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在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受阻,改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技术成功建立通路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9例患者腘动脉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动脉均获开通,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由术前0.38 ± 0.13升至术后0.92 ±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访2 ~ 16 个月,1 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间歇性跛行复发, CTA示股动脉支架下端狭窄,再次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好转。结论 X线导向下经腘动脉入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在股动脉顺行开通受阻时,是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腔内支架治疗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PAOD患者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治疗成功率98.1%(158/161),1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踝肱指数(ABI )由术前平均0.35(0.11~0.58)增至0.87(0.67~1.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3~52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腘动脉阻塞,内支架置入治疗后6~52个月,血流保持通畅率分别为91.1%(41/45)和79.3%(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PAOD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股浅动脉无法开通情况下,将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施行血管腔内血流重建术的疗效。6例患者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通畅,而髂动脉和股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对其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植入;4例患者股深动脉开口处狭窄,作为膝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流入道,对其行PTA;1例患者髂动脉和股总动脉及股深动脉均进行了PTA。结果 5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逐渐消失,皮温明显升高,其中2例足趾溃疡渗液分别于术后3 d和10 d周时转为干性,术后3个月随访时溃疡完全愈合。3例表现为术前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术后疼痛偶有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即可缓解。1例足趾坏疽术后2个月时自动脱落,未经外科干预。2例因下肢缺血严重,肢体坏死行外科膝上截肢术,创面1个月愈合。6个月时2例失访,随访期间5例有间歇性跛行。术后踝肱指数(ABI)(0.71 ± 0.21)与治疗前(0.32 ± 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是可供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能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集1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共计17条股浅动脉,右侧10条,左侧7条,病变段长度9 ~ 18 cm,平均(12.5 ± 6.8)cm,经腘动脉穿刺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 ~ 24个月。结果   17条股浅动脉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缺血引起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3 ~ 24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89.47%(17/19),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15 ~ 0.48(平均0.28)和0.69 ~ 1.05(平均0.8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 ~ 27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 ± 7.6%、74.0% ± 9.2%和56.1% ± 13.5%;支架组分别为89.5% ± 7.0%、77.5% ± 9.9%和32.2% ± 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 ± 6.1%和64.2% ± 14.7%;支架组分别为94.4% ± 5.4%和39.0% ± 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 = -4.417,2.502,3.115; S χ =1.627,0.955,1.523;P = 0.007,0.009,0.041)。结论 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 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对照研究经皮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68例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股浅动脉长节段性闭塞(TASC Ⅱ分级C级)患者接受了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或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对两组36例(18对)符合配对标准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研究终点为严重下肢缺血症状复发,需外科旁路手术、截肢或死亡。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 介入治疗后28个月时,两组在即刻及中远期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组所需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组。多变量分析证实膝下动脉流出道的通畅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伴有股深动脉严重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可获得与股浅动脉开通及支架植入术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内膜下成形术用于治疗37例伴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 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不适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57条患肢中,31条(54.4%)有组织缺损,51条(89.5%)肢体表现为静息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足背动脉或者足底动脉的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在行内膜下成形技术前后进行比较。随访过程中评估伤口愈合、截肢和靶血管的再狭窄情况。Kaplan Meier生存曲线用于评价接受治疗患者的肢体挽救率、生存率和免截肢率。结果 57条患肢共66处踝下动脉病变 中的55处(83.3%)成功行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平均动脉搏动评分和ABI从术前的0.33 ± 0.54和0.31 ± 0.19分别改善为术后的2.04 ± 1.05和0.80 ± 0.14(P < 0.01)。术后30 d内1例患者(2.7%)死亡,5 例 13.5% 患者发生包括出血,血栓形成或者血管痉挛等轻微并发症。12个月随访时,Kaplan Meier评分显示肢体挽救率为94.6%,免截肢率为89.2%,生存率为97.3%。结论 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的内膜下成形技术对于具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而不适合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肢体挽救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PAO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为治疗糖尿病伴发跛行患者及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而进行的63次介入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PTA及PTA加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共85支,包括髂动脉15支(17.6%)、股动脉36支(42.4%)、腘动脉20支(23.5%)、胫动脉14支(16.5%)。采用Kaplan Meier曲线法确定通畅率(根据超声复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1.9个月(6 ~ 36月);结果 6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7例(占58.7%)、合并冠心病19例(占30.2%)、吸烟史占52.2%。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97.8%,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ABI值明显升高(由术前0.397 ± 0.136 升至术后0.783 ± 0.134;P < 0.01)。6、12、24和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4.4%、57.9%、49.8%及40.7%,相应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1.1%、79.1%、65.7%及54.1%(P < 0.01)。相应的肢体保存率分别为93.3%、86%、83.3%及83.3%;结论   经皮血管再通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优点,同时还不阻挠必要时外科血管重建手术,深受众多患者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IV/IA)与动脉溶栓(IA)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46例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接受IV/IA(24例)或IA(22例)治疗, 评估不同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好转归率及病死率。结果 IV/IA组从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平均为255 min,明显低于IA组的310 min(P = 0.012)。IV/IA组和IA组溶栓后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4.1%和40.9%(P = 0.226),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则为16.7%和22.7%(P = 0.361)。术后3个月IV/IA组较好转归率(54.2%)高于IA组(36.4%),前者病死率(8.3%)低于后者(9.1%),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226和0.927)。 结论 相对于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联合溶栓的疗效可能更佳,风险较低,但结果仍有待于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喷射器结构分析及两类喷射器性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气力输送喷射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从数值计算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喷射器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同心气力输送喷射器,将其与传统的气力输送喷射器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这种喷射器的优点和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某钢铁厂常用的全氢炉为例,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全氢炉炉台氢气进口角度改变后内罩内各处氢气流量的变化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入口速度矢量的轴向夹角与切向夹角的变化会主要会引起顶部流通通道、第一、第二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量的变化,第三、第四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量随着氢气入口速度矢量变化范围不大,且存在"均匀轴向夹角"和"均匀切向夹角",当氢气入口速度矢量的轴向夹角和切向夹角分布在此范围时,顶部流通通道和第一、第二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通通道的氢气流量较为均匀,此时有助于内罩内各个钢卷与四周环境的换热。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比较了气体纯对流换热强化方式、纯净蒸汽凝结换热强化方式基础上,结合含不凝性气体蒸汽冷凝换热机理及纯净蒸汽凝结换热机理与气体纯对流换热机理的差异,对已有各类换热器结构自身在强化含不凝性气体蒸汽凝结换热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既能强化锅炉尾部烟气对流冷凝换热又能高效回收凝结水分的错列布置垂直光管管外凝结换热器与带有波纹槽道的板式换热器2种优选结构,进一步给出了根据烟气灰尘浓度高低选取2种冷凝换热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程静  周旭南  徐艳 《工业加热》2022,51(4):48-50
随着国家对工业锅炉NOx排放限制的进一步收紧,在用贯流锅炉由于其炉膛尺寸较小,较多的采用表面燃烧进行低氮改造.但贯流锅炉采用表面燃烧改造后,其水管普遍产生密集性裂纹,严重影响锅炉安全运行.认为水管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贯流锅炉原有的热力平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传热学的角度对产生裂纹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材料失效分析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锅炉控制自动化程度不高,其操作基本上停留在手工和简单模拟仪表操作的水平,操作人员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容易造成运行事故。文中介绍了一种工业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并讨论了系统的整体构成方案。将可编程序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结合,制定出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替代了传统的控制方法。根据这种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很容易被实现,并且将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柳为民 《汽轮机技术》2008,50(3):194-197
气流在轴封内流动时,气流加速、降压发生在轴封齿与轴之间的间隙内,由于轴封间隙较小,气流速度高,附面层的作用强烈.气封齿的形状、气封齿与轴封台阶的组合关系、气封间隙的大小、轴封静止部分与转动部分之间由于热膨胀不均匀而引起的轴向相对串动等都会影响到气封的封严效果.针对较为典型的轴封结构,经过数值模拟,讨论了上述因素对气封密封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潘毅 《汽轮机技术》2013,55(1):76-78
根据机械制造过程中夹具设计与工件装夹的原理,分析了汽轮机动叶T型叶根制造过程中定位误差的成因和遵循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分析实例,所获得的结论对于汽轮机动叶叶根制造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国浩 《锅炉技术》2005,36(4):58-60
介绍了目前烟气脱硫装置中2种烟气加热器(GGH)转子的结构型式及特点,在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制造要求及相应的工艺措施,如焊接材料的成分及选用、焊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零件加工的要求、转子组装的要求、工艺程序和多次制造积累的相关经验介绍。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为今后开拓广阔的烟气加热器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军英 《节能技术》2010,28(4):355-359
美国奥巴马政府把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战胜危机、占领经济制高点的法宝。本文介绍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为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采取的战略举措,并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