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评价食道心房超速负荷试验的 QT间期离散度 (QTd)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 32例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组 )及 34例正常者 (对照组 )进行食道心房超速负荷试验 ,记录试验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其 ST段、校正 QT间期 (QTc)及 QTd。根据 ROC曲线求出 QTc及 QTd的截断点 ,以冠脉造影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诊断方法 ,利用四格表法 ,分别计算各观测指标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并与“并联试验”相互比较。结果 :ST段下移、QTc,QTd诊断冠心病的特异度分别为 10 0 % ,6 8% ,94% ;敏感度分别为 5 3% ,78%和 84%。 ST段下移和 QTd并联试验时敏感度可达 94%。结论 :食道心房超速负荷试验时 ,如以传统的诊断指标 ST段下移 ,结合 QTd,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度 ,可作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潘生丁试验 (DP- ECG)及潘生丁食管心房调搏复合试验 (TRAS- DP- ECG)前、后心电图 ST段、校正 QT间期 (QTc)及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 ,以评价 TRAS- DP- ECG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 5 0例冠心病 (CHD)患者 (CHD组 )及 30例正常者 (对照组 )进行 DP- ECG和 TRAS- DP- ECG,记录试验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其 ST段 ,QTc及 QTd。根据分布曲线求出 QTc及 QTd的截断点。分别计算两种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如以 QTd≥ 40 m s为截断点 ,以 DP- ECG诊断 CHD时 ,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76 % ,93% ,82 % ;以 TRAS- DP- ECG诊断 CHD时 ,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92 % ,93% ,92 %。结论 :TRAS- DP- ECG时 ,如以 QTd≥ 40 m s为截断点 ,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而不影响其特异度。 QTd≥40 m s可作为 TRAS- DP- ECG时诊断 CHD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患者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 (TRAS- ECG)及心得安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 (TRAS- Prop- ECG )前后心电图校正 QT间期 (QTc)及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 ,以评价 TRAS- Prop- ECG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 5 0例冠心病 (CHD)患者 (CHD组 )及 30例正常者 (对照组 )进行 TRAS- ECG和 TRAS- Prop- ECG试验 ,记录试验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其 QTc及 QTd,根据分布曲线求出 QTc及 QTd的截断点。分别计算两种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如以 QTd≥ 4 0 ms为截断点 ,以 TRAS- ECG诊断 CHD时 ,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 76 %、6 7%、73% ;以 TRAS- Prop- ECG诊断 CHD时 ,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 92 %、93%、93%。结论 :TRAS- Prop- ECG时 ,如以 QTd≥ 4 0 ms为截断点 ,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QTd≥ 4 0 ms可作为 TRAS- Prop- ECG诊断 CHD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正常人和27例冠心病人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运动前和运动高峰和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正常人群运动前后QTd及QTcd无差别,而冠心病患运动后QTd和QTcd较运动前明显增大。结论:运动后QT离散度增大是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运动后QTd,QTcd增大结合ST段偏移可增加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正常人和27例冠心病人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运动前和运动高峰的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正常人群运动前后QTd及QTcd无差别,而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较运动前明显增大.结论:运动后QT离散度增大是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运动后QTd、QTcd增大结合ST段偏移可增加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人的QT间期(QTc)与QT离散度(QTcd)。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ECG——9130P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用Bazett公式计算QTd、QTcd。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分为糖1组(无并发症组)与糖2组(并发心血管病组)。结果 糖1组除QT低于对照组(P〈0.05)外,QTc、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糖2组与糖1组比较QT、QTc、QTd、QTc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易造成严重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相似文献   

7.
观察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68例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正常人运动后即刻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较静息时减小,QT离散率(QTr)无变化。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患者,其运动后即刻QTd较静息时无差异;QTcd、QTr明显增加。表明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增大,QTr是QT离散程度更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电图平板运动负荷试验中QT离散度(QTd)及ST段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1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及96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健康者QTd与ST段的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较对照组QTd明显延长(P<0.05),其延长程度与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相关,QTd≥60ms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优于传统的ST段诊断标准。结论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的变化可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运动试验中的变化,及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68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简称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47例运动试验阳性者中30例确诊为冠心病;21例运动试验阴性者中19例冠状动脉正常。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运动前、中、后QTd分别为42.38±19.28 ms、70.58±19.45 ms、50.14±13.56 ms及31.18±6.25 ms、30.01±9.05 ms、28.24±8.12 ms,两者比较,p均〈0.01。冠心病组运动前、后与运动中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而冠脉正常组QTd变化无显著性。以运动中QTd≥60 ms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100%、准确性94.9%。结论提示运动试验中QTd增加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复极储备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入选窦性心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29例,根据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动周期中QT间期的恢复,将恢复异常者纳入观察组,将恢复正常者纳入对照组,比较组间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室速发作的差异性;比较组内不同心率下QTc间期的变化;评价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年龄、QTd无统计学差异,QTc间期(p=0.0100.05)、Tp-ec间期(p=0.0000.05)、Tp-ed(p=0.030.05)有统计学差异,室速发作(17例、5例),发生率(p=0.003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对照组不同心率下QTc间期变化有统计学差异;QTc、Tp-ec、Tp-e/QT比值对复极异常有诊断价值(p0.05),QTd、TP-ed、对复极异常无诊断价值(p0.05),各指标诊断复极储备异常的最佳界值如下:男性QTc≥458ms,女性QTc≥469ms,Tp-ec≥95ms,TP-e/QT比值≥0.22。结论 QTc、QTd、TP-e、TP-ed、TP-e/QT比值是适用于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储备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指标,结合室性期前收缩后QT间期的动态性变化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对SCD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和PCI后24h内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PCI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8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70±18)msvs(52±15)ms,P<0.01];术后QTd降至(45±16)ms(P<0.01),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结论急诊PCI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和QTcd,降低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赵瑞平  宋志军  孙凯 《心脏杂志》2002,14(5):408-410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 14例冠心病患者与 1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体表心电图 QTd变化。结果 :运动前、中、后冠心病组QTd分别为 4 3± 16 ,70± 18及 4 8± 11ms,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为 2 9± 4 ,2 9± 6及 2 7± 8ms。两组均 P<0 .0 1;冠心病组 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均 P<0 .0 1,而冠脉正常者差异并无显著性 ;以运动中 QTd≥ 6 0 m s判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86 % ,特异性为 92 %。结论 :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d显著增大 ,它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丽莉  张蕴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6):344-345,374
目的探讨盐酸依托必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影响,评估其心血管安全性。方法5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功能性便秘,服用盐酸依托必利片50mg/次,3次,d,连续服用7~56d,平均(28.7±12.8)d,服药前后记录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和QTd值,比较服药前、后二者变化。其中28例患者服药14d时加量至100mg/次,3次/d,记录服药前、后和14d的QT和QTd值,然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患者QT和QTd值均无明显变化,药物加量至300mg/d对QT和QTd值无影响。结论盐酸依托必利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影响,且药物加量至300mg/d也未见有潜在的心血管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潘生丁试验中QT间期离散度增加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潘生丁试验前后心电图ST段、校正QT间期(QTc)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以探讨潘生丁试验时诊断冠心病的更敏感及特异的指标。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32例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潘生丁试验,记录试验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其ST段,QTc及QTd的改变。根据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ROC曲线)求出QTc及QTd的阳性分界点,结合传统诊断标准ST段下移≥0.1mV,分别计算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并与“并联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以潘生丁试验诊断冠心病时,如分别以ST段下移≥0.1mv、QTc≥440ms、QTd≥40ms为标准,其特异性分别为100%、68.8%、93.8%;敏感性分别为53.3%、83.3%和87.6%。如采用“并联诊断”方法,分别以ST段下移≥0.1mV和QTc≥440ms、ST段下移≥0.1mV和QTd≥40ms、QTc≥440ms和QTd≥40ms为标准,其特异性分别为68.8%、93.8%、68.8%。敏感性分别为70.0%、96.8%、90.0%。结论在潘生丁试验时,如以传统的诊断标准(ST段下移≥0.1mV),结合QTd≥40ms,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而不影响其特异性,QTd≥40ms可作为潘生丁试验时诊断冠心病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QTd)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而再灌注治疗能降低QTd,改善预后。本文比较了两种再灌注治疗方法即静脉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QTd、QTc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心率校正QT间期(QTc)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d、QTcd、及QTc的资料。结果心脏事件发生组CHF病人(Ⅰ组)QTd、QTcd、QTc、QTcd/QTc与无心脏事件发生组(Ⅱ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0.01、<0.05、<0.001)。结论QTd、QTcd、QTc、QTcd/QTc是心衰病人心脏事件独立预测因子,QTcd/QTc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对老年人冠心病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 (QTd)是体表 12导联心电图上 QT间期的差异 ,可间接反映心肌复极的不一致性。研究表明冠心病时 QTd增大 ,且 QTd增大与冠心病的心肌缺血程度有关〔1 ,2〕。本文对老年冠心病猝死 (SCD)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 QTd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 QTd对老年冠心病猝死有无预测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冠心病猝死 (SCD)组 :2 9例 ,男 2 6例 ,女 3例 ,年龄 6 1~ 80岁 (平均 6 7岁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12例 ,原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出现再梗死者 13例 ,AMI4例。对所有 2 9例猝死患者猝死前 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 ,虽为 …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与冠心病猝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探讨 QTd对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 2 3例发生猝死的冠心病患者和 34例住院冠心病患者的 QT离散度及心率校正 QT离散度。结果 :猝死组 QTd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结论 :QT离散度增大有预测猝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QT期间是反映心室复极情况的最简单的元创指标.近年提出的QT离散度(QTd),即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可以间接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有研究表明,QTd可用于预测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临床实践中,冠心病猝死常发生于剧烈运动时,那么运动是否并且如何影响QTd的变化,其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有无联系?有关研究报道不多,且彼此结论不尽一致.本研究观察运动试验时QTd的变化规律,对其可能的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阐明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我们分析48例(心绞痛14例,心肌梗塞34例)CA术前后1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QTd、心率校正QT间期(QTc)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病例分为:心绞痛CA成功组、心肌梗塞CA成功组和CA失败组,分别对3组的4项指标作术前与术后比较。结论:前两组本前与本后QT和QTc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减小(分别为38±13vs65±15ms,1.2±0.5vs2.4±0.8;38±16vs66±25ms,1.3±0.6vs2.1±0.9,P均<0.001)。CA失败组术前后4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成功的CA能显著减小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的QTd,提示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QTd减小可能反映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苏醒”,并表明梗塞区尚有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