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移路径模拟和应用尝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式和方向对具体指出盆地油气资源量所赋存的位置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运载层中推动油气运动的作用力主要是浮力和毛细管力,而盖层则起着毛细管阻力作用.因此盖层的形状及空间分布就成了影响运移路径重要的封盖因素.该文试图根据盖层的几何形状特性,建立运移路径模拟模型,开发微机软件运行实施.在一个具体盆地进行运移路径模拟应用的结果反映,与已知勘探情况基本符合,能够检验油气期次性运移的地质概念,可以揭示运移过程,预测可能的运移聚集位置.   相似文献   

2.
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前人物理实验结果进行的数学模拟发现,油气运移的模式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效率.根据物理实验,油气运移模式分为活塞式、指进式和优势式3种形式.其中:活塞式的运移效率最低;指进式次之;优势式运移模式的运移效率最高.每种运移模式的运移效率特点是:活塞式运移模式的运移效率不随物理条件发生变化;指进式运移不受两相密度差和毛细管力大小的影响,并且运移路径含油饱和度值和运移的尺度有一定关系;优势运移模式的影响因素最多.在优势运移模式下,凡是对浮力和毛细管力大小有影响的物理条件都会影响其驱替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侏罗系统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了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一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部侏罗系油气田有56个,分布在7个侏罗系坳陷之中。根据与侏罗系有关的油气藏的烃源岩与储集层匹配的关系,可将油气藏分为自生自储、自生它储和它生自储三种类型。指出自生自储型的油气藏规律,在平面上分布于成熟的有效烃源岩范围内;纵向上分布于区域性优质盖层之下。侏罗系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油气在成藏后普遍发生过三次运移,使其在更新的层位中形成次生油气藏。侏罗系油气具有多次成藏期,主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诛罗系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沾化凹陷南斜坡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以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沾化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7.
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总结国内外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碎屑岩层序中断层的封闭机理,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及断层圈闭的油气差异聚集作用。通过黄骅坳陷北塘凹陷断层的封闭性及断层油气藏差异聚集分析,表明断层在活动停止期主要起封闭作用,但在正常压实层序段仍有少量轻组分的烃类沿断层发生运移而引起差异聚集;而在欠压实带,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使断层在纵向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为典型的中央地形复合叠加盆地。多旋回的构造形成多样的构造组合和沉积体系,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有机地化研究表明,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主要源岩为二叠系,次为中、下侏罗统,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十分显著,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垂向运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62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A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休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T^05面对油气运移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05面是塔里木盆地中13个不整合面中的一个,它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油气沿T^05面上下输导层运移,遇有良好的圈闭即可形成油气藏。T^05面与断层配合构成了“歹”字型,“丰”字型和“井”字型等3种主要油气成藏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11.
T_5~0面是塔里木盆地中13个不整合面中的一个,它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油气沿T_5~0面上下输导层运移,遇有良好的圈闭即可形成油气藏。T_5~0与断层配合构成了“歹”字型、“丰”字型和“井”字型等3种主要油气成藏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盐湖盆地盐间非砂岩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江汉盆地盐间白云岩既是烃源岩又是非常规储集层。从资料显示的盐间顶部含油型高丰度油浸、油源对比所证实的存在下生上储多油源性、以及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古地形及裂缝带等表明,盐间白云岩内油气确实发生过运移。分析指出盐间油气成藏是在压实作用、浮力作用及毛细管压力等动力因素下,以盐间层内孔喉、微裂缝、盐层异常错位、盐间高压流体刺穿和盐间断层缝等4种通道模式,经历了盐间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盐间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的结果。由于盐间储集层渗透性较差,油气运移规模和距离受到限制,因此,该区具有盐间白云岩油浸分布广泛、油藏不受构造控制的特点;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单调,区内主要形成孔隙型油藏,而局部裂缝发育带内形成孔隙一裂缝型油藏。最后,根据该区盐间白云岩油气运移、成藏的机理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油气运、聚效率新概念,即盐间油气初次运移效率、盐间油气可流动效率和盐间油气成藏效率,并分别给出多种解决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第二大产油凹陷,但各区带油气富集程度分布不均。分析表明,油气二次运移对油气富集程度有较大影响。基于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力为水动力和浮力两类认识,通过对凹陷油田水性质、地下古水流形式和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征分析,排除了水动力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动力;依据油水界面张力、孔喉半径和润湿角等参数,计算了阜宁组输导层在关键时刻的毛细管阻力并与浮力相比较,得出二级构造带油气侧向二次运移的驱动临界条件,发现油相连续长度远小于含油带宽度,且临界油相长度小的地区油气较富集(反之,则较贫)。因此认为油相静浮力为本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动力,并由此指出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方向与有利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复杂断块油气田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营凹陷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是深层原生油气藏被断层破坏后,油气经二次或多次运移至浅层的断层伴生圈闭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油气运移以垂向为主,以高压作动力,断裂为通道。断裂的多期、持续活动,不仅使断层增多、断块变小,而且也使油田成为多含油层系、多油水系统和多流体性质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油气沿断裂运移所留下的各种痕迹,指示了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5.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识别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组合方式.泰州组一段3套骨架砂体和系列断层相互配置,形成了连通砂体型、断层型、砂体—断层复合型3种输导体系类型.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泰州组一段1砂组,以连通性较差砂体为输导体系,发育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2+3砂组中,以断层或砂体—断层为输导体系,发育构造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泰州组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统计全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229个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田),分析油气藏(田)和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发现在碳酸盐岩运移系统内,油气二次运移距离和油气田个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没有碎屑岩中出现的指数衰减关系。其油气藏总体以近源成藏为主,但对于非近源运移的油气而言,油气运移的距离对油气成藏几率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分析认为,对于碳酸盐岩非近源运移,油气往往受断裂展布特征和孔洞类储层的分布范围所控制,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油源足够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几率是相当的。因此,对于碳酸盐岩系统而言,只要在断裂和孔洞类储层的延伸范围内,即使在较远的距离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大油气藏成藏几率。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的断裂构造与油气三次运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油气沿断层三次运移是周期流动过程。在断层不活动期,大断层是封闭的,油气可以在高压生油层系内的断层圈闭中聚集成原生油气藏;但在断层活动期,大断层转化为开启,原生油气藏中的油气可以沿断层运移到浅层聚集成次生油气藏。由于是快速集中流动,这种三次运移没有明显的色层效应;但因为三次运移的油气主要是原生油气藏中顶部的轻质组分,所以原生油气藏与次生油气藏有明显的差异聚集现象。油气从原生油气藏中溢出的过程是连续的,但运移过程中被水流冲散,并随水流进入不同的储集层,导致次生油气藏纵向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8.
油藏地球化学在新站油气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简要介绍了新站油气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油气运移方向及油藏的连通性 ,得出新站黑帝庙、葡萄花油气藏内部纵向上同一油层不同砂岩组之间相互分隔 ;平面上同一断块油层连通性好、不同断块油层分隔性强及油气藏成因具有多期次性的结论 ,这一结论对于新站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包裹体研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流体包裹体已成为油气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的油气组分研究已广泛地运用于油气勘探中,为研究油气藏的油气源、油气的成藏期,成藏期次,注入演化史。油气运移和地质的构造运动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手段,并解决了油藏地球化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在国外一些新的油气田的发现中包裹体起到了不可估量和无法替代的作用。本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湿度和包裹体中的油气组分研究了石西油田油气藏的成藏期,期次,油气源及注入演化史并详细地叙述了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5):688-688
会议主题是:①沉积盆地的地流体活动与油气运移;②改造型盆地的油气运移特征;⑧致密储层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④海相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运移、聚集与破坏;⑤成盆作用、成岩作用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⑥非常规油气藏的运移、聚集机理;⑦油气运移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