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9年6月- 2021年8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 例,包含1例妊娠36+2周孕妇;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6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9例)、咳嗽(9例)、咳痰(7例)。白细胞计数正常8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9例,CRP升高9例,ESR升高9例,PCT正常4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例。9例患者胸部 CT均表现为斑片或斑片实变影。经血及肺泡灌洗液mNGS确诊后使用多西环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单药治疗方案,疗程14~21 d,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mNGS检测可以快速明确病原学诊断,有助于及时启动特异性抗感染治疗,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3月—2022年3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确诊的43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80岁,男性23例,女性20例;有明确禽类接触史的18例,发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可伴有咳嗽、肌肉酸痛、畏寒等症状。28例(65.12%)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正常,21例中性粒细胞计数(N)升高,32例淋巴细胞计数(L)降低;43例患者C反应蛋白(CRP)升高;26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32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33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5例患者存在呼吸衰竭,9例患者进展为重症肺炎。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成像(HRCT)主要表现为单侧肺下叶实变影,右肺多见,13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气管镜下主要表现为肺泡炎,分泌物少。43例患者mNGS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数范围为1~21 269。40例患者接受了含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病原体明确后调整为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43例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3.00 d,均好转出院, 无死亡病例。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多以高热起病,累及肺部,有禽类接触史,mNGS检查能够快速准确地检出病原体,治疗首选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亦有效,部分患者进展为重症病例,但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9年9月—2021年8月经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45~83岁.所有患者均以高热起病,可伴有咳嗽、乏力、全...  相似文献   

4.
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非常罕见。本文报告1例以头痛起病的患者, 相继出现高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 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 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结合鸟禽类接触史, 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经多西环素、莫西沙星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合文献复习,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诊治方案,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以头痛起病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认知, 尽早诊断及治疗, 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9例聚集性鹦鹉热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2月由密云区医院(8例)及密云中医院(1例)收治的9例聚集性发病的鹦鹉热肺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及诊疗特点。结果 9例患者发病时间集中,均有鸽子养殖区活动或居住史行为。均有不同程度发热,77.80%为高热,伴咳嗽、咳痰;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8例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6例D-二聚体升高。胸部CT表现为单肺叶片状高密度实变影,内见支气管充气征象,下肺为著,少数为双肺改变;1例死亡病例为双肺多肺叶磨玻璃影改变;8例治疗后复查,炎性改变基本完全吸收。2例行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7例行鹦鹉热衣原体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阳性;6例进行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合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8例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2例联合使用四环素类。8例治愈出院,1例临床死亡。结论面对不明原因的聚集病例,应详细询问接触史。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有利于及早确诊病原体,最终降低疾病负担。除外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在鹦鹉热肺炎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类临床较为少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且往往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本文报道1例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提示mNGS技术对不明病原体的非典型肺炎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例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患者有明确的病禽接触史,临床表现为干咳、发热、呼吸衰竭,胸部CT表现为右肺下叶实变影,左肺少量渗出磨玻璃影。采用宏基因组学检测方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出鹦鹉热衣原体,经硝基咪唑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学诊断中的意义,为合理应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某单位成功救治的3例重症C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NGS在其病原学诊断中的作用,结合文献和自身经验,总结合理应用该技术的经验和步骤。结果 3例初始治疗失败的急危重症CAP患者留取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mNGS,结果提示3例患者分别为链球菌、腺病毒7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依据mNGS结果相应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症状迅速改善,治疗效果确切,预后好。结论 mNGS技术在重症 CAP的病原学快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其局限性,做到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江西省九江市1例鹦鹉热重症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特异性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走访的方法,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及流行病学信息,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可能接触的禽类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该例患者37岁、女性,先在乡镇卫生院及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后因“发热伴咳嗽5 d,加重呼吸困难”入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病例肺泡灌洗液通过病原微生物靶向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表明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阳性,有明确的鸡鸭接触史。采集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4份及患者家中鸡、鸭的脾、肝和肺等组织标本各1份进行病原学检测,其中1份鸭组织标本鹦鹉热衣原体阳性,其他标本均阴性。该例鹦鹉热重症肺炎病例很可能是由于暴露于鹦鹉热衣原体污染的外环境所致,应规范家禽养殖防止禽间感染传播到人间,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避免重症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外院1例采用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确诊布鲁菌病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患者无明确布鲁菌病流行病接触史,间断性发热2月余,期间出现无明显诱因针刺样头痛,脑脊液检测直接鉴定为布鲁菌感染,体现了mNGS技术灵敏、准确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 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23年2月呼伦贝尔市某医院布鲁氏菌科入院患者, 整理分析流行病学特点、首诊情况、临床表现、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14例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患者,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3例, 14例均有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14例)、发热(10例)、乏力(10例)、多汗(6例)、寒战(5例)。临床体征以关节红肿痛(14例)、脾大(4例)、淋巴结肿大(3例)为主。实验检查异常以炎性指标升高为主, 其中C反应蛋白升高14例,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0例, 另伴有血液系统损伤、肝损伤。14例患者均给予12周及以上足疗程联合抗感染治疗, 其中治愈13例, 手术治疗1例, 有效率100%。 结论 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发病率较低, 易出现误诊漏诊, 临床应注意鉴别, 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间普雷沃菌引起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 方法 总结某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例中间普雷沃菌引起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 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患者男性, 50岁, 因"腰痛伴双下肢疼痛2个月"入院, 取病变组织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示中间普雷沃菌, 诊断为中间普雷沃菌脊柱炎, 经开放病灶清除、置管冲洗+自体骨移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给予头孢曲松钠和甲硝唑静脉滴注, 奥硝唑冲洗治疗后感染获得控制。共检索出符合条件文献16篇, 加上本病例, 共纳入17例患者, 其中男性7例, 女性10例; 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和使用皮质类固醇病史(占35.3%); 最常见的侵犯部位为腰椎(12例)、胸椎(6例)等; 病原学培养阳性13例; 分子学检测阳性3例, 染色镜检阳性1例。17例患者均接受了抗厌氧菌治疗, 其中14例联合手术治疗; 1例死亡, 病死率为5.9%, 5例存在部分神经功能损伤, 致残率为29.4%。抗厌氧菌治疗联合手术者生存率为92.8%, 3例单独抗厌氧菌治疗未行手术者均治愈。 结论 中间普雷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 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易误诊, 建议尽早送检mNGS明确病原体, 以争取救治时机,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拓宽诊疗思路。 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23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某医院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来源、感染菌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 结果 共纳入23例确诊为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患者,共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大部分患者血流感染前有相关诱发因素,如手术操作(11例,47.8%)、恶性肿瘤(10例,43.5%)、糖尿病(9例,39.1%)、导尿管置入(10例,43.5%)等。感染菌种共9类,主要为颊普雷沃菌(6例,26.1%)、二路普雷沃菌(5例,21.7%)和中间普雷沃菌(4例,17.4%)。感染来源主要为肝胆系统(6例,26.1%)、腹腔及胸腔(4例,17.4%)和泌尿生殖道(4例,17.4%)。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表现,血液炎症指标明显升高,4例(17.4%)并发感染性休克,18例(78.3%)患者经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 结论 当怀疑不典型病原菌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时,应尽早去除诱发因素,积极留取血液送培养,依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迅速控制感染,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方法 总结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发热伴腰膝痛半月余”入院,依据检查结果,给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更昔洛韦治疗无明显好转。外周血第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为拟康宁木霉,考虑木霉菌血流感染,给予伏立康唑口服后患者发作间期逐渐延长,由每2~3 d发作一次延长至每4~5 d发作一次,体温峰值有所下降,腰及膝关节疼痛程度减轻;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随访1个月余患者逐渐退热,腰膝痛随之缓解,但出院2个月后猝死。检索外文文献报道病例38例(中国1例),中文文献报道病例2例,共计40例。文献检索统计木霉感染患者基础疾病以器官移植(12例)、血液病(9例)、腹膜透析(6例)为主,患者临床表现以肺部感染(8例)、腹膜炎(6例)、播散感染(5例)为主,地区分布以欧美国家居多(26例),亚洲5例,非洲2例,南美洲1例,地区不详6例。检出病原体以长梗木霉为主(24例)。结论 木霉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误诊,建议尽早送检NGS明确病原体,以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导致成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 总结某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例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致成人侵袭性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乏力1年余,加重伴发热1周”入院,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宽大、不规则、无分隔的菌丝,形态学鉴定为毛霉菌,肺泡灌洗液及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示灰色小克银汉霉,诊断为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致侵袭性毛霉菌病,给予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卡泊芬净治疗后感染获得控制。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文献37篇,加上本病例,共纳入44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52.5(18~79)岁;基础疾病主要为血液系统疾病(65.9%,29例),进行造血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者14例;最常见的侵犯部位为肺、脑及皮肤,分别为36、9、9例;组织病理学、真菌培养、直接镜检及分子学检测阳性者分别为28、37、29、17例。41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中8例联合手术治疗;30例死亡,病死率为68.2%,抗真菌治疗联合手术者生存率(62.5%,5/8)高于单独抗真菌治疗者(24.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1月某院收治并诊断为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73岁,急性起病,均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3例患者有家禽接触史,1例有流产山羊接触史。4例患者从有临床症状到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间隔时长为1~6 d,且入院时氧合指数(PaO2/FiO2)均<200 mmHg,随病情发展呈进行性下降,需积极呼吸机支持。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3例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4例患者中2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2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4例患者血清肌酐均升高,2例轻度低钠血症;4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明显升高。4例患者胸部CT表现以单个或多个肺叶累及为主,渗出实变,后期累及多个肺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检测出流产衣原体DNA序列。结合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触史、胸部CT、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等结果,诊断为流产衣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为IE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2009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IE患者临床资料、分离病原微生物、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IE患者430例,男性多见(289例,占比67.2%),平均年龄在(40.3±15.1)岁。无基础心脏病患者284例(66.0%),有基础心脏病患者146例(34.0%);基础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115例(26.7%),风湿性心脏病23例(5.3%),非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1.9%)。IE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336例(78.1%)、贫血381例(88.6%)及心脏杂音383例(89.1%);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21.4%),其次为心力衰竭(18.8%)。IE患者中瓣膜脱垂151例,瓣膜狭窄88例,瓣膜关闭不全347例,最常见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34例),有两个或以上瓣膜关闭不全者72例;血培养阳性率44.9%,其中链球菌属为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119株,61.7%),其次为葡萄球菌属(41株,21.2%)。IE患者手术治疗319例(74.2%),住院病死率10.2%,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患者治愈好转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95.3% VS 64.9%,P<0.001)。结论 目前IE患者以无基础心脏病患者较常见,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属,抗感染治疗是IE的治疗基础,尽早联合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