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贵州省三穗地区钒矿矿区地层、区域构造和区域岩浆岩特征,探讨矿区钒矿成矿规律。研究表明:区内钒矿赋存在陡山沱组白云岩的上部以及老堡组和九门冲组的下部,含矿岩性为黑色炭质黏土岩;成矿来源主要是由于海底裂谷的热气流作用,携带深部钒等多金属元素向陆棚与台地运动、迁移,出现钒的横向分导现象;沉积下来的钒金属又在后期低温热液作用下,以水云母的形式存在,而炭质吸附的部分钒元素进入水云母晶格中,形成钒矿。  相似文献   

2.
直接还原处理钒钛矿资源的几种典型工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洁  刘功国  李占军  齐建玲 《矿冶》2014,23(4):79-82
对新西兰钢铁公司、南非海威尔德钢钒公司、中国攀钢资源综合利用中试线分别采用的钒钛矿处理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新西兰钢铁公司和海威尔德采用回转窑直接还原—电炉熔炼—含钒铁水提钒工艺,只能提取钒钛矿中的铁和钒,钛进入熔分渣,TiO2品位低,提取困难。攀钢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熔分电炉深还原—提钒工艺,熔分过程不调渣,含钛炉渣品位较高,稳定在45%以上,可利用传统的硫酸法提钛,实现了钒钛磁铁矿铁、钒、钛的回收利用。介绍直接还原处理钒钛矿的工艺方法,对钒钛矿资源以及类似的多金属共生矿的开发利用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何家墁钒矿所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含钒岩系特征、矿床成因以及矿床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何家墁钒矿主要受庄子沟组下段地层、浅变质的硅质炭质碎屑岩石组合、还原环境下的深水滞流相古地理条件、一定程度的海底热水活动以及矿区内北东向断裂(成矿期后)构造的联合控制。同时轻微的变质作用与矿化富集无关,其空间分布形态主要与后期构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焦炭反应性对块矿在高炉中的熔滴性能和滴落物质量等冶金性能的影响,可全面解析不同反应性的焦炭在高炉内的实际劣化情况,为完善焦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铁矿石荷重还原滴落性能实验检测装置,在CO2/N2体积分数比为30%∶70%条件下,研究5种不同热态反应性的焦炭以及混装焦炭对高炉操作和滴落物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焦炭反应性从22.0%升至50.2%,软化温度逐渐减小,软熔带增厚;当焦炭反应性小于35%时,随着反应性的增加则压差陡升温度降低、透气性变差,同时滴落物中会逐渐出现难还原的Fe2SiO4和未彻底还原的FeO,滴落物中焦粉含量也逐渐增加;当焦炭反应性大于35%时,随着反应性的增加则压差陡升温度升高,透气性得到改善,难还原的Fe2SiO4和未彻底还原的FeO逐渐减少,滴落物中焦粉含量也逐渐减少。按一定比例搭配的混装焦炭在减小软熔带厚度、改善透气性、减少滴落物中焦粉含量等方面优于单一热态性质的焦炭。  相似文献   

5.
运用MLA650矿物分析仪对钒渣氧化钠化焙烧过程中物相变化及钒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8℃之前,钒渣已开始发生氧化,452℃左右铁橄榄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以及锥辉石、钠长石等硅酸盐;619℃左右钒铁尖晶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铁板钛矿及钒酸钠;焙烧过程中氧化铁及钒酸钠的含量逐步增加,钒铁尖晶石及铁橄榄石含量逐渐减少;焙烧过程中Ⅴ元素主要由钒铁尖晶石向钒酸钠迁移,部分Ⅴ元素进入氧化铁以及锥辉石等硅酸盐相。  相似文献   

6.
微波加热还原含碳红土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含碳红土矿在微波场中的加热还原焙烧,考察了不同含碳量情况下微波加热焙烧过程中的样品温度和产物的物相组成,以及浮氏体、磁铁矿和赤铁矿等不同价态的铁氧化物在微波场中的加热性能.结果表明,微波加热红土矿是一个热稳定过程,未出现热失控现象.红土矿的还原程度可通过调整加入碳粉的比例和微波加热时间来控制.还原焙烧过程中,碳粉加入量影响产物的物相组成,进而影响焙烧过程的温度.  相似文献   

7.
白云鄂博氧化矿直接还原综合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白云鄂博氧化矿资源特点以及选矿、冶炼分离技术的现状,评述了包钢传统的选矿-高炉流程存在稀土回收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了包头白云鄂博氧化矿综合利用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采用煤基直接还原-选矿联合流程处理该矿的新思路。讨论了该流程综合利用白云鄂博氧化矿的可行性及优越性,认为该流程可以综合回收铁、稀土、铌、钍等有价元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徐宗蛟 《现代矿业》2013,29(7):58-59,76
通过介绍夏家店金钒矿勘测情况,根据成矿规律、地质运动规律对金、钒矿的成矿规律及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金矿是在开始元素富集的过程中经过海底热流等一系列的地质作用最终形成了工业矿床,而钒矿在一开始就形成了工矿级富集,然后伴随着地壳运动等最终成为金矿伴生矿。研究结果对于了解黑色岩系的成矿规律及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亚硫酸钠为还原剂对来自刚果(金)某钴含量为1.10%的氧化钴矿进行了还原酸浸试验研究,考察了还原剂用量、硫酸用量、浸出温度、液固比等因素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优浸出条件为:反应温度70 ℃,液固比1.5,还原剂用量为钴锰完全还原理论用量1.8倍,在此条件下钴的浸出率可达94.86%,锰浸出率97.43%,铁浸出率15.56%,铝浸出率42.53%,浸渣含钴0.059%。对浸出前后的物料进行分析表明,还原酸浸过程充分破坏了金属矿物结构,使有价金属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实现了有价元素的选择性浸出。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根据昆钢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大红山铁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在回顾近年来对大红山铁矿所作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开发建设该矿过程中需要注重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某钒矿酸法提钒新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某大型页岩钒矿现行提钒工艺存在问题及该资源特点,确定采用两段逆流硫酸溶液浸出-中和-还原-萃取-铵盐沉钒的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料粒度为-120目、浸出液固比为1、浸出温度为90℃时,V2O5浸出率大于75%;用于富集浸出液中钒的萃取体系为15%P204+10%TBP+75%磺化煤油;该工艺提取V2O5总回收率大于70%,产品中V2O5含量大于99%。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某矿堆置在排土场的排岩矿总量巨大,由于其铁元素含量较低,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为有效回收利用排岩矿中的铁资源,该排岩矿通过采用破碎—干选—磨矿—弱磁选工艺最终得到了全铁品位62%以上的铁精矿,有效回收了排岩矿中的铁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东鞍山烧结厂含菱铁矿浮选中矿经700 ℃还原焙烧-磁选工艺处理,可以得到品位为60.43%,回收率为83.59%的铁精矿。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手段着重对焙烧过程中铁矿物的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改变,焙烧过程将经历菱铁矿分解、赤铁矿还原和铁矿物过反应3个阶段,其中赤铁矿还原阶段对应的焙烧温度正是700 ℃,此时焙烧产品中的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最有利于弱磁选。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以攀西白马仰天窝表外矿作对比样,开展仰天窝表外矿和田家村表外矿的选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获得TFe品位相当铁精矿时,田家村表外矿选铁磨矿细度较仰天窝矿更细,铁精矿产率、回收率优于仰天窝矿;田家村铁精矿中有害元素S、P含量低于仰天窝矿,能降低后续冶炼脱硫成本、有利于炼铁与炼钢;田家村高品质铁精矿中钛含量高于仰天窝矿,对高炉冶炼不利,同时其选铁总尾矿选钛价值低于仰天窝矿。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田家村和仰天窝表外矿资源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硐门钒矿成矿地质特征的阐述和分析,厘定其成因类型为与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底部黑色岩系有关的沉积型矿床,形成于海湾—泻湖相环境。该层位区域上分布广泛,蕴含有丰富的钒矿资源,并伴生镍、钼等多种有用元素,具有广阔的勘查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合理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以褐铁矿、赫章块矿为研究对象,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别使用褐铁矿、赫章块矿、烧结矿作铺底料,研究了烧结碱度、MgO含量、配碳量对烧结成品率、烧结矿转鼓强度与冶金性能等烧结指标的影响,并获得了优化的烧结工艺参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选取褐铁矿作烧结铺底料,最佳烧结工艺参数为:烧结碱度2.2、配碳量6.0%、MgO含量1.9%,在此工艺下烧结成品率可以达到72.80%,烧结矿转鼓指数68.01%,低温还原粉化性83.0%,还原性85.08%;在烧结过程中能有效脱除块矿所含结晶水、硫等有害杂质,提高块矿铁品位,冶金性能得到改善,有助于高炉顺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利用陕西某地含钒黏土矿, 采用直接酸浸工艺提钒, 考察了液固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用量对直接酸浸提钒的影响, 通过浸出反应动力学确定了反应模型。结果表明, 在硫酸用量25%、浸出温度95 ℃、浸出时间10 h、液固比0.6时, 钒浸出率为74.6%。该含钒黏土矿的钒浸出动力学符合收缩核模型, 其表观活化能约为30.73 kJ/mol, 浸出反应服从扩散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还原焙烧是处理难选铁矿石的有效方法,而铅锌在炼铁中易被还原或氧化后膨胀形成含铅沉淀和含 锌尘泥,影响高炉生产。针对含铅 0.39%、含锌 0.30%、全铁(TFe)47.04% 的难选赤褐铁矿,采用深度还原焙烧在获 得强磁性铁物料的同时脱除铅锌杂质,探讨了深度还原过程中铁矿物的还原特性和铅锌杂质的迁移特征,并利用 岩矿鉴定、SEM、VSM 磁性测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研究该物料中赤褐铁矿深度还原过程特性和铅锌杂质的演 变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深度还原焙烧方法可将赤褐铁矿深度还原成金属铁颗粒的同时,有效地脱除其中的铅锌 杂质;当还原剂碳氧比摩尔比为 2.25、还原焙烧温度 1 200℃、还原焙烧时间为 60 min 时,还原产品经弱磁选后的精 矿铁品位为 89.63%、铁回收率达 86.09%,铅、锌杂质的脱除率分别为 98.97% 和 91.19%。显微特性表明,深度还原 焙烧过程可见赤铁矿呈局部熔体至团聚渐进长大的金属铁颗粒,铅锌杂质主要被还原挥发脱除;焙烧产物中铅锌 杂质残留仅为 Pb 0.006 4%、Zn 0.029 5%,其微区特征未见残余的铅锌有害杂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还原时间、还原温度、还原剂比例、PS塑料替代还原剂比例对赤泥团块还原提铁的影响,进行了直接还原提铁试验和矿相分析。结果表明,提高还原剂配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赤泥直接还原提铁效率,但过量的还原剂会对还原过程造成不利影响,恶化还原产物指标;利用PS塑料替代焦粉作为还原剂,在一定范围内对赤泥的还原提铁有促进作用,能够改善产物铁晶粒的分布状态和结晶条件,促进铁晶粒向大颗粒连晶状发展,得到质量更高的还原产物;在还原温度1 150℃、还原时间30min、还原剂配入比例20%、PS塑料替代还原剂比例为40%的条件下,赤泥团块能够得到最优的回收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还原焙烧是处理难选铁矿石的有效方法,而铅锌在炼铁中易被还原或氧化后膨胀形成含铅沉淀和含 锌尘泥,影响高炉生产。针对含铅 0.39%、含锌 0.30%、全铁(TFe)47.04% 的难选赤褐铁矿,采用深度还原焙烧在获 得强磁性铁物料的同时脱除铅锌杂质,探讨了深度还原过程中铁矿物的还原特性和铅锌杂质的迁移特征,并利用 岩矿鉴定、SEM、VSM 磁性测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研究该物料中赤褐铁矿深度还原过程特性和铅锌杂质的演 变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深度还原焙烧方法可将赤褐铁矿深度还原成金属铁颗粒的同时,有效地脱除其中的铅锌 杂质;当还原剂碳氧比摩尔比为 2.25、还原焙烧温度 1 200℃、还原焙烧时间为 60 min 时,还原产品经弱磁选后的精 矿铁品位为 89.63%、铁回收率达 86.09%,铅、锌杂质的脱除率分别为 98.97% 和 91.19%。显微特性表明,深度还原 焙烧过程可见赤铁矿呈局部熔体至团聚渐进长大的金属铁颗粒,铅锌杂质主要被还原挥发脱除;焙烧产物中铅锌 杂质残留仅为 Pb 0.006 4%、Zn 0.029 5%,其微区特征未见残余的铅锌有害杂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