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与c-myc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表达,并用TRAP—ELISA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HCC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6.5%(45/52)和78.8%(41/52),它们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0.8%(42/52),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15.4%,8/52);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hTERT及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1,P〈0.001;r=0.654,P〈0.001;r=0.486,P〈0.001)。结论HCC癌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过度表达,两者相互作用而共同参与肝癌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病人外周血谷氨酰转肽酶(GGT)mRNA—H亚型表达与肝癌术后预后指标的关系,并与AFP比较,寻找评估肝癌预后更可靠的新指标。方法对78例HCC病人外周血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GGTmRNA—H亚型;并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AFP水平。对49例无门脉和(或)肝外转移的HCC病人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有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及远处转移组其外周血GGT mRNA—H亚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外周血GGTmRNA—H阳性组门脉及肝外转移的发生率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而AFP阳性及阴性组的转移发生率相似。结论HCC病人外周血细胞GGTmRNAH亚型表达阳性者,术后出现转移的可能性高、预后差;GGTmRNAH亚型与AFP相比,有望成为评估肝癌预后更可靠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和BRCA1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3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1%(31/43)和34.9%(15/43),hTERT mRNA和BRC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表达[5.0%(2/40),77.5%(31/4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995,P〈0.01)。结论BRCA1蛋白弱表达与乳腺癌hTERT转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乳腺癌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4.
hTERT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c-myc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及两者表达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30例肝硬化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hTERT和c-myc的表达,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示: 肝癌组织中hTERT与c-my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及癌旁组织(均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hTERT及c-myc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hTERT与c-myc表达一致率为85.00%(34/40),c-myc在hTERT阳性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TERT阴性组(P<0.01)。提示hTERT及c-myc的过度表达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 c-myc在转录水平上调控hTERT的表达,进而激活端粒酶,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mRNA H亚型及甲胎蛋白 (AFP)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 (HCC)诊断及肝外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HCC及对照组外周血GGTmRNA H亚型 ;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外周血AFP水平。结果  65例肝癌中 ,GGTmRNA H亚型阳性率为 46.2 %。小肝癌AFP阳性率 (3 0 .0 % )明显低于大肝癌 (75 .6% ) ;其余各组AFP阳性率无差异 (P >0 .0 5 ) ;有肝内转移 (82 .1% )、门静脉癌栓 (86.4% )及远处转移组(90 .0 % )其外周血GGTmRNA H亚型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肝内转移 (18.9% )、门脉癌栓 (2 5 .6% )及远处转移组 (3 8.2 % ) (P <0 .0 5 )。血清AFP值的高低与肝癌患者外周血GGTmRNA H的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检测HCC患者外周血细胞GGTmRNA H亚型表达对估计有无血行播散和远处转移有临床实用价值。对血清AFP值低或阴性患者进行周围血GGTmRNA H测定可以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人肝细胞性肝癌性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水平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肝细胞性肝癌标本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10例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中AR和E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中,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和0%,除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外(P<0.01),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0%和20%,在三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有阳性片中,AR和ER的标记指数(LI)均<25。结论:AR和ER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很低。  相似文献   

7.
Twist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CH  Chen XP  Xu ZQ  Li GP  Gua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9):1353-1356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wist在人肝细胞肝癌、癌旁和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6例肝细胞肝癌标本(癌和癌旁组织)和10例肝硬化标本中Twist的表达情况;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其中10例标本中的Twist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显示:Twist蛋白在肝癌、癌旁和肝硬化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4.6%、19.2%和20.0%,Twist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癌旁或肝硬化组织(P〈0.05);大多数癌旁和肝硬化组织无Twist表达,癌旁与肝硬化组织相比阳性率无差别(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Twist mRNA和其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Twist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过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p21.3区域相关抑癌基因——BLU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BLU基因在39例肝癌组织以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35.9%(14/39)癌组织表达,87.2%(34/39)癌旁组织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有肝硬化或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其肝癌组织中BLU基因的表达失活的比例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或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患者(P〈0.01)。低分化肝癌较中、高分化肝癌BLU基因未表达的比例显著增高(P〈0.01)。肝癌组织中BLU的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肿瘤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U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进而影响其生物学特点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原发性肝癌(HCC)中的表达,为肝癌早发现、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分析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1)采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HCC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hTERT基因表达水平。(2)比较hTERT检测和影像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hTERT在HCC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肝组织未见阳性表达。(2)hTERT检测诊断小肝癌阳性率高于影像学诊断;hTERT与影像学在癌旁组织的诊断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3)18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有7例发生转移复发,均为hTERT阳性表达者。结论 (1)hTERT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水平;(2)hTERT在肝癌组织诊断中,小肝癌阳性率高于影像学诊断,癌旁组织诊断中,hTERT优于影像学诊断。(3)hTERT具有预示肝癌复发、转移的作用,可能成为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癌病人外周血及骨髓AFP mRNA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检测AFP mRNA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中的表达,探讨AFP mRNA作为HCC微转移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敏感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体系(Nested-RT-PCR),检测71例HCC、36例肝硬化、9例肝血管瘤、11例肝转移瘤、3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AFP mRNA和19例HCC、15例血液病骨髓AFP mRNA。结果 71例HCC外周血中38例AFP mRNA表达阳性(53.5%),肝硬化、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和正常对照均为阴性。HCC外周血AFP mRNA检出率与血清AFP值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肝外转移等临床参数有明显相关(P<0.05)。19例HCC骨髓中9例AFP mRNA表达阳性(47.4%),15例血液病为阴性。骨髓AFP mRNA检出率与血清AFP值、肝内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明显相关(P<0.05)。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呈一致性(P<0.05)。结论 血循环AFP mRNA可作为CC微转移的早期检测指标。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与复发转移显著相关,且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呈一致性,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OX2在肝细胞肝癌和癌旁肝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联系。方法:收集4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SOX2在42例肝细胞肝癌和癌旁肝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联系。结果:PCR结果显示SOX2mRNA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0.7136±0.155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O4429±0.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864.P〈0.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SOX2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水平为0.4638±0.1600,高于癌旁肝组织(0.3130±0.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39,P〈0.05);SOX2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O.05),而与临床TNM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Westernblot显示SOX2蛋白在TNMI期中的表达明显低于Ⅱ、Ⅲ期中的表达。结论:SOX2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TMN分期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2.
RASSF1A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RASSF1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技术检测62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情况。结果69.4%(43/62)的肝癌组织中RASSF1A表达缺失,而癌旁组织中仅30.6%(19/62)该基因表达缺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中RASSF1A表达处于失活状态,其可作为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分子指标来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7(p27^kip1)和细胞S相激酶相关蛋白2(skp2)表达与人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肝癌组织中p27^kip1、skp2蛋白的表达,并与22例癌旁正常肝组织作对比。结果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肝癌中为46.77%,而癌旁肝组织中为95.45%(P〈0.01)。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肝癌中为32.26%,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为13.64%(P〈0.05)。p27^kip1、skp2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p27^kip1、skp2蛋白检测有助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arkin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肝细胞癌中Parkin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Parkin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意义。结果 肝癌组织中Parkin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阳性率分别为22.4%(13/58)和25.9%(15/58),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的表达阳性率:94.8%(55/58)和89.7%(52/5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arkin基因蛋白表达的缺失与病人的性别、肿瘤的大小、甲胎蛋白(AFP)、HBsAg、以及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包膜及有无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结论 Parkin基因在肝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表达水平可能成为肝细胞癌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m23及E-钙黏连素(E—cadherin)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癌肝移植术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后病理标本。根据有否发生肿瘤复发(包括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分为复发组(37例)和未复发组(55例)。病理标本为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比较92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92例患者中,肝癌组织nm23蛋白阳性表达49例(53%),癌旁肝组织则全部表达阳性(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39例(42%),而癌旁肝组织中有4例(4%)表达缺失,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nm23蛋白表达阴性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及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rim2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12/37)和67%(37/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2%(23/37)和29%(16/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对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端粒酶的3种组分与其活性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激活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相邻正常黏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用RT-PCR检测端粒酶3种组分的表达。结果:在64例(85.33%)癌组织中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黏膜中没有端粒酶活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hTR和TP1基因的表达在癌组织和正常黏膜没有差别,hTERT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hTERT基因表达强度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结论:大肠癌端粒酶活性表达具有肿瘤特异性,hTERT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粘膜,大肠癌中端粒酶活性和hTERT基因表达强度密切相关,hTERT基因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期因子m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mR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3例人肝细胞癌组织、配对癌旁肝组织及10例肝良性肿瘤组织、5例正常肝组织、采用TRIzol一步抽提法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KmRNA的表达。结果:28例肝细胞癌可见MKmRNA表达,阳性率为84.8%,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仅见3例表达,正常肝脏和肝脏良性肿瘤细胞无1例阳性。统计学分析表明,肝细胞癌肝细胞癌MKmRNA表达率与其他各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肝细胞癌MKmRNA表达与其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瘤体大小、包膜状况及其甲胎蛋白(AFP)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细胞癌在mRNA水平上表达MK增加,检测MK表达情况可作为HCC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对术后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酪氨酸激酶Syk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Syk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检测Syk mRNA在肝细胞性肝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标本中CD34的表达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yk mRNA均表达阳性,32例肝细胞性肝癌中Syk mRNA表达率为46.9%(15/32),其中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23.1%(3/13),明显低于高分化组阳性表达率63.2%(12/19)(P〈0.05)。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检测:低分化组(Ⅲ级Ⅳ级为49.2±3.6,54±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Ⅰ级Ⅱ级为13.6±4.5,32.3±3.2)与正常组织(5.9±1.7),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Syk mRNA的表达与CD34的表达明显负相关(r=-0.97)。结论肝细胞性肝癌中Syk基因的缺失对癌组织血管的生成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巢式RT-PCR定量检测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内AFPmR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内AFPmRNA的表达含量 。方法:应用巢式RT-PCR定量检测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内AFPmRNA 。结果:17例AFP(+)癌旁组织内AFPmRNA表达强阳性(+++),其癌旁组织内AFPmRNA表达呈中度阳性(++)。15例AFP(-)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内AFPmRNA表达弱阳性(+) 。结论:AFP(+)肝癌组织过量表达AFPmRNA基因,正常肝组织仅微弱表达AFPmRN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2(Gli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ealtimeRT—PCR法及Westernblot检测20对肝癌及癌旁组织Gli2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对肝癌及癌旁组织Gli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Gli2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2例肝癌组织中Gli2阳性表达38例(73.1%),相应的癌旁组织Gli2阳性表达8例(15.4%),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G1i2蛋白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Gli2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Gli2可能成为肝癌的重要生物学标志和生物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