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唤农  黄钢  郭良 《肿瘤学杂志》2006,12(2):128-129
[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行手术切除。[结果]1例术中误诊为恶性肿瘤而切除面神经致术后永久面瘫(面神经功能Ⅳ级),2例未损伤神经无面瘫,4例肿瘤切除后损伤面神经术后面瘫(面神经功能Ⅱ~Ⅲ级)。[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易误诊,治疗以手术为主,肿瘤应完整切除,术中避免过度牵拉神经以免损伤。  相似文献   

2.
腮腺区恶性肿瘤治疗时常常因受侵而需切除其部分或全部。功能性外科的发展已能用神经移植法一期修复缺损的面神经。但对需术后放疗的患者,放疗会不会影响移植神经的再生?本实验目的是用摸拟临床术后放疗的方法,来判断术后放疗对面神经移植再生的影响程度,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再次手术时面神经的处理。方法对近6年来我院收治的36例腮腺肿瘤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时面神经的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7例有2次以上腮腺肿瘤手术史,有病理记载恶性者9例,有面瘫者5例。结果再手术行腮腺浅叶加肿瘤切除22例,均保留神经。行全腮腺切除14例,其中5例切除面神经。术后病理报告恶性者11例。结论对良性病例术中应保留面神经。对恶性病例,再次手术时对面神经是否保留,不能以肿瘤大小而定,而应根据病理分类、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而定。恶性病例术后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腮腺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探讨彻底切除腮腺区肿瘤组织最佳方式。方法 自1985年5月~1996年12月间,进行腮腺手术65例;其中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术42例,腮腺浅叶及深叶切除解剖面神经4例,全腮腺及面神经和该区皮肤整块切除,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9例。结果 42例进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全腮腺切除解剖面神经4例,全腮腺及面神经和该区皮肤整块切除,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9例均成活取得较好外观。组织病理学检查,混合瘤34例,血管瘤1例,腺癌9例,粘液表皮癌6例,腺样囊腺癌8例,恶性淋巴瘤3例,混合瘤恶变4例。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采用浅叶切除或者深浅叶切除解剖面神经是外科治疗最佳术式。晚期恶性肿瘤侵出皮肤及面神经扩大整块切除,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该区皮肤缺损是外科治疗极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腮腺内面神经神经鞘瘤8例,良性7例,恶性1例,术前多误诊为混合瘤。当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或麻痹,尤其腮腺造影呈良性或并发腮腺外神经源性肿瘤时,应考虑本病。手术须保留面神经主干,而将肿瘤剥除。  相似文献   

6.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全身均可发生.在头颈部,以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居多,面神经较少.多数面神经鞘瘤累及面神经鼓室部或垂直部,9%位于腮腺内,在腮腺区肿瘤中发生率为0.2~1.5%,临床上易被误诊.我们近期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肿瘤特征不明显,术前确诊困难,处置不当常常导致面神经损伤.本文报告我科13年间收治的6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并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参见附表)6例患者均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其中4例为Antoni A型,2例为B型,术后5例出现面瘫,经治疗观察6~12个月,详见附表.3例面瘫恢复,2例分别经3年和19个月观察无恢复.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面神经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原发性面神经瘤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的差异性、诊断要点、误 诊原因、手术切除方法及神经移植等问题。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报告了面神经瘤4例,其中桥小脑角1例、乳突段向颅内浸润1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1例。结果:根据肿瘤侵犯的部位分别采用乳突根治、扩大乳突及乙状窦后入路等方法切除肿瘤。对肿瘤未侵犯面神经纤维者用显微手术方法行神经鞘瘤肃离,切除肿瘤而保留面神经。肿瘤大,已破坏面神经者则在安全范  相似文献   

9.
腮腺混合瘤是常见的涎腺肿瘤,具有包膜浸润的特点,单纯摘除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多次复发有导致癌变者,故应在保留面神经下,将肿瘤及腮腺浅叶或深叶一并切除。本文介绍82例保留面神经根治性腮腺混合瘤切除术的经验。本组男45例,女37例。年令17-66岁。7例为恶性混合瘤,75例为良性混合瘤。行肿瘤合并腮腺浅叶切除45例,合并深叶切除37例。  相似文献   

10.
腮腺良性混合瘤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在不损伤面神经的条件下,彻底切除肿瘤。往年常用的肿瘤剜出术,因复发率高达25—62.5%,面神经麻痺亦多(10—20%),故应避免使用。近十余年来,外科医师已普遍扩大切除范围,术时首先暴露面神经以加保护,继将肿瘤连同其周围部分腮腺或全部  相似文献   

11.
腮腺肿瘤手术面神经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媛  余迅 《陕西肿瘤医学》2002,10(2):121-122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手术治疗过程中,面神经损伤与病理、临床分期、神经解剖方式及术式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991-2001年住院治疗病理证实为腮腺肿瘤的患27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术中损伤面神经机率小,临床分期早较临床分期晚术中损伤面神经机率小。部分切除较全切除术中损伤面神经机率小。结论 腮腺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手术范围,可减少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提高患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手术治疗过程中 ,面神经损伤与病理、临床分期、神经解剖方式及术式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 1991~ 2 0 0 1年住院治疗病理证实为腮腺肿瘤的患者 2 7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术中损伤面神经机率小 ,临床分期早较临床分期晚术中损伤面神经机率小。部分切除较全切除术中损伤面神经机率小。结论 腮腺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选择适当的手术范围 ,可减少面神经损伤的发生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面神经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30例住院手术病例,其中初治85例、复治45例、术前面瘫18例.行腮腺及肿块切除保留面神经87例,腮腺、肿块及面神经切除33例,扩大切除10例.[结果] 5年生存率为76.2%.其中术前有无面瘫分别33.3%、81.3%(P<0.01),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为54.2%、80.4%(P<0.01).[结论]腮腺恶性肿瘤的预后因素主要是术前有无颈淋巴结转移、面瘫、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首次术式选择合理是减少局部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腮腺肿瘤的诊断、手术范围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10例腮腺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的性质不同 ,采取的手术方法也不同。结论 除腺淋巴瘤可以作单纯肿瘤切除外 ,良性肿瘤应作解剖面神经的肿瘤及浅叶切除 ,恶性肿瘤面神经未受累时可以作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广泛切除 ,酌情考虑区域性颈淋巴清扫 ,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腮腺肿瘤的诊断、手术范围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10例腮腺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的性质不同,采取的手术方法也不同。结论:除腺淋巴瘤可以作单纯肿瘤切除外,良性肿瘤应作解剖面神经的肿瘤及浅叶切除,恶性肿瘤面神经未受累时可以作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广泛切除,酌情考虑区域性颈淋巴清扫,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16.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以免误诊、误治。方法 :对山东省莱阳中心医院 2 0年间收治的 12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术前误诊为混合瘤 ,1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 ,1例误诊为淋巴瘤。 2例做了穿刺活检 ,3例做了术中快速病检 ,皆得以确诊。术中保留面神经的 10例 ,虽然术后出现面瘫 ,但于术后 6~ 12月恢复 ,切除面神经颅外段 2例 ,面瘫未见恢复。本组 5例肿瘤来源于面神经总干 ,3例来源于上、下颊支 ,2例来源于颧支 ,2例来源于下颌缘支。肿瘤镜下分型 :囊状型 9例 ,网状型 3例。术后随访 5~ 10年 ,无 1例复发。结论 :此瘤极易误诊 ,确诊有赖于术前 (或术后 )病理检查。术中应尽力保留面神经 ,虽然术中刺激、牵拉面神经等致术后面瘫 ,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腮腺外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涎腺肿瘤是常见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腮腺是涎腺肿瘤最常见的部位。腮腺肿瘤的功能性外科是指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尽量保存腮腺及其相关组织的功能。部分腮腺切除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面神经损伤、减轻面部凹陷畸形、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及保留腮腺功能。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可以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腮腺导管可保留面神经深部腮腺的功能,保留耳大神经可避免或减轻耳垂麻木症状。对于低度恶性肿瘤与面神经紧贴者,保留面神经后采用术中冷冻加术后放疗,或采用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可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利用天然隐蔽区,采用耳后或耳前发际内切口,可提高术后的美容效果。功能性腮腺外科的实施,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少见,我院1972~1987年收治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18~30岁间.肿瘤起源于面神经主干5例。颞面干4例,颈面干1例。均予以手术切除,术后随访2~16年无复发.作者就其外科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0年~2001年间收治的113例腮腺区肿瘤进行分析,良性肿瘤91例,恶性肿瘤2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效果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恶性肿瘤的误诊率较高.结论(1)详尽询问病史,细致临床检查,并参照影像检查做出综合判断,是防止误诊的关键.在B超导引下进行针吸取活检是提高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对疑难病症术中冰冻检查是提高治愈率的不可缺少的方法.(2)熟悉面神经解剖,细致轻柔操作,术中缝扎残存腺体断端及术后良好的加压包扎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3)避免使用简单的剜出术,采用腮腺肿瘤切除的标准术式(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是减少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及改良切口对腮腺肿瘤的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腮腺肿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切口以及皮肤瓣修复,观察组给予改良"S"形切口及腮腺筋膜缝合,记录两组疗效与面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和14.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配合面部肌肉功能训练后明显好转。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血肿、感染、皮肤麻木、涎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3%,对照组为26.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切口,改良切口在手术治疗腮腺肿瘤中的应用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