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与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相关性,并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冠心病患者81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间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差别,FⅦa:采用重组可溶组织因子法,FⅦAg:用ELISA法,FⅦc:用一阶段凝固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24名正常人群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凝血因子FⅦa活性2.6±0.8,高于正常对照组2.1±0.6(P<0.005)。凝血因子FⅦc活性103.45±16.23,高于正常对照组86.4±20.0(P<0.005)。冠心病患者FⅦ:A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的RR,RQ,QQ,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874,0.122,0.004;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940,0.060。结论检测FⅦa、FⅦAg与FⅦc 3项凝血因子可以为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基因型分布具有种族或地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因子Ⅶ(FⅦa)及其基因Msp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候选基因与病例对照的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行FⅦ基因MspⅠ多态性分析,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rSTFM229)测定血浆FⅦa水平。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浆FⅦa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FⅦa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危险性独立相关;②F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各组血浆FⅦa水平均与FⅦ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结论:血浆FⅦa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Ⅶa水平受其基因MspⅠ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水平及其基因的-3230/10bp多态性与回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105例回族冠心病患者和127例正常回族对照者的凝血因子Ⅶ-3230/10bp基因型。结果(1)冠心病组血浆FⅦa水平为3.20±0.3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2.53±0.34μg/L(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血浆FⅦa水平为3.36±0.37μg/L,非ACS组为3.05±0.28μg/L,对照组为2.53±0.34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FⅦa水平在-3230/10bp等位基因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FⅦ-3230/10bp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3230/10bp多态性,但回族冠心病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4.
由于凝血理论的修正,外凝途径为凝血的启动阶段,故外凝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Ⅶ与组织因子备受重视。组织因子(TF)是唯一不存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它是FⅦ的受体。TF与FⅦ单独存在时均无促凝活性,只在当其成为复合物后方有促凝作用。一般认为TF与Ⅶ结合成TF·FⅦ后,即可激活FⅩ转变为FⅩa再反过来作用于TF·FⅦ,使TF·FⅦ变为TF·FⅦa,后者的凝血活性比前者高出25~100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的分布与河南汉族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利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64例健康对照组和207例河南汉族CHD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2组FⅦ基因R353Q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CHD患者RR纯合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Q等位基因频率(RQ QQ)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F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6.
血浆凝血因子Ⅶ测定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FⅦ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测定采用一阶段凝固法。结果:缺血性脑卒中(40例)FⅦa7.7±0.9(ng/mL),FⅦ:Ag96±26(%)与老年健康人组相比,FⅦa与FⅦ:c增高,表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结论:F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FⅦa的增高为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各指标及比值的变化。方法血浆中组织因子(TFAg)、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激活的Ⅶ(FⅦa)及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检测采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7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54例和健康体检者165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及AIS组血浆TF、TFPI两因子及其各比值分析除TF/tTFPI、TF/fl-TFPI外,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Ⅶ检测显示,在AMI组FⅦ∶C、FⅦa、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IS组为FⅦ∶C、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高于对照组,FⅦa/FⅦ:C低于对照组和AMI组,而FⅦa又低于AMI组。结论除FⅦa/FⅦ:C外,TFP其余因子的变化趋势在AMI和AIS患者中是一致的。提示运用比值的测定可能更敏感,更可靠的评估凝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各指标及比值的变化.方法 血浆中组织因子(TFAg)、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激活的Ⅶ(FⅦa)及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检测采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 7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54例和健康体检者165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及AIS组血浆TF、TFPI两因子及其各比值分析除TF/t-TFPI、TF/fl-TFPI外,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Ⅶ检测显示,在AMI组FⅦ∶C、FⅦa、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IS组为FⅦ∶C、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高于对照组,FⅦa/FⅦ∶C低于对照组和AMI组,而FⅦa又低于AMI组.结论 除FⅦa/FⅦ:C外,TFP其余因子的变化趋势在AMI和AIS患者中是一致的.提示运用比值的测定可能更敏感,更可靠的评估凝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 2种等位基因,以及R/R、R/Q和Q/Q 3种基因型.患者组Q等位基因频率和R/Q Q/Q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地区健康中老年人汉族、维吾尔族人群新鲜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的变化。方法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40名汉族正常人和40名维吾尔族正常人。结果(1)汉族人群、维吾尔族人群其TF抗原、总TFPI(t-TFPI)、全长TFPI(f-TFPI)、TF/t-TFPI、TF/tr-TFPI、tr-TFPI/f-TFPI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汉族比较,维吾尔族血浆中截短TF-PI(tr-TFPI)含量、TF/f-TFPI及tr-TFPI/t-TFPI比值明显降低(P<0.05),但f-TFPI/t-TFPI比值明显升高(P<0.05);(3)FⅦAg、FⅦa、FⅦ:C和三者之间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4)血浆D-dime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汉族健康中老年人相比,维吾尔族人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成分并无明显差别,但tr-TFPI较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各种类型缺血性心脏痫(IHD)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与血浆脂质的关系。活化凝血因子Ⅶ(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法,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测定采用凝血一期法,凝血因子Ⅶ总抗原(FⅦag)采用ELISA法。结果: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OMI)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FⅦa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103例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分析.结果: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 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多态性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凝血机制,传统观点认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机制。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对凝血因子Ⅶ(FⅦ)和组织因子(TF)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FⅦ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凝血机制和对血栓疾病(缺血性心脏病(IHD)、脑梗塞等)的发生机制都有了新的认识。FⅦ尤其它的活性形式(FⅦa)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中起主导作用,使过去认为相互独立的凝血机制紧密联系起来。既往认为IHD患者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是一种继发的、结果性的现象,现在则认识到其高凝状态可能存在于发生临床缺血性心脏病之前,FⅦ促凝活性(FⅦc)升高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一种独立的原因。FⅦ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①观察长沙地区成人血浆因子Ⅶ(FⅦ)的正常参考范围。②研究FⅦ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FⅦ:Ag,以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检测FⅦa和以一期法测定FⅦ:C。结果:①长沙地区献血员血浆中FⅦa为2.0±0.7ng/ml,FⅦ:C为99±17%,FⅦ:Ag为93±20%,并且老年人的FⅦa与FⅦ:C高于献血员的含量(P<0.05)。②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Ⅶa和FⅦ:C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对照(P<0.01),并且FⅦ的三个比值均有所升高。然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Ⅶa、FⅦ:Ag和FⅦ:C与健康老年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Ⅶa/FⅦ:Ag与FⅦa/FⅦ:C比值均有一定程度增高。结论:①国人血浆FⅦa可能低于西方人。②急性脑卒中患者体内血浆呈高凝状态,并且出血性脑卒中者重于缺血性脑卒中者。  相似文献   

15.
金莱  黄河  胡慧仙  王香梅 《浙江医学》2007,29(9):901-902,934
目的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家系成员的因子Ⅶ(FⅦ)和其他凝血因子活性进行检测,用PCR及DNA序列检测因子Ⅶ基因缺陷,并分析临床出血状况。结果家系中先证者FⅦ基因中位于第8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纯合的碱基突变:10827C→T,导致Arg(CGG)304Trp(TGG)氨基酸替换。其弟弟妹妹均有此纯合的碱基突变,且均伴有因子Ⅹ活性(FⅩ:C)升高。先证者和其弟弟妹妹临床均无出血症状。结论先天性因子Ⅶ缺乏是否发生临床出血可能与FX: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20例NIDDM糖尿病病人血浆凝血因子Ⅶ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采用一阶段凝固法。并计算FⅦa/FⅦ:Ag与FⅦ:C/FⅦ:Ag的相对比值。结果:患者FⅦa为2.8±1.0mg/ml,FⅦ:C为109±20%,FⅦ:Ag为75±18%,FⅦa/FⅦ:A为3.73,FⅦ:C/FⅦ:Ag为1.45,与对照组两组(健康成人、健康老年人)比较,除FⅦ:Ag外,其余数据均有增高差异呈显著性(P<0.01,P<0.05)。结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高凝状态,应采取防止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及单倍型分析.结果: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  相似文献   

18.
肺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肺栓塞(PE)患者与健康者凝血因子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血浆中凝血因子mRNA水平与PE的关系。方法取9例PE患者(PE组)和33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5 mL,抽提血液总RNA。合成9个Cy3标记的PE患者cRNA探针和1个Cy5标记的标准对照探针,与44 000 Agilent人全基因组Oligo芯片杂交,用Agilent扫描仪扫描荧光信号。应用Feature Extraction软件分析、计算每点的Cy3和Cy5信号值。以9组数据中,Cy3/Cy5比值(Ratio比值)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验证。结果9张芯片筛选出共同差异表达的凝血因子基因13条,其中mRNA表达水平上调基因11条,分别为FⅦ、FⅪ、FⅧA1、FⅤ、FⅧ、FⅩ、FⅡ、vWF、FGG、F2R、F2RL1;表达下调基因2条,分别为FⅨ和FⅫ。结论血浆凝血因子的差异表达可能与PE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我国汉族正常人群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分析560名河南汉族正常人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河南汉族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多态R、Q2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2.8%、7.2%。5′F7多态等位基因A1、A2的频率分别为95.2%、4.8%。IVS7多态H6、H7、H8、H5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7.2%、51.8%、0.7%、0.3%。结论:我国河南汉族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多态性分布不同于国外其他种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IVS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12例ICVD患者和56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发现3种常见的基因型:H7H7、H7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