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医学中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四个重要问题。方法根据《内经》记载的和太极拳修炼者真气在体表运动时的生理现象,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电原理,分析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实质。结果人体中的Ca~(2+)运动和α1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密切相关。结论真气是人体中的Ca~(2+)运动;经络是Ca~(2+)在体表传递的感觉路线;经脉是由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三个组织共同组成;循经感传的源动力,是来源于细胞中的Ca~(2+)运动。  相似文献   

2.
<正> 经络感传现象是研究经络本质的重要方面。七十年代大量对感传的研究资料证明:经络感传现象在人体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此种现象在人群中比例尚少,使研究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据王卜雄和蒋敏达等报道对气功入静可提高经络感传出现率、提高针灸疗效和针麻效果有一定作用。为了探索气功对循经感传显现的影响,我们对经过气功治疗的患者,进行了一次练功入静前后经络感传显现的测试。现作以报告。测试方法1.受测对象:系户县祖庵地段医院接受气  相似文献   

3.
水液占人的体重50-90%,其中含有大量的离子,包括有机离子和无机离子。人体的每一种运动几乎都有离子的参与。如神经的传导,离子具有重要意义。祖国医学的经络,是运行气血通路,它内连脏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把人的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一个经络系统。然而,这样的一个系统不能没有离子的参与。笔者认为经络的实质与离子有关,而循经感传则是离子电路,遂于1979年提出了这种观点,同时做了大量工作。事实上,每当我们刺激了机体之后就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改变并伴随离子的运动,而不同的刺激引  相似文献   

4.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1):773-778
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浩 《中国针灸》1998,18(6):382-382
近年来,有关经络感传、经络实质的研究及临床实验的国内外文献报道日益增多,但经络实质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值得同行们重视。1 感传出现率目前研究经络实质的基础是经络循经感传现象。我国曾于70年代中期,对6万余人进行历时6年的感传现象的普查。结果显示,感传出现率最低的是河南省为5.6%,最高的是黑龙江省为36.3%,感传出现的总人数是1万余人[1]。另有调查表明,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等方面的感传出现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对于以上矛盾,笔者认为,即使调查者们运用同样的检测器材和方法,但因忽略了人体自身在体质、性格、情绪、文化等方…  相似文献   

6.
十五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实质是涉及人体机能调节机理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多年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深切关注。建国以来,经络研究也一直就是我国医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七十年代初,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经络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197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等单位首先开展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1972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和研究相继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我国的经络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以探讨经络现象,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为中心的新阶段。经过15年的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使我国的经络研究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根据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认识,将十五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一些主要成就和经验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络感传的声发射——用声发射技术发现了经络感传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随着针麻的发展,针灸国际化,经络研究日趋显要地位。国内外对此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经络感传的研究,如何加以显示和记录,还没有从客观指标上得到根本的解决。经络感传是以指压、针刺、电脉冲等手段,激发有关穴位出现如气样冲动、水样濡动、风样吹动的循经缓慢走行,并有冷、热、痒、麻、酸、胀等各自不同的主观感觉现象。基于感传会伴有机体的生物物理活动。为此,我们试图采用一种现代新技术——声发射,验证经络感传现象;验证经络循行感传线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生物电离子通路网络的理论。共基本内容为:1.经络系统是人体细胞电生化活动的离子平衡回路或旁通路;2.穴位是支路和干路的交汇点和神经调节细胞活动的联终站;3.经络内流动的物质是K+、Na+、Cl-、Ca2+等离子,所以穴位和经络具有低电阻,良导电的特性;4.十二经和任、督脉的位置应在皮下或皮内;5.人体内脏和头部的电生化与十二经有特殊联系通路;6.经络内的离子有日夜缓慢的流动性。经络内的离子是双向流动的;7.经络有一定的渠道,但没有神经血管那样明显。经络内的离子流对相关组织的电生化和代谢有平衡和调节作用,如果经络阻塞,相关组织会发生病变;8.经络还有传递细胞之间的信息作用;9.针刺穴位的治疗作用是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的共同作用;10.意念调节、穴位发气是神经乙酰胆碱对局部组织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最近结题的国家“九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提出:经络学说反映的是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间特定联系的规律,“经穴·脏腑相关现象”正是体表与内脏之间内外联系的表现形式。而“感传现象”可能是一定条件下体表间远距离联系的表现。 课题首席科学家邓良月教授介绍,“九五”经络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揭示经络学说所表达的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特定联系的功能结构基础。课题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对循经感传现象机理的研究,阐明了外周神经、骨骼肌的链状结构、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是产生循经感传的神经…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一个“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经络系统,但至今尚未找到形态学上的证据。为了探讨经络感传的客观性,不少单位采用肌电作为客观指标,但结果不一①②。我们过去的工作尽管发现感传肌电呈某种典型表现形式③,但分析肌电变化主要通过目测方法,阳性率较低。为了提高感传肌电的分析精度,我们借助于计算机的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自1979年以来将电子计算机分  相似文献   

11.
Shang ZD 《中国针灸》2011,31(3):277-280
利用人体细胞膜电学特性,解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并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机制、感传循经停顿现象、感传性质及感传宽度等经络现象进行解释,认为经络就是独立于已知九大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治疗汤某的支气管哮喘病时,针刺出现了经络感传现象,进而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发现通过艾灸的方法,病人十四条经均可出现经络感传现象。文中详细记载了艾灸的方法、部位、各经的取穴,经络感传的走向路线以及感传的面积、深度、感觉,并附有照片图示。文后小结如下:①艾灸的经络感传为一股条状热流上行下达,宽约2~3毫米,部分区域呈明显增宽的片状。②感传的速度较针刺感传为慢,③感传的路线和人体神经的走向及分布不一致,而与中医经络学说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某些部位有所偏离,少数循行过程中经交会穴时,转入另一经的路线。④完成一条经的感传时间需3~5壮,与经络本身的长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五年来我国经络现象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1972年开始,我国的经络研究即进入了以探讨经络现象,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为中心的阶段。在1979年第一次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以后的五年中,经络现象的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分五个部分概括介绍如下: 一、循经感传主要特征的观察 1.感传路线的循经性安徽、福建、辽宁、陕西等四省感传研究协作组对100名受试者的14经感传路线作了7000次以上的测定,并初步绘制成图。结果表明,感传路线在四肢与古图基本相符,胸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古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灵魂.古代聪明的中国人首先认识到经络,进而才形成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无论是在维系生理功能,还是在病机变化中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揭示生理、病理的基础,这就是近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迷恋经络研究以及它魅力长存的原因.我们认为经络是依据循经感传而发现的,与古代那可怜的解剖知识毫无关系.因为经络是整体生命现象的一种体现,解剖在破坏生命现象同时破坏了经络的完整性,所以只能从功能角度去把握经络的本质.那么循经感传发生的物理学基础是什么呢?循经感传是针刺和电脉冲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受试者产生一种酸、麻、胀等特殊感觉,从被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说是针灸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和针灸、针麻临床都有重要关系。经络感传(或称针感传导)现象是经络活动现象。从经络感传现象入手研究经络学说,是探讨经络本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针刺和经络学说的关系,研究经络感传现象在针灸临床中的实际意义,我们对经络感传现象与针刺止痛关系进行了观察,并通过脑血流图和肢端血管容积脉搏波对针刺的“通调气血”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般资料随机选择病例65例,其中头痛25例,偏头痛28例,三叉神经痛4例,牙痛5例,眶上神经痛3例;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令10-20岁8例,21-30岁17例,31-40岁18例,41-50岁17例,51-60岁5例。  相似文献   

16.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1975年我们首先将循经感传现象在病人、病经、病所多见称之为循经感传的病性。感传趋向病所的现象它是人体机能调整实质过程的反应。趋病性构成循经感传规律性的核心部分。气至病所治疗对心电图、脉图、血免疫等呈双调节作用。感传对人体的调整机制是经络原理的主要内容。为此研究循经感传的趋病性是至关重要的。本组实验1718条经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率为85.2%;100例病人临床有效率为93%;感传对心功、血液、心钠素等有显著调整。证明了循经感传趋病性的应用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2002,27(3):230-237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 ;②经脉 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 ;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 :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 ;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 ;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通过50多年的经络研究和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中医作为诠释人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医学,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经络是机体能量信息以电磁振荡形式在体内沟通和连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体系,具有许多量子特征,不能用固定的组织结构硬套。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经络循行线具有漂移现象,这正是经络动态运行规律的体现。通过动态的信息触发和生物共振,经络系统自组织地发挥着整体调整作用。遵循经络的量子特征和规律,不仅创新了经络疗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络在量子信息医学中的科学定位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1979年~1984年经络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进展:1.PSC(循经感传现象)的生理和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经典的生理学方法已经普遍应用于PSC 研究,采用肌电图、血流图、脑电图、心电图、胃电图等方法可以记录到PSC 的客观反应;在生物物理学方面,热像图的观察、生物发光和声信息的测定以及经络电学的研究等也有新的进展。总之,已经把经络研究从感觉观察转向客观记录的阶段。2.PSC 的激发与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通过化学或物理刺激,可以诱发PSC。大量工作表明,传统的针灸手法、提高皮温、循经机械振动、离子导入等方法,都可以使没有PSC 的人转变成为具有PSC 的人。应用于临床,使PSC 达到病区,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3.PSC 原理的研究和设想:四年来专家们对已经提出的“中枢假说”和“外周假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关于经络系统在人体调节中的地位等有关问题,我国专家又提出了很多新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