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评价抑郁症及抑郁高血压共病患者脑部微观结构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26例抑郁高血压共病患者(共病组)、26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3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3.0T磁共振仪进行DKI扫描,使用DKE软件计算平均扩散峰度(MK)值;比较4组间MK值的差异;比较差异脑区平均MK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组MK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右额中回、右梭状回、右前扣带回、左中扣带回、左后扣带回、右岛叶、右海马、右枕下回及左枕中回、双侧楔前叶、双侧壳核、两侧颞下回和颞中回(P<0.05),共病组MK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右额上回、右梭状回、右前扣带回、右中扣带回、左后扣带回、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左枕中下回、双侧楔前叶、右壳核、左舌回、双侧颞中回及颞下回及左侧丘脑(P<0.05),高血压组无MK减低区。相对于抑郁症组,共病组MK下降脑区为右额下回、右梭状回、右岛叶、右扣带前回(P<0.05)。右侧海马(r=0.421,P<0.001)及右侧额中回(r=0.400,P=0.001)的平均MK值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抑郁症和抑郁共病患者存在广泛的额叶-皮层下-边缘系统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和功能异常;高血压可能对抑郁症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正常老化过程中豆状核的弥散特性与铁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行脑DTI与SWI,测量壳核和苍白球FA、平均扩散率(MD)、本征值(λ1、λ2、λ3)及Phase值;应用SWI测量30岁以上志愿者额叶白质、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红核、黑质的Phase值,分析Phase值与铁含量的相关性;比较壳核与苍白球之间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壳核和苍白球上述各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各弥散参数与Phase值的相关性.结果 Phase值与铁含量呈负相关(r=-0.837,P=0.019).壳核FA、MD、λ1和λ2低于苍白球,λ3和Phase值高于苍白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壳核各弥散参数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0.05),Phase值与年龄呈负相关(P均<0.001);苍白球MD、λ1、λ2和λ3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0.001),FA和Phase值与年龄无相关性(P均>0.05).左侧壳核FA和λ1,右侧壳核FA、λ1和MD与Phase值呈负相关(P均<0.01);双侧苍白球各弥散参数与Phase值均无相关性(P均>0.01).结论 壳核与苍白球之间弥散参数及铁含量存在差异,双侧壳核FA、λ1及右侧壳核MD与铁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大脑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40例PDSD患者(SD组)和20例PDNSD患者(NSD组)采用帕金森病相关量表评估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分析DTI的FA与SD的关系。结果 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PD-NMS)筛查问卷(NMSQ)总分较NSD组高,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总分较NSD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PDSS评分与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NMSQ总分呈负相关(r=-0.64、-0.63、-0.46,P<0.01);SD组FA值较NSD组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前辐射、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边缘叶、右侧下丘脑及右侧杏仁核、右扣带回纤维、右内侧丘系;SD组睡眠障碍程度与右侧丘脑前辐射FA值呈负相关(r=-0.38,P=0.04)。结论 PDSD患者参与睡眠调节的大脑微结构病变明显,病变与PDSD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利用DTI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可能会成为早期诊断睡眠障碍PD患者的影像学标记。  相似文献   

4.
MR扩散张量成像诊断慢性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0T MR DTI诊断慢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 方法 应用SE-EPI序列对64例病程超过2年的慢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SM组)和3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颈髓DTI。将颈髓分为上、中、下三段,分析CSM组各段颈髓ADC值、FA值、纵向本征(λL)值及横向本征(λT)值的变化。结果 所有受检者颈髓DTI显示满意。CSM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ADC值(F=251.20)、FA值(F=47.54)、λL值(F=210.14)、λT值(F=10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对照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平均ADC值为(0.81±0.06)×10-3 mm2/s,FA值为0.65±0.04,λL值为(1.66±0.10)×10-3 mm2/s,λT值为(0.47±0.04)×10-3 mm2/s,在颈髓各节段之间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SM组直接受压部位处ADC、FA、λL、λTt值分别为20.84、12.53、6.00和2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通过ADC、FA、λL和λT能够检测颈髓微观结构的变化。DTI是判定慢性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范围和受损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DTI观察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不同脑区微观结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DTI观察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不同脑区微观结构改变。方法 对18例TRD患者(TRD组)和18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和DTI扫描,测量胼胝体压部、体部和膝部厚度和不同脑区的FA值及ADC值,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受试者常规MRI均未见异常。对照组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大小正常;TRD组16例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大小正常,2例略扩大。TRD组与对照组间胼胝体各部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2组间各脑区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TRD患者双侧额下回和额中回、前扣带回、双侧海马、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DTI参数FA值可定量反映TRD患者多个脑区的微观结构改变,后者可能与抑郁症的抗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海马硬化患者海马ADC值与海马体积及磁共振波谱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海马硬化(HS)患者的海马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海马体积及磁共振波谱的相关性,并评价ADC值在H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3例单侧颞叶癫痫HS患者(HS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常规MR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并对HS患者进行海马体积测量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计算双侧海马的ADC值、标准化体积、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肌酸) 及不对称指数(AI,包括AIADC、AIVOLUME及AIMRS),评价海马ADC值与体积、磁共振波谱、患者发病年龄和病程间的相关性。结果 HS组患侧海马ADC值显著高于健侧海马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且HS组海马AIAD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HS组患侧海马ADC值与海马体积之间存在相关性(r=-0.854,P<0.001),患者海马AIADC与AIVOLUME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611,P<0.05)。HS组海马AIADC与病程长短存在显著正相关(r=0.676,P<0.05)。结论 测量海马ADC值有助于HS的术前诊断。HS患者海马的ADC值与海马体积及病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非临床抑郁症状(nCDSs)被试杏仁核及海马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特征。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对1105名大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对其中17例符合nCDSs的被试(nCDSs组)及20名对照组被试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以双侧杏仁核及海马为种子点,分别对全脑进行基于体素的rsFC分析,比较两组间的rsFC差异,并与nCDSs者的BDI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CDSs组以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右侧眶额叶内侧面rsFC均增强;以左侧海马为种子点,右侧枕叶舌回、双侧额叶直回及左侧楔前叶rsFC增强;以右侧海马为种子点,右侧小脑后叶、右侧枕叶舌回、双侧额叶直回、左侧楔前叶及左侧中央旁小叶rsFC增强。nCDSs被试双侧杏仁核及海马rsFC改变与BDI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nCDSs被试杏仁核及海马的rsFC存在异常,可能在nCDSs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观察烧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无应激障碍(Non-PTS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PTSD组、Non-PTSD组各16例和正常对照组16名行静息态fMRI(rs-fMRI),应用ALFF方法分析各组大脑自发活动的差异,并对PTSD组存在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SD组左侧额下回/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岛叶、双侧海马旁回/前扣带回/额内侧回ALFF增高,左侧舌回、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ALFF减低,而Non-PTSD组ALFF显著增高的脑区分布于右侧小脑后叶、颞中回、眶额叶、岛叶及左侧海马旁回,Non-PTSD组中未发现ALFF减低脑区;与Non-PTSD组相比,PTSD组右侧丘脑ALFF显著减低,未发现ALFF增高脑区。PTSD患者右侧丘脑平均ALFF值与CAPS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637,P=0.008)。结论 烧伤患者静息态下脑活动存在异常,可能与严重烧伤后复杂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fMRI技术观察肝性脑病(HE)患者大脑基线活动改变。方法 对24例HE患者行静息态fMRI扫描,获取低频振幅(ALFF),其中临床症状明显的肝性脑病(OHE组)及临床症状隐匿的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组)各12例。另选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AL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的脑区主要集中于额叶、顶叶及颞叶。与对照组比较,OHE组ALFF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左侧海马旁回及左侧额下回/岛叶皮质,MHE组ALFF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缘上回/颞上回;OHE组ALFF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双侧后扣带回/左侧楔叶、右侧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左侧辅助运动区,MHE组ALFF减低的脑区包括左侧距状裂皮质、双侧后扣带回/右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及双侧辅助运动区(P均<0.05)。与MHE组比较,OHE组ALFF减低的脑区包括左侧前扣带回、双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双侧后扣带回、右侧角回/枕上回及右侧额中回(P均<0.05)。OHE组及MHE组双侧后扣带回ALFF均与血氨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OHE及MHE患者均存在静息态下脑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白质微结构的损伤以及病程对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选取24只建立T2DM模型(模型组),余6只为对照组;于建模后12、16、20和24周行DTI,测量额叶白质、前扣带回、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后扣带回ADC和FA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建模12周时各部位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16周起后扣带回、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ADC值开始增高、FA值开始降低(P均<0.05),20周起额叶白质、前扣带回ADC值亦开始增高、FA值开始降低(P均<0.05);随T2DM病程延长,ADC值逐渐增高、FA值逐渐降低。结论 T2DM兔模型的认知相关脑区白质微结构受损,其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前部白质损伤晚于后部白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fMRI)观察产后抑郁症(PPD)患者在比率低频振幅(fALFF)下大脑自发神经活动。方法 对23例产后抑郁症患者(PPD组)、28名健康产妇(HPW组)及20例女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DD组)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以fALFF技术观察各组脑自发神经活动,提取PPD组与HPW组差异脑区的fALFF值,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相比HPW组,PPD组左侧后扣带回、左侧楔前叶、左侧枕中回、左侧枕下回及右侧距状裂周围皮质fALFF值增高(AlphaSim校正,P均<0.05),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嗅皮质、右侧海马fALFF值减低(AlphaSim校正,P均<0.05)。相比MDD组,PPD组右侧舌回、右侧小脑fALFF值增高(AlphaSim校正,P均<0.05),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上回、左侧角回、右侧内侧旁扣带回、右侧颞下回fALFF值减低(AlphaSim校正,P均<0.05)。PPD组右侧眶部额下回fALFF值与EPDS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 静息态下PPD患者与情绪、认知相关脑区存在自发神经活动异常,其右侧眶部额下回fALFF值与抑郁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PD与MDD患者脑fALFF表现并不完全一致,PPD可能存在特征性神经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技术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颈椎源性疼痛(CSP)患者全脑灰白质微结构异常,分析相应脑结构参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31例CSP患者(CSP组)和3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采集全脑3D-T1WI和DTI。对CSP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均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蒙特利尔认知能力(MoCA)评分。比较2组全脑灰质及白质微结构的差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SP组右侧楔前叶、右侧颞上回和右侧中扣带回灰质体积均较对照组减少,且与VAS评分均呈负相关(rs=-0.397、-0.402、-0.388,P均<0.05)。CSP组双侧上纵束各向异性分数(FA)值均减低,左侧上纵束FA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s=-0.460,P=0.014)。CSP组结构异常脑灰白质参数与HAMA、HAMD和MoCA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联合应用VBM技术及DTI可评估颈椎源性疼痛患者全脑灰白质微结构改变,包括右侧楔前叶、右侧颞上回、右侧中扣带回灰质体积减少伴双侧上纵束白质微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静息态下双侧楔前叶与全脑其他区域功能连接(FC)变化。方法 对22例肝硬化伴MHE患者(MHE组)、23例肝硬化无MHE患者(NMHE组)和2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选择双侧楔前叶为种子点,采用种子体素相关性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计算并比较各组间双侧楔前叶与全脑其他区域的FC。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HE组左侧楔前叶与右侧额上回、左侧中扣带回的FC及右侧楔前叶与右侧颞极、左侧颞上回、双侧前额叶和内侧扣带回的FC降低,NMHE组左侧楔前叶与右侧额中回的FC及右侧楔前叶与左侧楔前叶、左侧中扣带回的FC降低(P均<0.05);与NMHE组比校,MHE组左侧楔前叶与右侧额上回的FC及右侧楔前叶与右侧脑岛、右侧额中/上回的FC降低(P均<0.05)。结论 MHE患者静息态下双侧楔前叶与全脑多个脑区FC存在异常,这可能是其大脑内源性神经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及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常规扫描表现正常白质(NAWM)区脑灌注及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23例cSVD患者(cSVD组)及13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ASL及DTI检查,测量双侧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常规扫描NAWM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脑血流量(CBF)值,比较cSV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cSVD组FA值及ADC值与CBF值的相关性。结果 cSVD组双侧额叶、顶叶FA值较对照组减低,ADC值升高(P均<0.05);双侧半卵圆中心FA值及右侧半卵圆中心CBF值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双侧额叶、顶叶白质及右侧半卵圆中心的FA值与CBF呈正相关(r=0.51、0.46、0.22、0.27、0.33,P均<0.05),双侧额叶ADC与CBF值呈负相关(r=-0.50、-0.38,P均<0.05)。结论 DTI能反映cSVD患者早期隐匿性脑白质损伤,以双侧额叶FA值改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 DTI参数对多系统萎缩(MSA)患者幕下区域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例临床诊断为MSA患者(MSA组)和10名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头MR和DTI扫描.测量双侧小脑中脚(MCP)宽度、脑桥前后径以及双侧小脑下脚(ICP)、小脑中脚(MCP)、小脑上脚(SCP)、脑干皮质脊髓束(CST)、交叉纤维(CF)、内侧丘系(ML)及小脑白质的ADC和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SA组双侧ICP、双侧MCP、双侧SCP、右侧ML及双侧小脑白质的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MSA组右侧ICP、双侧MCP、双侧SCP、CF、左侧ML及双侧小脑白质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MCP的ADC值、FA值与其萎缩程度有相关性;CST、CF、ML的ADC、FA值与脑桥萎缩程度有相关性.对照组、MSA组"十字征"阴性患者、阳性患者间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活体无创评价MSA幕下区域脑组织病变,较常规MRI更敏感地发现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BM)技术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脑内灰质体积(GMV)变化。方法 将43例ITN患者(ITN组)分为左侧ITN组(LITN组,21例)及右侧ITN组(RITN组,22例)。另选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均行MR检查,采集VBM数据,测量GM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ITN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小脑半球、右侧丘脑GMV增加,左后扣带回、左楔前叶GMV减少(P均<0.001)。RITN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小脑半球、左海马旁回、左岛叶、右楔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GMV增加,左颞中回、左中央后回、右颞下回GMV减少(P均<0.001)。RITN组与LITN组比较,左侧小脑半球、双侧岛叶、右中央后回、左扣带回GMV增加,右颞下回、右侧丘脑GMV减少(P均<0.001)。结论 ITN患者脑内GMV发生改变,VBM技术有助于客观反映ITN患者脑内GMV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联合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 (VBM) 研究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慢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全脑灰、白质变化规律。方法 对20例慢性SCI患者(SCI组)和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全脑容积及DTI扫描,分析患者全脑灰、白质结构改变及纤维束完整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CI组脑灰质体积减小区域主要有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左侧运动前区(PMA)、右侧前扣带回、右侧直回、左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及右侧楔前叶 (P<0.001)。白质体积减小的区域主要有: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锥体束走行区、左侧M1及胼胝体 (P<0.001)。FA值减小的区域主要有胼胝体干、左侧内囊前肢及左侧顶下小叶。MD值增高的区域主要为胼胝体干,MD值减小的区域为右侧顶下小叶缘上回(P<0.001)。结论 慢性SC的相关脑结构区发生改变,与认知、情绪、空间定位功能相关脑区的灰、白质结构发生改变,其中胼胝体对结构的重塑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联合使用VBM及DTI可显示慢性SCI后脑结构的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