化平台的家庭医生团队"三师共管"慢性病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搭建智能化健康管理平台,并于2018年6月起,选取深圳市福田区益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老年患者各500例,采用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基础的"三师共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血糖、BMI、生活方式等情况,分析其管理效果。结果:共482名高血压患者和479名糖尿病患者完成了1年的随访干预。干预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BMI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BMI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运动30 min以上的频率均显著多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家庭医生团队的"三师共管"慢性病管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满意,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社区高血压患者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后的血压变化。方法将本社区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家庭医生团队按签约内容为其提供规范服务;对照组按一般管理提供服务。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与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习惯明显改善。结论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够提高社区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联合达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2型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400例,依据患者自愿签约原则,以240例签约并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患者为管理组,160例未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社区常规随访管理;管理组给予家庭医生式服务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契约式服务、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依托信息化技术。于管理前和管理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联合达标率和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评分。并随机抽取24例管理组患者,进行小组访谈,访谈内容为其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管理随访1年后,对照组失访5例,管理组失访4例,最终将对照组155例、管理组236例纳入本研究。管理前,对照组、管理组的血糖、血脂、血压联合达标率分别为7.7%(12/155)、8.1%(19/23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1年后,对照组、管理组的血糖、血脂、血压联合达标率分别为12.3%(19/155)、19.9%(47/2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签约并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联合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管理前,两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治疗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1年后,两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治疗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均表示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满意或比较满意。结论 家庭医生式服务下的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模式提高了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联合达标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